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窦娥冤》 ——《窦娥冤》“锵锵三人行”课堂实录(2017.5.5)
最新:2017年语文月刊AB卷二套题出版,零售中!
模拟试题满天飞,咋整?语文月刊二套题,必做!(详情戳这里)
新考纲2017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专辑征订:语文月刊2016年12期,只是1本书,96页,8元,12月1日出版。包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古诗文阅读五、语言知识与运用六、作文七、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咨询电话:02085213337,微信13602424805(手机)
====
【前言】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堂课?
刘琼老师:
周四语文连堂,黄晓鸿老师、刘琳霞老师,还有我,几个班的学生一起演了《窦娥冤》的前三折,发现通过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本文,进入了人物,字词、人物性格这类基础早已不在话下。而刘琳霞老师的现场点评和示范,更是让在场所有学生都备受震撼,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至少不再讨厌、畏惧,并开始喜欢戏剧了。对传统文化开始亲近,开始喜欢,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
回到《窦娥冤》这篇课文,学生们从感性角度已经接触了这个文本,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这些理性的思考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再上一个台阶。
为了讲好这个课,我们三个语文老师在办公室聊《窦娥冤》,大家越聊越起劲,互相启发互相思考,不知不觉尽然聊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三个畅所欲言,这种老师之间思维碰撞的高峰体验让我们都非常兴奋,对这堂课也充满了更大的期待。不过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高峰体验呢?如何才能用短短的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发现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呢?显然传统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了。
于是,我们三个老师临时起意,效仿《锵锵三人行》的节目,我们三个老师在学生们面前谈各自对文本的感受,让学生看老师是如何备课的,观察老师看问题的角度是怎么样的,通过观察老师之间的互相启发、甚至交锋,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学会思考。除了老师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外,我们也找寻了一些资料来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以期能够谈得更深入、更彻底。此外,我们三个老师约定:不相互沟通,不刻意安排,不做事先预设,想到哪里就聊到哪里,课堂全靠自然生成。于是一堂特别的访谈课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我们不做任何删减,下面是课堂实录的完整内容。
【实录】
刘琼老师:今天非常高兴以这样一种特别的上课方式和同学们见面。昨天我们同学们表演了《窦娥冤》的前三折,刘琳霞老师现场的点评和示范相信让大家都收获不少。课后我们三位老师在交流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越聊越深入,越聊越尽兴。于是,我们临时起意,用《锵锵三人行》的方式来和各位见面,让同学们看着我们来“聊”《窦娥冤》。这次课由我来做主持,刘琳霞老师和黄晓鸿老师作为我们的点评专家。
两位老师好,提到《窦娥冤》,大家自然而然地都称之为悲剧,因为这部剧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标题就提示我们窦娥是“有冤情”的。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一下,窦娥虽然经历了冤情,但是如果从故事的结局来看,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老天爷一一应验。其父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也为窦娥平反昭雪。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虽然窦娥经历了冤情,但结局不也是很圆满的吗?那为什么在我们大众心理,《窦娥冤》还仍然是悲剧的存在呢?两位老师,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刘琳霞老师:这个问题我先来说说。我们看这出剧,虽然有个貌似团圆的结尾,但是它之所以称为悲剧,就在于第三折戏中,窦娥被冤杀,矛盾冲突最集中,悲剧展现更淋漓尽致。我们喊一声“冤哪”(韵白念法),震撼人心,这个是大团圆结局冲淡不了的。我们看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世界性悲剧剧本,虽然最后奸臣被杀,政治清明,但是奸臣当道,忠臣被杀,程婴等人救孤的血泪情节是最打动人心的。 悲剧的定义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的平冤昭雪而否定其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从戏曲艺术的角度看,这个窦娥确实很冤,只不过咱们的戏曲元曲,是给谁看的呢?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乡民。我们讲戏曲它注重一个“戏”字,对吧?你看桃杌确实是很恶心的,但是我们在演他的时候,要在戏曲舞台上表演出来他引人发笑的地方来,否则的话,人家老百姓干了农活,看戏来了,来了之后看你这个戏,两眼流泪,哭着回去了,剧作家、导演要让他反思人性的丑恶、社会的丑恶?其实他想要一种戏曲的快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谈窦娥是冤的,这个大团圆是有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过,这种大团圆的写法被鲁迅先生批判过,他认为是对悲剧意义的消解。
刘琼老师:谢谢刘老师,这个“冤”,刘老师从戏曲的角度给大家进行一个解读,我忽然有另一个疑问,请黄老师给我解答一下。就是窦娥她冤,她立了三桩誓愿,那你是怎么看这个三桩誓愿的呢?(笑声、鼓掌)
刘琼老师:我们这个课不是事先排的,这一节课和刚才那一节不太一样。
晓鸿老师:刚才刘琼她提的这些问题,真是即兴的。同学笑了,你们不是刚上了一节吗?我们那节课形式不太一样。现在,她问的问题我事先也是不知道的。
琳霞老师:对,而且我们昨天聊的时候有想法,我说咱们就干脆搞一个这个形式,黄老师说行,那咱们就不再讨论了,大家彼此就不再交流了。
晓鸿老师:另外,刚才我在摆弄手机的目的是我突然想到了要录音,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在玩手机。(笑声)
好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刚才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窦娥她到底冤不冤,刚才琳霞老师从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征来回答,刘琼老师又问我她死了的三桩誓愿你到底怎么看,其实跟这个冤不冤也有关系的。事实上,我觉得这确实有一个中国的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这个美学很东方,自我的冤情的申诉,以及天地来救冤、平冤,这种救赎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式的救亡”,它非常的典型。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个窦娥她不仅是有冤——她的冤当然是很冤的了——我们可以通过对她的分析。比如说她一开始受到蔡婆婆经济的剥削,以至于出卖她的自由权。第二个,受到社会阶层的剥削,张驴儿父子代表了蒙古人后裔对于汉人的这种压迫剥削,可能会使她真正失去后半辈子的自由。另外,还有司法的剥削。所以三重压迫之下,她走向了死亡。她肯定是冤,问题是按东方的审美标准来讲,我们不希望就她就冤到底,成为“冤大头”。因为冤到底,冤大头它不中和,不冲淡,它不符合我们儒家的审美情怀。你会发现《哈姆雷特》,有罪的、无罪的、有错的、无错的全部死掉,莎士比亚玉石俱焚,让你看到这种如上帝之手按住你,在劫难逃的一种命运的悲剧,你在这样的大网里面你无可逃脱。所以西方悲剧更愿意把它推向一种极致,它推向一种极端化,它就刺激你,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感觉到命运的压迫如此之重,那我是生存还是死亡,是“to be”还是“not to be”?(笑声、鼓掌)是默默地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呢,到底哪一种选择是高贵的选择?(掌声)所以,它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摧残我们作为一个受众的内心,让我们反思人性的灵魂。所以整个西方的剧作它就具有一种哲学审美的高度,哲学自信的高度。你不要以为古希腊剧场就是一个剧场,看戏而已,它认为戏如人生,你不懂你的人生。你以为你懂你的人生?你不懂!所以,你在周末或者傍晚来看一场戏,从戏里面看你怎么做人的,所以你看到这样的戏的时候,原来我作为一个人,人应该是这样的。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哈姆雷特他就开始反思起文艺复兴时人的解放了,所以你就会发现它“人”的意识很强。
可是《窦娥冤》不是的,《窦娥冤》真不是。有冤就要申冤,申冤就一定能平冤,我跟你讲中国戏曲就是这个样子的,申冤就一定能平冤。所以,她最后平冤了,天地为她平冤,三桩誓愿。一个是天证,天降大雪,天证,来了一个天上的神迹。一个是地证,地要干旱三年,亢旱三年。天地为她作证,天地可鉴冤情之大。对不对?最后来一个人证,大家看到了血溅在白练之上,这是人证。最后再由她父亲为她平冤,这就是天地借助于人力来为她平冤。所以,天、地、人结合来平冤。
那么,琳霞刚才也提到了鲁迅,鲁迅确实对东方的这一套非常厌恶,因为鲁迅是很西方的,鲁迅是很极端的,他要赤裸裸的把你剥开,看看你的惨不忍睹,他要把你剥成“裸体”,知道吗?他不要让你假装这种半悲不悲,悲剧中还藏着温情。所以鲁迅说中国没有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自己的灵魂。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真的是这样。你看,窦娥成鬼了吧,对不对?她是一个多严厉的女鬼,好恐怖啊。她头断了,血溅在白绫上,变成一个厉鬼,她要让大地亢旱三年,让大地上的百姓跟她一起承受苦难,一同赴死。
接着她向父亲窦天章申冤,她父亲说你如果“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我就“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后来窦娥为自己做了道德阐述,她父亲为她申冤之后,窦娥便摇曳成为一个道德洁净的女神,女鬼就变成女神。所以中国戏曲是柔化处理的,女鬼最后一定变成女神。如果没有死的话,你落魄士子就会高中状元,加官进爵。比如窦天章。再比如《西厢记》的张生,跟崔莺莺偷情,一个落魄士子跟一个官家小姐偷情,你怎么好意思偷情呢?人家都反对你。结果他中了状元,对不对?就明媒正娶了。结果,以前的偷情都合法化了。你看,你没有死就加官进爵了;你要死了,女鬼就变女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的东方美学。
刘琼老师:非常好,非常感谢黄老师,真的是即兴的,我作证,因为我的问题都是即兴的。刚才他回答,他非常激昂澎湃的一个解读中提到一个人物叫窦天章,他说你看窦天章后来见到窦娥,你想啊,窦娥其实她的悲惨命运是离不开她父亲的。她父亲当年为了进京去赴考,然后把他的女儿抵押给了蔡婆,最后还不上了,最后就变成人家的童养媳了。所以说窦娥的悲剧其实从窦天章就开始了,就是他造成的,他绝对是有脱不开的关系。到了后来,你看,那么多年没有见,二十年没有见的父女,见了面不是说,哎呀,我的女儿,我好想你,你好苦啊。他上来说,你是不是给我辱没了门楣。我们会不会觉得窦天章这个人有点太脸谱化了?或者说就算最后窦天章是为窦娥平冤了,但是窦天章这个人物他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写法呢,你们怎么看这个人物。
琳霞老师:这个我来回答,刚才晓鸿老师非常地激动,展现了他的功底和才华。在这里,我试着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刚才晓鸿老师做了更高程度的拔高,比较了一下我们的中西文化的戏曲美学的不同。举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例子,好的、坏的都死了。戏曲是讲冲突的,我们看到西方的悲剧,它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张力更强,更集中,它的爆发力更强。
那么,西方的剧,包括刚才说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再早期的《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那个,最后他刺瞎自己的双眼,自我惩罚,自我放逐到荒野里去,这种引起人性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那我能改变这个结局吗?让它变成一个好的结局吗?他就要自我放逐,他放逐人性中恶的东西,是自我放逐。看了这个剧引起人的思想的一个深度,哲学上的深度,以及神学的。因为西方的宗教它是神学的。思想、哲学、神学,这是西方戏剧的三个关键点。
那么,咱们中国的戏剧,这样的结局,它和西方刚才那几个关键词不一样,它没有太深的思想性上的东西,它是属于社会的,再说白一点,它是世俗的。
晓鸿老师:非常对。(笑声)
琳霞老师:我们中国也有宗教,但是咱们的宗教是什么呢?我们是世俗的道德教化,我们不是神学。所以我们的宗教还是符合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是注重现世的,而他们是注重在人性上试图向天堂再走那么一步,这种是人性的天堂。咱们中国不是,我们就是在人间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这样一个人间理想社会,我们不指望到了天上去。我们啥时候见天上那玉皇大帝他下来做一个拯救人间的这个工作,没有,是吧。所以这几个关键词,思想、神学、哲学,西方的。中国的是世俗、社会或者是道德教化这样的一个特点。
晓鸿老师:琳霞老师刚才补充了东西方美学的这种特点,那我还是接着刘琼老师的问题吧,刘琼老师其实问的是窦天章。窦天章是——我就用林霞老师的理论来回答你——窦天章就是中国的世俗社会的、道德自律的、儒家文明的、现世维系的一个代表,一个符号,对吧?窦天章是她的父亲没有错,这里边也流露出一些父女之情。比如说,他说他不是在嫁女儿,而是在卖女儿。他在他卖女儿的时候他流露出不忍,对吧?但是不忍后就草草了事,哎呀,不忍啊,我走也,然后就走了。窦娥说父亲你怎么忍心把我丢在这里,忍心也忍心,不忍心也忍心了,窦天章立马就走了。
到窦天章高中状元身为御史之前,二十多年没有回老家楚州,对不对?当然了,一方面我觉得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我落魄到把一个女儿都卖了,所以很多时候他是考虑到自身的这种面子问题,就是儒家的东西出来了。比如说周朴园,周朴园在训他儿子周萍的时候有没有这种父子之情?有。但是呢,我周家的长子总要有个体面的样子,对不对?人家周萍以为是说他和继母偷情,吓得半死,可他父亲批评他的是作为周公馆的大少爷怎么能去夜场乱来呢。所以父子情外主要是有一种光耀门楣的意思。儒家的东西刻在他身上,现世的礼法刻在他身上,他用这样的意识指挥着他的孩子。对不对?
所以当窦天章回到了楚州,窦娥已经死掉了,他不是关心孩子你受苦了,父亲有愧于你,我们看现在很多拐卖儿童的案子,父母有多惨,窦天章等于自己把孩子拐卖了,他非但没有觉得对不起小孩,他还说“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他这是道德训诫,还要洗清溅到他身上的道德脏水。
所以,窦天章有这样的特点。但是,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剧本最后又借窦天章的手来平冤,这里边又显现出好像父女之间的情是没有断的。那么窦天章平冤,我们作为观众,作为中国的观众——刚才琳霞老师说“世俗”的时候我特别欣赏——世俗就对了,中国的戏曲很世俗,中国的观众很世俗。我刚才不是分享了古希腊那种剧场效果嘛,那种灵魂自省,戏剧如上帝的箴言,我们要受到那种enlighten。(笑声)但是,中国的不是,中国是现世的,当我们观众看到,哇,他作为一个清官惩罚了贪官,并且同时这个清官是父亲,父亲惩罚了仇人,我们借这个父亲之手手刃仇人,我们很有快感。我们的快感混合了公权力和私权力,混合为一,发现了没有?所以,就满足了我们作为现世的报仇雪恨、冤冤相报的心理需要。而你要知道在西方社会,在我们现在的法制社会,公权不能混合着私权,如果窦天章是窦娥的父亲,恰恰是要回避司法的。而恰恰在中国,如果这个人同时是父亲,更爽,更带劲,这就是中国的现世美学。
刘琼老师:非常好,两位老师有两个词我即兴记下来了,特别有感触,一个叫冤冤相报,我看这四个字我忽然间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一个新闻,就那个辱母杀人案。其实我们看到网上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好像大家都一边倒的说于欢是无罪的,不应该判刑,因为他是为母亲,我如果面对我的母亲受猥亵的话,我也会那样反抗,我也会手刃仇人。
但事实上,后来我了解了,我和我很多学法律的一些同学、朋友们聊天,他们都跟我说,他们说,刘琼你这个思维是不对的,你不能拿一种艺术,就是说你们是做语文的,你们是做文学的,你们可能就是更加的激情澎湃一点,或是更加的有一点,甚至有一点太过于极端,有一点太感性了。他说,其实他们法律界的人士一概认为这个事件就是要判刑,但是他可能也许会减刑,如果不判刑的话,反而就是会践踏到法律的这种权威性。其实我觉得这个好像,这也是一种冤冤相报,你看古代也是一种冤冤相报。正是因为有了窦天章这种公权和私权合二为一,所以那种快感才会更加的明显,是这个样子吧。
晓鸿老师:我们潜意识中希望这样子。
琳霞老师:刚才刘老师即兴的说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一点想法。从普通人的观点看,我们法制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淡薄,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好像稍微有点血性的人一定会出刃相向。但是刚才也说了,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讲,咱们不能这么做,我们是有法可依的。
那么,咱们要注意了,咱们现在讨论的这个问题是在现代文明社会的角度,为什么都现代法制社会了,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网络舆论上大家一边倒,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的一种心理。我在读《窦娥冤》的时候,《窦娥冤》最后是父亲手刃仇人,如果不是由父亲手刃仇人,换了另外一个清官来,好像这个惩罚的快感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在对公权的认识上总是混合着私人的感情。2005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小张的父亲在公路上一边开着车一边打电话,小张就多次劝他你不要这样做。2015年,对。他说你不要这样做,最后他父亲屡劝不听,他就把父亲给举报了,对这个事你怎么看?这个事看起来是小,但是背后文化的意义很大。就是这个公的东西和私的东西如何去平衡?要是在咱们看来,这多大点事儿啊,你至于把自己的父亲举报了吗。这种想法就是中国人这种心理在作怪。
因为咱们中国从儒家传统上来讲,子为父隐,我们要隐,在公的面前你太公正,当然觉得你这个人不近人情。这个和什么有关?我们不能说人家西方的什么都好,我们这个是有历史渊源的。因为咱们中国它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封建集权,谁有权力封?谁有权力建?谁有权力集权?当然是皇帝说了算,从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家天子,我们把官员称为父母官,那是你的父母,你这做小辈的能以下犯上吗?
所以,从孔子的《论语》里面就讲孝是人之本,后来再扩大到政治上,孝也是治国治政之本。所以公私这个东西似乎就已经是分不开了的东西,对吧。那么,公私的混合它其实是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
唐人小说有一篇《谢小娥传》,这个人也是跟窦娥一样有个盒子,谢小娥和窦娥的命运有些相似,她家也是做生意,窦娥家她婆婆不也是做生意嘛。谢小娥的父亲和她的丈夫出去在江湖间做生意,但是被强盗给杀了,死状非常地惨,一家十几口都没有活下来。谢小娥一个弱女子怎么办呢?她想要复仇,但是没有办法,可能是精神感动了天地,晚上的时候她的丈夫给她托梦,托了一个十二字的像是隐语一样的话,暗示了杀他的仇人的名字。谢小娥一直就把这十二个字记住,百思不得其解,遍访高人来帮她解字。
最后就找到了作者李公佐,作者自己这么说的,李公佐就说我想了很久,这不就是两个人的名字嘛,然后她非常地感谢,就把这两个人的名字记住:申春、申兰。从此改换仪容,变成一个男的,然后潜伏在申兰家里,就在他家做奴仆,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在有一次这两个人聚会的时候,手刃仇人。然后呢,最后这个事情怎么解决的呢?跟刚才说的那个于欢的案子很像。最后,当地的地方官处理这个事情,就觉得这个谢小娥太可怜了,这女孩子做得对,免了,把这个罪给免了。如果按现在我们的法制制度来讲,这是不可以的,你杀了人必须要去赎罪的,对吧。
西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他并没有杀他的妻子,但是他曾经有过想杀她的念头,所以他在牢里面蹲了监狱,他在那些年里头他是安心的蹲监狱,到后面他觉得我已经赎罪赎完了,然后他才开始越狱计划的,对不对?因为那个时候司法黑暗,我不能够为司法黑暗来买单,我要争取我个人独立的权利。但是他之前所受的那个牢狱之苦,是为他曾经有过罪恶的念头来赎罪。所以这里头你要看的分明,这里头的公私混合,其实有很多背后的深意。
晓鸿老师:我补充一句话哈,我不同意琳霞老师的观点。(笑声)
就是在于欢案这个事情上,其实我跟同学们也讲过课了,我支持杀掉仇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于欢案有严重的辱母情节,辱没他的母亲,羞辱他的母亲,是可忍孰不可忍,很难忍的!那么,于欢其实很理性的,他先借助公权,他打电话报警,关键是公权不作为,警察到来后说了两句不要打架的话草草了事。那些地痞流氓,就像张驴儿父子跟那个官员桃杌,黑白勾结。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于欢他才杀掉仇人。
那么,也许从现代的法制社会法理精神来讲,他不是合法的。但是,他的一个前提是公权不作为,也就是法制社会不法治,对不对?法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你的法它没有堵住漏洞。所以,哪怕我作为一个法制建设进程的殉葬者,也许会判刑,甚至是死刑,但是以我推动中国的法制进程,我死也光彩,死也高尚。所以我上次跟同学们说,遇到这种情况,该动手时就动手,这样才不枉为男儿一场!(掌声)
琳霞老师:黄老师的这个做法非常的有血性,但是咱们私下里说说,公开的话这绝对是......
晓鸿老师:不会,我公开说的,我公开发朋友圈的。(掌声)
刘琼老师:他公开发朋友圈有一个前提,是因为他是语文老师,他如果是一个律师的话,他估计就已经被封杀掉了。我们从于欢案回到剧本来看一下,我们再来谈一下窦娥这个人。其实窦娥这个人我们可以说,刚才两位老师都分析到她的父亲,他就是一个接受儒家思想下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包括其实窦娥,她身上其实也有儒生、儒化的一些身影。
琳霞老师:我在这里插一句,刚才咱们说窦天章的出现,体现了在思想性上和社会性上的公私混合,司法的腐败不作为。我觉得从艺术创建的这个角度上来讲,把窦天章这个人物符号化是符合戏曲要求的,因为从戏曲上讲,人物是脸谱化,这是从艺术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作者这么安排他,要把他符号化。因为我们看在这里除了窦娥,它是有人性和社会因素综合的,其他人都是符号的代表,是不是?
我们来看蔡婆,她就是一个符号的代表,她代表的是民间高利贷商人,她是属于民间的剥削者,她当然是剥削者了。你看她高利贷要得多高,借了没多久,十两银子然后就马上翻番了,就像驴打滚,而且蔡婆出来就说了,我家里“颇有些钱财”,她生活是很可以过得去的。所以蔡婆的老公在世的时候置办田产什么的,他们起码也是在那个时候属于接近于中产阶级这样的一个家庭。所以他们是属于剥削者。那么,张驴儿所做的也是一个代表,他是地方的无赖。这个在我们的元曲当中,还有明清的小说里这种人物非常常见。
黄老师刚才在上一场提到了人物的名字,作者这么安排也是有理由的,为什么叫他张驴儿呢?你看我们《水浒传》里面的杨志卖刀里有一个泼皮叫什么?他叫牛二。《窦娥冤》作者关汉卿他别的小说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叫《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里面提到了那里头有一个坏蛋就叫葛彪,“彪”也是一种动物,其实这就暗示了这种人是什么,他是畜生,给他们起这种名字,他们就是地方的恶霸。
在这里头看起来张驴儿父子好像是无依无靠的,他们无产,但是是无赖,无产无赖阶级的这样一个代表,他们有可能就和地方的一些有官位或者甚至是有钱财的人进行勾结,在这里是跟桃杌进行勾结。他怎么和桃杌勾结?好像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因为这个不属于剧情的主要的东西。因为桃杌一开始就说了,我就是要钱。张驴儿凭什么赢了官司,肯定背后送了钱。所以这个其实在剧情当时已经暗示了。至于说他是无产者,他哪里有钱,别忘了他是个无赖,蔡婆有钱。
作者之所以这样把次要人物脸谱化,是为了集中主要矛盾,而砍掉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而窦天章这个人他所代表的窦氏门楣,就是一个我们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法。而作者关汉卿就试图要用这个符号化的人物来干什么?把这个已经倒了的东西,被这个异族文化入侵,现在已经分崩瓦解的东西,我现在要把它立起来。既然我把它立起来,我就不能让它有一些私欲的东西,对吧?然后就把它其他的东西给它砍掉,这个人就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只有在人情的矛盾、人性的矛盾上,集中体现在主要的窦娥身上,我觉得这可能是剧作者的一个考虑,所以情节的安排是比较紧凑的。
刘琼老师:我接着刘老师的回答再往深里启发大家一下,其实我们看到包括这个窦娥,她其实也是有很多儒家人物形象特点。你看她其实是守贞的,她坚决抗争不要再嫁,她还是守孝的,她对她的婆婆,其实她就是一个童养媳,但是你看她最后为了避免让婆婆去挨打,最后自己承认了,对吧?尤其是我觉得她当时快要落铡的时候,当时她说她要从后街上,为什么呢?说这样可以避开我的婆婆。我觉得真的是特别的,这种小细节让人觉得特别善良。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中国好媳妇,这样一个中国好妻子,好寡妇应该叫,她丈夫已经死掉了。
晓鸿老师:好女鬼了,已经是。
刘琼老师:好,最后已经成了好女鬼,但是我们看到,其实这个人物最后她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出路,对不对?我们看她最后甚至在骂天、骂地,她就说,天啊,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地啊,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这样一个好人在当时那个社会居然都没有一个出口在救赎。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中国式的救赎,它和西方还是很不一样的,对吧?
晓鸿老师:很有意思,这个问题如果说提到一个高度,你可以跨越这个剧看众多的悲剧,众多的喜剧,甚至众多的文学作品,你就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了。咱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极少用人物去命名的。比如说,我们看元曲的悲剧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还有《墙头马上》、《救风尘》、《西厢记》等剧本,我们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以及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它极少出现人物。可是西方,《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哪个不是人物?包括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妮娜》,对不对?哪个不是人名?大部分都是人名。
琳霞老师:西方经历过人文启蒙,中国没有。
晓鸿老师:对。所以就会发现咱们中国关注的是什么,就是刘琳霞老师说的,咱们不是关注人文,人自身的纹理,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纹理。大家知道,纹理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指纹一放上智能门锁去验证我就可以进这个门的,对不对?中国不关注这个东西,中国关注什么呢?关注集体性、方域性,至少是一个小的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孔雀东南飞》、《西游记》,方向性,对不对?要不然就是一个小的集体,《水浒传》水浒梁山泊,《三国演义》三国,三个国,对不对?《红楼梦》一个小的场合,红楼里面藏着一个梦,对不对?(笑声)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人关注集体性,集体的梦境。好了,那我就回答这个问题,《窦娥冤》的取名是非常的另类的,它居然以窦娥作为剧名,对吧?很另类的。但是,这个另类的取名最后走向了我们集体性的关注,就是说,窦娥这个人不具有个人性色色彩。窦娥跟哈姆雷特去比,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哈姆雷特,就是很哈姆雷特。(笑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他不是一类人的代表,各位,他就是一个人的代表,他就是一种精神的犹豫、寡断和愤慨的力量,内心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矛盾在人性基石上的痛苦执着,是前进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是讲什么?是讲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的存在的关系,“be”是存在,我要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我要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毁灭我自己。所以叫我与我的关系。窦娥不是,窦娥是一类人,一批人,一个文化群体的符号。所以,她虽然是个女的,但是她很“男人”,对不对?她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她也学了诗书礼仪的,对不对?她很儒士,所以说她儒子儒士,很对的。
所以,你看剧本对整个窦娥的呈现,它不是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体的女性呈现的。我们现在的女性主义写作,常会考虑这个独立的女性她有什么样的属于她的特点。但窦娥不是,剧本是由这个女性(窦娥)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去,这个镜子照耀出整个封建时代,特别是异族统治之下的群体女性的形象,这也是群体儒士的形象,对吧?所以,这个剧本实际上是我们整个社会秩序现有的不公正性,而又本应当具有公正性的内在矛盾所激发起来的社会改良剧本,它根本不是《哈姆雷特》式的人性反思的哲学剧本。(掌声)
琳霞老师:晓鸿老师刚才说的非常好,它这里头有一个词刚才说了,他说窦娥是男性的,怎么是男的,这个说法似乎有点不是很准确。
刘琼老师:她有一种士大夫的意识。
琳霞老师:她有士大夫的意识,但是在当时所提倡的要求女子的,我们从汉代的时候就有刘向编的《列女传》,那个时候就有要求,你不能说这个女的她是男性化,她应该是我们中国讲的人性,这叫伦理化的人性。刚才说《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狄浦斯王》,西方的是人性自由的人性,人性本身的,他的救赎,他的痛苦,他的犹豫,我要不要杀死他,如何这些东西,这是人性中自由的,刚才就说了西方经历过这种人文的启蒙,他们的思想比我们相对来说要宽泛一下。
当神学的殿堂倒塌了之后,然后就是人性的崛起。但中国一直是权利的压制,非常深广的。我记得我看过一个资料,说英文单词里的right,在《牛津辞典》里,还有包括林语堂先生他英文水平非常高,他对它的解释就是,从英文的源头来讲,这个right它是属于人所自有的一个自由的权利,而到了中国我们把它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利字,它有了利益相关的东西,而更注重权。在我看到的有一个说法里,它把这个说成是权份,你这个权利是有分层的,你属于哪个阶级你就有相对应的权利,你的位置越高,属于你这个份的就会越大。所以我们中国现在说的权利这个词,它是包含有一种比较多等级观念的,而不是从英语这个原词里带来更多的属于你个人自由的这些东西。这是我从刚才这个话题衍生出来的。我们好像谈的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是很多的。
晓鸿老师:漫谈。(笑声)
琳霞老师:对,在窦娥的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一个什么?她很温柔,她很善良,但是这个东西还是不足以激起她能够成为一个中国悲剧的典型代表,就是在世界上窦娥的形象也是很有名的。因为她身上除了承担了个人的命运悲剧外,还有一个社会性的。刚才说了,窦氏父女它所代表的儒家伦理文化,窦娥身上承担的是孝和义这两个大字,这是作者在剧本的写作当中是一定要立起来的东西。
那么,像之前说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讲的就是忠和义这两个东西,把这两个东西立起来了。所以,你看我们的剧作当中所宣传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就是要把忠、孝、义,伦理的一套体体系建立起来。所以,咱们中国文化一直到今天也是这样的,我们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
所以,要从这一点上来看窦娥的形象,更加的光辉和高大,因为她不仅仅承担着个人的命运,也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命运,什么命运呢?之前我讲了,“蒙元铁骑中原窜”,异族的文化对于我们是完全的冲击。你看包括蔡婆,蔡婆这种淡化的婚姻观念其实就是当时时代风俗的一个影响,因为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观念是比较开放的,他不守这些礼法的东西的。
今天其实我们好像背景的东西谈的更多,跟第一节课不一样,第一节课重文本,今天我们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谈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这个很有意思。
晓鸿老师:我要补一句话,我又不同意你的观点了。(笑声)
很好,这样很好。其实不同意最后也是同意的,这种哲学辩证,同学们能理解吗?就是琳霞老师说把窦娥说成一个男人好像有点过了,其实我说她就是一个男人,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女人,是吧?我作为一个男人,但是今天我要为女人说话。中国古代的女人是男人要求下的女人,女性只是男性世界下,男性伦理道德要求之下的女性的幻影,她只是一个幻影,执行一种服从,“女为悦己者容”,要为那个喜欢你、要求你的男人去容,所以窦娥她真的是很男人。她有女人的意识吗?有,她偶尔流露出,她夫死无子守空闺,“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她看到空闺很寂寞,这本来很女性,但她马上就自我压抑了,我寂寞,我该!我前世没有修好,所以我活该!“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所以说她很男人,男人就要求女人这样,你不这样你就是淫女荡妇。所以窦娥这里敢表达她的身体渴望吗?不敢!(笑声)
琳霞老师:黄老师这个词很大胆,但是是真的,唱词是这样的。
晓鸿老师:是的,女性主义文学常直接表露女性的身体渴望,女性为什么不能有身体渴望?对不对?女性也是人,人就有身体渴望啊,对不对?所以,我说窦娥是一个悲惨的男性化的女性的肉身,灌注了男性灵魂的女人的尸身。
学生质疑:女性也能有灵魂!
晓鸿老师:我是说古代的。
琳霞老师:这个好,开始有互动了。
晓鸿老师:所以我讲这段话不是要贬低女性,你懂我意思吧?你们能理解吧?我讲这段话恰恰是要为女性平反,从男性的世界里边挣扎出来,真正撑起半边天。(掌声)
好了,刘老师来总结。
刘琼老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谈,不过今天谈的很尽兴,我觉得今天真的达到了漫谈的效果。
琳霞老师:第二场的效果比第一场还要好。
刘琼老师:好很多,“漫”大家想一个词,水漫金山,水流在哪里我们就谈到哪里。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即兴的、随意的去谈,我们可以去谈一下中西美学,或者谈一下悲剧,谈一下救赎,谈一下中国式的这样一个形象,包括到最后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最后黄老师为我们现代女性做一个呼喊。今天非常感谢大家。(掌声)
晓鸿老师:这种形式的创新还可以吗?
刘琼老师:大家接受吗?(掌声)
晓鸿老师:以后我们可以一起来谈,同学们也可以做嘉宾,经常并班上课。
-完-
合计:40分钟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找到我们自己的心肖培东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