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八卦虽成,它们代表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以抽象为八种,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有八种,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复杂的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易》卦符的特殊意义

  《周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卦符构成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8=64。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体),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为了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组成的卦画 称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组成的卦画 可称为遁卦。

  《周易》每一卦的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1、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

  2、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 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

  3、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此就为乾卦卦辞。 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

  4、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乾, 元亨利贞

  (卦画)(卦名)(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卦序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但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提周公了。

  文王、周公用六爻卦做为“宇宙”符号,并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对“易”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这实在是十分珍贵的了。文王八八六十四卦的建立,是伏羲始八卦的发展,他的思想已经由“天人相应”的“对待”关系,演变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诠释,天地一体、矛盾对立统一、“象”的思维形式,依然贯穿《周易》的始终。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然而,由于《周易》自身的复杂性,加之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陌生,人们对《周易》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多偏差,或者视之为神秘的天书,或者视之为单纯的占卜算命之书……而社会上的一些旁门左道也都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于是《周易》的面貌变得光怪陆离,让人觉得好像是雾里看花,似近实远。

  事实上,如果懂一点相关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周易》并不神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许多都出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关,如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等等。其中像“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来自《周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是由《周易》的《革》卦和《鼎》卦组成,革是变革,鼎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再如“义结金兰”,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即所谓的结金兰之好。这个成语即出自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还有“三阳开泰”,“三阳”指的就是《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等等等等。

  再比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三大殿是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名字“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又如故宫里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由交泰殿联结,就是根据《周易》的思想原理。又如,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代表天,九五又是“飞龙在天”,所以人们把它比作皇帝,称之为“九五之尊”。

  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会说“又变卦了”,“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可见,《周易》一点都不神秘,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应该如何给《周易》定位呢?或者换句话说,《周易》究竟应该算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意思是说,《周易》的道理,涉及的范围很广,主流的不论,旁支所及,举凡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士炼丹等,无不受到《周易》的深刻影响。这说明《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有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的地位非常特殊。自汉代始,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则是易学,《周易》就处于传统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所以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说:“易乃大道之源。”著名旅美学者成中英先生则形象地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地诠释《周易》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焕发青春的。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朱伯崑先生认为,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即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宇宙,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

  要而言之,关于《周易》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们学习《周易》,目的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层面可以思考:第一个层面,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裨益。第二个层面,学习《周易》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层面,也是笔者在本书中所重点论述的,就是对于帮助我们安身立命,过正确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也正是孔圣人为我们探索出的一条学《易》之路。据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瞧不起巫师之流,对《周易》并不十分看重,到了晚年重读《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并慨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无大过”上面,“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这是他的学《易》体会,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学《易》的目的。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探讨《周易》的智慧--少犯大错误的智慧,安身立命的智慧!

 一、自强不息

  说到“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或许并不觉得陌生;但如果说它出自于《周易》,不少朋友大概还不十分了然。《易传》在解释《乾》卦时说过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自强不息”一语的出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思。“君子应当”如何呢?“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应当“自强不息”呢?因为“天行,健”。可以说“天行,健”,是“君子以”的所以然之故。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说,是“君子以”的哲学基础。

  1﹒1

  那么,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应该“自强不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从《周易》中的“健”字入手。

  “健”字在《易传》中共出现了15次。其中,《彖传》中出现了10次,《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中各出现了1次,《说卦传》中出现了2次。除《说卦传》中有一条是指震卦外,其余14条均是指三画卦乾而言的,如《乾·象传》、《乾·文言传》、《需·彖传》、《讼·彖传》、《小畜·彖传》、《泰·彖传》、《同人·彖传》、《大有·彖传》、《无妄·彖传》、《大畜·彖传》、《夬·彖传》等。这些材料中的“健”字,基本上都是用来解释卦象中的三画卦乾的。可见,“健”是乾卦所独有的品格之一。

  另外,在《周易》中,还有几个六画卦中含有三画卦乾,但《易传》并没有以“健”来解释它,如《履》、《否》、《遁》、《大壮》、《姤》等。不过《否》之《彖传》曰:“内柔而外刚。”《大壮》之《彖传》曰:“刚以动。”《姤》之《彖传》曰:“柔遇刚。”均是用“刚”字来解释乾卦,说明“刚”也是乾卦的主要品格。

  《易传》以“刚”释乾,是有它的原因的,那就是在它看来,乾是阳类属性的总代表,用《系辞传》的话说,即“乾,阳物也”。因此,乾卦的卦象全部是由阳爻组成的(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可以说是纯阳之体。而乾卦之外的其他卦中的阳爻,其性质自然也就反映或分有了乾的性质。或者换句话说,《周易》六十四卦,无论是哪一卦,其中的阳爻,都在该卦中彰显着乾健之性的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否适当。

  要而言之,乾的品格为“刚健”。

  那么,为什么在《周易》中乾卦的品格为“刚健”呢?这是因为乾在《周易》中象征天,乾的基本取象为天。请看下面的例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云上于天,需。(《需·象传》)

  天与水违行,讼。(《讼·象传》)

  风行天上,小畜。(《小畜·象传》)

  ……

  组成《需》卦和《讼》卦的两个三画卦分别是乾和坎(位次不一样),据《说卦传》,乾为天,坎为水,又为云,所以两卦的《象传》分别谓之“云上于天”、“天与水违行”。组成《小畜》的两个三画卦分别是乾和巽,据《说卦传》,巽为风,所以《小畜》卦的《象传》谓之“风行天上”。其他如《履·象传》、《泰·象传》、《否·象传》、《同人·象传》、《大有·象传》、《无妄·象传》、《大畜·象传》、《遁·象传》、《大壮·象传》、《夬·象传》、《姤·象传》等,也都是以乾之取象为天,并以此而立说的。

  1﹒2

  那么,为什么《周易》要把天作为乾的取象,并用乾象征天呢?这个问题说来复杂,大体而言,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关。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惟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言天行健。(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

  这是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一书中解释《乾》卦的《象传》时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天有纯刚的属性,所以有刚健的功用。《周易》用三个(或六个)阳爻象征它,也正是为了以此模拟天的刚健。而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的属性,乃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在在生动,没有衰竭的时候。孔颖达在该书中还引用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刘表的解释说:“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很显然,孔颖达所谓的“惟天运动,日过一度”也好,刘表的“天体之行,昼夜不息”也好,他们都是在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类似的解释还有很多,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易学家虞翻就曾用“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解释“自强不息”(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是相当发达的,据传早在黄帝时期,就曾“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到了尧帝的时代,便已形成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的较为成熟的历法系统。至于夏商周三代,天文历法就更是趋于完善了,如殷商王朝以干支纪日,周而复始,一年12个月,并有置闰;同时还对日食和新星等异常天象有所记录。这些无疑对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周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易》本属于筮占类著作,但由于它的筮占是透过由阴爻阳爻组成的卦画及卦画所组成的卦象来完成的,所以,其中也明显地吸收了许多星象学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例如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经利用天文学的知识,对《乾》卦作出过颇具特色的解释。李镜池先生受此启发,释《乾》卦的“龙”字为龙星,并认为“潜龙”就是秋分的龙星。参见李镜池:《周易通义》,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其他如“月几望,吉”(《归妹》六五);“宜日中”(《丰》);“日中见斗”(《丰》六二、九四);“日中见沫”(《丰》九三),“月几望,马匹亡”(《中孚》六四)等,也分明是与天文星象有着密切关系的话语。诚如《系辞传》在记述八卦的起源时所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仰则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等等。乾卦的取象于天,也正与此有关。可以说,《周易》是用一种新的方式,从新的角度对古代天文学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吸收。这也为以后的易学家们借助于天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来诠释《易》辞(如汉代的卦气说)提供了根据。

  然而,《周易》用新的方式,从新的角度对古代天文学的部分成果进行的总结和吸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对自然天象的类比或模拟上,而是更进一步,以拟人的手法,从哲学的高度对自然天象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精神进行了概括。《易传》所谓的“天行,健”,就是利用《乾》卦的符号特征对天的刚健品格作出的概括。《乾》卦的《彖传》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彖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了《乾》卦的特性。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即

  伟大啊乾元,万物资取它才有开始,而它则本之于天。云气飘动甘雨降临,万类在流动中成形。太阳一出一入,六个爻位适时完成。因时制宜驾乘六条巨龙巡游天空。天道变化,决定了万物的命运和本性。保持那本来的和谐,才可能合宜贞正。它始生万物,使普世获得安宁。

  这是一种多么盎然充沛的力量啊!难怪《象传》要用“天行健”来概括它了。“资始”,是指万物因它而有开始。明朝的著名易学家来知德解释说:“乾元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以为始”,“资始者,无物不有也;统天者,无时不然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此乾元之所以为大也”(《周易集注》)。这是说,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靠着“乾元”来开创、来开始的。

 

  然而,“始”还不等于“生”,因为它还不能赋予生命以完整的形式,还需要“至哉坤元”的配合,才能使“万物资生”乾的一切品格都需要由坤来成就,本章只说乾,故不及坤。详见本书第二章。。所以,“乾元”“资始”,不是“创始”,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创世之始。也正因为这样,它才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只工作了六天,就把一切都造出来了参见《圣经·创世记》。相反,它需要具备“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的品格,在宇宙变易的历程中生生相因,赓续不已,这就是《周易》所谓的“生生”,用《系辞传》的话说,这叫“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天道的“资始”和生生不息,使之具备了刚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动进取的精神,《周易》称之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临·彖传》);“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文言传》)。

  1﹒3

  《周易》感慨天道刚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动进取的精神,除了是要正确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即以天德为依据、为榜样,提升人类的德性层次,以使君子“崇效天”而“自强不息”。

  在《乾·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君子以”三个字是很值得玩味的。它表明,人类德性的提升,一方面需要经验层面的模仿对象(“天行”);另一方面又需要理性层面的主体自觉(“君子以”--君子应当);同时还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对象”(天)的品格力量,丰富主体自觉的内容,并在二者的圆融中充沛自我,以使之成为彰显人类品格魅力的大本大原。

  《周易》十分重视并特别强调人类对于天地之道的模仿,我们甚至可以说,其观物取象,设卦系辞,正是为了拟诸天地之道而形容之,以为人类行为做样板。如曰:

  崇效天,卑法地。(《系辞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传》)

  ……

  而一部《象传》,几乎完全是为从直观经验的层面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象传》)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

  ……

  在这里,天地自然毫无疑问的是靠着它的品格魅力,成为人类效法的榜样的。而这种榜样,其作用又是凭借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经过一番特殊的符号化(卦爻符号)之后来表现出来的。比如天的刚健之性,就是透过由纯阳爻组成的乾卦的解释功能,而成为人类内化天之刚健品格的哲学依据的。因此,《周易》强调的“崇效天,卑法地”,既不同于宗教意义上的“顺服”,也不同于相对主义者(如庄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即只是片面强调人对天的顺应,而看不到人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它是靠着主体的自觉,和对天道的体知诠解,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践行落实,来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性互动。

  通观《周易》,至少有四种德行与乾健之德有关,它们分别是:自强精神、日新精神、拼搏精神和浩然正气。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自强精神源于天之刚健的品格,这种品格内化为人的德性之后,就有可能发为人之自强自尊的德行,并因而成为人之自强自尊的精神动源。“自强”,孔颖达解释为“自强勉力”(《周易正义》卷一),今人张岱年先生说:“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见《文化论》,8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自强”就是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积极向上和矢志不渝。自我肯定,主要是指肯定自我价值,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张岱年先生说:“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同上。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大概要属孔子了,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肯定人人具有独立意志;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即赞扬他们坚持独立人格;同时还特别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这些都表现了其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正是由于孔子具备了上述的品格,所以他一生求道,从容不迫,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从来没有气馁过。

      二、厚德载物

  在《周易》中,有一卦与《乾》卦正相对应,这就是《坤》卦。《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坤》卦则由六个阴爻构成;乾表征天,坤则表征地;乾的性格是刚健有为,坤的性格则是柔顺宽厚。所以《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中的“坤”字,据有的学者说,原本写作“巛”,而“巛”为“顺”的假借字,所以,“地势,坤”也就是“地势,顺”的意思。

  《乾》与《坤》两相对应,二卦从两个方面表现了自然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天道--《乾》的认识一样,古人也从对地道--《坤》的认识中,找到了提升人的德性的进路,那就是“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说,“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可见其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曾经起到过多么巨大的作用。

  2﹒1

  在上一章中我们说到,君子“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天行,健”,在本节中,我们将会发现,君子“厚德载物”,也有它的哲学基础,或者时髦一点说,也有它形而上学的根据,这就是“地势,坤”,或曰“地势,顺”。通观《周易》可以知道,“顺”是《坤》卦最基本的品格。

  当然也有一些六画卦,虽然包含一个三画卦坤,而《彖传》、《象传》却没有用“顺”字来解释。如《否》卦,是由乾坤两个三画卦组成的,《彖传》却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君子而外小人。”不用“顺”字。但这句话中的“柔”字,则是指着坤卦说的。所以,“柔”也是坤卦最基本的品格。这样,与乾卦的品格为“刚健”相对应,坤卦的品格则为“柔顺”。

  同样,与乾卦的“刚健”建基于六个阳爻的基础之上一样,坤卦的“柔顺”则建基于六个阴爻。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纯阴之卦,视它为阴性的代表,六十四卦之中,凡是言“柔顺”的,也基本上是就坤性来说的,虽然有些卦未必出现了三画卦坤。例如,有一些卦,六爻之中没有出现三画卦坤,但《象传》或《彖传》仍然用“顺”来训解: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旅·彖传》)

  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巽·彖传》)

  上述这些引文,大部分是用来解释该卦中的阴爻的。如“'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中的“顺”字就是指着《旅》卦的六五而言的。“顺乎刚”,是说六五顺承上九阳爻。又如“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中的“顺”字是指着《巽》卦的初六和六四而言的,初六顺承九二,六四顺承九五。而且,“柔皆顺乎刚”一语,更是道出了阴爻为“柔”为“顺”的本质特性。

  要而言之,坤卦的品格为“柔顺”。

  2﹒2

  乾卦的“刚健”品格源于天,坤卦的“柔顺”品格则来自于地,因为坤卦在《周易》中代表地,坤的基本取象为地。如:

  地中有水,师。(《师·象传》)

  地上有水,比。(《比·象传》)

  明入地中,明夷。(《明夷·象传》)

  以上引文,其中的“地”字,都是就六画卦中的三画卦坤的取象来说的。如《师》卦由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上边,坎在下边,坎为水,所以《象传》谓之“地中有水”。《比》卦也是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只是二卦的位置有所颠倒,即坤在下边,坎在上边,所以《象传》谓之“地上有水”。《晋》卦由坤和离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下边,离在上边,《说卦传》载:“离也者,明也。”所以《象传》谓之“明出地上”。《明夷》卦与《晋》卦正好相反,离为下卦,坤为上卦,所以《象传》谓之“明入地中”。等等。所以,《说卦传》解释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

  《周易》用坤卦的卦象来代表地,也是有它的原因的,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与对上天的认识相一致,中国古人对“大地”也很早就产生了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便是从事农业的专家,并世代在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官。据《国语》记载,祭公谋父在向穆王述说家史时曾经说道:“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国语·周语上》)大意是说,我们周人的老祖宗在尧、舜、禹的时代,一直是管农业的。部落联盟解体后,在夏后氏的排挤下,丢掉了农官之职,逃难于戎、狄(西北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之间,但仍然谨守着祖先的事业,勤于耕种,发展农业。可见,农业对他们是何等重要。

  与对天的认识一样,《周易》对大地的认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认同和现象的描述层面上,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对它生殖的功用、柔顺的品性进行了抽象的概括: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彖传》)

  这是《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作出的概括和赞美。大意是说:“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成长,它顺从禀承天的志向。地体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它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雌马是地面动物,永远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柔和温顺利于守持正固。君子有所前往,要是抢先居首必然迷入歧途偏失正道,要是随从人后,温和柔顺就能使福庆久长。往西南将得到朋友,可以和朋类共赴前方;往东北将丧失朋友,但最终也仍有喜庆福祥。安顺守持正固的吉祥,正应合大地的美德永保无疆。”透过这段生动的话语,可以体会到《坤》卦的品德,大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承天而资生万物;一是敦厚而普载万物;一是滋养而光大万物。

  2﹒3

  从人生哲学的立场来说,《周易》所谓大地生育万物、普载万物、光大万物的伟大品格,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提升人类的德性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宽广能容;一是敦厚能载;一是以柔济刚。

  宽与容,是大地最基本的品格,宽即其广大无边,容即其无所不包。关于这一点,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经有过一段颇为中肯的论述。他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韩非子·大体》)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上面没有辽阔的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面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因此君主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在这里,虽然韩非子所要劝诫的是君主,但其中的道理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

  宽容,向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早在周代就曾经有人指出:“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也特别重视宽容的意义,他说:“宽则得众。”(《论语·阳货》)“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等等。战国末期的儒学殿军荀子则更明确地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度量自己要用绳直,接待别人要用引导。度量自己用绳直,所以足以为天下人所效仿;接待别人用引导,所以能够宽容百姓,依赖百姓,而完成天下的大事。(参见《荀子·非相》)这是强调宽容是君子的美德。所以,隋朝思想家王通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中说·魏相》)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认为:“宽也者,君子之德也。”(《与辛幼安》,《陆九渊集》卷五)

  在古代,有关宽容的故事比比皆是,兹举一例。

  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深知他的贤明和才干。管仲家里很穷,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待他很好,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对他有任何怨言。后来二人都做了齐国国君两个儿子的老师--鲍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后来小白得到了君位,做了齐桓公,却耍阴谋让鲁国人杀了公子纠,管仲也因此受到牵连而遭到囚禁。但鲍叔仍一如既往,与管仲交好,还向桓公推荐了他,并使之得到了重用。而管仲也果然有才干,桓公凭借着他的智谋迅速成就了霸业,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进行“维和”,使天下免于战火。管仲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初我穷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以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但因经营不善,反而使他陷于困境,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愚笨,认为时运有顺有逆。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并不以为我不成器,认为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在战场上逃跑,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怯懦,知道我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乎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并不以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为小节而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羞耻。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则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的位置置于管仲之下……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的知人。(参见《史记·管晏列传》)

六、谦卑礼敬

  周庙中的“右坐之器”,注水太满,就会倒覆;注水不足,又会倾斜。只有恰到好处,才平稳端正。如何做才能达到恰到好处呢?方法是:太满了,就减损一点;太少了,就添加一点。就人的德性修养和行为处世而言,减损与添加,就是谦卑自知,恭敬守礼。因为“谦”既能使人免骄傲,又能使人知不足。换句话说,“谦”能“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谦”是致中和的最佳途径之一。、

  《周易》中有一卦,是专门讲说“谦”的道理的,这一卦的名字就叫“谦”。通观《周易》,《谦》卦是颇为特殊的。宋人胡一桂说:“《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故如此。”转引自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43页。“谦”之效何以如此之大?依《周易》的体例,中正则吉。《谦》之吉利,表明它是合乎中正之道的,至少它不违背中道。

  6﹒1

  在《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中,《谦》卦紧随《大有》之后。《大有》即大有收获。《序卦传》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盈”即盈满。这说明“谦”与“盈”是相对待而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大有者,不可以盈”呢?请看《彖传》的说法: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这是《彖传》对《谦》卦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所作的解释。卦辞中的“谦”即谦虚。“亨”即亨通。《彖传》的解释,两次提到“天道”,两次提到“地道”,一次提到“鬼神”,一次提到“人道”。就“天道”来说,其特点有二:一是“天道下济而光明”;二是“天道亏盈而益谦”。“下济”,“谓降下济生万物”(《周易正义》)。“天道下济而光明”,意思是上天的体性是降下济物,而日月辉光因此愈加鲜明。如高亨先生说:“天道下行以成万物,如日光下射以暖万物,雷下震以动万物,风下行以吹万物,雨下降以润万物是也。光明指日月。天道下济是天道之谦,天道光明是天道之亨。此句以天道说明谦则亨之理。”高亨:《周易大传今注》,136页,济南,齐鲁书社,1998。“亏”即损。“天道亏盈而益谦”,意思是,上天的体性是亏损盈满,补益谦虚。正如崔憬所说:“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损有余以补不足。”(《周易集解》引)

  就“地道”来说,其特点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地道卑而上行”;二是“地道变盈而流谦”。“上行”,指地气上升。“地道卑而上行”,意思是“地体卑柔而气上行,交通于天而生万物”(《周易正义》)。“变”即变易。“流”即增益。“地道变盈而流谦”,意思是,地的品性是变易盈满,充实谦虚。如高亨先生说:“地道毁盈,例如丘高则渐损,河溢则堤决。地道益谦,例如地洼则渐平,沟虚则水至。”高亨:《周易大传今注》,136页。

  《周易》作为一部筮占之书,还讲到了鬼神之“谦”,即“鬼神害盈而福谦”。意思是,鬼神的特点是危害盈满,施福谦虚。至于“人道”,《彖传》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即人类的规律是憎恶盈满,爱好谦虚。《彖传》的最后结论仍然是归结到人:“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意思即具备谦虚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处卑位,人们也难以凌越。君子靠着它能永远得到好结果。

  以上,《彖传》以“盈”、“谦”为一对矛盾,从天道、地道、鬼神、人道四个方面,说明“盈”不可久,而“谦”则获益。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一篇简短而精炼的哲学论文。它从天道之“谦”谈到地道之“谦”,从地道之“谦”谈到鬼神之“谦”,最后归结为人道之“谦”。照《周易》法象天地的思维路数,天地之“谦”,正是人道之“谦”的基础。天能“下济而光明”、“亏盈而益谦”,人则能“尊而光”;地能“卑而上行”、“变盈而流谦”,人则能“卑而不可逾”。此正是“畏盈居谦,乃终有庆”(葛洪:《抱朴子·臣节》)。

 

 既然天、地、鬼神、人都是好谦而恶盈的,那么,人只要谦虚,天助、鬼佑、人信,自然可得。《谦》卦六爻虽然有失位、无应、乘刚等,但“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就是这个缘故。先看“吉而无凶”的下三爻: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传》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鸣谦,贞吉。《象传》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传》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谦谦”,谦而又谦。“此谓初六阴柔谦逊,低处下卦之下,有'谦谦'之象”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39页。,爻辞的意思是,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涉越大河巨流,得到吉祥。“大川”在这里喻指艰难险阻。它提示人们,君子只要谦而又谦,即可以度过艰难,得到吉祥。“卑以自牧”,自甘卑下,克己养谦。《象传》认为,初六之吉,是君子谦卑克己的结果。“鸣”,享有盛名。“鸣谦”,即享有盛名而行谦德。爻辞的意思是,名声远播,但仍然谦虚谨慎,可以获得吉祥。它提示人们,名气越大,越不要摆架子,而应该谦虚谨慎,这样才能更加受到人们的爱戴。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所以《象传》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宋胡瑗解释说:“言君子所作所为,皆得诸心,然后发之于外,则无不中于道也。故此谦谦皆由中心得之,以至于声闻流传于人,而获自正之吉也。”(《周易口义》)可见,“享有盛名而行谦德”,乃是发于心而行于外,不是靠做样子做出来的。“劳”,有功劳。“劳谦”,即有大功劳而能谦让自处。爻辞认为,有大功劳而能谦让自处,必有好结果,必能获得吉祥。照《象传》的意思,这样做,必然得到万民的归服信任。所以孔子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传》)它提示人们,不争功,不居功自傲,如此则能得人。

  以上三条爻辞,都因“谦”而得到了大好处。位卑时谦而又谦,能战胜大困难;名声远闻时谦逊谨慎,能获得大吉祥;功劳很大时谦而不傲,能使万民服。可见,无论什么光景,谦都能给人带来好处。

  再看“利而无害”的上三爻:

  六四,无不利,谦。《象传》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传》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传》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爻辞认为,这样便无所不利。“不违则”,即不违背谦虚之道。也就是《彖传》所谓的“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象传》认为,时时事事彰显谦虚美德,乃是顺天应人的谦虚之道。它提示人们,“谦谦”也好,“鸣谦”也好,“劳谦”也好,都必须彰显于时时事事,这才是为谦之道。一时之“谦”,虽然也能带来好处,但不能长久。“不富以其邻”,即因为邻国的骚扰而使自己物资不丰富。六五阴柔居中,虚怀谦逊,使邻国产生错觉,以为可欺,于是常存侵夺之心。殊不知,六五之柔逊,正合天地恶盈好谦之道。所以,六五一旦起而征伐持盈骄奢之国,必然是无所不利。这正如宋程颐所说,《谦》卦“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程氏易传》)。它提示人们,谦卑不等于软弱,柔逊不等于无能。谦卑之道,虽柔实刚,虽卑实高。“行师”即带兵打仗。爻辞的意思是,名声远播而谦虚,利于带兵打仗,征讨相邻的四方小国。《象传》认为,君子遵行谦虚之道,不是为谦虚而谦虚,还应该效法天地“亏盈益谦”、“变盈流谦”之理,干一番大事业。所以,仅仅“鸣谦”,还不足以使君子遂其志愿。还应当“顺天应人”,伸张正义,“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天下国家谋和平。

  以上三条爻辞,直绍初、二、三,强调谦而能久,柔而能刚,卑而能高。一句话,就是强调为谦之道,不但要“谦谦”、“鸣谦”、“劳谦”,还应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实现宇宙人生的中正和合。部分摘于:杨庆忠《周易与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容《易》人生之“​乾卦:天道刚健”【10】
伏羲六十四卦全解
易经六十四卦之乾卦详解 当领导的智慧都在这里
14大有卦原文解读
易经新解9 乾卦1·自强不息
详解“乾卦”:原来儒家毁了《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的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