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个不同国家的教育特色大盘点

  在中外交流频繁的当下,来自于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经验深深地刺激了国内的教育。国外对儿童能力的培养教育与国内制度式的培养是截然不同的。那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各国不同的教育特点吧!

 
 


奥地利:“想象幼儿园”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个别具一格的幼儿园——“想象幼儿园”,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幼儿丰富想象力为特色的。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装扮成各种童话人物。更可以模拟驾驶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与想象中的外星球生命进行沟通。在手工间,可以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切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制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积木。孩子们还学习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洋娃娃缝制原创设计的新衣……


  孩子玩耍时,是自发自动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通过这些“玩耍”还能够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等。

 

 


瑞士:拒绝依赖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通常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去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德语区,法语区,甚至其中相当多的学生还要到国外一边当佣人一边学习语言,以便今后在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时更能胜任。


  从事任何职业、岗位都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美国:生活独立,计划行事


  想到教育,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式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父母在效仿美国式教育。然而很多家长进入一个美国式教育误区,觉得让孩子多动手劳作,就能做到人家那种效果。其实真正的美国教育,是非常提倡“计划行事”的。他们会将所有孩子要做的事情一一罗列,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假如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美国的家长不会打骂孩子,而是鼓励!他们会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孩子的“才能”让孩子在错误中充分了解自己到底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儿,给家长造成了什么样的麻烦。

  去过美国的人,基本上都会诧异,为什么美国人不体罚孩子?在中国即便是最温柔的家长,也会对孩子又小小的体罚,比如拍一下手心儿,轻轻拍一下屁股,或者温柔的训斥。但是在美国,用到最多的不是这些,而是冷静教育。他们只会将自己的观点讲解给孩子,接下来的事儿,他们完全不会理会了。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想要长成什么样子是他的权利。

 
 


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


  记得之前网上和朋友圈有一组关于日本小学生吃中餐的图文。从排队吃饭互相帮助彼此上餐,井然有序地排队,餐厅的安静程度,到孩子们最后自己收拾碗筷……震惊了多少父母和老师。那种素质,不是能演出来的。


  在日本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时刻提醒“礼让”二字的重要性。

  日本主妇也非常注重家里的整洁度,从一个小的收纳到桌椅的干净度,都是要有孩子参与进来的。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生活本领的培养。


  日本人认为,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强精神。


 
 


英国:餐桌教育和安全教育


  首先要说到的是,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一般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如果孩子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餐点不屑一顾,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杜绝孩子偏食、挑食的坏毛病。


  英国“餐桌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使孩子具备各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通过孩子对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


  其次,就是安全教育了。举个例子,在中国,说到安全教育:假如地震来了,家中有两个孩子的父母,一定会告诉姐姐(哥哥),你一定要带着你的弟弟(妹妹)第一时间逃离现场!可以不管爸妈,但是一定要带着你的弟弟妹妹!

  可是在英国,父母会教育孩子,假如遇见危险,是可以自己先跑的。英国人很注重安全教育,一个人只有先保障了自己的安全,才有资格谈论一切。而且,他们会鼓励孩子,遇见对自己有威胁的人,一定要学会“撒谎”。一切以安全为重。他们认为,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就是学会保护自己。

 
 


德国:社会责任感


  到了德国,你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然而德国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它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


  德国有条让中国人甚感迷惑的法规: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就是说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等等都被禁止。


  那么小学前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呢?根据德国经济政策研究专家的总结,大致是如下3点: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德国是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但是他们会时刻告诉孩子,自己本身比成绩更重要,第一不是最好的选择。同样他们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而不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掩埋。只有争辩,才能将探讨变得有意义。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这样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韩国:“粗放式”育儿


  韩国人周末爱举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这时候经常可以见到家长们身背几个月大的孩子,手拉一个3岁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时小孩子爬累了,家长们也很少抱他们,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虽然路途中辛苦一点,但对孩子也是种锻炼


 
 


加拿大:针对性教育


  在加拿大,孩子放学后,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加拿大孩子的生活只能用一个“爽”字来形容。
  
  加拿大的孩子都是在“针对性教育”中长大的。他们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着重培养。所以在加拿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加拿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课,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

  相比其他国家的孩子而言,加拿大孩子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一般。

 
 


法国:星期三现象


  在很多法国人的理念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才能取得进步。把这种理念成功地运用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法国人的教育方法就有了鲜明的特点和很好效果。


  法国教师一般不给小学生留家庭作业,有时会留一些类似阅读等少量不太费时费力的作业,但时间绝不会超过1小时。


  法国的中小学校每周三通常不开课,球场、图书馆和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这就是法国的“星期三现象”。

  在法国,博物馆是素质教育的基地,博物馆和艺术馆也十分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并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这就是法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科学、艺术教育。


(本文转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解读各个国家的早教模式
教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德国家庭,是如何养孩子的?幼儿园开始就不同
各国家长育儿经
为何德国人拿走一半诺贝尔奖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启示录
家长需进行抗压训练 为孩子搬走“亚历山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