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师用312个啤酒箱解决了这场空间纠纷!



加入“小而美”

报名“小而美”设计推广计划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纠纷往往与“边界不明”相关,比如邻里关系,泾渭分明意味着老死不相往来,而混沌不清则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是每天都在上演着和“边界”相关的故事。


本故事发生地点:

北京某单位大院居民楼


故事主角:

中国最知名大型国有设计院某工作室的

建筑师们;


在该大杂院内居住的一群

外来务工人员



▌矛盾由来:“公”与“私”的混杂


几年前正值建筑市场繁荣,设计公司扩张时期,故事中的工作室搬迁到了原办公地点附近的一处居民楼的一楼。租的这间房子门前有一处空地,东侧有一个小卖部,就这样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室和小卖部成了邻居。


▲工作室



▲工作室东侧的小卖部


小卖部很特殊,它其实是地下人防的出入口,通向一个庞大神秘的地下结构,这里面住着诺大的北京城里辛苦又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保安,清洁工,工人等外来务工人员。小卖部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这家人常年工作居住在此。


对一个经常加班的职业来说,附近有个小卖部是件方便的事。工作室的建筑师们会在小卖部买啤酒,门前空地上抽烟聊天。小卖部的主人把这块巴掌大的空地当作自己的地方,堆放杂物,晾晒衣服。而那些长期居住在地下不见阳光的人们也会来这块难得的空地上透透气。


刚开始,含混的共用状态已经导致了一些矛盾的产生,但基本还算相安无事。随着附近BIM大楼的建设,工作室与小卖部之间的这块小空地成为进入工作室的唯一通道。



“公”与“私”的混杂,不同人群的活动交织也使公共环境恶化,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小卖部意识不到自己对公共空间的侵犯,杂乱的空地也满足不了休闲功能的需求,而建筑师工作室对入口形象的要求也完全得不到满足。各方都在矛盾中忍耐,又没有积极的行动。



小卖部外部的杂乱环境



312只啤酒箱可以做什么

在这场空间纠纷中,最受困扰的自然是工作室,经过各方协商同意后,主持建筑师曹晓昕先生在工作室内部发起了一场关于广场及小卖部空间整治的方案竞赛,最终,刚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的建筑师常可的方案胜出。

在这个没有多少经费来源的改造中用什么材料?对边界问题很感兴趣的常可受到小卖部平时门口堆放的啤酒箱的启发,在他看来工作室和小卖部的关系有点像啤酒和啤酒箱。本来,作为购买者和运输者,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处于一个和谐共生的链条上。轻质,廉价,牢固,又具有一定形式感的啤酒箱是不是也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如果这些啤酒箱越堆越高最终会形成一个立面,那么它将不再是杂乱的异质物,而是整体秩序的组成单元。


确定这个想法后,常可决定就地取材,让啤酒箱成为解决这场空间纠纷的主角。


轻便、牢固、廉价


仔细分析矛盾的各方,小卖部的堆放行为虽然破坏环境,但也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后搬来的工作室在他们眼里属于“入侵者”,化解这种矛盾是生硬地划清界限还是积极地面对现实?常可的方案选择了积极的态度,在尊重不同文化对于边界认定差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引导和梳理。


方案中采用对面向小卖部及工作室入口的三个立面设置啤酒箱装置墙体来围合出一个小场所,以一种渗透的姿态来界定和融合整个空间,最终能满足“杂院”,“公园”及“形象区”三种功能需求。



杂院——啤酒箱墙体与小卖部老墙之间的灰色地带分配给小卖部,这个由熟悉的元素围合的部分给小卖部主人提供了一个含混又体面的杂物空间,甚至还可以延续放啤酒瓶的使用功能。从心理上,主人会认为不过是多堆了几箱货而已。


公园——啤酒箱墙面的开洞成为座椅,景墙,为这个公园”提供休息,聚会,聊天,下棋的场所。


形象区——啤酒箱不仅能有效地遮盖杂乱,又作为唯一造型元素又为整个场所塑造了一个标志性很强,并有趣味的形象,同时,这个特色构筑也相当于工作室的一个室外作品展示。





这个基于环境中各方和谐相融,梳理空间矛盾的方案一共采用了312只啤酒箱。可这312只啤酒箱并不像是乐高积木那么容易搭接,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建筑师只能自己琢磨所有的构造节点,他们发现箱底卡口的工业化设计使得啤酒箱可以在横竖两个方向上进行搭接。为了增加强度,利用与啤酒箱底部本来就有的洞口在横排插入两道钢筋,再用尺寸巧合的PVC方形管材固定,这样的措施使啤酒箱有足够的强度应对北京的大风季节。




接下来是动手建造。





整个项目造价仅仅不到两万人民币,整个施工过程只用了4个工人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啤酒箱”广场建成后的样子:


可休息聊天的“公园”






杂物们有了自己的“家”



工作室的形象也大大改善





完成这个构筑其实是在两年前,当时建筑师常可希望啤酒箱的使用寿命会达到2-3年,两年多以后,常可离开原来的设计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BIM大楼也建设完毕,今年秋天他回来对项目进行了一番反馈调研,这个啤酒箱临时构筑在两年后会怎样?




 

故地重游,啤酒箱墙还在,而且令人惊喜的是看上去比想象的新。


“小卖部老板把冰箱放在外面,实际上扩大了面积。啤酒箱耐久性不错,依旧看上去很新”---原工作室同事李颖

“西边建好后,啤酒箱的座椅功能弱化了。”——原工作室同事刘倩


“我们把窗口那边都放上了酒箱和酒,很方便省地。你们酸奶瓶也可以直接放在门口,你们也方便了。”——小卖部老板

“我特别喜欢这儿,特别隐秘,这里背风,抽烟方便,背光也不热。”——原工作室同事柴文远




两年后一切还是井然有序



经过一场大雨后,阳光下的啤酒箱湛蓝如新,有绿色的爬藤长出来,温暖又生机勃勃。



后记


听说现在如果来访的人找不到工作室,有人会告诉他,看到啤酒箱就到了。小卖部的主人应该也许会很开心自己的邻居是一群建筑师们,他们不再是“入侵者”。解决这场空间纠纷的主角也引起纠纷的要素之一-----啤酒箱。这个有趣又用心的设计也显示出建筑师工作的重要一面:用设计来解决问题,人是空间的使用者,解决问题从了解人开始。


一个社会是由一定的实践来构成,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人群,就要理解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实践,而空间是被实践了的场所。

——《日常生活的实践》 米歇尔·德塞图




(THE END)


注:本项目是常可先生在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建筑工作室工作期间完成。

建筑师

常可


荷兰注册建筑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硕士

PRO+普罗建筑合作主持建筑师

(微信号:PRO普罗建筑)


项目造价:

两万元

建筑摄影:      后期调研协助:

孙海霆        王嘉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舟山首个港内“海上的士”调解工作室挂牌
简约不简单的斯里兰卡建筑师工作室&住宅空间
15个集装箱变成了设计师的房子
建筑是一种如何浪费空间的艺术
他们花1000万,改造了一个老仓库
普罗旺斯的熟食店 这么自然的风格怎能不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