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儿教学] 谈小学美术中的文化教育


曾经有位家长对我这样讲道,“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美术,经常要求去美术馆看展览,可是这几年她逐渐厌倦去美术馆,也慢慢地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我都不知如何是好”。


     那为什么孩子逐渐对美术失去兴趣?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创造想象力越弱?为什么孩子渐渐变坏?我总结出一句话,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孩子们缺少人文教育。儿童有喜欢听故事的先天爱好,人文历史就像一个个丰富多彩、趣味万千变化的故事。经过与这位家长交谈,我分析孩子对美术失去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那孩子经常出进美术馆博物馆,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机械式、应付式的必备的活动(与应试教育相似),本来出于爱好美术的动机已被慢慢抹去;其二,孩子文化艺术修养少,看艺术品时缺少必要的指导欣赏,不明白艺术品内涵,特别是些前卫的现代的艺术;其三,成长过程中的逆反思想影响。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二个。如果能将第二个做好,前后两条也应该很容易解决。我的论题就是尝试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在平时课堂中缺少对学生进行应有的理论文化历史教育,他们缺少分辨能力,对花样繁多、流派众多的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更感觉到迷惑郁闷,必然对展览和美术的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少,以致教出来的学生对美术丧失了兴趣,更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要以人文情怀注入美术教育工作,首先他自己必须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知识,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活力。长久以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中专或大学毕业出来的美术人才大都文化薄弱,他们大多只注重美术技巧的培养,许多课程只是临摹。这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是很大的毒害。当学生一定要我手把手将一笔一画教给他时,我心很痛;当学生要求我将一个物体画出来给他照抄时,我心很痛;当一个学生在向我恳求给他一本书照着临摹时,我心很痛;当一个学生对绘画种类、名画家、美术史、及其它美术理论一点不明白时,我束手无策。我得从头教,从他们各自的情况出发,将美术知识传授给他们。实际上他们对美术知识非常感兴趣,就像听一个个童话故事(当然教师要有不错的讲故事的能力)。


     先举一个反面例子,我一个朋友在广州开办美术培训中心,听说他老是在外头获奖,归功于他将西方现代派美术融入儿童美术教学中,我十分好奇,在网上看了他那些画得像毕加索绘画的学生作品之后,便萌发了去他的中心考察的想法,想学学他的教学理念和先进方式。他所培训的学生大多约为5至12岁,共56人,四个班。


     在一堂课上,学生都照着书上立体派式的或点彩派式的方法绘画,因为画法单一,学生绘画技巧十分机械化、程式化,刻意模仿名作的痕迹十分明显。当我和学生谈毕加索时,他们确实知道不少,但当我和他们谈布拉克时,却一问三不知,我顺便说到修拉,他们更不了解,我说这两个人是立体派和点彩派的开创者。学生们愕然。我问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他们说这样特别,与众不同。好一个“特别”,好一个“与众不同”,为了这,他们放弃了自己表现事物的方式,放弃了儿童特有的绘画趣味技巧。就因为这样,自己绘画的天分与才能都被抹杀了,真正独特绘画方式被抹杀了。在学问上,学生不教好,师之过也。我的心很凉。这所谓“大师级”的绘画方式,使他们表面上接近“大师”,可是远离了自己,远离了自己的思想、远离了自己的特色,将来中国的“大师”从此在“大师级”的阴影下生活,逐渐消逝。一个真正大师的成长,是依靠自己的敏锐观察力、自己的感知力、自己独特的技法生存,不是模仿,依赖于心中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是照搬。他们的兴趣在消失,学美术的意志力在磨平。那些学生慢慢产生对美术疲倦、反感。我没有责问我的朋友,这是他生活的方式和依靠。我走了。


     在平时上课时,我们要对学生多讲著名艺术家成才的故事,讲他们怎样发掘自己的潜质和才能,教学生抓住自己独特的技巧和想象力;讲美术史与美术故事,讲些现代艺术,他们将来不至于对当代艺术无法理解和充满隔阂。例如我在向学生讲非洲雕塑时着重讲非洲艺术发生理论和历史,通过这,学生明白非洲木雕的产生过程、制作过程、制作的原动力,他们明白一件艺术品是通过精神创造而产生,而不是机械的临摹,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们的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从而创作不再是头痛之事。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


     记得中小学时学过“孔乙己”的故事。他的一句话令每个接触这个故事的人记忆犹新,有趣。即“多乎哉?不多也!”还有刘禹锡的“何陋之有?”以及“逝者如斯乎!”这都是《论语》中的语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赞美孔子“何其能多”时回答的,孔子说他孤儿出身,从小在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都经历过,人世间的人情世故都通达的,所以人世间的事都懂,所以知道这么多不算什么。“何陋之有”,是孔子告诫弟子,作为一个君子,就不要害怕贫穷,害怕寂寞……直到大学我才明白这些“名言”都来自《论语》,原来《论语》并不是别人说的那么闷和高深莫测,原来是如此有趣,于是乎我醉心研究学习《论语》。如果中学老师能够早点讲这些历史典故出处,那么我对我们文化瑰宝《论语》的兴趣,对我国文化精髓的爱好从初中就能开始了。我迫切感觉到要在课堂上适当开展艺术理论文化教育。


    技巧是容易学到的,精神与文化很难继承,继承了文化精神,经过磨练,会创造出技巧来的。想必大家也明白那个对美术馆失去逐渐兴趣的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明白他为什么会对美术馆失去兴趣。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我们完善了文化工程,完善了文化形式,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中心、美术中心林立,但我们没有从精神文化方面去完善它们,一个个是政绩工程,一个个是纯粹的商业机构,有几个会想到社会的将来呢?有几个大力发展真正的文化教育呢?


     我有一个湖南朋友在一所小学教六年级美术,他很注重对儿童进行艺术文化理论教育。他老家滩头曾经是清朝四大年画生产基地,他根据地方特色上一堂课《年画》。首先他要求学生利用平时和假期尽量收集年画,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向亲人朋友谈心了解年画的知识,由于长期开展此类活动,学生都很积极迅速地同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信息。想想自己,到大学时才学习到此种学习方式,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研究者,像个学者,生活即便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上版画课,让学生自己发现利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版画,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版画原理,通过制作学到了技巧,技巧来得很自然,同时也经过了一次传统优秀文化的洗礼。虽然,一个月的学习很长,但值得,如果他们每个月了解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化,那么一年呢?十年呢?我相信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懂得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珍惜我们身边的事物。他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涂抹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健全的人。


     我很注重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文化教育,不敢怠慢。仅以此提醒和鼓励自己努力做好美术教育工作。

图文信息来源网络  ▏童画整理编辑

加盟热线 | 4006-580-085

微信号 | tonghua-20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解析
诠释身边的美——阜南县第十二小学“课后服务”系列之绘画篇
走进央美术,寻师问艺
CAFA展览丨为生命喝彩并体验崇高:吉莲·艾尔斯抽象绘画展“航向边缘”
油画棒绘画小组活动总结
棍棒教育当传统文化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