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点击上方“悦太极”关注微信


注意:10月12日太极摄影还在投票中,投票请翻到10月12日悦太极微信


太极拳的一些基本概念,由太极的阴阳理论所规定,有着特定的含义,绝不能用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意思去理解它。我看过一些书,听过一些人的讲话,他们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去解释这些基本概念,结果都没有解释清楚,而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太极拳,也不能打好太极拳,所以今天专门讲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腰。什么是太极拳所说的腰?

太极拳所说的腰和平常生活中所说的腰不是一回事。生活中讲的腰面积很大,平常人把人身体背以下、臀以上的部分都叫腰,把低头叫“猫腰”,说的是上半身俯下去,把转身叫“转腰”,说的是身体的整个面都转过去,而太极拳所说的腰位置很小,它在什么地方呢?王宗岳把它称为“腰隙”。所谓“腰隙”,也就是腰中间的一个缝隙,用通俗的话说叫“腰眼”,针灸学叫它“命门”,这个位置才是真正太极拳所说的腰,后面我们讲的腰指的都是这个地方,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现在一些人练拳,转来转去还是在转身体,胳膊伸出去,不是用腰的转动带动手出去,而是手自己伸出去,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腰”弄不清楚。

腰在太极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太极拳的许多前辈反复论述的。王宗岳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中“命”指最关键、最主要、最要命的地方;“意”指意念,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练拳;“源头”即发源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是说,腰是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发源地,因此打拳时你的意念要时时刻刻集中在这个最关键的地方。陈鑫说:“千变万化,但凭腰一转”。说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都由腰来控制,你所有的动作,都是凭着腰眼这个小地方一转而转动的。

腰是一切动作的发源地,那么腰是怎样带动全身各部位动作的?打个比方,你这个人就好像是个大皮球,“腰眼”这个地方是个气门芯,从这儿往里面充气,气就从腰眼向你浑身所有部位撑涨,全身各个部位就都撑开了,这就是打太极拳时的“开”;“合”的时候,就像皮球放气,把腰眼那儿的气门芯一放,你身体各个部位的气就收回来了。这种一开一合可以从外形上表现出来。

好多人对全身各部位由腰带动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有人写书硬说,胳膊伸出去时劲是从后背到肩到肘到手,回来时则反过来是从手到肘到肩到背。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因为腰是一切动作发源的地方,胳膊往外伸,是由腰带动大背,由背带动臂、肘、手;后半句则完全错了,既然人像是个皮球,打拳时一切动作的发源地在于腰,手伸出去是腰带动的,回来时也只能是由腰带动拉回来的,这时,腰眼放了气,人松下来了,于是,腰拉背、背再拉肩、肩拉肘、肘拉手,是这么把手拉回来的。所以认为手伸出去是腰带动着出去,回来则是自己回来的,是错误的。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次,绝对不要用生活中的那种理解去理解太极拳的概念。太极拳所说的腰就是腰眼这么一点的地方,说低头是猫腰,转身是转腰,都不对,因为我们现在说的腰是太极拳的概念,而上面这些说法不符合“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原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拳谱说“主宰于腰”,这里腰指的是腰缝,不是日常生活中说的那个大面积的腰。大面积的腰,主宰不了全身,只有腰缝才能主宰全身。“行气如九曲珠”,腰一动,就把全身其它关节都带动了,“一动无有不动”。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弄得非常非常清楚,否则你的拳是打不好的。


虚实,这又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概念,太极拳所说的虚实和平时理解的虚实又是两回事。

平时,你伸出一只手去,就把往前去的这只手叫实手,后面搁着的手叫虚手;如果一条腿站在地上,另一条腿跷起脚尖,就把站在地上的腿叫实腿,把跷起脚尖的腿叫虚腿,这个“虚实”的概念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动作外形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是普通生活中所理解的虚实。什么是太极拳所说的虚实呢?太极拳认为:就像阴和阳始终相互依存,互为其根一样,虚和实也是相互依存,互为其根的。没有离开了实的“大虚”,也没有离开了虚的“大实”。我们只能从阴阳平衡中来把握虚和实。

有人把弓步叫“三七”或“四六”,虚步叫“一九”,如果用这种叫法,那一条腿站在地上、另一条腿抬起来应该叫什么?是不是应该叫“十O”?其实一条腿站在地上,另一条腿抬起来,这两条腿必然上下撑着劲,抬起的腿上提,落下的腿下踩,这样才能站得住。不管什么时候,从阴阳劲来说,两条腿的劲总是一样的,如果阴阳不平衡,一条腿大虚,一条腿大实,就站不稳了。

我再作些解释。拳谱说“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这句话你好好琢磨琢磨,它说的是打拳时全身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虚实,到处都有这个虚实。按照太极拳对虚实的理解,伸出这只手,这只手有它的虚实;伸出一条腿,那条腿也有它的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都有虚实。拿金鸡独立的例子来说,金鸡独立时,你把这条腿站在地上,那条腿抬起来,但是抬起的虚腿如果一点劲也不用,你就站不住,站在地上的腿如果站得很死,你也站不住,所以老前辈告诉我们:“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抬着的虚腿不是一点劲没有,站在地上的实腿也不是死绑绑地站死了,只有把抬起的虚的那条腿撑出一点劲来,站在地上的那条腿放松一点,这时候,两条腿才是阴阳平衡的,人才能站得稳。陈鑫在讲打拳时的阴阳比例时这么说:“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他说得多么清楚,只有五阴并五阳,阴阳平衡,才是“阴阳无偏称妙手”。从阴阳平衡来讲,绝对没有什么“三七”、“四六”、“二八”的分法,不管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都必须“立如平准”。只要你立在那儿,就要像天平那样准,这就是太极拳说的虚实。有人没有把它和日常生活所讲的虚实分清楚,这就把太极拳所讲的虚实的概念弄得乱七八糟,混乱不堪。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双重”这个词的理解,这又是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好多人没有解释清楚。

按照平常人的理解,左右二边重量一样叫“双重”,于是有的太极拳书,就把“两条腿负担身体重量的”叫做双重。这真是天大的笑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双重是“滞”、是“病”,是错误的,而太极拳在任何情况下,身体的重量都要由两条腿来负担,即使是马步、平行步,也同样要保持阴阳平衡。太极拳要求“立如平准”,即立着要像天平一样准,为什么会准呢?因为阴阳平衡么;如果阴阳不平衡就会不准,因此,身体重量由两条腿来负担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把它说成是双重,是错误的,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呢?好多人对双重弄不清,是和对虚实这个概念弄不清联在一起。把太极拳所说的虚实这个概念弄清楚了,再来看什么是双重也就清楚了。

什么叫双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在讲这个问题时有两句话,一句说“双重则滞”,即什么叫双重?你这个人不灵活,身上很僵,那就是双重。譬如两条腿撇大叉,站不起来,不灵活了,这叫双重;如果能马上站起来,很灵活,这就不叫双重,也就是说,判断是不是双重,要看身上各个部位灵活不灵活,不灵活才叫双重。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把双重理解为是加倍的重,重加了倍就僵了,就错了。因此这个理解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把双重解释为两条腿平均负担重量不一样。王宗岳还说了一句话,他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常见到有人炼拳炼了多年,但很轻易地被人制服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对双重这一毛病没有领悟。怎么解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即只有阴阳很合适的时候,你才算懂得了太极拳的劲,才能“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里,王宗岳话并不很多,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他要你首先懂得阴阳,懂得阴阳后再练,才能越练越精,一直到随心所欲。如果不向这方面去追求,打拳时不讲阴阳平衡,不按规矩,歪七扭八地瞎炼,最后只能是“枉费功夫贻叹息”。

另外,如果把王宗岳原文中双重的“重”字理解为重复的重(拼音:chong),“双”字理解为双倍,这样就更符合了太极阴阳的原理。


气、力、劲,这也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对这三个概念要能分辨。


先说“力”和“劲”。

一般说,打太极拳不许用力,拳谱说“用意不用力”,就是要你用意去练拳而不要用力。拳谱还说:“意气君来骨肉臣”,把意气和骨肉(动作)说成是君臣关系,也就是防止你去用力。拳谱又说:“有力者无气,无力者纯刚”,这里讲的“力”是指人身上原有的笨拙之力,“气”指的是内在的气。如果你用了拙力,那就没有内在的圆活的劲;没有笨力气才能练出太极拳所要的刚劲。上面这些论述强调的都是绝对不许你用力,这些话我们要很好地领悟它。

但拳谱又说:“虚非全然无力”,不能一点力没有。前面不许你有力,这里又要求你要有点力,这怎么理解?老拳谱解释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讲得很清楚,太极拳要求你用的力,不是前面所说的人身上原有的笨拙之力,而是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经过常年的锻练,把原有的拙力练掉后,再培养出来的那种劲,这是太极拳的真劲,叫掤劲。这个劲,和前面讲的力是两回事,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拳谱说“人身始终不离其掤。”打太极拳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个掤劲。掤劲到底是什么?歌诀中说:“掤手两臂要圆撑”,即掤劲是两臂圆撑出来的,既然是圆撑,这种劲就是从里面向外撑涨的,这才是太极拳所说的真正的劲。这种掤劲人身上原来没有,但可以感觉到。我刚才打了个比方,把你这个人充上气,像个皮球一样,你摸摸看,它有弹力,是软的,不是硬绑绑的一个大木头疙瘩,因为它充着气,里面还有劲,压不瘪,太极拳所说的掤劲就是这个劲。你一定要按太极拳的要领去锻练培养出这种劲,这才是太极拳所要的劲。这就是劲和力的区别。

所以“虚非全然无力”中说的力,指的实际是太极拳所要的劲。其实这句话不如说成“虚非全然无劲”,如果说是力,就容易和拙力混淆。我们一定要把力和太极拳所要的劲区分开。


下面再说气

太极拳所说的气,要看在什么地方说,什么地方用。有几种情况要加以区别:有时气是指呼吸气;有时是指动作或者太极拳所说的劲;有时指中医说的先天气、元气,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这个人“中气很足”、“气很壮”或“气血两衰”中的那个“气”;还有时是指气质,比如说这个人气质好,神气十足,或者说这个人垂头丧气,这种气虽然摸不着,但人身上确实存在。

呼吸气和元气是两种不同的气。拳谱上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里“气”指的是呼吸气,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逆式呼吸或者叫腹式呼吸。

打太极拳一般是用逆式呼吸。为什么叫逆式呼吸?因为从外形上看它和我们平时的呼吸正相反。平时我们呼吸时表现在胸腔的一鼓一瘪,因为肺在胸部,一吸气胸就鼓起来,一呼气胸就瘪下去,这是正常的呼吸,或叫顺呼吸。逆呼吸则表现在肚子的一鼓一瘪,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瘪下去,这和正常的呼吸正好相反,所以叫腹式呼吸,或逆呼吸。不管是顺呼吸还是逆呼吸都是用在呼吸,只不过呼吸的深度、幅度,和进气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据有的专家研究,胸式吸气时,只用了全肺上半部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其余五分之四的肺闲置着没有利用,所以胸式呼吸的换气量很小,而腹式呼吸的吸气时由于肺下面的横隔膜下降,使腹部受压而鼓起来,这时胸腔空了,外面的气大量进来,整个肺充满了气,大大地加大和加深了换气量;反过来,呼气时横隔膜上升,把肺中的气压出去,这时腹部就再瘪下去了。这就是我们打太极拳最后要追求的腹式呼吸。由于肺的呼吸的加大和加深,可以吸进大量氧气,又可以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由于横隔膜的上下蠕动,对于五脏六腑都会起到按摩作用,因而这种深呼吸使人受益很大。学拳学到一定程度时,呼吸必然会随着动作而变为腹式呼吸,例如“开”的时候,要呼气,这时全身涨开,肚子就会瘪下去;“合”的时候,要吸气,这时肚子就会鼓起来。我现在平时已经养成了腹式呼吸的习惯,但刚学拳时我们不过早要求深呼吸,因为这会影响到对其它要领的掌握。

  

拳谱说“气遍全身似水流”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的气,而是指人身上的元气、先天气。这种气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生物电,这只是一种解释,目前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这种气确实存在,是物质的东西,它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可以用科学仪器测出来,打拳的时候也能明显地感到,当你的手往外伸的时候,两只手会有涨、热、麻等的感觉,手一松,能感到气往回走。如果你按照要领去练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这种气感自然就会出来。如果你在走圆形时再走出个螺旋来,手拧着麻花往前走,气感肯定马上加大。这种气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气,这时如果你把手放在别人的身上,对方也会有感觉。

上面讲的是呼吸气和元气,拳谱上还有些地方讲的气指的是形,是动作。拳谱说:“气为旗,腰为纛”,又说:“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这里“气”指的是动作,是说腰和动作的关系就像是旗杆(纛是过去军队在军营前树起的旗杆)和旗、轴和车轮的关系一样。这种形容,把形和腰的关系说得很恰当。

还有些地方讲的气指的是精神,这也是用仪器测量不出,但打拳的人自己有感觉,别人也看得出来。譬如拳谱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打拳时,头向上一抬,你的气质就出来了;一动,你的神态就出来了。所谓“中正安舒”,这种气也是说的这人有精气神这是太极拳也应该知道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拳路上:太极拳老三篇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张三丰著太极拳经
太极拳套路的核心要素——王文贤
太极拳论
陈雄老师对太极拳的真言实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