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

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王安正(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发展的瓶颈。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相干性关系。因此,重新评价传统节俭消费观的社会效应,对于扩大内需,实现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节俭消费观;美德,消费不足消费观念,是潜藏于人们内心之中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价值准则,是特定经济环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掌控人们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水平的心理情结。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综观我国消费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便不难发现,处于主导地位、支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消费观念,莫过于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准则的传统的节俭消费观。

一、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知足俭不违礼,用不伤义是其理论形态的两大基本元素,从而构成儒学所倡导的消费观的基本内容。

1.差等兼顾的社会整体消费观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社会急剧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人们社会地位的等级分化,在经济层面上,孔子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社会整体消费的差等结构。一方面,他积极主张应当按差别进行消费,绝不允许僭越违礼”;另一方面,又提出在社会消费总体把握和调控上,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手段缩小社会消费的差距,”“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来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以维护等级为前提,又以缩小差距为手段的消费思想,对传统节俭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礼义兼取的消费价值观孔子认为爱富恶贫是人之常情,追求个人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是合理和正当的。尽管在不同场合他也曾流露出甘于贫贱的志趣,但在潜意识中求富的热情却始终如一,并积极投入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去实践富而可求,吾亦为之的生活理想。与此同时,孔子也十分关注求富的途径和方法,强调取得富贵要以道义为准绳,坚决反对不以其道而取之。其目的在于用礼仪规范各种经济活动,调整人们求取之中而失衡的心态,为其治国安民的总体政治方略服务。

3.弃奢尚俭的物质消费原则孔子在看到人们物质占有欲的现实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而主张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等级和名份来规范各自不同的消费水平,并为之设定了弃奢尚俭的道德平台。儒家学说认为,社会物质财富有限而人的欲求无穷,因此在物质消费上,他们极力主张为政者要自觉恪守节财原则,不伤财害民为度来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孔子更是主张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节约从俭,量入为出,并以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的生活为社会做出榜样。

4.知足而乐的消费心态知足是儒学从心理层面上提出的个人消费原则。在人们对物质消费需要的满足上,孔子主张知足”,即让人满足其消费欲望的同时,又提出知足原则,积极倡导以现实为乐,以现状为安的个人物质消费心态。从客观效果上看,这种始终满足于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的知足思想,不但会使人们常常具有一种愉快和充实的心理体验,而且还可以幻化出一种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关系问题上,孔子从知足原则出发,更强调精神生活的消费,他主张为了道义上的精神追求,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甚至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进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生活真谛和文化价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观念和思想,历经千百年而常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得以潜移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时至今日仍释放着它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农耕文化相适应,从而折射在传统的节俭消费观上。其次,儒家学说赋予知足、节俭以礼义道德的价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倾心,以致在整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积淀成难以割舍的道德情结。其三,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崇尚节俭的消费理念,历经统治阶级的强化和支持,在客观上,便成为用以教化人民,维护其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廉价的思想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千百年来的短缺经济环境,民族道德情结上的接纳,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教化,看成是传统节俭消费观从孔孟儒家消费经济思想中脱胎出来的三大社会根源。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孔孟儒学经济思想为根基的传统消费观,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以其宁俭勿奢的消费倾向,内敛求取的消费方式,知足生乐的消费心态,形成了自身消费观的基本内核,进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节俭消费观的价值,掘取其合理内核,剥离其历史尘垢,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节俭消费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本估价

    1.传统节俭消费观曾对中国以及东亚经济飞速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传统节俭消费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作为普通百姓立身持家的准则和为政者治国安邦的方略,曾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次的经济难关。新中国成立伊始,又是它对新中国经济走出赤贫地带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有的学者把以内敛为特征,靠高储蓄、低消费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东亚及东南亚奇迹般的成功,归之于儒学传统节俭消费观起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根源上看,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奇迹消失了,原先笼罩在儒家价值观念头上的神奇的光环也似乎黯淡了下来。最显著的例子是日本,其一贯执行的只是以出口为本的经济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甚至出现严重的衰退。而与此相对应的,同样是世界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却领先开放本国市场和日益扩大自身内在市场需求,使其经济显露出强劲有力的增长势头。其实,日本有着令人惊叹的经济实力,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近六分之一,有着庞大的精良制造业体系。日本的经济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过于依赖出口了,而其国内的需求却一直未开发出来,从而使它的庞大制造业由于缺乏同样庞大的国内市场而陷入困境。这一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与儒家传统消费观的影响有关。事实上,在推进消费这一问题上,儒家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已逐渐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经济效应。

   2.今天,内需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思想观念可以指导实践,但是,现实情况的变化决定思想观念也要相应的产生变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储蓄、低消费并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最大成就,就是外贸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出口的持续高额增长,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从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进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结构基本一致,均集中在北美、日本以及欧共体各国,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此时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在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我国要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这无疑也对出口加大了难度。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虽然提供了进一步调整我国进出口市场的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它的调整要牵动国内市场变动,使得我国整个市场结构调整的时间效应趋缓,因此,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以往那种依靠高储蓄、低消费并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已不可能再现。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以来,在我国外贸衰退的总体背景之下,进口下降的幅度比出口更大,充分显示了国内需求市场的瘦弱。事实上,由于进口不振,使我国外贸仍存在着大量顺差。它不仅直接推动了人民币的坚挺,也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变得更加困难。为保持我国外贸的健康发展,就应设法使进出口均衡发展,保持外贸相对平衡,略有节余,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此,我国就需要适当扩大进口,而进口的增加,也将为我国产品出口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氛围,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要实现进出口的双增长,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因此,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不仅是克服短期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对策,而且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特别提出:“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这个判断意味深长。它不仅说明我国政府已深刻地认识到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表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节俭消费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所释放出来的消极效应———内需不足,越来越吸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三、过度节俭阻碍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政府认识到过度节俭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制定了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诚然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但是,这个方针的制定,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其实,对节俭消费习惯的批判,历史上便由来已久。从最早曼德维尔《蜜峰的寓言》,假借蜜蜂之名对节俭的批判,到后来的马尔萨斯、霍布森就关于有效需求不足与储蓄过度阻碍经济发展,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乃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彻底治愈经济大萧条的顽症,更是以理直气壮的口吻,用最猛烈、最严厉的语言批判节俭的消费习惯,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关于经济危机原因诊断方面,凯恩斯赋予消费需求以一种独特的地位。虽然他把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有效需求并列,但却总是特别强调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最后制约作用。他坚持认为,资本是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如果消费需求减少,投资需求也将减少。他从消费的角度将总需求归结为两种来源:一是现在消费;二是准备未来消费。前者是指消费本身,后者是指投资与生产的消费,两者密切相关,“准备未来消费的需求最终受现在消费需求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有效需求的不足归根到底源于现在消费的不足,投资需求的不足,最终不过是由于现在消费不足而派生的现象。对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凯恩斯提出了鼓励消费,甚至鼓吹浪费性的消费。从实际情况看,凯恩斯这种鼓励消费,提倡奢侈的经济主张还是产生了巨大效应。伴随着凯恩斯经济政策在战后西方各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也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事实证明,它对现代西方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西方人已不再把节俭视为美德,而相反把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消费视为一种公民的爱国主义义务”,因而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经济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已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不能不说是与这种消费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作为西方最具权威的经济学说,在各方面都受到广泛的信奉和推崇。就对战后西方经济的影响来说,凯恩斯主义是具有压倒性的。但1997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人们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凯恩斯一直将节俭与储蓄视为经济发展的大敌,他不仅不把节俭视为美德,反而认为是缺德,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与之相反,东亚各国却普遍将节俭视为东亚价值观的核心并予以发扬光大,甚至被看作是经济腾飞最起作用的力量,由节俭而产生的超高储蓄率,更被看作是东亚经济奇迹产生的最基本的动力。从实际情形看,也的确非常奇怪,以凯恩斯理论的标准来衡量,东亚无疑存在着储蓄过度的问题,但凯恩斯所预言的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在东亚却迟迟还没有出现,这只能表明,当节俭式的经济规模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时,凯恩斯有关节俭会产生生产过剩危机的预测是失灵的。因为美欧为东亚过剩的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市场,而节俭的习惯产生出的高储蓄率,又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更大的资本投入再生产,于是东亚便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刻变化,反映在一连串令人目眩的数字的飞跃上。众所周知,东亚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是靠不断的出口来拉动,当欧美市场消费增长无力跟上东亚快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的步伐时,因大量投资与超高储蓄率所导致的国内消费不平衡的危机,便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了。日本泡沫经济后所发生的一切,已经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这种危害的后果———差不多近十年的衰退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衰退的迹象还将继续下去。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当代西方社会中,如此严重的衰退还几乎从未发生过。事实证明,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总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从而释放出不同的经济效应。短缺经济时代,它抑制消费,刺激积累,有助于在低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帮助国家度过经济难关乃至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然而,在过剩经济时代,这种效应给社会所带来的就不是福音。消费观念上的过度节俭,消费方式上的内敛求取在很大程度上收敛或平息了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效应,从而对以消费刺激生产进而创造供给,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传统节俭消费观看成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根源之一。

    四、当代中国消费方式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以最终消费为例,2003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仅占GDP60%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70%85%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扩大消费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这表明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让人满足的地步。目前市场供给过剩,商品积压,主要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所致,“内敛求取的传统消费方式所支配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如果市场供求结构匹配,7万多亿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将会极大提升国内最终消费,以彻底扭转目前市场疲软的不利局面。消费刺激生产进而创造供给,使我们的生活富足,甚至变得更亮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消费活动才显得绚丽多彩,最重要的是消费撑起了我们经济的大树。以前我们谈到国民经济问题,总是喜欢讲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据相关资料统计,1997-2002年我国净出口总额不到GDP4%,而内需占我国总需求的96%在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内需同样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认识到在任何时候,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最大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宣传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思想问题上,我们已经习惯了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抑制个人消费来优先保证国家建设的思维定势,这种挤出效应也是造成居民生活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我们的意识里,总是认为追求个人享受是不道德的,至少也是不太光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结构的更新和升级。在经历了漫长的短缺经济时代之后,现在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声明我们更需要的是消费。让大家都能享受消费带来的优雅环境、更多乐趣、更优质的生活品质。显然,由传统的节俭消费观所形成的节俭消费方式已不适应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那么,当代中国新的消费方式的现实选择是什么呢?其实,西方国家的消费方式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中,最可取也最有潜力的消费模式就是消费信贷。所谓消费信贷,就是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其它消费的贷款。也就是用银行的钱去办自家的事,买自家的东西,比如住房、汽车、家具、彩电、冰箱、电脑等等,甚至用银行的钱去旅游度假,求学深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过度侧重生产领域,这不仅造成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信贷关系极不相称的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造成了银行信贷结构的严重失衡。随着我国市场逐步进入消费主导阶段,生产企业的经营日益困难,银行信贷的质量也随之恶化,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也趋向萎缩。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克服信贷资金过剩现象,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开发消费信贷。就银行而言,消费者要想得到消费信贷,就必须有一定的偿还能力,必须符合银行的有关信贷要求。对消费者而言,“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首先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消费信贷对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很有帮助,它可以让居民把消费需求提前实现,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因负债使借款人更加努力地工作。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人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居民,特别是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对消费信贷跃跃欲试。这些都为开展消费信贷活动提供了市场机会和条件。1997年以来,一些商业银行就开始介入消费信贷的经营领域,其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是个人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为进一步拓展消费信贷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情况已经表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意义上开展消费信贷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由于消费信贷涉及到消费者的债务偿还能力问题,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重点应引导中等收入阶层和较高消费预期的青年消费群体。在拓展市场上,主要针对40%高收入家庭和20%的中等收入家庭,着力启动这部分居民的消费活动。当务之急是依据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倾向来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不断引导和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向更广阔的市场领域拓展和延伸。消费信贷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专家认为我国已迈入买方市场阶段,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因为消费会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拉动力。信用消费对当前启动市场,扩大内需具有相当的推动力。应当说,消费信贷是当前我国消费模式的现实选择。参考文献:[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 苏洪涛.走出节俭的误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3] 徐思光.试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J].财贸研究,2000,(5):36.[4] 陈淮作.继续扩大内需是保持增长的关键[J]. ,2000,(12):22.[5] 消费信贷20[N].汽车周报,2000-07-08.[6] 信用卡消费信贷: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N].城市金融报,2000-09-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需求侧改革”跟以前的“扩内需”有啥不一样的?
传统经济形式瓦解后,农民选择向外的内需与外需
做强内需市场助力高质量发展
消费金融市场:开始更多向个人成长、自我提升的领域延伸
扩大内需开放分类:政策经济经济专业术语经济概念
当消费贷款不再用于消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