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企业不是家,员工也不是主人

企业不是家,员工也不是主人---由华为事件延伸开去

(本文不对华为事件本身做评判,但希望通过延伸性的思考,帮助人们调整思路,客观理性地看待劳资双方关系.)  很多公司做内部宣传的时候,常用的两个公关术语就是“把企业当成家”和“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希望通过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谁把企业当成家,谁就是好员工。
 
可是,在这个人心激荡的年代,有多少人真的把企业当成家?以及真的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是什麽?是人们通过时间、自由和劳动换取生存条件的地方,在这里,一切的出发点是利益,核心是交换和契约,做多少事与获得多少回报永远是企业里所有关系的根本,企业是一个交换机,对外与市场交换,对内与员工交换。可是家,是非利益导向,是无条件的。
 
企业还是一个以理性为主要诉求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必须将自己本我的一面掩藏起来,情感只能作为点缀,因此在企业里面,表象永远不可能与实质吻合,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永远是两回事,企业看员工是这样,员工看企业亦如此。而家,是情感的,是最本真的。 
 
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回归到事物的真实层面,不要矫饰什麽,既然人在企业江湖,就用最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抛去那层矫情的外衣,双方会都自在很多,关系也会顺畅很多。
 
最核心的一点是,双方需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彼此,绝大多数纠纷与摩擦的根源就在于(或潜在的)不平等心理,企业认为员工是给自己打工,没有企业,你就失去了饭碗,这种上位思想屡屡作祟,尽管极少流于言表,但于无声处的流露却是杀机无限;同样的道理,员工内心也觉得自己是给人打工,无论被赋予了多高的职位或头衔,都是为人做嫁衣裳,被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所以心理上其实是矮了半截,因为心理上的下位,很多时候自然就底气不足。也正是因为不平等心理,很多企业在打出“企业是家”及“员工是主人”等口号时,越发让员工感到虚伪和造作,无形中增加了敌视情绪。
 
在行为层面,同样重要的一条是,员工需要懂得捍卫自身的权益,很多企业里,员工无休止的加班似乎成家常便饭,加班容易,但申请加班费时却不很容易,一方面资方认为你在跟他谈条件,另一方面劳方会担心这样做是否会被看作太过于计较。两种心理都需要矫正。员工与企业也是合同合作关系,谈条件是正常不过的事,就如与客户谈条件,本质上并无二异;既然是合同合作,属于商业契约,计较也属份内之事,员工并无必要自己打自己,而事实是,你越是底气不足,事实上就越显的理亏,胜算的可能就越小。
 
所有这些还有一个社会原因,即,在中国,劳务的价值是被贬低的,因而提供劳务的人的地位也是相对低下的。但随着商业的发达,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所以就出现了怀孕妇女向公司索赔、新劳动法出台等一系列相关事件。
 
让我们继续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
 
人力资源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就如企业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员工是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企业的决策层或拥有者统一运作着上述这些资源,这些资源运作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兴旺与否,因此,真正决定企业走向和生死存亡的就是拥有者及决策层,而非任何别的人(非人力可控因素除外),所以员工,或人力资源只不过是企业运营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很客观地表明了资方与劳方的主次关系,重要的是双方怎样来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个概念。华为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其实无所谓对错,只是充分体现了最本质的一点,利益取舍才是劳资关系的核心,与此相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人道主义等等,都显的苍白,企业就是一架商业机器,无需赋予其那些莫须有的头衔与责任。
 
企业常常抱怨,人很多,人才很少,也就是说,现有的人还构不成资源,因为员工的实际水平达不到“资源”的标准,所以企业的上位心理就加重了;事实的另一面是,很多员工兢兢业业,认为自己如此为企业卖命,但仍得不到赏识和器重,因此他们就开始产生不满情绪。在这点上,双方都需要再向前迈进一步。

企业不是家,员工也不是主人---由华为事件延伸开去

楼主 时间:2007-11-13 12:29:01   用户:weibosPasicole
      专业度:
843
人气数:1223   评论数:0   收藏数:0

淘课网张老师执笔(谨个人意见):

(本文不对华为事件本身做评判,但希望通过延伸性的思考,帮助人们调整思路,客观理性地看待劳资双方关系.)  很多公司做内部宣传的时候,常用的两个公关术语就是“把企业当成家”和“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希望通过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谁把企业当成家,谁就是好员工。
 
可是,在这个人心激荡的年代,有多少人真的把企业当成家?以及真的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是什麽?是人们通过时间、自由和劳动换取生存条件的地方,在这里,一切的出发点是利益,核心是交换和契约,做多少事与获得多少回报永远是企业里所有关系的根本,企业是一个交换机,对外与市场交换,对内与员工交换。可是家,是非利益导向,是无条件的。
 
企业还是一个以理性为主要诉求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必须将自己本我的一面掩藏起来,情感只能作为点缀,因此在企业里面,表象永远不可能与实质吻合,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永远是两回事,企业看员工是这样,员工看企业亦如此。而家,是情感的,是最本真的。 
 
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回归到事物的真实层面,不要矫饰什麽,既然人在企业江湖,就用最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抛去那层矫情的外衣,双方会都自在很多,关系也会顺畅很多。
 
最核心的一点是,双方需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彼此,绝大多数纠纷与摩擦的根源就在于(或潜在的)不平等心理,企业认为员工是给自己打工,没有企业,你就失去了饭碗,这种上位思想屡屡作祟,尽管极少流于言表,但于无声处的流露却是杀机无限;同样的道理,员工内心也觉得自己是给人打工,无论被赋予了多高的职位或头衔,都是为人做嫁衣裳,被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所以心理上其实是矮了半截,因为心理上的下位,很多时候自然就底气不足。也正是因为不平等心理,很多企业在打出“企业是家”及“员工是主人”等口号时,越发让员工感到虚伪和造作,无形中增加了敌视情绪。
 
在行为层面,同样重要的一条是,员工需要懂得捍卫自身的权益,很多企业里,员工无休止的加班似乎成家常便饭,加班容易,但申请加班费时却不很容易,一方面资方认为你在跟他谈条件,另一方面劳方会担心这样做是否会被看作太过于计较。两种心理都需要矫正。员工与企业也是合同合作关系,谈条件是正常不过的事,就如与客户谈条件,本质上并无二异;既然是合同合作,属于商业契约,计较也属份内之事,员工并无必要自己打自己,而事实是,你越是底气不足,事实上就越显的理亏,胜算的可能就越小。
 
所有这些还有一个社会原因,即,在中国,劳务的价值是被贬低的,因而提供劳务的人的地位也是相对低下的。但随着商业的发达,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所以就出现了怀孕妇女向公司索赔、新劳动法出台等一系列相关事件。
 
让我们继续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
 
人力资源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就如企业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员工是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企业的决策层或拥有者统一运作着上述这些资源,这些资源运作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兴旺与否,因此,真正决定企业走向和生死存亡的就是拥有者及决策层,而非任何别的人(非人力可控因素除外),所以员工,或人力资源只不过是企业运营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很客观地表明了资方与劳方的主次关系,重要的是双方怎样来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个概念。华为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其实无所谓对错,只是充分体现了最本质的一点,利益取舍才是劳资关系的核心,与此相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人道主义等等,都显的苍白,企业就是一架商业机器,无需赋予其那些莫须有的头衔与责任。
 
企业常常抱怨,人很多,人才很少,也就是说,现有的人还构不成资源,因为员工的实际水平达不到“资源”的标准,所以企业的上位心理就加重了;事实的另一面是,很多员工兢兢业业,认为自己如此为企业卖命,但仍得不到赏识和器重,因此他们就开始产生不满情绪。在这点上,双方都需要再向前迈进一步。

企业不是家,员工也不是主人---由华为事件延伸开去

楼主 时间:2007-11-13 12:29:01   用户:weibosPasicole
      专业度:
843
人气数:1223   评论数:0   收藏数:0

淘课网张老师执笔(谨个人意见):

(本文不对华为事件本身做评判,但希望通过延伸性的思考,帮助人们调整思路,客观理性地看待劳资双方关系.)  很多公司做内部宣传的时候,常用的两个公关术语就是“把企业当成家”和“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希望通过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谁把企业当成家,谁就是好员工。
 
可是,在这个人心激荡的年代,有多少人真的把企业当成家?以及真的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是什麽?是人们通过时间、自由和劳动换取生存条件的地方,在这里,一切的出发点是利益,核心是交换和契约,做多少事与获得多少回报永远是企业里所有关系的根本,企业是一个交换机,对外与市场交换,对内与员工交换。可是家,是非利益导向,是无条件的。
 
企业还是一个以理性为主要诉求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必须将自己本我的一面掩藏起来,情感只能作为点缀,因此在企业里面,表象永远不可能与实质吻合,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永远是两回事,企业看员工是这样,员工看企业亦如此。而家,是情感的,是最本真的。 
 
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回归到事物的真实层面,不要矫饰什麽,既然人在企业江湖,就用最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抛去那层矫情的外衣,双方会都自在很多,关系也会顺畅很多。
 
最核心的一点是,双方需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彼此,绝大多数纠纷与摩擦的根源就在于(或潜在的)不平等心理,企业认为员工是给自己打工,没有企业,你就失去了饭碗,这种上位思想屡屡作祟,尽管极少流于言表,但于无声处的流露却是杀机无限;同样的道理,员工内心也觉得自己是给人打工,无论被赋予了多高的职位或头衔,都是为人做嫁衣裳,被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所以心理上其实是矮了半截,因为心理上的下位,很多时候自然就底气不足。也正是因为不平等心理,很多企业在打出“企业是家”及“员工是主人”等口号时,越发让员工感到虚伪和造作,无形中增加了敌视情绪。
 
在行为层面,同样重要的一条是,员工需要懂得捍卫自身的权益,很多企业里,员工无休止的加班似乎成家常便饭,加班容易,但申请加班费时却不很容易,一方面资方认为你在跟他谈条件,另一方面劳方会担心这样做是否会被看作太过于计较。两种心理都需要矫正。员工与企业也是合同合作关系,谈条件是正常不过的事,就如与客户谈条件,本质上并无二异;既然是合同合作,属于商业契约,计较也属份内之事,员工并无必要自己打自己,而事实是,你越是底气不足,事实上就越显的理亏,胜算的可能就越小。
 
所有这些还有一个社会原因,即,在中国,劳务的价值是被贬低的,因而提供劳务的人的地位也是相对低下的。但随着商业的发达,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所以就出现了怀孕妇女向公司索赔、新劳动法出台等一系列相关事件。
 
让我们继续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
 
人力资源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就如企业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员工是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企业的决策层或拥有者统一运作着上述这些资源,这些资源运作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兴旺与否,因此,真正决定企业走向和生死存亡的就是拥有者及决策层,而非任何别的人(非人力可控因素除外),所以员工,或人力资源只不过是企业运营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很客观地表明了资方与劳方的主次关系,重要的是双方怎样来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个概念。华为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其实无所谓对错,只是充分体现了最本质的一点,利益取舍才是劳资关系的核心,与此相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人道主义等等,都显的苍白,企业就是一架商业机器,无需赋予其那些莫须有的头衔与责任。
 
企业常常抱怨,人很多,人才很少,也就是说,现有的人还构不成资源,因为员工的实际水平达不到“资源”的标准,所以企业的上位心理就加重了;事实的另一面是,很多员工兢兢业业,认为自己如此为企业卖命,但仍得不到赏识和器重,因此他们就开始产生不满情绪。在这点上,双方都需要再向前迈进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分对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结束语 哈佛经理法则
组织契约论(四)|资源视角看组织——确定权力边界的理论基础
鲁柏祥:企业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万科:166年后的《事业合伙人宣言》
案例︱薪水越低,忠诚度越高,你信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