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百年前的河源人写了一篇千字文,后来成为客家人的宣言
1815年,和平下车镇人、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写了一篇1300余字的文章,名曰《丰湖杂记》,第一次为客家人正名。后来,这篇千字文成了客家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标志着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



和平县下车镇徐旭曾故居“进士坊”现已成为“一门三进士”的纪念碑,虽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仍巍峨如旧。


2015年12月下旬,在由中国客家学专委会以及河源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社科联及和平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来自广东及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齐聚河源,为这篇文章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


时至今日,读者对《丰湖杂记》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但这篇只有一千多字的清代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对“客家”有过怎样的阐述,具有什么意义,且让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论述。



写作背景

土客大械斗


张英明

19世纪初以来,客家汉族身份的自我确证成为客家研究的主旨,它需要回答“客”是谁、“客”从何而来、“客”何以为“客”等重大问题。这就确定了客家源流与客家文化(包括客家方言)的研究方向。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客家汉族身份的确证,必须获得最具权威性的官方认可。客家研究和“客家运动”就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关联,相互推动,缺一不可。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便是这样一种客家学研究的发轫之作。

——张英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周建新

嘉庆五年至嘉庆八年期间,宋湘在惠州主持丰湖书院,土客冲突促使他思考客家问题,并与徐旭曾等人进行交流探讨。后来徐旭曾在宋湘的客家迁徙观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客家意识对于客家族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认识土客矛盾,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开设讲坛,对学生讲述客家源流和历史文化。其讲述由门生博罗韩生记录下来,整理成为客家学术史上的名篇巨作——《丰湖杂记》。

——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他写了啥

客家人宣言


刘焕云

《丰湖杂记》被后人称为是客家人首次公开发表的“客家人宣言”,有六个重点:一.客家人是宋朝时代,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代。二.客家话是中原正音。三.客家文化、风俗习惯也是中原文化之正统。四.客家人勤俭、崇礼让、重廉耻、吃苦耐劳,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客家人忠实继承了儒家文化精髓,以耕读传家方式保持着儒家文化意识。五.客家人爱国、忠勇,全力对抗元朝统治。六.客家妇女是中国妇女的劳动典范,不缠足,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

——刘焕云,台湾“国立联合大学”副教授




刘道超

两百年前,徐旭曾用十分简洁的文字,概述了客家之定义、源流、形成、民系精神、民俗特征、语言及妇女风范等方面的内容,实开后世客家学研究之先河,而徐之《杂记》,亦被学界誉为“客家人宣言书”,意义重大。

——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客从何来

涯来自中原


张英明

徐旭曾将客家源流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北宋末年,客家先祖自河南、山东南迁往江苏、浙江。苏、浙各地,成为南宋的统治中心。第二个阶段,南宋末年,客家先祖分别途经赣、闽、湘南迁岭表。第三个阶段,南宋亡国后,其遗民选择赣闽粤边区作为“生聚教训,复仇雪耻”的基地。

——张英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勇

关于客家的渊源与形成,徐旭曾文中明确指出客家先民“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其南迁的动因,则是由北宋末年开始延至元初的战乱。“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固犹到处皆是也。”联系下文内容分析,很显然,作者把客家形成的时间定在了这一时期。作者提出上述观点,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新。就以今天的研究成果来检视,也不失其学术价值。如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家民系在南宋已初步形成”,与徐文的观点多有合拍之处。

——罗勇,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客居何处

客家人定居地域


韩光辉

徐旭曾文中介绍了客家先人定居的具体地理范围,大致分布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和广东东北部。到清代中期,徐旭曾讲演时,客家人集中聚居的核心区域,包括福建汀州所属8县,江西南安府所属4县,赣州所属9县,宁都州所属3州县;广东南雄州所属2州县,韶州府所属6县,连州所属3州县厅,惠州府所属10县,嘉应州所属5州县,潮州府所属2县,广州府所属1县,共计53个州县。这些地方以丘陵山地为主。地貌上,以五岭为界,划分为两个既相对独立又连成一体的区域,五岭以北的赣南和闽西为一个区域,五岭以南的粤东北为一个区域。其中,武夷山脉又把赣南和闽西分隔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韩光辉,北京大学院教授


客家特性

至今有中原遗风


张英明

客家人有别于广府人的“风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忠义,重廉耻,俭勤朴厚,保持了中原“衣冠旧族”的文化气质。二,诗书传家、耕读尚武,蔚然成风。三,妇女“胜于男子”,礼教自持,勤俭自立。四,冠婚丧祭、年节往来保持中原习俗。五,客家方言保持中原正音。

——张英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何小荣

徐旭曾对客家的特性做了三方面的归纳:一,耕读传家。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 二,勤俭节约。女性不缠足,其勤俭足以自立。三,固守传统。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

——何小荣,嘉应学院教师



开山之作

首次为客家人正名

房学嘉

就“客家人”此一称谓第一次出现来说,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所编名为《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被后人称为是客家人首次公开发表的“客家人宣言”。其文约一千多字,有六个重点:一.客家人是宋朝时代,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代。二.客家话是中原正音。三.客家文化、风俗习惯也是中原文化之正统。四.客家人勤俭、崇礼让、重廉耻、吃苦耐劳,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客家人忠实继承了儒家文化精髓,以耕读传家方式保持着儒家文化意识。五.客家人爱国、忠勇,全力对抗元朝统治。六.客家妇女是中国妇女的劳动典范,不缠足,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

——房学嘉,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原院长



曾汉祥

《丰湖杂记》第一次为客家人正名。强调客家来自于中原,其语言、风俗、习性渊源于中原,其变异是根据广东生活实际的需要而进行的局部变化,是我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不少学者称其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在客家研究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曾汉祥,韶关学院教授



林丽华

《丰湖杂记》一文,确实说明了客家民系的起源与客家话之中原古音,客家礼俗也传承自中原文化。21世纪,我们要光大客家文化,即是发扬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光大客家文化,也有助于中华文化之弘扬与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如今两岸关系在稳定中发展,两岸官方的客家文化与各项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两岸客家文化同根同源。客家文化爱好和平,客家人爱乡爱国,客家人继承中华文化之优秀传统,加强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与创新,可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与和谐发展。

——林丽华,台湾联合大学研究员



徐维群

《丰湖杂记》对认识客家文化符号特质有四个现实意义:一、认同作用。《丰湖杂记》里比较淡化方言对客家民系的界定作用,更强调文化源、风俗异、重文教、妇女勤等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和自豪之心。二、标志作用。该文很明确地回答了客家人的特质文化特点,符号性的标志作用很清晰。三、激励作用。文中提到客家民系的耕读为本、习武护家、妇德兴家、崇礼重义等优良精神品质对客家后代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四、传承作用。文中阐述的内容,包含客家人最推崇的中原文化文明传承、爱国爱家精神、崇文重教之风、团结和谐的家规等,都是客家子弟需要执着坚持和守护的客家精神和客家美德。

——徐维群,龙岩学院教授


丰湖杂记


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述,博罗韩生以笔记之。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皆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


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欲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离西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隔阂,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墟。粤之土人,亦争向海滨各县逃避,其粤闽、赣、湘边境,毗连千数里之地,常不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


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终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非忠义之后,其孰能之!?


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


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挺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


客人妇女,其先亦缠足者。自经国变,艰苦备尝,始知缠足之害,厥后,生女不论贫富,皆以缠足为戒。自幼至长,教以立身持家之道。其于归夫家,凡耕种、樵牧、井臼、炊衅、纺织、缝纫之事,皆一身而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经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真胜于男子矣,夫岂他处之妇女所可及哉!又客人之妇女,未有为娼妓者,虽曰礼教自持,亦由其勤俭足以自立也。


要之,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余昔在户部供职,奉派视察河工,稽查漕运鹾务,屡至汴、济、淮、徐各地,见其乡村市集间,冠婚丧祭,年节往来之习俗,多有与客人相同者,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说,为不诬也。客人语言,虽与内陆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陆,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嘉应宋芷湾检讨,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书: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不多也。


---白话文版---


博罗(广东惠州博罗县)、东莞(广东东莞市)一些乡里,最近因为一些小矛盾,激化成土客械斗的事件,经过两个县衙会营(军官名)的镇压和年老乡绅的调解,终于得以平息。院里(丰湖书院)的一些学生问我说∶“什么叫土与客?”我回答道∶“客家人,是相对于土人来说寄居在当地的一群人。我祖上迁徙到这里,世代繁衍了几百年,为什么还称自己是客人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这篇文章是由我口述,博罗韩生笔录而成。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年)五月年作。


今天的客家人,他们的祖辈是宋朝中原的衣冠旧族,忠臣义士的后代。自从宋徽宗被金军俘虏至塞北沙漠,宋高宗南渡长江,名门望族先后由中原山东,越过淮河渡过长江跟随朝廷迁徙,寄居在江苏、浙江的各个地方。不久,元兵大举南下,大宋朝廷在各地辗转迁移,最终迁到岭南广东,不仅仅门阀巨室,连普通百姓也大多率族人跟随朝廷南迁。


他们有从江西经福建沿海到广东的人,也有从湖南江西跨过南岭到广东的。他们沿途占据险要与元兵作战,甚至徒手与元兵搏斗,全家被元兵屠杀覆灭甚至全族被杀殆尽的人不计其数!可恨老天不佑宋朝,宋军在崖山全军覆没,大宋朝也彻底宣告灭亡。跟随朝廷南迁,历尽万死一生而存活下来的大宋遗民,遍布南岭各地。


虽然为国破家亡而悲痛,但不甘心像田横岛五百壮士一样自杀殉国(田横不肯投降刘邦的汉朝以死殉齐国,田横的手下五百人听闻田横噩耗后,在田横岛自刎殉节),筹划著繁殖人口,聚积物力,向元兵复仇雪耻以光复国土。


因为风俗语言于土人不同,而且岭南瘴气弥漫潮湿不堪,导致疾病频发,所以客家人素来不跟土人混居一处,而是选择距离内陆更近的地方落地繁衍;又因为同为患难兄弟劫后余生,不能互相离散,所以应同居一处,信息相通,才能互相照顾。他们忠义的精神,可以说不因为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不因为时代更迭而有所改变!当时元兵残酷暴虐,经过的地方皆废墟,广东的土人,都争相往沿海各县逃难,广东、福建、湖南边境数千里地,基本都是数十里罕见人烟,于是客家人携老小迁居此处。西起大庾岭东到福建汀州,山脉纵横蜿蜒,南岭南北两麓都是客家人落脚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福建汀州各地,江西南安赣州各地,广东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地,以及潮州大埔丰顺,广州龙门各地了。


有了落脚之地,客家人各个安扎住地,各自发展繁衍,披荆斩棘,修筑房屋开垦农田,种植粮食,耕作收获,发展水利绝除农害,休养生息,那种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精神,形成了客家人今天的风骨气节。广东的土人,称呼这里的人为客,这里的人,也自称客人。整个元朝,客家人没有一个出仕为官,如果不是忠臣义士的后代,怎麼可能做到这点?!


客家人以农耕读书为本业,家里就算贫困潦倒也要让族人读书,不识字、不知道农事的客家人极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遵从古人“从农事读经书”的教诲。


客家人一般精通武艺,每到冬季农闲之时,互相练习拳脚、刀剑、矛挺之类的武术,恪守先人“农闲练武”的古训。


客家妇女,早先也是有缠足习俗的。自从国家沦亡,备尝艰苦沧桑,才知道缠足的害处,此后,生女不论贫富,都不许缠足。客家人从小到大教育女儿学会自立养家,女儿出嫁到夫家后,凡是耕田种植、砍柴养畜、汲水舂米、烧火做饭、纺织衣帛、缝纫服裳众多事务,都可一人兼任,服侍丈人亲家,教育儿女,经营打理家务,井井有条。她们的聪明才力,可以说胜过许多男儿呢!其他地方的妇女怎比得上!而且客家妇女,从来没有沦为娼妓之人,不仅仅是礼教持节的缘故,也因为她们靠自己的勤劳足以自力更生。


简而言之,客家人风俗勤俭朴实忠厚,所以客家人尊崇礼教互相谦让,重视廉耻观念,吃苦耐劳,品直而且富有文化。我以前在户部任职,朝廷派我视察河运工程,稽查漕粮盐务,常常到河南汴河济河流域淮河上下以及徐州各个地方出差,我看到他们那的乡村市集景象,冠礼婚俗殡葬祭祀以及节日往来的习俗,许多都跟客家人相类似,所以更加相信客家人的祖先是由中原迁徙而来的言论,这确实不是谎言。


客家话,虽然跟内陆各省略有不同,而客家人朗诵诗书的读音颇为良正,所以当初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却随处都可互相交流。只是跟土人的风俗语言,到现在也不能够互相同化。他们土人,因为我们的风俗语言跟他们相异,所以称呼我们为客家人;我们客家人,也因为跟他们风俗语言不同,所以仍然自称为客人。客家是相对于土人来说的,土人与客家风俗语言互异,于是土人仍然是土人,客家仍然是客家,土人依旧过著他们的土人生活,客家亦挚守自己的处世方式,哪怕千百年后,也会跟今天一样。


嘉应检讨(官名)宋芷湾,曲江学博(官名)周慎轩,曾经跟我写信道∶“嘉应、汀州、韶州的客家人,还有自东晋时期就南迁过来的人,但为数不多。”


徐旭曾简介


徐旭曾,字晓初(1751-1819年),广东省和平县下车兴隆镇人。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姚文田榜第67名进士,官至户部四川司、福建司主事,后加一级,封奉政大夫。曾四任顺天乡试、京都会试外帘官。告老还乡后,先后掌教广州粤秀书院、惠州丰湖书院。


嘉庆乙亥(1815年),徐旭曾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时,针对当时土客争斗事件向诸生论讲述客家问题,后经整理题名为《丰湖杂记》,收入和平《徐氏宗谱》总谱卷二。据了解,《丰湖杂记》是我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最早提出“客家”论述,被不少学者誉称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流民到客家:客家族群意识的兴起
惠州,让天下人最早知道有“客家”的地方
客家南宋源流说
清朝广东土客大械斗,谁能介绍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客家人习俗系列谈之八
扬科|| 客家土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