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个粤西?奇葩的粤西?你过你的年例,我过我的年宵

本文核心内容提示:瑶和俚僚有渊源。历史上,粤西本地人口结构的变化轨迹:从俚僚为主,到俚瑶为主,闽语人、汉族客家人间处之……笔者还将根据史实详析俚僚年例是怎么异化的。

如果了解年例的都知道,年例一般是一条村一天,少数两天,个别村会有三天时间做年例。

年例还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之分,大年例,每个村都有,集中在农历正月、二月份,来的客人最多传统习俗项目最丰富气氛最热闹;小年例被称为“翻秋”年例,只有部分村庄会有,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举行,也有“翻秋年例”是在三四月份举行。

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左右。

圣杯

至于,有人提到掷圣茭(圣杯)决定做年例者,其实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古时的岭南各地还流行“鸡卜”“茅卜”“蛋卜”“石卜”“珓杯卜”等卜筮之法。唐《番禺杂记》一书曾记载:“岭表占卜甚多,鼠卜、箸卜、牛卜、骨卜、田螺卜、鸡卵卜、蔑竹卜,俗鬼故也。”)

据《茂名年例,一段属于冼太夫人的历史,也是当地人的一份乡土情怀》一文介绍,当地比较大的村落,会通过“选举”的办法选出10位头家,还有10位下手形成一个组织,一起做年例。而“选举”的方式则是“掷珓”,掷珓就是打卦,以占卜吉凶。

做年例时,去年的头家会把今年的参选者都带到冼太夫人的庙宇,通过掷珓来选举,掷到一正一反的就是圣珓,表示大吉,也代表着通过。而参选者也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夫妻和睦,有儿女,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本文约5000字,阅读和思考时间建议至少合计10分钟

年例似乎成了粤西“狂欢节”“大食会”

那么,为什么年例会异化呢?

首先,我们必须再次明确,年例的初衷是俚僚人的原始信仰带来的祭祀活动,之后又因为冼夫人被神化,又引入了祭祀冼夫人的内容,甚至成为年例的核心精神。

年例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俚僚年例虽仍保持祭祀冼夫人的核心精神,但也在不断演化,甚至异化。

比如,年例加入了舞狮、舞龙、舞春牛、八音、粤剧(“做大戏”)、木偶戏(“鬼仔戏”)、飘色、歌舞、杂剧等活动项目。

年例似乎成了粤西“狂欢节”“大食会”。

年例

因此,有人总结指出:

年例是以岭南祭祀文化为核心的活动,在粤西茂名市、湛江吴川市、廉江市及广西北流市等地区流行,以冼夫人文化为主体,以庙宇或者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经过沉淀、传承、繁衍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岭南俚僚文化。——这显然并非所谓的广府文化!

粤西人口结构变化对年例异化

而这些影响,笔者认为,根源之一在于粤西等地区俚瑶汉人口结构变化。

综合史料和专家考证,我们可以看出粤西人口变化轨迹:

粤西地区历史上经历越人、俚僚人、俚僚人和汉人、汉人和瑶人共同居住的几个阶段,最终除了个别瑶人远迁他乡,和阳春市有部分瑶人保留不变外,随着国家升平日久,瑶人欣欣向化,衣食动作,俱与齐民无异,最后和汉人一体,形成了今天粤西地区的居民。(据郭安胤《试论瑶人对粤西居民形成的影响》一文整理)

我们仍以粤西为例作详细说明。这一段内容很重要,也比较长,请耐心看完,谢谢!

盘古和瑶族

布洛陀(盘古)

我们先对瑶族作基本的了解。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苗瑶畲同宗同源”,历史上“苗瑶畲是一家”,苗瑶畲都信奉蚩尤、盘瓠。这在史学界、民族学界也是一致公认的。

据《试论瑶人对粤西居民形成的影响》论文考证,瑶人祖先或者自秦汉时期以军人的身份进入岭南,然后去向有三种可能,一是可能成为汉人,一是可能融入越人中,一是可能回原籍。在粤西地区,明清两代,封建朝廷使人招抚瑶民入籍,编入各村寨保甲,瑶民逐渐与汉民成为一体。

南岭地貌之一——“峒”

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一点,瑶和俚僚关系非常密切。

对南岭的瑶族有深入研究的李默先生在讨论广东的瑶族源流时就曾经提出,瑶族中包括了古代广东的俚僚。李默先生认为,宋代曾下令在岭南招土人营田,“俚僚营田而为瑶”;元代则营田屯戍之蛮僚是为瑶人;明代有瑶兵制,岭南俚僚之裔又化为瑶。——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俚僚人也信仰布洛陀即盘古了。不信?你问问壮族兄弟。

学者刘志伟在《如何理解帝国边缘的南岭》一文中认为,宋明以后南岭山地中的所谓“瑶化”,除了古代“俚僚”转变为“瑶”之外,还有另一个意义,就是原来的州县编户逃避州县赋役,逃入山中成为“瑶”。在官方眼中和士人的笔下,贴上“瑶”、“僚”、“畲”、“疍”这类标签的南岭山地的人群,相当数量是本地和周边地区逃脱州县编户身份的人。

盘古信仰

李默和刘志伟两位学者的意思是,瑶人的构成中必有俚僚,还有逃避赋役之人。所以,瑶人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九苗之一或完全是俚僚人。

综上,瑶人也分支系(主要分为勉瑶、布努瑶、拉珈瑶、平地瑶四大支系),很显然,瑶人和俚僚曾经相互转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瑶人也融合了其他族群,所以,才会有“苗瑶畲同宗同源”的说法。

阳春瑶族到广西参加“盘王节”

粤西瑶民

明万历年间《阳春县志》中“瑶”条记述为:“瑶盘瓠之遗种也。阳春山林深郁,径路险阻,故瑶多居之。其人衣斑斓布褐,椎髻跣足,言语侏离;登临险地如履平地,就涧依林,刀耕火种。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除阳春瑶人没有全部汉化外,粤西地区瑶人“与齐民一体”,全部汉化,书籍再没有记载。

仍据《试论瑶人对粤西居民形成的影响》论文研究:

由于封建王朝在粤西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将瑶人编入保甲,与齐民一体稽查,又通过族谱编写,开设私塾学校,接受教育和参加科举考试,使瑶人永久性汉化,形成了现在的粤西地区的部分居民。

《瑶族最早十二姓探秘》记述了瑶族的一般姓氏:“一般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十二姓……平王共赐28姓。即: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凤罗庞蒲龙蓝卜刘奉戴陈文房。平地瑶有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一十二姓等多种说法。如进一步对简本型赐姓统计,肯定还会增加。有学者称,可达38姓。”现粤西地区也存在这些姓氏的大部分。

据韦小宝先生收集的资料载:“阳春古代瑶族有盘、麦、蓝、雷、钟、苟、赵、唐姓,阳江古代瑶族有黄、彰姓,恩平古代瑶族有盘、方、唐、黄、莫、梁、谢、吴姓,台山古代瑶族有甘姓。

今粤西的盘、房、沈、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罗、龙、戴、卓、俞、夏、马、谢、刘、张、卢、谭、丁、龚、蓝、任、姚、欧、杜、苏、列、阙、郑、冯、梁、何、黄、陈、容、廖、陆、覃、潘、蔡、张、甘、莫、麦、方、钟、吴、陀、毛、严等等姓氏中,都可能有瑶族的成分存在”。

南宋,粤西又发生“鼓反之乱”,即朝廷为了瓦解占当地人口多数的俚僚的团结,更好地控制各部族,遂将象征首领权力的铜鼓收走,剥夺大首领权力,造成他们无法统领部众而引起的动乱。大宋朝廷镇压动乱,冯冼氏俚僚力量遭到重创,很多俚僚人四散迁走。

郭安胤《明代粤西瑶人居民区冼太夫人信俗弱化及后来的恢复》一文对“鼓反之乱”后的变化作了考证:粤西部分俚僚(越)人首领及其部族四散迁走,该族系部分人齐民化(入民籍),其中有部分在迁移中又分化。如信宜部分地区的俚僚(越)人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俚僚(越)人呼应,其中有部分与湖南南迁瑶人融合,成了粤西地区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瑶僮。

于是,在这个人口空档期间,从俚僚中分化又和其他族群融合而成的瑶人(虽从俚僚分出,但又各自演化,所以瑶人和俚僚习俗又有些不同,这一点必须注意到,否则就以为瑶和俚是完全不同的渊源)大量迁入填空,福建和潮汕闽语人、韶州(今韶关)客家人亦有迁入,粤西地区居民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而到了明朝,据吴永章所著《瑶族史》及其他史料称,粤西地区的罗旁(今郁南县北部)等地,瑶人成为了最大的土著居民。

明代万历之后,因官府的围剿、镇压和招抚瑶人,部分瑶人下山移迁到丘陵谷地定居,长期与俚僚杂居交往,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如史书所言其语言习俗“已与齐民同”,成为耕种水田、旱地、纳租税的齐民。

明成化年间,朝廷镇压粤西“瑶僮作乱”(“僮”为俚僚的古称之一,今之壮族就是俚僚一支,解放前称僮人或僮族),后安抚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从此瑶人、僮人大量入籍,成为了粤西地区的主要居民。

明清时期,又有闽语人,韶州(今韶关)、梅州等地客家人迁入,使得粤西的人口结构从以较为单一的俚僚人为主,转变为以瑶俚为主,客家人间杂其中。而雷州半岛被闽语人(即讲雷州话的)所填空,其成为主要的本地人。

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年例”等风俗融入了诸多外来信仰和信俗。比如,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双鱼村的冼太夫人庙,最初名称是冼庙,后来名称演变成船庙,现在又演变成天后宫了。再比如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中街村(李屋巷)冼太庙(阿婆庙),历史上一直是冼太庙,是冼太夫人的神衔,前几年重建,神衔变成了天后娘娘,直到2020年1月24日己亥年除夕才更正恢复了冼太夫人神衔。

年例受到瑶人等风俗的影响

据专家考证,粤西地区的年例、山歌、白花灯巡游、烧火捞、飘色、木偶戏、八音、春牛舞、做醮等风俗,都与粤西地区古代瑶人的风俗有一定的关系。

瑶人的耍歌堂,是瑶人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影响着粤西年例、山歌、烧火捞、飘色、木偶戏、八音、春牛舞、做醮等风俗。

而在湛江、雷州等闽语地区(福建、潮汕等闽人移民粤西,最早始于唐、宋时期),“年例”期间,神明崇拜变成了天后(又有称妈祖、天妃、婆祖等等);客家人的神明崇拜变成了佛像等,因为客家人多信佛教,奉祀的大多是佛像,也有兼祀儒家道教的神像以及其他神像,另外还有奉祀社公即土地公(伯公)等。——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年例,虽然有人试图将俚僚年例混为一谈。

因此,在粤西俚僚年例期间,三大民系(俚僚、闽语、客家)都在搞祭祀活动,争奇斗艳,但各游各的神,各祭各的主,各玩各的戏,场景往往就显得很“奇葩”,好不热闹。

穿令箭

爬刀山

下火海

滚刺床

在雷州半岛等地,不叫年例,叫游神,有穿令箭(“穿腮”、“穿面颊”)、爬刀山(爬刀梯)、下火海(过火场)、滚刺床、傩舞(俗称“走成伥”)、舞鹰雄、人龙舞等节日。祭祀的神主要有雷神、妈祖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主神的部属,但没有冼夫人的神像。戏剧方面,请的是雷剧团,而不像俚僚地区请的是粤剧团。

有土白曾很恶意地企图分化客家人,明目张胆地说讲涯话的不是客家人

廉江石角客家舞狮表演

在粤西客家地区,不叫年例,叫年宵。农村的年宵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举行敬神、游神、祭礼社稷等活动,还有舞狮与武术表演等。祭祀的神主要有道教的玉皇大帝、白马先锋、三真大人、伯公等,唯独没有冼夫人的祖像——请土白记住了,不要再制谣传谣,粤西讲涯话的就是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来自粤北韶关和粤东梅州等客家地区,不信仰不祭祀俚僚祖神合一的冼夫人。(笔者有空将根据史实梳理出粤西客家源流,还讲涯话的客家人以清白。须知,粤西等地的客家受白话侵蚀太严重了。)请的是用客家话唱的采茶戏等剧团。

不过,各民系的祭祀活动也相互受到影响,比如,多数都信仰康王(对,就是广州市荔湾区的康王路的“康王”。传说其真身为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车公(又称车大元帅,相传车公为南宋末年时的一名勇将,因勘平江南之乱有功,被封为大元帅。车公庙供奉的就是车大元帅);再比如,多数有傩文化的表现。

俚僚年例的三层涵义

而俚僚的年例中的冼夫人信仰这个核心,虽然受政治等影响(比如历代朝廷对政治人物的神化和解放后的“破四旧”、文革等),一度被淡化或暂时失忆,但仍找回了记忆,没有忘本:

冼夫人画像

冼夫人画像

如今,俚僚年例中“游神”的神像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就是证明。

年例“游神”时,所经民宅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以示敬意。

冼夫塑像

有学者田野调查走访时,乡里人说,“年例”包含有三层涵义:

游神之冼夫人

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娘家与大家一齐吃饭过年。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头。

游神之冼夫人

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游一游,看一看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

游神之冼夫人

三是今天的“游神”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敌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而演化的一种形式。

这是人口结构变化对年例的影响,并使年例产生异化。

俚僚人的信仰多元化影响了年例

但是,还有一种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俚僚人的信仰多元化。

据郭安胤《明代粤西瑶人居民区冼太夫人信俗弱化及后来的恢复》指出:冼太文化在粤西地区,本是最浓厚的,但时间一长,外来信俗引进,冼太文化传播就异化。

比如,瑶人和江西道教进入粤西地区后,盘古与其他信俗就掩盖了冼太夫人信俗。粤西沿海,随着福建莆田人的迁徙进来,冼太夫人信俗进一步异化。又比如,湛江市坡头区南三岛麻弄村(原吴川县地),是冼姓最大的村庄之一,因为族谱记载族先是福建莆田人,所以也成为了莆田的天后信俗。

这当中,道教对粤西俚僚的影响其实就很明显。茂名就是中国唯一以“道士”命名的城市。

潘茂名画像

潘茂名,被粤西人称为“潘仙”,约生于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今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高州市根子镇人,相传世居在今浮山岭半山腰的亚盘村。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立茂名县,以纪念潘茂名的思想传播、教化乡民、行医除疾等活动,对粤西人民“济世救民”之恩德。

唐贞观八年(634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为潘州。

在年例中,我们也可以从掷圣杯和祭祀道教神明等举止,看出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等影响的结果。

图源:“俚人文化“公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代粤西瑶人居民区冼太夫人信俗弱化及后来的恢复
网上有人说南方汉人是真正的汉人,北方汉人都是胡人的后代,有什么凭据吗?
粤西的三大民系差异到底有多大?
粤西年例的产生
冼夫人是俚僚的祖和神!全球建有冼太庙2000多座,主要在粤西
【推荐】化州、高州、茂名等地年例图集推出,震惊全国!看有你家的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