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人欲不应听命于天理

《传习录》读书笔记

(12)

人欲不应听命于天理

关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这个话题,起源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时,认为对方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这也成为之后代代帝王的使命,也叫“十六字心传”,可见这十六个字的深刻寓意,以及它在历史传承中的非凡意义。

如今,故宫中和殿正中间上方悬挂的匾额就是“允执厥中”这四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这四句话的重要程度。

由于古文的高度凝练,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不同解读,具体如何理解这四句话,历朝历代的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常的解释是:人心居高思危,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保持道心的方法,只有用功精深、用心专一,才能使人们的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从而最终实现理想和目标。

北宋时期,二程之一的程颐是一个道德立场鲜明的儒学家,他对道心和人心的解释,影响非常深远。他将道心解释为天理,将人心解释为人欲,同时指出二者的区别,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二心论”。此后,人们多将道心和人心割裂来看,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

朱熹是程颐的学生,他在程颐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提出了“道心为主,人心必须遵从于道心”的观点。

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一脉相承,二人的解读逐渐被后世简化为六个字:“存天理灭人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六个字的争议越来越多,认为这一思想是对个人自由和思想的禁锢。

其实,朱熹所说的“人欲”,指的是超出个人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所谓的“灭人欲”,指的是革除这些不当的欲望,通俗一点就是说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程颐和朱熹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认为人要严守天理,不应受太多私欲影响,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等。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过于严苛,代价很大、争议很多,比如“男女授受不亲”“丈夫死后妻子不得改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这些极端状况的出现,逐渐使得人们对这一理论以及它所产生的后果望而生畏。时间长了,人们甚至会对“天理”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

在这种大背景下,王阳明提出了“没有人欲听命于天理的道理”的观点。他从“心即理”的观点出发,主张对“道心”和“人心”的关系,从整体论的角度进行解读,他认为“道心”和“人心”其实是一体的,因为“理”本来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他认为,朱熹所说“道心为主,人心必须遵从于道心”,是将“道心”和“人心”割裂开来了,所以才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纠结和混乱。恢复人们对“道心”信心的办法,就是要鼓舞“人心”,唤醒人们内心的活力,人们需要对“道心”的尊崇,同时也要服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王阳明的一观点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矫正,在当时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他的这一思想对历代的思想解放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文很精彩

【原文】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译文】

徐爱问:“朱子说‘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如果以先生‘精研专一’的教诲来推断,这一说法似乎有弊端。”

先生说:“是的。心只是一个心,不夹杂着人欲便是道心,夹杂着人的伪饰就是人心。人心如果能够使其归于正道,则是道心;道心如果失去正当,即是人心。起初并非有两个心。程颐先生认为‘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这话乍听之下像是将心分开来说了,实则是一个心的意思。如朱熹所说‘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则认为有两个心了。天理与人欲从来不能并立共存,哪有以天理为主宰,而人欲听命于天理的道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 十六:《傳習錄》 - 讀書網
朱程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对当时国家兴衰起了什么作用?
十六:《传习录》
心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原理
鹤山耆儒 魏了翁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儒家心学与理学之争,谁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