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粤北乳源瑶族刺绣图案的图像学解析 ——以“盘王印”为例

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北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颇有特色。文章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层次解读“盘王印”的构成形式、主题背景、和它所象征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盘王印”的组织结构严密,充分彰显出其神圣与威严性,它的起源与祖先盘王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体现乳源瑶族人们生活习俗、崇拜观念和民族情感的载体。深入挖掘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所体现的文化蕴意,对于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

粤北乳源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按瑶族支系划分属过山瑶,也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瑶族刺绣图案丰富多彩,其中“盘王印”较为独特,充满着浓厚质朴的生活气息,是当地独特民族风格的体现。本文基于田野考察的方法,以乳源当地的“盘王印”刺绣图案作为研究对象,访谈乳源国家级刺绣手工艺传承人邓菊花女士,感受瑶绣魅力。结合运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盘王印”的装饰特点,图像学作为一门艺术史论的研究方法,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它是一种以内容分析为主线,再根据传统历史知识背景来解释艺术品象征意义的方法,其目标是关注艺术品所传达完整的文化信息,同时引发各学科之间的合作。随着如今研究领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向,本文以图像学方法论中的三个层次对“盘王印”刺绣图案作不同层面的解析。

“盘王印”的前图像志分析

第一层面含义是前图像志分析,即图像描述或描绘,其解释对象是自然的题材。通过分析盘王印刺绣图案的结构形态、色彩原则、刺绣工艺,以此探索其中的具体构成方式和组合规律。

1.1 结构形态

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以正方形为主,纹样在排列方式上是对方形印章的模拟,从整体上看它是由多个单独小纹样集体构成的组合纹样,中间为一层层包裹分4~6层成回字形走向的方框图形,由龙犬形纹、界形纹和兽蹄印形纹组成基本的大框架,然后再往内部填补空位(图1)。而构成“盘王印”外框的结构规律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其中单个纹样的方向、大小或者位置,如龙犬形纹一定是在外侧环绕四周成排状围起,在服装上主要出现在男女式上衣的后背,又称后背“配花”,整幅图案的长宽尺寸约30~40 cm,小孩的尺寸会按比例相对缩小一些,此外在饰品中主要出现在披肩上。左右对称是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的一种形式原则,以中间的竖线为基准线隔开,分别往左右方向排开,上下则没有要求对称,中间回字形方框摆放的位置则偏下一些,方框的上方用白色线绣的是人形纹和龙犬形纹,对于各纹样之间大小摆放的比例,要依据布料大小的情况来灵活掌握。纹样连续重复的摆放形式,线条转向带有着节奏的韵律感,形成对称而均衡的分布,具有浓厚的视觉审美特点。如果“从瑶绣作品的表面来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组织形式。其他刺绣的组织形式多为较具体的图形样式,题材跨度大、层次丰富、虚实结合,更多时候注重体现立体感,瑶绣作品有一种抽象、拙朴的美”[1]。

图1 “盘王印”刺绣图案正面
Fig.1 The front figure of embroidery pattern of 'Panwang’s Seal'

1.2 色彩原则

“《后汉书》言:槃瓠诸子,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干宝言:'赤髀横裙,槃瓠子孙。’是也。槃瓠毛五采,故今徭映徒,衣服斑斓。”[2]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乳源县志》亦载“猺(瑶)人男女或衣彩绣裙”,说明乳源瑶族人们喜好颜色艳丽明亮的五色衣裳,集中反映在色彩斑斓的刺绣图案上。据考察,“盘王印”的选线配色方面所指五色主要是红、黄、白、绿、黑五种色系。

对于配色具有严格的规定,其中人形纹和兽形纹规定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的线,如果在白色底布上绣就用黑色线,如果在靛青色布上绣则选用白色线,“盘王印”刺绣图案总体上构图严谨、色彩明亮、风格独特。此外,“盘王印”刺绣图案主体绣线是由红白黄三种颜色彼此相间构成,线条纹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形成富有秩序感的装饰效果(图2)。由分析可知,“盘王印”在色彩运用方面以红、黄、白为主,辅之以绿色(点缀)和黑色(底布),其中红色被誉为吉祥色,出现的比例居多。

图2 女性后背的“盘王印”刺绣图案
Fig.2 The embroidery pattern of 'Panwang’s Seal' on the back of a woman

1.3 刺绣工艺

从工艺制作的角度分析,瑶族妇女刺绣运用的是反面绣法,亦可称“过山瑶反面绣”,随着布纹经纬线变化的规律用针线在反面穿梭(图3)。乳源瑶族女子刺绣时全程不用起稿,先用黑和白两色线配置出一个基本的框架,其次再通过彩色绣线相互搭色往里面填充各式图案。对于刺绣底布材质的厚薄、底布材质的类型、底布纹路格子的大小和刺绣针号的选择也是非常讲究的,刺绣过程中的线条没有弧度,只有以45°、90°、180°作为针线方向的转折点,所以一般绣出来的图案都是以几何形态为主,边缘位置的处理很严谨,如果位置不够就绣半个图案来填补空缺位,整幅刺绣图案工整细腻。“盘王印”属于乳源特色十字绣法,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塑造出色彩斑斓的刺绣图案。据观察,布纹格子越小,绣出来的刺绣图案越为精细,相比格子纹路稍大的布料所用的时间较长,一般来说需要3~5个月才能完成“盘王印”这样一幅作品。

图3 “盘王印”刺绣图案方块背面(局部)
Fig.3 The back of embroidered block of 'Panwang’s Seal' (partial)

“盘王印”的图像志分析

第二层面的含义是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联系与主题概念相关的背景及其来源,探索图像背后的故事、寓意等,本文从盘瓠来源背景和纹样题材类型的角度作解析。

2.1 关于盘瓠来源的故事

“盘王印”刺绣图案的产生与其祖先盘瓠有密切的联系,“盘王印”中所说的盘王(又名盘瓠)是瑶族的祖先,其中有关盘瓠来源的传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瑶族人刻意把人世间即将遗忘或失传的历史故事,加以形象化构思,通过服装媒介及运用某种艺术手段再现于人们眼前,使之铭记那段历史”[3],刺绣纹样中的“盘王印”是对祖先崇拜与追溯的一种具体体现。据过山榜文《评皇券牒》记载:“评皇龙头(颜)大署(怒),意欲谋(杀)外国高皇。群臣计议,具(俱)无承应。(惟)龙犬姓盘名护(瓠),于左右踊跃起身……盘护(瓠)即(疾)走云(如)飞,身游大海,七日七夜……咬杀高王,捷(截)取头级,(复游大海),飞去(走)回朝。”[4]盘瓠前身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它杀敌保护瑶民,是瑶族敬仰的祖先。另外,瑶族崇拜盘瓠龙犬图腾或许是其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有关,按照图腾同体化原则,人们在衣着方面模拟图腾崇拜物,在刺绣图案上亦是通过概念几何化的方式展现。因此,瑶族崇拜盘瓠龙犬图腾,至今仍然保留着好五色衣服、衣着斑斓的习俗[5]。

综上可知,盘王在瑶族人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寓意,“盘王印”刺绣图案较为丰富的装饰审美和极高的地位,都集中反映了乳源瑶族人民内心对盘王祖先的崇拜。

2.2 纹样题材解读

艺术表达的主题常来源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乳源瑶族之刺绣图案细密有序、古朴且耐人寻味,朴素的布衣因为有了“盘王印”上的刺绣纹样而独具特色”[6]。丰富多彩的纹样组合构成了瑶族服饰的文化形式语言,乳源瑶族刺绣图案从类型上划分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人形纹、图形纹和象征纹这五大类,“盘王印”必须有龙犬形纹、人形纹和碎花形纹这三种纹样,这是独特而经典的构成标志,因为这三种纹样主要是代表动物、人物和植物,三者之间相互存在共同构成了瑶族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据统计“盘王印”刺绣图案常见的纹样组合数量有二十多种,分别有“人形纹、鹿形纹、八角花形纹、蜘蛛花形纹、星星形纹、松果形纹、界形纹、鱼骨形纹、花蕊组合形纹、碎花形纹、鸟形纹、万字形纹、锯齿形纹、兽蹄印形纹、挤挤形纹、盘王印章形纹、豆腐格形纹、花蕊形纹、连花蕊形纹、果仁形纹”等[7](图4)。

图4 单个纹样基本骨架示意
Fig.4 Schematic of the basic skeleton of a single pattern

“乳源瑶族刺绣的图案设计十分简练,但它生动地概括了多姿多彩的自然形象,各种纹样线条清晰、构图新颖,简单与繁复之间不断变化、重组出让人惊讶的视觉效果。”[8]图案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效仿与联想,反映出乳源瑶族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洞察,对美好事物的称赞并且对生活寄予新希望。乳源瑶族妇女非常喜爱刺绣,外出干活停下歇息时就进行刺绣,所以图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眼前看到的日常生活物象在脑海里的转化,是抽象化、几何化的形体风格与复杂内容的结合,能通过其标志性刺绣图案这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简练地概括自然万物的形象。

“盘王印”的图像学解释

第三层面含义是从图像学解释的方式深入挖掘“盘王印”的象征意义,它与一定时期人们生活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映出图像本质上的涵义。欧文·潘诺夫斯基一直设法把具体的艺术作品置于人类境遇的潜在关系之中,置于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相互作用之中,“要把握作品的内在含义或内容,就得对某些原理加以肯定,这些原理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段、一个宗教和一种哲学学说的基本态度,这些原理会不知不觉地凝结于一件艺术作品里”[9]。“盘王印”刺绣图案从本质上反映出乳源瑶族人们传统生活的习俗惯例、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记忆等观念意识。

3.1 传统生活的习俗惯例

物质资料的生产始终是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重要命题,历史上瑶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深山密林区,为躲避战乱,而有“常在青山千万山,吃尽一山过一山”,被迫长期游离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由于交通阻碍很少与外界产生交流,居山和游耕是塑造和形成瑶族文化的社会基础,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10]。乳源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漫长的岁月里世代深居大山,过着传统农耕的经济形态,在早期女人上山采摘劳作也随身带着针线包,一有空就取出针线包精心刺绣,把对于生活的情感都表达在刺绣图案上。俗话说“瑶家姑娘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说明瑶族女子擅长制作刺绣[11],在乳源女子从小便开始学习刺绣,学会这门手工艺为心仪的男子赠送礼物,为自己准备嫁妆,女子送男子刺绣物品则表示对对方有好感,这是怀春女子展示女红手艺和寄托情感的载体,是男子感受女子爱意和品味的物象[12]。瑶族女子通过巧妙的联想构思,赋予图案独特的韵味,与此同时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在实践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盘王印”刺绣图案是瑶族女子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瑶族人们质朴和纯真的感情。

乳源瑶族人们用刺绣图案的方式记载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文化,体现人们艺术水平的发展变化,把生活中的动植物纹通过抽象性思维的再创造,提炼出丰富多彩的图形纹样。男女式上衣背后这个“背花”图案是服饰上的主体图案,是绣在服饰上最大的“盘王印符”,聪明的瑶民在“印符”的布局上大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创作,巧妙地将瑶族古籍《过山榜》记述的游耕历史文化生动形象地记录在绣布上,可谓是一首十二姓瑶人游耕守隘的叙事长歌[13]。“盘王印”的集结是一种典型的图案表现,从锯齿形纹、豆腐格形纹、鱼骨形纹等纹样题材上看,瑶族人们的生活与日常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瑶族人们不仅关注自己族源的来历而且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实,并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2 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乳源瑶族人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精神信仰,表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崇拜等多神信仰的宗教习俗,主要体现为以盘王为核心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

源于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乳源瑶族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与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在生存的实践中感受到自然的无限威力,认为万物皆有灵。基于对认识自然规律把握的程度不足,无法阻拦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即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神灵的崇拜信仰。瑶族人对祖先盘瓠的崇拜很虔诚,“瑶人视盘王为救世主,是超时空的守护神,是拯救瑶人苦难的永恒力量,是至高无上的万物创世主”[14]。他们认为在自然灾难来临时,祖先神灵能够以强大勇敢的智慧灵力保佑人们摆脱困境。“盘王印”刺绣图案是对盘王崇拜意识延续的一种手工艺再现形式,从乳源瑶族人们穿着的服饰上可以看出有关盘王至高神圣的地位,说明这种图腾崇拜观念已经切实融入了瑶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当中。

“盘王印”刺绣图案体现乳源瑶族人们丰富的想象力,集中表达出瑶族人们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意识需求。“瑶族刺绣融汇和积淀了上古至近代漫长历史岁月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十分丰富的。瑶族刺绣构图布满了原始宗教的演变过程,既有民族艺术走向的足迹,又有宗教观点的贯串。”[15]根据图案题材来源内容得知,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图腾和祖先崇拜,体现瑶族人们热情淳朴的生活气息及对自然万物的无限遐想,借此发挥奇思妙想于其中,以生动性色彩组合的方式来展示五彩缤纷的“盘王印”,表现出乳源瑶族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崇敬与期盼。

3.3 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记忆

历史上的瑶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在为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抗争中逐渐培养出不屈不饶的坚强品质,根据《过山榜》文记述对于瑶族在各地迁徙战争时的足迹,反映出瑶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盘王印刺绣图案浓缩了乳源瑶族人们的集体观念和意象,是瑶族历史的产物,同时是瑶族人民在沧桑岁月中不懈追求的记述,更是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乳源瑶族人们对生活的描绘,从而转化成独特的艺术见解。

题材来源丰富的纹样、多姿多彩的色块、纷繁复杂又有秩序感的结构形式,“盘王印”就像是一种标识记号,可以带领人们一起去探寻乳源瑶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该刺绣图案的凝结是乳源瑶族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生存经验与实践活动的积累,“这种利用服饰图案反映民族历史使之万代流传的方式,不仅是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好方法,也具有族群聚合与认同的社会功能,成为民族间、支系间的区分的独特标志”[16]。选择图形化的符号作为标识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感,除了方便辨认身份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能够维系人们内心团结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刺绣图案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丰富的题材、五彩斑斓的配色原则、精细的制作工艺,都是乳源瑶族最为珍贵的文化产物。该刺绣图案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蕴含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信仰和追求,它展现出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要获得对粤北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更加全面的认识,一要仔细地分析它的结构、色彩和工艺,如多层而又有规律性的结构分布、固定不变的色彩搭配原则、独特的反面刺绣手法皆展示出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二要探究乳源瑶族“盘王印”刺绣图案起源的背景,“盘王印”的来源与其祖先盘王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各样的纹样题材与乳源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关,把所见所闻用刺绣的方式转化成艺术语言。三要结合粤北乳源瑶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形态等各方面因素,深入探析乳源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惯例、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记忆,“盘王印”刺绣图案是瑶族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瑶族生活变化过程的历史印记,集中表现出乳源瑶族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祖先崇拜的传统,彰显出乳源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立的文化视觉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承载着较多层次文化内涵的“盘王印”刺绣图案将逐渐融入现代化社会大潮中,但它始终记载着瑶族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要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识,使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图像学在粤北瑶族服饰纹样分析中的运用
独特技艺的瑶族刺绣文化
瑶族刺绣|图案装饰|丝巾
瑶家反面绣
带回家的民俗
必背瑶寨:美丽的瑶家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