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哲:“嫦娥”奔月,美国怎么想?
关键字 >> 嫦娥三号嫦娥三号发射嫦娥奔月美国太空竞赛冷战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国际空间站国际合作

12月2日,在嫦娥3号成功发射之后仅仅几个小时,美国福克斯新闻台就播放了一段访谈节目,迄今为止最后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基恩?赛尔南(Gene Cernan)在节目中说,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在太空探索中遥遥领先,但在过去四五年,航天体系因为“转型”而严重受损,整个局面“令人心碎”。这个节目的时间安排恐怕并非偶然,明显透露出美国社会对本国航天事业发展现状的不满。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美国朝野一片震惊,这被后世称为“斯普特尼克时刻”——它标志着美国转而开始对科研、教育,尤其是航天研发,投注海量资本的新阶段。太空竞赛这一名词开始为人所知。

美国迅速展开行动,决心争夺后续的航天成就。美国空军在1958年6月筹备“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太空”(Man in Space Soonest)计划,随后美国航空航天总署(NASA)建立,并接手了所有的载人航天工作。载人登月曾经是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国防之外具备最高优先级的工作,连续几十年的天价投入,让美国一步步前进并超越了苏联的航天成就,最终在科技上引领世界。航天领域的研发,衍生出太阳能电池、心电感应器、轻质材料、改进的电子计算机等等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它也激励了美国一代国民投身科技研发和各种高技术行业。

然而,随着冷战的终结,美国已经失去了太空竞赛的对手,因此宇航探索再也不是这个国家的优先事务了。由于预算缩减,美国开始尝试与欧洲、日本甚至俄罗斯进行广泛合作,从而弥补资金上的短缺,国际空间站就是这种新形势的产物。

尽管目前美国航天人员在预算大不如前的情况下依然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再也没有一项工作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广泛关注,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成就能够激励整整一代人对科研的兴趣。而且,在这一段时间,美国航天研究也不再具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

为了重振美国航天,小布什在当政期间曾要求NASA针对进一步拓展载人宇航探索而制定新的发展计划。这一计划包括新一代载人登月体系,以及一系列在月球建立中转基地所需的科技,从而能够开启“可持续的长期深空探索”。按照这个计划,美国政府从那时起一直到2025年,需要投入2300亿美元。

这一宏伟计划,获得了不同的反馈。一方面,人们对这一大目标的建立感到欢欣鼓舞,认为这是开启新纪元的契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仅仅2300亿美元未必足以实现这些目标,实际上航天飞机相关的计划,就曾经超支高达55%。

首位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正当人们还在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了,美国遭受重创。奥巴马上台后迅速砍掉了布什政府确立的一系列宇航探索计划,同时鼓励民营宇航公司的发展。在NASA技术的哺育下,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茁壮成长,火星探测计划也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

但是,这些都难以掩盖美国在航天探索方面的颓势。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长期引领载人探索的美国,在航天飞机退役后竟没有任何航天器能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美国宇航员竟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的飞船来往于地面与国际太空站之间。尽管作为航天飞机替代者的猎户座宇宙飞船,仍然处于有条不紊的开发之中。但是诸如前面提到的前航天员基恩?赛尔南,以及尼尔?德格莱斯?泰森(美国知名天体物理学家及航天科普作家)等航天人士均对美国航天的现状表示严重不满,认为美国目前的航天投入实在过于吝啬,由此导致的航天发展也是一团混乱。

很多相关人士除了抱怨美国航天投入的现状之外,对中国航天发展却毫不吝惜掌声。美国大多数航天学者都认为,空间探索不应该是一个竞赛,而应该是一个注重国际合作的领域。他们很乐见中国成为新型的航天大国,并期盼中国能够在未来的航天探索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与美国航天资金短缺的现状是有内在联系的。正如早年间美国放弃自由号空间站的计划,转而与国际社会合作建立国际太空站一样。在这些科学家看来,既然美国自己已经无力承担全面的太空探索,那么就应该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航天发展。

然而,美国的一些政客却不这样认为。以众议院的弗兰克?伍尔夫议员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总是将中国视为战略敌人。他们不但反感任何与中国的航天技术交流,甚至偏执地认为中国的航天发展是窃取了美国航天科技的结果。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不但禁止NASA将任何资金用于与中国的交流和合作,还禁止中国公民进入任何NASA所属的建筑。由于这条法案,中国留学生无法参加今年10月在一处NASA设施举行的有关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国际会议,美国学者纷纷表示这是对中国学生的歧视,因此他们拒绝参加这一会议,抗议政治对学术交流的粗暴干涉。这个消息迅速在美国学术和政治界引发反思,主导该法案通过的议员不得不发表一则声明说这条法案被错误理解了,只有中国政府的官方代表才被禁止进入NASA的设施。该议员几乎否定了之前的思路,声称该法案的原意是“禁止与中国的双边,而不是多边的技术合作”,这似乎为未来美国与中国的航天合作开了一个后门,即中美只要再拉一个国家进来就能够合法地进行宇航合作了。

而欧盟则已经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进行太空探索。欧盟载人航天技术还有很大的不足,基本依靠美俄提供载人航天服务。由于美国现在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于是可以依赖的就只有俄罗斯的航天系统了。这对于欧盟的议价能力当然是不小的打击,所以欧盟非常欢迎中国加入进来,削减自己的航天成本,欧盟甚至提议让中国加入到目前国际太空站的工作中来。当然,这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当年就是美国否决了中国参与国际太空站的机会。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随着美国航天预算的持续短缺,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飞猛进,其过去坚持的立场已经松动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并没有能将中国隔离在宇航探索俱乐部的大门之外,反而拖慢了自己的相关工作。

NASA目前在月球轨道上有一颗观测月球大气的人造卫星。此次嫦娥3号发射以后,NASA抱怨说嫦娥在着陆过程释放的推进剂以及扬起的尘土会干扰那颗卫星的观测。有专家却同时强调说,如果中美之间有着足够的交流与合作途径,这个问题本不会发生。而且,如果双方密切合作,NASA的这颗卫星甚至能根据嫦娥3的着陆过程收集一些非常难以得到的月球大气数据。从时间上说,目前达成合作也许已经来不及了,但是NASA的弦外之音却十分非常清晰。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美国终将打开宇航交流与合作的大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商业太空飞行壮举,载人宇航飞船顺利降落地球
焦立中:国际空间站的华裔站长
SpaceX靠什么战胜波音?
美国航天史上的重要时刻 全球首次 私人航企飞船送宇航员进入太空
2019,预见未来!一起见证人类科技探索“高光”时刻
很多人都误解了马斯克真正的牛逼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