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沟通,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简单而有效的沟通方法,三点需要注意:接纳性语言;将“你-信息”变成“我-信息”,摒弃“输赢”思维。这三点很重要,可能有点长,请答应我,认真的看下去,行吗?( ̄m ̄)

一.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

什么才是接纳性语言?

我们来举个例子:

当你的孩子和你说,他将要成为主要负责人,为班里的某个孩子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这个时候,你和积极的向他提建议,气球鲜花等等。可是你的孩子却拒绝了你的建议,并且闷闷不乐的走了。而你也觉得十分的沮丧。

当你的孩子哭着对你说,他养的小仓鼠死掉了,你摸着他的头说:“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只。”

以上的语言只会让你和孩子的关系越变越远,孩子想和你说的话,你并没有真正的在听,到最后却怪孩子不愿意和你说话。

我们在听孩子的说话时,会有12种反应:

1.命令、指挥、控制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布道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意见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赞扬、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

9.解释、分析、诊断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11.调查、质问、审问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刚刚举的第一例子,反馈属于建议,建议之前你先否定了孩子,你传达的语言是:你做不好的。你还不具备举办晚会的能力。因此让我来帮你吧。我比你有经验。

第二个例子:孩子并不需要建议,她只是想告诉你,他很悲伤。他需要的是理解。

因此,什么是接纳性语言呢?重点在于先表达共情,并正确解码孩子的信息,相信他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霍思燕曾经在一个亲子类节目里做了很好的示范:

嗯哼踩到了自己扔的玩具,脚被戳破了,疼的大哭起来。霍思燕第一时间将嗯哼抱起来,说“你很疼,是吗?”并且用玩具戳了一下自己的脚,说“妈妈也觉得很疼”,当嗯哼的情绪变稳定后,霍思燕问,你为什么踩到玩具,是不是因为你乱扔了。嗯哼点了点头,霍思燕随后说,那你以后别乱扔了,好吗?嗯哼点了点头。

首先霍思燕做到了共情,感受了孩子的感受,在共情后,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解决了问题。

在说接纳性的语言时,要注意3个误区:

1.不要鹦鹉学舌。比如:孩子:好疼。家长:你真的很疼。

2.不要在接纳的过程中,忍不住指导孩子该怎样做。

3.没有真正的共情。

二.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我-信息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设想这样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工作了一天,特别累,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你的5岁的孩子想要你陪他玩,并且不断拽你的胳膊大腿,用手盖住你的手机。

场景二:你的孩子的头发已经三个月没剪了,你的邻居提醒你要好好管一下孩子,你说了好多遍,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减少回家的时间,以免和你发生争执。

面对这样的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你可能会与他发生这样的对话:

回答一:

场景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爸爸和妈妈都累死了,你难道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吗?!

场景二:你看看你成了什么样子?街上的小痞子才会把头发留成这样,快剪掉!

回答二:

场景一:孩子,爸爸今天非常累,实在没有办法陪你玩,如果现在爸爸陪你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的话,明天上班就没有办法完成工作,那么上司会批评爸爸,爸爸会非常伤心的。

场景二:今天爸爸被邻居嘲笑了,他们说我不会管教小孩,你的发型乱糟糟的,下次小区的邻里交流会,他们大概不太愿意请我和你妈妈去了。

两组回答的编码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组对话是“你-信息”,第二组对话是“我-信息”。

什么是“你-信息”?很简单,就是对话中,包含着“你”为开头的信息。包括:

  • 你停止那样做。
  • 你不该那样做。
  • 你难道不能?
  • 你的行为太幼稚了!
  • ...

与之相对,“我-信息”就是坦诚的告诉孩子,你此时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包含要素为“行为+感受+影响”。

场景一的父母所说的话,会让孩子非常困惑,你传达的意思,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并且传达了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孩子是不懂事的,不体谅大人的。

在传达“我-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三点:

1.描述行为的时候不要评价。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你今天去同学家玩,说好要6点之前回来,但是你超过时间了...

评价式的行为描述: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说好的6点,结果都超过10点了

2.一定要完成“行为+感受+影响”三个要素的完整表达。只有描述影响后,才能给孩子改变行为的导向。

三.解决亲子冲突:摒弃“输赢”思维

我们在进行亲子教育或者亲子关系的处理时,很容易把一个问题的处理变成了“输赢”式的战争。

比如说孩子想要买一个手机,你觉得会影响成绩,于是你拖走了在柜台前撒泼的孩子:你赢了,孩子输了。

再比如,你让孩子添上一件毛衣,孩子不想穿,清早吵了30分钟后,你怕耽误了孩子上学,于是妥协,孩子还是没有穿毛衣:你输了,孩子赢了。

“输赢”思维很容易造成亲子矛盾,甚至升级冲突,损害亲子关系。摒弃“输赢”思维的本质,就是要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目的,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

以穿毛衣为例,父母让孩子穿毛衣的目的是天气降温,让孩子保暖。而孩子觉得毛衣太丑,不符合青年人的审美标准。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毛衣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方案。

“你为什么不想穿毛衣?”

“我觉得毛衣太丑了,我穿了同学会笑话我”

“可是你不穿毛衣,你就会感冒,妈妈肯定会难受,随后带你去看医生,这样我可能会损失一个大客户。我只是想让你保暖。怎么办呢?”

“那我可以穿那件风衣吗?”

“可以。”

以上面的对话为例,这样,你既达到了让孩子保暖的目的,孩子也达到了取悦自己审美的目的。记住:让孩子提出几个备选方案,并且从中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一段融洽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霍思燕、黄圣依、狄莺,三个妈妈养育三种孩子
长期被吼的孩子大脑发育受阻,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低声教育
育儿:艺人王宥胜撕毁式教育:有一种伤害叫当面破坏你的东西┃微笑的力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让孩子更聪明,比阅读更有效的是做这件事
建立好的亲子连接,才是父母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