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通感手法的运用
画坛上有这样一段佳话:有一次,画家齐白石老人应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请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做一幅画。这可是个不小的难题!“蛙声”是声音,是一种听觉形象,而绘画则是视觉形象,二者毫无关联。如何画出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怎样才能将听觉形象诉诸视觉形象呢?齐白石老人毕竟是享誉画坛的高手,不过数天的构思,便勾画出一幅新颖别致的画面:远处一抹淡淡的高山,山脚下几处嶙峋的乱石,乱石中一股清泉泻出。潺潺溪流中,几尾活泼的小蝌蚪快活地顺流而下。整个画面,无一只青蛙。但透过小蝌蚪的形象,仿佛能使人隐隐约约听到蛙声阵阵。这蛙声顺着泉水,流向十里、百里……齐白石老人真是匠心独运,以独到的思维,用超群的精彩之笔,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意境在数尾小蝌蚪形象中得到了充分、完美的体现。这幅画充分体现了老人的聪明才智,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钦佩。
  不见青蛙,却能闻到远处蛙声。这是因为画家和欣赏者能够从小蝌蚪的形象联想到青蛙,从青蛙联想到蛙声。由此物联想到彼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叫做“感觉借移”,即指不同感觉的沟通与转移;修辞学则把这种表现方法叫“通感”,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相互沟通起来。齐白石老人在构思“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就是把听觉形象的“蛙声”与视觉形象的小蝌蚪沟通起来,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互通和转移,非常巧妙地营造了静谧的意境。其实,“通感”运用最多的地方是在文学作品中。在我国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文学海洋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俯拾即是。
  音乐本是听觉形象,诗人却可以把这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比较容易感知的视觉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悟和体会感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我国众多描写音乐的诗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佼佼者。“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于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不是在听音乐,而是在看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一对脉脉含情的小儿女在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柔情蜜意之间又好像夹杂着些许的嗔怪;勇猛无比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奋勇杀敌、所向披靡;风清日丽的天空上有几片白云悠悠,那摇曳着的柳丝,以及正随风飘扬的柳絮……这是多么清晰而又明朗的画图。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嘈嘈杂杂,众弦齐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时间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景。忽而,一弦独奏,犹如凤凰出现,响遏云霄,一鸣惊人。音乐有起有伏,时而众花争艳,时而一枝独秀,听出的是弹奏者充沛而丰富的感情世界。而描写琵琶女的音乐中的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声由大及小到无,幽怨的心情、痛苦的心绪就在这冰下的泉流中展露无遗,“四弦一声如裂帛”中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描写音乐的佳句,作为听觉形象的音乐,已完全化为视觉形象了。这种视觉形象的优美似乎已超越了听觉形象的优美,而视觉形象的优美反过来又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二者相得益彰,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较好地运用“通感”这一表现方法,不仅使人感到新鲜别致,引起欣赏者的格外注意,而且耐人寻味,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收到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是这样描述荷花的香味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花的清香”描述的是人闻到的味道,而“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则是听觉形象;“不均匀的月色”是视觉形象,“奏着的名曲”是听觉形象。这些不同的感觉,由于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不同感觉的沟通和转移。作者闻到微风传送来的清香,一阵阵的,似有若无,断断续续。不均匀的月色,给人的感觉有明有暗,有浓有淡;小提琴演奏的名曲,节奏时慢时快,旋律有高有低,它们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使视觉与听觉融为一体。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通感”,使读者和作者一样,仿佛置身于当时那夜阑人静的荷塘月夜里,对那缕缕的“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对那“不均匀的月色”和“奏着的名曲”,在嗅觉、视觉、听觉之间,形成一种似清醒又朦胧、似幻觉而又非幻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绝妙作用。
  在诗歌中,“通感”随处可见,诗的朦胧意境也就产生了。举个例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能够点亮四面的风,犹如充满着生命激情和温暖的火炬,感染着每一个人;声音变成了光亮,听觉形象也转换成了视觉形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一个寂寞无聊的宫女,无事可做,只好用小扇扑打着流萤来打发时间。一个“冷”字,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温度,也感受到内心冷寂的世界;一个“冷”字,把宫女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诉说得如此真实,让人为封建女子孤苦而备受摧残的命运感慨万千;一个“冷”字,道尽了多少女子无奈而任人摆布的人生之路。通感犹如神来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有这样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冷”字,言简意赅地写尽了这种凄苦,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打破空间的界限,让读者生动真实地感受事物。通感还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而要想真正纯熟地运用通感手法,需要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艺术修养。只有深入生活、体察生活,对生活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才能掌握各种不同事物的内在特征,做到情感相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艺术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贺诗歌通感手法运用的艺术价值
读《琵琶行》,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艺花蹊】大珠小珠落玉盘:博喻与复合比喻
通感例句及辨析
谈古代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白居易最经典的十句唐诗,写尽人生悲欢愁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