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伟教授:刑法,如何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游伟,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教授、上海禅诗书画研究社顾问、研究员。原题:中国刑事司法需要贯彻宪法思想。法律读库推送本文时略有删节。


 秩序维护和自由保障


    在刑事司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涉及到秩序维护和自由保障的关系。


    一是刑事法律对经济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介入度究竟如何把握。


    刑法学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介入度过高,必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如果介入度不足,又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道德滑坡现象也在所难免。这就涉及到怎样划定入罪(宣布哪些行为是犯罪),也就是在立法上如何确定犯罪和在司法上怎样认定犯罪的问题。


     二是在诉讼权利方面,公民个人是否有指控犯罪的诉讼选择权。


     这涉及到公民个人自由的存在领域范围。指控犯罪的权力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公权力,属于国家司法权,只有检察机关才有资格代表国家指控犯罪——因为长期以来,犯罪都被认为是在根本上危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但事实上,有一部分行为,它主要危害的还是个人利益。我国刑法中有几种犯罪被称为“亲告罪”,只有被害人亲自到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将其作为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另外还有一些可以实行自诉的案件,是否控告犯罪,也主要由被害人去决定。


    在盗窃案件的评价上,则表现为视盗窃行为侵害的都是不特定的利益,国家就自然可以进行干预。但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评价盗窃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财产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这种行为主要危害的还是以家庭财产作为载体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不是还要像过去那样,坚守着犯罪案件的指控权就一定是国家专有、不可分割的立场?这就涉及到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在指控犯罪上的权力分配。


     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作了考虑,提高了家庭成员之间盗窃案件的犯罪认定规格,其目的就在于希望实际办案机关一旦发现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盗窃案件时,原则上要把程序停下来,通常不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控告和不控告犯罪的选择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是个人自由的一个方面,是可以由公民个人去分享和选择的,而它的本质,仍然是公民自由权利在刑事诉讼领域中如何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司法权统一与地方利益


    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案件都由基层法院进行处理,而这些法院又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县、区。法院身处地方,执行的却是国家统一的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中的定罪量刑内容,本来就是由全国性法律规定的。
   
贯彻宪法所强调的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原则,主要是体制安排的问题,但也有一些是具体司法中的问题,考验着我们法官的宪政理念和法治意识。如果有了宪政的理念,如果我们都能够站在宪法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指导实践,那么,在研究具体法律适用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和明了。


    比如,司法权如何独立于行政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个案的处理时,人们会以行政性质的行为定性作为法院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前提,而且几乎将它视作理所当然的判断逻辑,结果导致个案处理中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过度信赖甚至依附,缺失了司法的独立审查与判断品性,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实体权利和正当程序


   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程序和证据最终服务于实体,服务于查明涉案事实,证明或者排除犯罪,这恐怕还是主流思想。比如人们曾经讨论过一些重大案件,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个别恶性案件证明被告人实施杀人行为的证据极弱,口供存在矛盾,间接证据不能形成锁链,甚至存在连续审讯等问题。


    面临无罪放人、有罪重判的选择之时,我们的法官无疑要承受重大的压力甚至社会政治责任。如何科学把握正当程序、证据效力与实体认定的关系,确实十分重要。我甚至认为,重大案件的依法裁判本身就是一次最生动、最现实的刑事法治理念传播,也会对未来同类案件的处理带来影响。


    此外,公共权力的行使一定要在正当的程序中才能获得正义性基础,设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必定要设置相应的权力行使程序,没有正当程序的设定就不应有公共权力的赋予。这两者必须关联起来,否则权力的行使必然会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利。例如个别案件的嫌疑人被连续审讯几十个小时,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肉刑。我们必须把犯罪的侦查、指控、审判纳入法治的轨道,必须在刑事诉讼中充分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反对有罪推定,严禁刑讯逼供,坚持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司法活动和民众参与


    司法活动也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制约权力(包括制约刑事司法权)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司法公开和民众参与与监督。最高法院现在进一步强调司法解释形成过程的公开性,同样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另外,案件裁判过程中的职业化、专业性和民主性、参与性的关系怎么协调处理,也需要关注。我国现在实行案件裁判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实践中也反映出需要完善的问题,陪审员法定权利需要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发达国家并不要求陪审团成员需要经过法律专业知识的训练,因为经过专业训练后的陪审团成员常常会和职业审判人员(法官)一样去思维和判断,这就很难实现一般公众的价值判断和法律专业判断的有机结合。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要不要保留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陪审制的需要,其实与法官的高度职业化有关,而在我国,法官职业化、专业化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陪审制的实际意义究竟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络首发|何荣功:轻罪立法的实践悖论与法理反思
关于刑事追诉时效延长制度的实务问题研究
严禁私下接触的不止是法官与律师
《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学习感想
刑事辩护中构成要件解释的五个关键问题
陈伟《刑事疑难案件中的刑法解释及其适用》评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