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78期: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转动”(上)



作者/崔光磊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一明三节》、《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一缠法问答》等文章中,对身、眼、手、步诸法有着详尽说明和严格要求,对螺旋转动更是反复强调。但对于如何螺旋转动,只是从肢体的角度进行说明,比如眼法定住身法、尾微后翻、膝盖一提一落等等,至于劲路该如何螺旋贯穿,未做详细说明。



琵琶行 孙晓磊 - 琵琶行


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转动”(上)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虽然对此做了充分研究,并且以图示的方式进行阐述,但图示中的劲路皆如绕线一般,让人误认为劲路在螺旋贯穿的时候,会沿着肢体绕上许多圈。人体结构决定了肢体转动的幅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出现陈鑫先生所示的反复缠绕。

  

如今前人已去,空留遗憾,而洪式太极众弟子及再传弟子中也未见有人对此作深入探讨。晚辈不才,姑且对螺旋转动加以粗浅分析,愿抛砖引玉,以期破解种种困惑。

  

一、什么是螺旋转动

  

转动是人体自然之能,只要关节活动,就会或多或少地引发肢体的转动,比如转身回头、提拿重物等。武术里强调的螺旋转动是一种源自生活而又升华了的技术转动。

  

螺旋转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肢体的螺旋转动,这种转动属于明,容易观察,对此洪公在文章中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照搬照抄。二是指劲路的螺旋贯穿,这种转动属于暗,难以描述,更难觉察。太极拳中很多动作要领,比如下塌外碾等,其核心都是针对劲路而言的,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肢体会做相应运动,但决不能为了下塌而有意下蹲。

  

这两方面内容相辅相成,肢体转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劲路顺滑无滞地螺旋出击;反过来,劲路节节螺旋贯穿又会促进肢体自然地合乎转动要求。

  

二、为什么要螺旋转动

  

武术尤其是太极拳,之所以特别强调螺旋转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螺旋转动可以放大力的效果。一条湿毛巾,哪怕是用压路机去碾压,也不如双手用力一拧挤出的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粉碎类的机械都要以绞缠的方式来进行。

  

2、螺旋转动可以显著地破坏人体关节。人体关节的抗压、抗拉能力非常强,力气大的可以用胳膊拉动一辆汽车,普通人也可以挎起百十斤的布袋。但任何人的关节被拧到临界点的时候,只要再加大一丝拧转,就苦不堪言。反之,若用力单方向压在关节上,可轻松化解或者撑住。

  

3、螺旋转动防不胜防。不在力气大小,只要是直来直去的推拉力,很容易被人躲过并被牵制。但螺旋转动的力,其方向和作用点随时都在变化,忽隐忽现,难躲亦难控。

  

三、如何螺旋转动

  

研究如何螺旋转动,就必须结合肢体的螺旋与劲路的贯穿来进行。由于螺旋转动属于立体转动,非常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借助圆规来了解一下螺旋转动的横截面。把人体比作一副圆规的话,则肢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

  

用圆规画圆的时候,所有部位的转动都要由顶部转轴来控制和带动。转轴要微微倾斜,一方面为了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也好让圆规尖稳稳地扎入,而笔头平稳地贴在纸面上,太轻则画不上,太重则转不动。只要转轴一侧微微上提,另一侧微微下沉地螺旋拧转,便会画出非常流畅的圆型弧线。

  

肢体的螺旋转动与圆规画圆非常相似,都是转轴带动四肢,没有凹凸但要微微倾斜地原地转,且越往上转动幅度越小,而下盘要多转。如此一来,只要转轴微微一转,传导至画笔处就是一个大弧,效果被明显加大。所以跟高手过招的时候,看不出人家身体转动多少,但一接触上就完全陷入了巨大的漩涡,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总感觉自己比人家短一大截,原因就是自己处在弧线上,而高手处于转轴上。

  

直观地了解了螺旋转动后,我们再来具体分解:

  

第一步:头顶到腰的躯干部分转动。头顶百会穴要微微上领,躯干要松肩下塌,如此则整个躯干挺拔而饱满,就如同圆规的转轴一样,没有一丝凹凸、软瘪。只要转轴顶部一转,螺旋转动就会整体传导至转轴底部,即腰裆部位。

  

第二步:腰裆斜向转动。腰裆的转动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整个立体螺旋转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腰裆的加工,做不好就成了抽拉式的平面摆动。武术术语里面有“主宰于腰”、“腰如车轴”之语,可知腰裆转动的重要性和转动的基本思路。要研究腰裆转动就需要结合劲路的螺旋贯穿来进行。

  

以左转身捣碓为例(见图2洪均生先生左转身捣碓拳照),这个动作的右腿类似于圆规尖,要沉稳地往地里扎,左腿类似于画笔,要相对略虚,便于转动。整个左转类似于右手拿圆规,逆时针画圆。

  

当躯干这个大转轴在头顶领劲的带动下整体左转时,劲路要从右腰开始加大螺旋下转,沿着气沉丹田的小腹切线,到达左胯内侧,然后沿着内侧大筋至左膝盖内侧,再经膝盖前外侧、小腿外侧转至左脚趾外侧。

  

由于人体是立体结构,在如此运行的同时,劲路又会沿着脚、小腿、膝盖、大腿的外侧,经过左腰加工,沿着后背、右后肩、右臂、右肘、手背的外侧,最终到达右手的中指尖。这种运动方式就是“其根在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也就是说,螺旋转动要由头部领起,经过腰裆加工,最后转到脚部的梢尖,节节贯穿。只要劲路能转到脚部的梢尖,就能返回手部梢尖,这种经过螺旋加工过的力,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手臂的力。

  

1、就整个左转来看,劲路如同一个底部敞口的葫芦,葫芦蒂在脚,葫芦腰在膝,葫芦底分别在右腰和右手。劲路只在膝盖处有交叉,没有出现陈鑫先生所示的反复缠绕。

  

2、就整个右臂来看,由于胳膊也是立体结构的,劲路从肩膀外侧转至中指尖的同时,又会沿着中指里侧、手掌、小臂内侧、右臂弯、右肘外侧,最终回到右肩,亦如同一个蒂在手、底在肩的葫芦形,劲路也只是在肘关节有交叉,没有出现反复缠绕。

  

3、就整个身体来看,左转时,劲路为躯干、右腰、左脚;右转时,劲路为躯干、左腰、右脚。这一左一右的螺旋转动路线,也构成了一个底部开口的葫芦形。葫芦蒂在头部,葫芦腰在腰部,葫芦底在双脚,左右旋转的劲路只在小腹底部和后腰处分别交叉,亦没有出现反复缠绕。  至于左转时,右腿该如何转动,劲路该如何贯穿,这个问题无需过多考虑,右腿的主要作用是下塌,只要能把左转做好,则右腿自然会跟着做相应的转动。

  

此时,我们看一下左膝盖,其内侧为外下转,其外侧为内上收,就如同用左手在拧一个水龙头,整体运动必然是一个微上提的路线。同时,右侧膝盖必然是一个微下沉的路线。可见膝盖的提落是螺旋转动的必然现象,绝对不应出现逛荡甚至跪腿现象,更不能有意而为之。反过来,唯有膝盖一提一落才能促进劲路的交叉往复,放大力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洪公一直强调转动时膝盖要一提一落。

  

同理,由于劲路的螺旋贯穿,双臂也会自然地松肩沉肘扬手稍,否则劲路亦无法在肘部交叉往复,更不能传达至梢节发出强大的合力。

  

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洪公的左转身捣碓,其右手与左脚、右肘与左膝、右肩与左胯,无论是在方向上还是在劲路上都是高度相合。而眼神、精神、意、气、力等等,亦能感觉到高度统一,可谓神形兼备、内外三合。

  

第三步:腰裆劲的垂直螺旋下沉。刚才所说的线路是腰裆的斜向转动,而腰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尾闾微微后翻,将螺旋转动之劲随着重心垂于地面,形成一个虚点,与两脚的实点形成一个三角形,进而避免了“双重”。

  

洪公在著作中提到“足的虚实比重约为虚四分,实五分,腰中经常保持一部分劲力,方能调节足的虚实。”在《三字经》里又提到“避双重,更在腰,如轴转,戒摆摇。”其核心思想就是让腰裆劲随着重心,垂直螺旋下沉至地面,像是隐约地坐在小木墩上一样,协助双腿调节平衡。

  

重心下沉点的位置不仅不能完全落在某条腿上,就连落到两脚之间的直线上也不行,应该落在直线的后方,并偏向于后足,与两足形成一个前窄后宽的大三角。同时,脚趾、脚跟与膝盖下垂的虚点又形成一个小三角,大三角套着小三角,就会非常稳固。当然独立类的动作,是一个实点(支撑腿)两个虚点(下沉点和下按的手),支撑腿要微微屈膝含胯,形成一个虚实结合、支撑稳固的大三角。

  

如果下沉点落在了两脚直线上,那无论上下、前后配合的多么符合要求,此时的结构都是一个平面,就如同一块立起的门板,只要侧向调节,必然前仰后合,站立不稳。

  

这个下沉点所在的位置要相对固定,也就是“戒摆摇”,但不是说一动不动,因为这个点的调节相比两脚更灵活、更隐蔽,因此在与人交手的时候要根据双脚位置以及对方来力,随时进行微调,以实现随遇平衡。

  

至此,螺旋转动就讲完了,当然上述三步是组成螺旋转动的三个重要部分,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断续。大家在平日练拳的时候,要时刻牢记螺旋转动,要时刻留意在腰裆。腰裆之劲贵在坚实、饱满、螺旋下沉。一定要用躯干的螺旋转动带动四肢转动,不要仅仅用手和脚来练拳。

  

四、案例解读

  

还以左转身捣碓为例,很多人在用这个动作的时候,往往上不去后腿,常归结于前手拿不住对方,这里以我与马鹏老师的交流图片(见图3)为例进行解读。

  

我们看马鹏老师躯干较为中正,没有出现抽拉肩膀的情况,只是在左转的时候,其劲路从右腰转到了左腰,然后斜向上转到了后背,如果沿着这个轨迹加大外力的话,自己会把自己旋转出去。而且此时马鹏老师的重心点落在了两脚之间的直线上,即便前侧手足不同实,亦为双重。两条腿被自己的腰给锁住了,后腿上不去,前腿动不了,即便前手能拿住对方反关节,上步也如同拽草攀岩。

  

由于不会螺旋转动,左转身捣碓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用肩膀左转,脖子甚至都拧了大半圈;二是用胸口左转,躯干出现明显的凹凸;三是马鹏老师的左转,从右腰到左腰;四是转到了膝盖就往回抽,后腿开始跪,尚谓之“膝盖一提一落”。

  

这四种情况的病根都一样,那就是原本应该少转的躯干多转了,而且有了凹凸;原本应该多转的腰裆膝,反而一转也不转,而且非常僵硬,一旦被人扫腿,必然轰然倒地。劲路不能节节贯穿,何来一转无有不转?何处挨着何处击?

  

所以还应参考洪公的拳照,螺旋贯穿、前发后塌,此时即便不用手拿对方,亦能轻松上步,而且让对方无法阻挡,一触即歪。因为上步的时候,每一个部位都是螺旋转动的,如同一个移动的大转轮。(待续,下期刊出第五节如何强化螺旋转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532期: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转动”(下)
论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拳腰胯运动的一个规律
太极拳的上步法
关于胸腰折叠(马虹)
张联恩先生论太极拳拳法腰裆的折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