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窗边往事| 不贩卖“成功学”、不唯心,只是平等地交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上方【心向红星】关注吧。

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丨马小兵


摘  要

■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美。                                  

   ——培根的原话与李笑来老师的个人理解的结合。


■ 只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1

老师 · 问题

我们先不说时间,不说成功学,先说说老师和教育。

一方面作者是李笑来老师,而平时以马老师自居的我,这时只能勉强算个新生。另一方面,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算算也有5、6年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与李老师产生了一些共鸣的。

先列举几个李老师英语课堂上的场景:

场景一:

学生:老师,请问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一般老师:你把我当什么?不会查字典吗?

李老师:(深呼吸)是不是你的字典不对?你查的是什么字典?

场景二:

学生:老师,什么是“及物动词”?

一般老师:你怎么这么懒,不会查语法书吗?

李老师:全班都注意了,下面我讲一讲什么是“及物动词”。

这两个场景里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学生是懒惰的,而懒惰似乎是人的本性。懒惰又分两种,本来就很懒和勤奋的懒惰,后一种不太好理解,但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经常勤奋地“做错事”的人,比如不该提前准备却提前准备了,不该帮别人做某件事却去做了,我想,那样的人则可以称之为“勤奋的懒人”。无谓的勤奋其实是为了掩盖另一方面的懒惰,而这个方面反而是决定性的方面。

2.好的老师和不怎么好的老师之间的差距就是耐心。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这里似乎又存在一个悖论,针对懒惰的学生,是应该用耐心去讲解,还是用批评去引导?这个问题要当选择题做的话不好回答,倒是想起一个反问句: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去引导呢?








2

耐心 · 教育


越来越觉得,耐心是个稀罕物。

纵观现在的社会舆论,老师似乎是那种不太招人喜欢的职业,这里有教育体制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有社会风气的影响。反观和老师相似的我们身边的教育事业,也在面临这样的现状:旧的观念很难革除,新的理念很难建立,转型期让人阵痛。如果要寻找一个原因的话,我认为还是:缺乏耐心。这是社会的通病。

最近受小戴影响看了一集《奇葩来了》,不禁被他们的口才折服,同时他们的说辞又让我不舒服。我猜辩论中应该有类似“强词夺理”这种技法,为了达到语言上、气势上的压制,“打断”“插话”是必须的。但其实参加过或者看过辩论赛的人都知道,辩论双方在很多时候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从对手的表情就能看出来。看得很刺激,心里很急躁。我觉得这是与“耐心”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并不是要评论这个节目和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只是感觉,生活中真的应该少一些辩论,多一些能敞开心扉认真听清、听懂别人到底在说什么、平等地交流。

说起平等,很多人又会有说法了,绝对平等(更多的说法是公平)是不可能的。

没错,但我对交流上平等的理解是:说要说得平和、听要愿意等待。

教育(广义上的教育,并非指单纯的上课)更是如此。传统的教育,老师强势,错的也必须说成是对的,不允许有反对意见。而现在则有些相反,学生(受教者)更强势一些,老师(施教者)有时候为了迎合学生(受教者)的口味,置教育的系统性、全局性,或者最基础的解决学生(受教者)现实问题于不顾。越来越多的学生补课和受教者补笔记也许能反映一些问题。

但我们要说的还是耐心。我理解这是属于李笑来老师说的“心智”中的最重要的东西。

探讨心智不仅不唯心,而且很有趣。我们来一起探讨几个有趣问题,似乎摸不透的心智了然于间:

1.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可以发散,比如,这样做真的有效吗?这样努力值得吗?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能问这样问题的人不应该看成是一个“叛逆者”,或者是一个感性的“质疑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出自于理性。怎么理解?其实问题背后有着很好理解的严谨的逻辑:我这样做(或者按照你说的做)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不能确定这样做能带来我想要的结果,那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于是,我必须要一个明确的回答。瞧,如此认真地考虑投入和产出,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头脑。可是,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风险的。


       2.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认为是第一次在发人思考之外的干货,想把这精彩的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因为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是没什么事儿可做的,如果他们确实是在做什么事儿的话,那么他们更可能正在做的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于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上司的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他们的可笑与可悲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的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公司(小兵注:或者用“灵魂离开”的方式),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3.兴趣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理解,现在的社会其实是一个越来越不讲兴趣而讲分工的社会。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干现在这份工作(或者从事现在这个专业)不是我所喜欢的,如果让我去做……(他所谓感兴趣的事),我肯定能有一番成就的。其实回头看看,有些朋友岗位换了又换,工作找了又找,然后还解释道: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

关于是先有兴趣再做好还是先做好了再产生兴趣,可能会因人而异。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回到本节第一句话就不难理解,兴趣的产生可能发生在做事情的各个阶段,而对更多人来说,往往都是分工之后的事了,这并没有什么违和的。

4.吾日三省到底怎么省?

“吾日三省吾身”是《论语》中曾子说过的话,近几年出现在很多政府的材料中(主要是对照检查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

而我听得最多的关于怎么反省的方法是:每天睡觉前用10分钟时间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过一遍,看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事实是,不到5分钟我就睡着了。

李老师说,不管什么形式其实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但道理是这样,又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反省吗?先别急,下回我们还得说说自己的心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12.19
石开篆书创作,老师讲的很有道理,学生受教了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
曾仕强:在中国,什么样的员工最能得上司的赏识?受教了
从不苛求孩子“勤奋”,犹太人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