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人怎么管教熊孩子?


美国人怎么管教熊孩子?.mp3 来自米宅海外 11:24

▲米宅海外提醒:本音频大小10.7MB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

雪莉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她有一个九岁的儿子。有天邻居家的妈妈敲门,问是否可以和她的儿子谈谈,但是他拒绝下楼并坚持什么也没做过。

邻居家小儿子的新自行车已经完全报废。刹车被切断,轮胎爆裂,脚踏板也被拆掉了。邻居妈妈想问雪莉的儿子是否知道些什么。

在证据面前,儿子承认是他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干的,“犯罪”的动机居然只是因为车子的主人说他们“我的世界”(Minecraft)游戏玩的很烂。

雪莉接下来对儿子实施了如下惩罚:

1. 他必须透支自己的零花钱来支付修车的损失,而这部分零花钱必须通过做足够量的家务来赚取。雪莉知道除了儿子之外还有两个同伙,但是她不准备等那两家人的反应了,她自己要预先支付赔偿。

“这是我们的责任。”雪莉说。

2. 除了费用之外,雪莉让儿子禁足两周——不能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包括他已被邀请的同学的盛大生日宴会也不允许参加。

3. 在这两周内,他每天必须完成五件家务(如果做不好,重做),包括:

l 清洁院子里的狗屎。

l 清洗猫箱。

l 洗衣服(洗涤,烘干,折叠收起)

l 用吸尘器室内吸尘。

l 打扫三个厕所。

这些都是在他正式向邻居的儿子道歉后开始的。

“我对此的反应是根据‘犯罪行为’来衡量的。”雪莉说,“他撒了谎,然后损坏别人的产物,这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我对他的惩罚,目的是确保他以后如果在想(上帝保佑)做类似的事情前会三思,好好想想这么做的后果。”

“在他真正做完了这些后,我们真正地原谅了他——事实上那个孩子已经原谅了我的儿子并且和他成为了更好的朋友——孩子们犯错误,这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家长的工作就是确保他们从中学到东西并且不要让坏事重演。”

而从头到尾,雪莉都没有做出破坏儿子自尊心的任何行为,包括在邻居面前大声训斥,或者为了“顾全大局”而对别人低声下气地说话。

雪莉展示了教科书般地“训诫”,体现了一个有修养的西方人家长是如何让孩子把“犯错”和“后果”联系起来的惩罚手段,让孩子修正错误的同时理解到责任——并且收获了友谊。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换作我们,通常会怎么做?

1

炸弹理论

熊孩子都是一枚定时炸弹。

事实上,应该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枚炸弹。至于最后它会不会爆,关键就在于里面有没有被装填足够的炸药。

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任何外界对你而言的不公、占有、歧视、疏远、侵害、放纵和宠溺,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怒、憋屈、自卑、孤独、伤痛、骄傲和肆意妄为,都渐渐在心里化作了炸药,它们最终都会被装填进那颗空白的炸弹当中。

在正确的引导和化解后,炸药会消失;但是如果没做到的话,它就会越积越多。这种形势下一旦达到临界状态,导火索——哪怕只是针鼻儿一样的小事——便会引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摧毁自身甚至周围无辜的群体。

那些校园悲剧中,年轻的自杀者,稚嫩的枪手/刀手/袭击者们,他们采取行动的源头也许就是一句难听话,一个小失败,或者一次不公平的对待。有时甚至一个讨厌的眼神都会让他们爆发起来,造就令人遗憾的惨剧。

而如果家长在孩子性格形成的早起就学会了“排雷”操作,那么在韧性的作用下面对空白的“炸弹”,任何导火索都是无法将其引爆的。

这就是行为修正。上文的雪莉对儿子的惩罚措施就是正确的行为修正范例,在“熊孩子”行为的苗头出现在自己儿子身上时就及时压制,并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杠精也许就会说了:“美国的教育方法就一定好吗?我当年被我爹那一大巴掌扇的就很舒服,一下子长记性,现在不也是知书达理,混的风生水起?”

“棍棒教育”VS“理性教育”,这个观点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它牵扯到了概率论,社会意识形态,劳动力发展和社会道德体系等等许多内容,篇幅有限实在无法尽谈。

真要较真的话,我想说的是:生物都会在潜意识里选择耗能更低的方式解决问题。

· 我为什么骑车代替走路?这样省力;

· 我为什么开车代替骑车?这样省力;

· 我为什么用Excel代替纸质表格?这样省力;

· 我为什么用翻译机代替自己学习英语?这样省力;

· 我为什么体罚孩子代替系统教育?这样省力。

除了人类之外,世间万物都是这样,想想气泡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就明白了。

但是理性地、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行为修正是绝对必要的。虽然像雪莉那样的处罚措施,对于我们日理万机的家长来说,实施/监督起来会更加麻烦,但是这也是人类和低等动物有所区别的地方:我们按照理性的选择去分配能量,低等动物则是靠本能。

所以目的应该是排除孩子内心的“炸药”,而不是用新炸药换掉旧的。做正确的事情。

2

行为修正

在眼花缭乱的各种套路中,我觉得心理学/教育学家丽莎·费尔斯通(Dr. Lisa Firestone)博士总结的最为精妙。“六律”如下:

1. 永远保持冷静。

你的孩子在你打字的时候跳来跳去——就像我儿子经常对我做的一样——第一次他撞到了桌子,你的笔记本晃了一下,你摆摆手让他走开;第二次他碰掉了你搭在椅背的衣服,你捡了起来继续工作;第三次他的玩具枪戳到了你的肋下,你笑了一声,然后责怪妻子没有看好孩子;第四次他绊了一跤,你的电源线掉了,电脑自动关机。

你终于跳了起来,一巴掌打哭了儿子。你认为他收到教训了,而且看到他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都缩在沙发里。你成功了。

但实际上他今天学到的人生经验是:

· 打扰爸爸3次是安全的,因为第四次才会让他发火;

· 爸爸有时会伤害我。

恭喜你,成功地添加了“炸药”——工兵成就达成。

保持冷静,思考,找到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重要的。

2. 考虑一下(你想要的)结果。

在对孩子展开任何行动之前,考虑一下你的目的是什么。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爸爸白天都够忙了,你把爸爸折腾疯了!”这句话除了释放自己的挫败感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想清楚你的孩子和单位里让你抓狂的倒霉同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你的目的是让孩子汲取教训,学到东西,受到照顾和关心,从错误中培养道德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成为你释放压力的垃圾桶。你完全可以把压力释放给你的上司——如果你有种的话。

不要伤害孩子,这不是你的初衷。你可以做的更好。

3. 建立情感联系(让孩子恢复冷静)。

孩子当下的情绪分崩离析,无论是愤怒还是焦躁发作的时候,你是无法进行任何行为修正的。人家根本不吃这一套!所以你首先要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把思维降低到他们的水平,并找个办法让他冷静下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好玩的例子。

杰瑞的青春期儿子有个摔门的习惯,心情如果差了就啪啪地摔卧室门,怎么说都没用。

这天放学后儿子回家愣住了:卧室的门不见了。

“你把我的门怎么了?”儿子问爸爸。

“看起来你和门有一些矛盾,”杰瑞说。

“为了它的安全,我把它安置在地下室了,好让你们双方都冷静一下。”

“我靠!”儿子奔回了卧室——这次没有摔门。

“这是个好的开始。”杰瑞说。

3天之后儿子主动找杰瑞谈话,包括承认错误、不再说脏话以及情感交流,当然还有不再摔门。杰瑞随后把门装上去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他意识到了门是他隐私权阵线上的伙伴。”杰瑞笑着说。

4. 不要体罚和孤立孩子。

其实体罚也好,孤立也好(冷暴力),你的初衷其实都是让她接受教训或惩罚而已。其实接受教训可以有许多手段,还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而你懒得想,你选择简单粗暴的方法。你甚至拿上一代的例子来说服自己——上一代粗暴地对待造就了你现在的成功。

你于是成功地扮演了在学校暴力和孤立你孩子的那些恃强凌弱者的角色,使之在家里重演。

长远来看,这些其实都是更加耗费能量的方式,因为你逐渐地把孩子推向了对立面,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典型。

所以,当你震惊于面前的半大小子竟敢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还手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些“拳法”的授业恩师正式自己。他曾经尊敬的并不是你,而是你的肌肉力量——而这个力量当下正此消彼长。这时的你想通了,开始寻求其他更加理性的解决方式,但为时已晚。

正如一个经过数年累积起来的恶疾不能在朝夕之间被治愈一样,你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扭转局面。多的让人绝望。

5. 建立同理心。

一个令人熟悉的场景:父母将他们的孩子硬拖过整个操场,去向另一边的一家人道歉。

“现在把玩具还给人家,然后大声说对不起。”你说。

你的孩子扭捏了半天,憋出几个字然后跑了。你完成了任务,但是孩子什么也没有学到。

等一下,他也许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下次“抢劫”之后要威胁对方不要声张,或者干脆跑远一点不被抓到。一个罪犯的雏形逐渐形成。因为在这种处理方式中,你强迫你的孩子在他没有真正理解所作所为的情况下道歉,所以他一点也不觉得愧疚。

因此更好的策略是,你告诉他“如果别人抢走你的玩具,你有什么感觉?”或者干脆直接抢走他的玩具再和他交谈。这样就会为他学习同理心奠定了基础。

上次网上看到的视频中,熊孩子扔食材进火锅,热汤烫到了旁边的人,孩子妈妈二话不说就用筷子蘸了热汤,也烫了一下熊孩子。熊孩子哇的一下哭了,但是下次再有这种行为前,他肯定会好好想想了。

6. 树立一个榜样,上行下效。

一个做事迟缓,眼不离手机的家长,绝对教不出一个雷厉风行,喜爱读书的孩子。

在所有的时代,父母都希望自己被孩子喜爱甚至崇拜。我们很多时候想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成为成年人,但是自己却没有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样子。另外,对孩子宠溺/过分关注的行为会使他们产生虚幻的重要感——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是所有故事的主角。当他们成年,世界带给他们的便只有失望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分严格的话,他孩子又会感到与你的疏远或者为了过的更好而被迫叛逆。无差别地拒绝你所有的给予。

所以在美国文化里有句话说“成为最好的自己”便是一个极佳的定位。

比如你是一个医生,但你并不强迫孩子也成一定成为医生。你所要做的就是展现最好的自己,优秀的自己,尝试你所钦佩的所有品质,包括同情,耐心,接纳,诚实,慷慨,还有善良。你用优秀的生活习惯带给孩子安全感,但同时又不过分控制,不强加不必要的限制。你让孩子探索他自己的世界,帮助他发现他真正想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他才会被你的积极品质所吸引,同时在感受自由的同时真正的发现并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究竟是谁。

3

写在最后

2004年,初中二年级张潇艺开始痴迷魔兽争霸,他从每个月100块钱的饭钱中省下了一半作为游戏开支,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下滑。

父亲发现后怒不可遏,和班主任商量好一起管制,从学校到家里无缝连接,让张潇艺远离游戏,专心学习。

起初还算平静,但是有一天父亲进房间拿东西的时候,张潇艺慌忙藏起正在写的东西。

“你在写什么?”父亲说。

“这是个人的隐私。”张潇艺说。

“屁的个人隐私,我看看。”父亲强抢了过来,发现儿子写的是游戏小说。这个13岁的男孩在行动受限的形势下,根据记忆中的游戏剧情写出的三本长篇小说,八万多字。

不顾儿子的苦苦哀求,暴怒的父亲将小说全部撕碎并销毁,并再次与班主任合作,在全方位的监控中,不让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再从儿子的笔下淌出。

日子转眼到了冬天。圣诞节的那天,张潇艺终于逃学去了网吧,整整玩了36个小时。回家后平静地说:“爸,我错了。”然后倒头便睡。寻找了一夜的父亲强压着怒火暂时没有发作。第二天一早,张潇艺和平常一样出了家门,电梯门开了后,监控录像显示他停顿了片刻,然后按下了楼顶的按钮。

他最终留下了四封遗书,分别给父亲、“暗夜小组”、“师父”和“新唱片公司”。其中他也分别使用了张潇艺、“守望者”、“小徒弟”这几种自称。这是他短暂人生中所拥有过的几个身份。

有道是“上阵父子兵”。父子这对原本是并肩作战,相互信任的角色,在那八万字小说被彻底撕碎的那晚消耗殆尽。

我的偶像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当年“不好好学习”并写出故事在校园里贩售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的评价是“你可以写的更好。

孩子不是你的敌人,即使你看他不顺眼,你的目的也绝不是消灭他

看看斯蒂芬金目前的成就,我相信,当你作为绝对强势的一方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并发动全面攻势时,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

祝好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犹太妈妈教子经验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燃文, 第31章 第21种能力 自我反省
让孩子们能够愉快接受父母观点的8个小技巧
25岁当红女星雪莉自杀:全网痛惜的背后,是3000万孩子也承受同样痛苦
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
对付顶嘴的四步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