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五行与养生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情:怒  喜  思 悲  恐 
 五味:酸  苦  甜 辛  咸  
    
  (顺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隔位克,意即金克木,  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色(注):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
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 心脏活动的   功效,入心经为火性;
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     
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注):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 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如:
 酸味太过  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 
 苦味太过  容易造成心火 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  
 甘味太过  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 
 辛味太过  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   
 咸味过多  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注):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
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附:各类食物与五脏滋补关系   
      1 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 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
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治疗各种疮症。
   3 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
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 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
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
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5 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
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属于优质的咸味食物。
      
    
    五行五色五味     
         1、肝、胆:中医讲“肝之余气泄于明胆,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肝脏可以把血液推陈出新,也就是肝脏可以净化血液,可以起到解毒、排泄的作用。肝功能不好的人脸色晦暗易长斑,情绪浮燥,容易生肝病。     中医上讲胆“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胆功能的正常也关系到脾胃的消化,胆汁正常分泌,人消化就好,如果胆汁排毒代谢不好就容易得眼结石。青色入肝,肝喜酸,酸味可以养肝,但味过于酸就会伤脾胃,引起消化功能等障碍,因为木克土。  
     肝胆不好多吃青色,如:属春,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2、心、小肠:中医讲“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脑,中午如果能睡一会的话对养心大有好处,而且下午至晚上都会精力充沛。红色养心,苦入心,吃点苦的东西对心脏有好处,但过苦不可,会伤心,导至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心小肠功能不好的人多吃些红色,如:属夏,山楂(红果)、蕃茄、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3、脾、胃:中医讲“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总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脾是造血,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气寒入脾经。胃主消化,早上七点至九点吃些清淡易消化的早餐是最好的。不吃早餐最伤身体。黄色养脾,甘味补脾,但不能过甜会伤脾,味过甘会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引起面色发黑,因土克水。  
      脾胃不好的人要多吃些黄色,如:四时皆易,山药、马铃薯、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  
      4、肺、大肠:中医讲“肺朝百脉”,肝每天推陈出新的血液是要输送给肺的,再由肺把新鲜的血液输送给全身,肺不好的人早3-5点的时候反映最强烈,有的会剧烈的咳嗽,或者哮喘,这样就会导至不能入睡。休息不好就可影响气色与精神。大肠是贮存每天排泄的残滓,肺在把新鲜的血液输送给全身的同时,就可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的状态,大肠就可蠕动,这样就有利于大便的排出。如果一天不排便相当于抽了三盒烟。白入肺,肺喜辛,辛虽然补肺,但过辛也会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多吃些白色,如:属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  
      因此,秋天应适当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5、肾、膀胱:中医讲“肾藏生殖之精与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精华经五脏六腑消化、吸收后都给输送给肾脏,由肾脏来贮藏,再由肾脏把精气“营养”输送给全身,肾也主骨,肾功能不好也容易骨质疏松,面色暗,腰腿疼痛,耳鸣,容易出现眼袋,黑眼圈,头晕等。膀光贮藏水和津液(膀光与肾相表里,津液即五脏六腑之吸纳的精气),水排出体外,津液循环于体内。  
      黑色入肾,肾喜咸,咸补肾,但过肾会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多吃些黑色补肾,如:属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应该养肾。  
      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   
   据说扁鹊有透视眼  能看到五脏六腑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了?  这与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很大关系,这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你不会应用,你的疾病就会现在脸上,他自然会看出你哪里不好。
 
    五谷:这里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五果:这里指桃、李、杏、栗、枣.桃子有益气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补果品。
 
  
五菜:这里指葵、藿、薤、葱、韭,是说蔬菜具有充养人体的作用。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同,只有做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
   
       
 
五色与饮食养生

  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角度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心色是赤色,属夏天:所以红色的食品养心入血,还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养心更为重要,应适当多吃山楂(红果)、蕃茄、红苹果、红桃子、心里美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肾色是黑色,属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应该养肾。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属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因此,秋天应适当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尤其在长夏和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应适当多吃山药、马铃薯、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尤其在春天应适当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五味与饮食养生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为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味过于碱:碱味补肾,味过于碱反而能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味过于甘: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而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味过于苦: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味过于辛:辛味补肺,味过于辛,反而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
学会五行养生法,自己变成老中医!
健康知识丨亦食亦药,药食同源让您吃出健康
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也能养生
食品五味皆属脾
五行、 五脏、五腑、 五官、 五华、 五味、五色、 五情、五液和身体的调养全在这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