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好文|我们真的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吗?

作者:知老师,在国外从事中文教学近十年,拥有美国州级教师执照,曾在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担任中文教师,现任美国一私立学校教务长。


我们真的知道汉语二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吗?

我上篇文章写了“探讨|我们真的知道汉语继承语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吗?”,今天想探讨一下汉语二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在美国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简称:汉二),在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中,大部分的汉语水平仍然是初级,因为他们顶多就学一两年中文。



我曾开玩笑说,美国的汉二教学是“春种万粒粟,秋收一颗子”。也许有点儿夸张,但不离谱,美国的汉二教学就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粗放式耕作。

如果老师们一直和教过的学生还保持联系,可以想一想,我们教过的学生中,真的一直学下去而且确实在工作或生活中用到中文的有几个?我扪心自问,我的学生屈指可数!

那些确实在工作或生活中学以致用的学生,有的现在在中国或其它说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有的凭借会说中文在华尔街找到了工作。

那么,对于大多数没有去中国生活、没有嫁娶中国人、没有从事与中国、中文有关的工作的学生,他们在中文课上学的东东,几年以后还记得住吗?我想应该是记不住的。留在他们脑子里的可能是几个简单的熟语、一些零星的中国文化知识,以及一段值得回味的学习经历。

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除了这段值得回味的学习经历,其它的东西恐怕上网查查、看一些英文的介绍就能知道,似乎不需要来上中文课。作为老师,我却不满足于“中文课只能回味”,我希望中文课能留给这些学生其它的“用处”。

然而现实如何呢?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第一件事:我有一个闺蜜,十岁左右从大陆来美,在中学和大学共学习了8年法语。家里没人说法语。为了让她学好法语,她家还利用暑假去法国旅行过几次。

她高中时就考过了法语AP(AP大学预科课程)。她的法语好到能做法语同声翻译(大学暑假在非洲的一个国家)。近日又见闺蜜,她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她的法语已经忘了一多半儿了,现在就能听懂一些基本的词了。我吃惊地问她为什么。她只说了一句:没处用。


第二件事:是我校A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搞笑对话。起因是这个第三年的学生好几次没做口头录音作业。(原对话是英文的,这里翻译成中文了)

学生
老师我能问为什么要我们说中文吗?您课上让我们说,作业还让我们说。可是我平常跟谁说中文呢?我父母不说中文,我家附近的中餐馆里的人说广东话。就算说,我也不可能天天去那儿呀!我将来也不想去中国,更不想娶中国女孩,我现在有女朋友。
学外语就得会说,这是规定。你为什么学中文?
A老师

学生
为了考大学。(注:美国好点儿的大学录取时可能会参考学生的外语学习情况。)
其实学中文还有很多好处。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说中文的学生普遍聪明,因为中文能刺激你的另一半大脑···
A老师

学生
您要是这么说,科研也证明了音乐、乐器、绘画等等都刺激另一半大脑,不是非得学中文!您的前任还说,学外语让我们了解世界其他的民族。难道我看英文文章就了解不了吗?世界上这么多民族和文化,那一个人得学多少外语啊!可能吗?

好吧好吧,我们不讨论了。还是那句话,不做作业影响成绩。希望你做作业。
A老师

学生
没问题。比起以前的老师我更喜欢您。您是一个好人。为了保您这个教职,我也不能不及格呀;我会努力的,让校长知道:不是我学得好,是您教得好!


后来A老师绘声绘色地跟我谈到这次对话,我笑得前仰后合,A老师则哭笑不得,他不明白:学生学中文,反倒成了do me a favor? 

这个事的笑点在于,老师和学生都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我)学中文对你有好处!


 

第三件事:我是道听途说,无法验证真伪,就当段子听吧。某学区的决策者是韩裔,忽然有一天决定增开一门韩语作为外语,聘了一个代课老师。第一年报名的学生才十几个,可是第二年报名人数暴涨,够开5个班的(5个班就是一个全职老师的授课量了),而且报名的大都是女孩子。

决策者不解, 见过水平高的没见过水平这么高的;其他外语老师则因为遭遇“学生荒”而心生恐惧:“没人来我这儿学我就得走人了”。很快真相大白,这个韩语老师上课的内容就是教学生护肤、美容和健身,而且绝对地百分百用韩语教, 绝对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可能吗?我仔细想想有可能!比如,这护肤、美容和健身要什么关键词?无非是五官和其他身体部位、几个基本动作、产品名称,加上颜色、饮食和运动,再加上时间词等等。上面这些词,除了几个产品名称和涂、抹等动词我在自己的课里没教过,其他的我在中文课上也都教。

最后的结果更有意思。学区取消了这门课,原因是“干扰了主流外语的教学”。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唯一一个因为报名人数多而被取消的外语课。


这三件事或段子让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某些学外语的所谓“用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遥远,比如提高智力、学会应对挑战、增加就业机会等等,学生们也许在心里认同,但是他们的成熟度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学习那些带来“即时用处”的东西,包括为考大学加码,或美容护肤。

如果连这点即时用处都没有或不需要,只为应付高中毕业的要求,那学生对学习汉语就提不起热情,他们的态度就是:得混且混。这和我的观察完全一致。

       想来想去我觉得不能责怪学生目光短浅。现实中又有几个中文老师为了上面的所谓“用处”去学一门外语呢?迄今为止我没遇到过一位。那么,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学生做到呢?

       这里我想说,我不认为谈及学外语的“用处”就是功利主义!学习过程中的趣味当然不能忽视。但是,让学生觉得“好玩儿”与其说是学习的目的,不如说是手段。学校的外语课,包括中文课,还应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东西,毕竟“好玩儿”不是ACTFL的5C里的一项。



 

       幸运的是,最近我认识的一位老师(D老师)向我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大纲,让我很受启发。我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并决定公开这次对话。

我希望这个对话能让更多的老师思考这个问题:汉语二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对话如下:

我:你们用的是什么教材?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材是同一套吗?

D:我们没有教材。我知道我们“离经叛道”。


我:那你上课教什么呢?你们的课程大纲怎么定的?

D:我知道我们外语课的教学大纲可能跟你印象中的大多数外语课大纲不一样。我们的大纲是和学生的其它课程,比如社会、历史、甚至健康 (social study, history, health) 类的课程的大纲是接轨的,一体的。这么说吧,我们的学生在外语课上学的知识,不是游离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之外、无关联的东西,而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


我:抱歉,我听不懂。

D:我们的这个外语课大纲也是前几年才改的,是跟社会类课程大纲一起修改的。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在外语课上学的东西其实是他的社会类课程的一部分,而他在社会类课程的project的项目往往来自于外语课。你所见过的中文课是不是都是从“你好”开始教?当然,也有可能从“课堂用语”开始教。


我:是的。难道你们不是?

D:我们也是。老实说,咱们第一学年的教学主题可能相差不大。咱们俩第一年最大的差别应该是......, 这么说吧,我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是以课本上的词汇和对话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而我们是以学生今后需要用到的句子结构来组织教学的,或者说我们教授给学生的是语言的骨架......


我:你能举个例子吗?

D:比如,我见过一个其他学校的老师,她在第一学年教食物和饮料,句型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吃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好吃、什么什么健康。但是她教了学生很多词汇,先教水果、蔬菜,然后教快餐的词汇,又教中餐名称,再教其他国家的特色食物,最后还教甜点、饮料等等。只是教这些词汇就花了4、5个星期。老实说我真心疼这时间。我们不这么教!这些名词其实是最没什么可讲的!我们只教了几个,比如茶、咖啡、汉堡包等等。但是在这一章,我们除了复习基本句型(S+V+O)以外,还教了很多别的句型,比如比较句(A比B,A和B一样,等等),类比句(A像B一样),以及复合句(因为。。所以,不仅。。而且,等等),还有一些副词(比如总之,尤其,一定,不一定,等等)。


我:这些词和句型都是我们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教的啊。

D:对啊,所以说这是我们的不同呀。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堂上用大量的TPRS,给学生可理解性输入,学生才能懂。同时,为了让学生练发音,还得让他们常说韵语歌谣,很多都是老师自己编的。


我:那您的学生学完食物和饮料,能说什么呢?能输出什么呢?

D:我给你看个实例,一个学生写的“茶和咖啡”:美国人喜欢喝咖啡。可是中国人常常喝茶。因为茶和咖啡一样,都有咖啡因,所以有的人觉得它们不健康。我不同意!我觉得茶比咖啡健康。你知道吗?茶不仅可以减肥,而且可以预防癌症。朋友,茶像咖啡一样好喝,从明天起喝茶吧!


我:第一年学中文能写出这个是不错!你们还教了减肥和预防癌症?
D:这两个他查的Google Translator.
我:啊?这不算作弊吗?

D:如果只是用Google Translator翻译词汇,不算作弊。如果是实物名词,我们还鼓励学生上网自己去查呢,而且我们还经常辅导学生怎么用Google Translator找到正确的词,毕竟很多时候一词多意。但是用它翻译整个句子或整段话就算作弊。其实我们都知道,Google翻译整个句子绝对坑爹,老师们一眼能看出来。学生心里也知道。


我: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写一篇“茶和咖啡”吗?

D:比上面那个写得好的有很多啊!不过,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的,不都是“茶和咖啡”。比如想比较烤鸭和烤火鸡什么的。如果词汇没在课文里出现,就上网查。


我:我们为了不让学生用Google作弊,真是绞尽脑汁,跟学生斗智斗勇啊。你们倒是省事。

D:我们的老师是把时间花在其他地方了!再说,谁生活中不上网查词汇呢?恐怕没有人吧!关键要会查!


我:可是我还是不懂,你们为什么要这么组织教学呢?

D:我知道我们另类。可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句型,它们是学生今后交流的骨架,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得着。就像我前面说的,我相信从第二学年开始咱们教的东西和教法就不一样了,我们教的内容得和社会类课程呼应。比如,学生的社会类课上讲宗教,儒家、道教都有,还有法家,历史课还讲了孔子、秦始皇等等。学生的project常常是比较儒教和基督教,比较秦帝国和罗马帝国什么的。而这些知识中就有一部分是在中文课上学习的。


我:等等,那如果学生没选中文课、选了西语课怎么办呀?

D:那学生就写别的题目了,写有关西班牙或墨西哥的题目。project的题目也不是非得比来比去的,题目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的,以前有个学生就选了“茶道”这个题目,没跟其它饮料比,就谈自己对茶道的观点。


我:学生的这些project是用目的语完成的吗?

D:不都是。project分两部分,目的语完成一部分,英语完成另一部分。这个我承认,学生用英语完成的那部分比中文的那部分要深刻得多,语言水平也高很多。但是我是这么看的,要是没有外语课上的学习,学生未必能有这样深刻的见解。比如,我今年有个学生论证一位总统侯选人的言论中反映出他有法家的思想,鉴于法家对中国发展的阻碍和祸害,他不会选此人做总统。当然,这个学生说的不一定对,他也没有选举权。但是,他能够把外语课上学习的知识和当今的时政联系起来,让“古月照今尘”,你就不能说外语课没有长远的用处了。即便学生将来的生活中不再接触中文,我相信这样的学习和思考对他的一生都有好处!和这样的学习比,那些肤浅地知道中国人过春节、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学习,我倒是觉得有点儿“虚”。


我:等等,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外语课。按我的理解,学生学中文是会用中文听、说、读、写,并在学习中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D:我们也是这样啊。问题是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和写什么。(想了一会儿)其实以前我们学校的外语课大纲跟你说的一样,可是学生没动力去学啊,混一两年外语课,应付差事;后来发展到“逼”着老师少教东西,教得认真的老师反而得差评,还联合家长向学校施压,学校风气坏得很。这才不得不改大纲的。我现在觉得改得好!这才是学习嘛。现在学生至少有了一个动力,毕竟社会类课程是所谓的“主课”,不是选修课,学生更在意一些。说实话,学了一年中文的问候语、自我介绍、颜色什么的, 又能感受到多少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呢?又能用目的语交流多少东西呢?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最多只能让学生知道一些中国文化的“皮毛”,不可能真正感悟、理解文化的意义。其次,实践证明,当学生有用目的语交流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去交流。你真觉得美国的高中学生想找人交流一下他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几点起床吃饭这些“家长里短”吗?坦率地讲,我不觉得!咱们的学生又不是大明星,时不时地在网上晒早点、晒家人什么的!倒是现在学的东西,让学生真正有了用目的语去交流的欲望。你想吧,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关注的微博上发表评论而得到回复,并且他都看得懂,他当然感到爽啊,觉得“哇,我可以用中文跟中国人交流了,我都可以用中文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了!” 这种自信、自豪才有可能化成继续学下去的动力。如果学生只会用中文表达日常起居,你觉得他会在贴吧上写“嘿,我今天中午吃的比萨饼'吗?


我:好了不争论了,难怪你说你们不用教材,恐怕没有哪本教材能满足你们这个大纲。就像你前面说的,我们把时间用在不同的地方了。你们是牺牲了教学生用中文交流日常的东西,改教一些其他课用得上的东西。那我现在怀疑你们的学生可能反而不知道一些常用的词吧?如果将来有学生真的去中国生活,怎么办呢?

D:好吧,学生每天学中文的时间就一堂课,不可能什么都学吧。但是我可以肯定,如果哪天学生真的想知道牛奶面包怎么说、怎么写,他自己查一下Google就行了。其实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事,学生先问我“老师,xxx怎么说?” 我告诉他以后,他就正确地说出一句话表达他的想法。我的学生还告诉过我,他们查好词汇后,去中餐馆用中文点菜一点儿问题也没有,那句型对他们太简单了。 如果学生真的有志向将来去中国学习、工作,他们往往不会只学一、两年中文应付毕业,而我们高年级的时候倒是教了不少你所谓的日常用语中的词。


我:和你们相比,我们的确传统,我们的大纲其实是跟着教材走的。我们是先选定教材,再写大纲。你们是先定大纲,有教材要上,没有教材自编也要上。但是我们也有喜欢学中文的学生啊,课堂参与很积极,我们的课堂热火朝天的。

D:把课堂弄得热火朝天不难,课堂上玩几个游戏就搞定了。可是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外语课上的学习能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能不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哪怕他就学了一两年,哪怕他后来已经不记得那些中文词汇。如果学生通过外语的学习能学会思考、判断,学会从别的国家、文化和历史中找到今天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这样的目标更值得我们去追求。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在中文课堂外还能“热火朝天”地去思考,那才能算数呢。说到活跃课堂,哪个学校都有爱学习的学生,心里明知道是“学着玩儿的”,也愿意投入、愿意参与。很多私校的学生就是这样。我以前教过私校,那叫一个好教!学生奔着“爬藤”呢,哪敢不学外语?为什么很多在私校用得很好的教学法,拿到公校根本用不下去?因为那些教学法假设学生都是有动力去学的,或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学生。可是现实很骨感啊。


我:你说的这个我同意,公校和私校不一样。以“爬藤”为目标的学生,其实顾不上想想学这些东西在更远的未来有没有用处了。那你看到你们这样教的成果了?
D:应该说看到一部分了。以前学生看有关中国的电影,知道某句话的意思,现在则知道它的意义;以前他们听到中国的事儿想猎奇,现在想分析。不仅是我,别的老师也感到了变化。那天一个美国老师还说,发现现在学生对别的文化的负面评价少了,他们不是出于一种“政治正确”的准则去包容一个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是出于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去包容它。同是包容,其实内涵是不一样的。不过你写的时候别忘了提一句啊,这个大纲可不是什么新东西,5C中的一个C就是Connection, 就是指学科之间的连贯。只不过我们的大纲是'实打实'做到这点了。至于能走多远、用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最欣慰的是,现在继续学中文的学生多了,我们一个小学校,现在“中文三”开了三个班,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 (省略,结束)

上面就是“专访”的主要部分,我删减了一些。总结一下略显庞杂的内容,这位老师说了以下几点:

1.如果只是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皮毛”,在现今的资讯时代似乎无需来学中文,网上有用各种语言对其进行介绍。

2.如果只在学校学一、两年中文,按大多数现有的大纲,恐怕也就能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皮毛”;想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且从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以便“为今所用”,必须继续学下去才行,学一、两年不够。

3.而对于中文的交际能力,无论中文学一、两年还是很多年,如果将来没有机会使用它,都会忘掉大部分的。

4.鉴于大部分学生只学一、两年以及学生将来就业的随机性,这个“新型”大纲力求做到:即便只学了一、两年中文或外语,学生所学仍然是与他们认知水平相配的、而且必备的人文社科知识。(这里强调“与认知水平相配”几个字!如果高中学生的中文课上学习数字,我不认为那是和数学接轨,因为高中生早就会数数了,它不是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配的知识和技能。)



 

       汉语二语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我没有答案!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倡导学校都修改中文课的教学大纲,这位老师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也许这个思路能回答、甚至解决一些问题,也许不能。然而,如果您现在也在思考上面这个问题,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注:本文截图来自ACTFL 网站和ACTFL video “World Readiness Standards Overvie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敢说敢写才能学好英语
两位督导
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你了解吗?(原创)
志愿者感悟丨爱和榜样的力量
英国富家子弟爱学中文的原因,竟然是“很cool!父母不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