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首禅诗,从春天景物下笔,道尽人生哲理,读完让人身心通透

春天,一个万物勃发的季节。

花红柳绿,燕舞莺歌。

虽然因为疫情,我们不能像往年一样,穿行在一树一树的绿荫下,徜徉在一丛一丛的花海里。在某一条河流边停下脚步来,微风拂面,眼睛追逐着一只一只燕子,从水面上飞掠而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个春天。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反而让这个春天在我们眼里,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就像下面这4首描写春天的禅诗。

这首诗出自残唐五代的志勤禅师。

据说志勤禅师未开悟之前,跟着大安禅师在湖南的大沩山参禅悟道。

一晃30年过去了,一无所获。

这一年春天,行走在路上,猛然间看到路边大片桃花盛开,一下子顿悟。以前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疑惑,也一下子如拨云见日。

于是,随口作偈一首: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什么叫“寻剑客”呢?

志勤禅师其实是在说自己,这30年来,就像一个一门心思只想得到一把宝剑的剑客一样,一心只想着参禅悟道。

然而结果呢?

几回落叶又抽枝。

就像树上的枝叶一样,落了长,长了落,始终摸不到门径。

谁知那天一看到桃花盛开,一下就领悟到了。心里的疑云一下子消散。

那么,禅师领悟到什么呢?

不久后,志勤禅师去到四川灵云山讲法。

一个僧人求教:

“如何才能脱离生老病死?”

志勤禅师答道:

“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

意思就是:只要你的心不动不移,什么生老病死,那都是浮云,任他来去。

所以志勤禅师看到桃花领悟到的,大抵就是管他春来还是秋去,抽枝还是落叶,只要该盛开的时候,就要像桃花一样努力绽放。

换作今天的话说就是:

人生即当下。

有人因为桃花而悟道,也有人因为梅花而参透。

这首《咏梅花》,据说是元朝时,一位江南女僧人写下的。只不过时至今日,这位女僧人姓甚名谁?法号是什么?已经无人知道了。

可就因为这首七言绝句,后人称她为“梅花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古人一直有踏雪寻梅的雅兴。

不只是因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相得益彰,更是因为寻到后,摘一枝“寄与陇头人”,连带着春天的款款温情也扑面而来。

于是,这位女僧人也动身,漫山遍野去寻梅了。

结果,整日里找来找去,

芒鞋踏破岭头云。

翻过山岭,穿越云雾,可依旧是一无所获。

失落惆怅之余,只好返回自己的住处。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自己住处的门前,梅花已然盛开,分外娇艳。

春在枝头已十分。

女僧人轻捻一朵,放在鼻前嗅闻,回想起之前居然还那么辛苦,四处去寻找,不由得哂然一笑,顿然醒悟。

原来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就在自家门口,就在自己眼前。

人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

我们总觉得别人家的日子,要比自己家的幸福。我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要比自己家乡的精彩。我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要比自己国家的圆。

却浑然忘了,自己的家国,自己的乡土,自己的日子,这才是自己的。

毕竟,人生即眼前。

了元和尚,就是佛印。

据说这首偈诗的由来,还和苏轼、秦观有关系。

某一天,苏轼和秦观一起吃饭,看到一只虱子。苏轼就说:

“你看人身上真脏,从身上掉下的污垢,就变成虱子了。”

秦观却不认同,说:

“虱子怎么是污垢变的,明明是棉絮变的。”

一时之间,两人争执不下。最后一商量,决定第二天一起去找佛印,让他给判个高低上下。

说是第二天,苏轼一转身就跑去找佛印,让他一定要说虱子是污垢变的。

佛印一笑,点头答应了。

谁知没一会儿,秦观也来找佛印,硬要让他说虱子是棉絮变的。

佛印一样笑着答应。

结果第二天两人一起找来,佛印却说:

“这虱子的头是污垢变的,身体是棉絮变的。”

苏轼和秦观先是一愣,随后两人相视大笑。

佛印趁机作偈一首: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同样的一阵春风,吹在同样的一棵树上。

向阳那边的枝叶,就觉得好温暖;背阴那边的枝叶,就觉得比较冷。

可是这又有什么好争执的呢?

不管是向阳,还是背阴,不都是一棵树上的枝叶。

就像苏轼和秦观,争来争去,还不是一个大舅哥,一个妹夫,本来都是一家子人。

眼下如果是秋天的话,一阵秋风吹来:

一片西飞一片东。

树叶被吹得七零八落,东南西北都是,还分什么谁是向阳,谁是背阴?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人总是很容易,与自己比较亲密的人产生争执。或许是为了点蝇头小利,或许是为了一时的口舌。或许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了一只虱子。

其实细想起来,还不都是一棵树上的枝叶。有向阳的,自然就有背阴的,总不能都向阳吧?

何必为了谁向阳、谁背阴,一天到晚争吵个不停呢?

等到秋风起的一天,还不都归于尘土。

道济和尚,就是济公。

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济公就是一个神话里的人物。

其实济公是南宋年间的一位出家僧人。他懂中医,救治过不少老百姓,还喜欢抱打不平,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济公活佛”。

当和尚归当和尚。他依然喜欢喝酒吃肉,举止也疯癫。

只不过,这只是表象。

实际上他学识渊博,著有《镌峰语录》10卷,还写下了不少诗作。

这一天,济公正乘着船,行进在西湖上。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湖面上。

此情此景,济公随口作偈一首:

湖上春光已破悭,

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

输与山僧闲往还。

“悭”就是吝啬、小气。不过前面加上“已破”两个字,就是不再吝啬了。

于是,落阳夕照下的西湖,依依的杨柳枝条伴着微风,轻拂着雕饰着花纹的栏杆。济公坐在船中,任意欣赏着大好春光,却不用花一文钱。

真是岂不快哉!

难道别人欣赏,就需要花钱吗?

诗最后一句的一个“闲”字,道出了原因。

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都不用花钱。可也就是因为不花钱,反而让我们变得熟视无睹,少了一份闲暇的心。

例如阳光,空气,还有这大好春光。

我想,这大概是经历了这个春天以后,你我最深的感悟吧?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苏东坡逸事轶闻点滴之九(散文连载)
远离烦恼,豁达随缘
虱子是什么做的
一切随缘
佛说: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不妨学着这样想,将智慧深埋于心中
酒色财气诗句→佛印禅师,苏轼,王安石,宋神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