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之礼

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学术观点不合于统治者的主流思想而被压制,荀子便是这样的人,四书五经中没有《荀子》,儒家十三经中也没有《荀子》,我在上高中前也不知道荀子,所以荀子是被忽略的大家。他的被忽略源于他的“性恶论”,因为后世之儒,大多是孔孟学派的,而孟子是“性善论”的,而性善论为实行“仁政的谎言”提供了理论依据。


荀子是战国末年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学者,且是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培养出了李斯、韩非这两位法家大才。我开始也以为荀子是法家,但读了《荀子》后,发现荀子是大儒,他的性恶论之提出,是为了强调后天人为的力量,即通过后天的教育使人成人成圣,仁义道德荀子未弃,孔子之说荀子尊之,故荀子仍大儒而非法士。


荀子是个极具批判精神的人,批诸子百家是常有之事。个人以为理论批判可以求全,但现实是不可能因这种完美追求而完美的,就像我们可以讨论走东西南北四条不同路的优劣之处,但我们去走的话终究只能走一条路。故作为一个理论学者来讲,可以求全责备,但在现实之中,不能如此,此乃现实与理论的差别所在。荀子虽批判他家之说的局限和缺陷,但自身之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的思想有专制之倾向,因为他把自己的思想当作了真理和正统,所以其说虽融百家之言却不能容百家之说共存,此荀子之弊。他虽非法家之人,但言论之中有法家学说的影子,这些言论与韩非之说很多是一致的。至于这种学说具体同异在哪里,我暂不知,经典读一遍,不知其东南西北也,在儒家经典之中,四书我读过数遍了,但《荀子》仅此一遍,故以后还当深入之。


荀子是个辩论家,他的名实之说很精辟,但他的辩论很多地方也是一种诡辩,可见其才,但也说明有些东西他也未真正弄清楚。他的文才是极好的,他运用了一种对答式辩论释说的文体,且在文中多引《诗经》,孔子讲不读诗,无以言,故可知荀子是个善言之人。荀子是个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因此他极其注重于“礼”,但他的礼是放在亲与师后面的,故荀子以德为先,以礼为后,而礼之说渐成为法。


荀子与孔子均是以德重于才的人,但都是希望德才兼备的,孔子对礼是一种秩序说、情感关系说,但荀子则将礼的抽象主观与具体客观功能都做了充分发挥和拔高,孔子以仁为本,而荀子可以讲是以礼为本,孔子将仁视为万能法宝,而荀子将礼视为无所不能。但“礼”的神化是有个前提的,即是对制定礼的人的神化、圣化,而这被圣人化的便是“师”、“君”(天子),这两者都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假设,因为有了这种全知全能圣王的假设,所以全能者所制之礼才能成为无所不能,而这便是迷信了。


荀子自己也讲要破除“蔽”,即破除迷信和局限,但他的方法的最终结论似乎有问题,因为他破蔽的结果是搞出了个全知全能的圣王出来。个人以为一个人要除蔽想要自己全知全能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集众人之智慧,即广开言路、听谏言。但荀子没有考虑到众智,而是梦求一个天子(全知全能的圣人)出现,当然这种局限是历史的局限,不能怪荀子。荀子讲“天子唯其人”,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子应当是得民心者,一心为民者”,所以他的这种思想是一种民本主义,而对帝王则是采用优胜论,谁全知全能且为人则王之。国者政权也,天下者民心也,故天下不可夺,这是荀子的天下观。个人以为国家政权只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是个大统一综合体,但真正要得这天下,也只有圣王,但圣王是看不到的,因此天下也只是一种内在的信仰了。


我们人看人最难的就是把人当人看,我们不是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便是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关,今天的教育,仍然是一种这样的人格高标准教育,这是脱离人性实际的,人都是一般人,故有善也有恶念,唯有以一般人的标准看人才能宽容待人、待己。荀子是天人合一观者,但他并不迷信,他是理想主义者,他认为的天就是自然而不是有人格意志的天,在今天我们不认为天有什么意志是常识,但荀子那个时代他有这样的见解是高见、洞见。可今天却对天失去了信仰和敬畏,这是今人的无知,荀子不迷信天但敬畏信仰天,这种态度值得学习。天灾不可畏,人祸才可畏,天灾并不是什么政治好坏招致,但政治好坏能够使天灾伤害小化或扩大化,因此,荀子重人为的力量,认为胜负得失在人不在天。个人以为,人要尽人事,但听天命也是要的,人只管努力,至于结果,有时并非能预料的,这不可料,便是天命。


礼有二个作用,一是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即满足、调节人的需要,二是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这个“别”,又称“分”,荀子也好,其他的很多儒学者皆侧重于等级之别,即一种秩序论,其实从广义讲,这里面还有一种普世价值,即分工合作,这分工合作是规律,到什么时候都要,可这封建礼教,则当痛批判之。荀子之礼,尚未成为封建礼教(灭人欲无人性之礼),荀子讲究礼形式(文)、实用(用)、内涵要统一起来,要能称乎人情,如丧礼主要是表达哀敬之情,祭礼是志意思慕之情,形式是为了象征一种情感,则礼而有节,并不是要灭绝人性而行礼。


在我看来,荀子眼里的礼是一种完美制度,但从客观讲,礼是理性的,因此便要有感情的补充,故有乐。“乐和同,礼别异”也,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通于人情,这个音乐与心理是直接相联系的,所以乐通于情。正是因为音乐与人的心理直接联系,故不可乱也,人若心情与音乐所通之心理不统一,人喜而乐悲,人悲而乐喜,则会让人疯狂,现在的一些音乐便不雅,故有乱人之隐忧。一个人理性过头便会丧失人性,所以一个人只有当感性与理性协调时才会幸福。


荀子是教育强调者,志在教人成人,这成人在荀子那是一种理想化的完人,我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一个人成人,必须要明事理,通人情,前者理性,后者为感性,两者皆不可或缺也。但我观之,当下的人,都不怎么通人情,不论男女。女性的独立、权利意识越来越强,这本来是好事情,但她们却没有认识到男人是她们的另一半的问题,故好强而独立这种好事过了便使爱情也远离她们而去,日后家庭生活也会出现问题,个人认为,这跟女孩子们不通人情有关,这个人情并不是“做人”,而是“做女人”。


有时候当先后则当讲先后顺序,当同时进行则要同时进行,可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强调先后性,我们的观念也是,认为物质基础当先,其实,人品之修与赚钱是同向平行的,不存在先后性,做强人与做女人也是同时性的。当讲先后的不讲先后会出问题,当同向同时进行的,你讲先后就会出问题。个人以为,人的能力与品德及处世态度不存在先后性。何谓无先后的东西,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的。


荀子强调人才与礼的重要性,且人在礼之前,即“隆礼尊贤而王”,他提出了人不可貌相,当察其心术的识人观,我个人是极其赞同的,但人的貌相会在社会群体中产生集体无意识心理暗示反作用于这个人而影响他的心术,因此,我以为心术为主,相貌辅之,但现在的人,以貌取人为常也。见到美女而魂不在,见到帅哥而痴如木,见到别人是什么大名人而迷信之,而见到人家长的差点没有名号就小视之,这是人之常情,但当知道,这样的识人,是不准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含注释)
《荀子》解析版
儒家“君子”的理想
孔圣人大发雷霆之怒的真相:你懂礼么?
杨朝明:以圣贤智慧化解疫情之忧
马一浮:君子小人之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