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播报】叶舒宪: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田野考察记三则

一、鸟瞰河渭

▲图1 渭河源景区大门

为参加第十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2016年7月17日下午我搭乘MU2354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兰州,恰好坐在第二排窗口位置,得以饱览两千公里的大地风光。特别难忘的是从空中俯瞰到渭河与黄河交汇的壮美精致。无形中等于给我们这一次渭河道的实地考察,揭开了一个始料不及的神奇序幕。

  今年南方多雨,长江流域自上游到中下游,到处水漫金山,多已成泽国景象。飞机从上海出发后,大约飞行了两小时左右,飞跃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高山峻岭,无疑这就是将中国大地分割为南北方的秦岭山脉东段。只见山脉的北面,绿色顿时变为黄色,南方的泽国景观不复存在,关中的黄土平原露出它的底色。只见秦岭东端呈现出黄白色的巨石山峰五座,那正是西岳华山的“五瓣莲花”形状,张开着其花瓣伸向蓝天。难怪古人给它起名叫华山,华者,花也。“华夏”国家的得名,“华人”和“中华”的得名,原来都是源于这类似五瓣莲花的华山。只有从万米高空上的鸟瞰,才能真正体会华山本为玉花之山的全部奥秘。过去还纳闷,为什么华山的寺庙叫“玉泉寺”。汉代以来一直流行华山玉女的传奇和饮华山玉露可以延年长生的信念。就连秦惠文王生病,也要通过祈祷华山大神的方式消灾治病。其事见新出土的《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版》。秦王为什么选用玉版文书的方式祷祠华山?很可能古人心目中的华山就是一座玉石巨山。从地面上看华山,无论什么角度都只能是高山仰止的。可是从空中向下看华山,玉石之花的视觉感受才会给人带来顿悟。

  远眺过去,只见华山脚下有一大一小两条黄黄的水流汇合为一体。我猜想那条大河应该是黄河,自北而南,那条小一些的河流自然就是渭河,自西而东。这一交汇不要紧,完成了中国北方地理上最大的河及其最大的支流的交汇,夏商周秦四大朝代中的三个朝代,都是顺着河渭的流向而孕育出来的!

  几分钟后,华山和黄河都隐去不见了,只剩下涛涛渭水在关中平原上奔流不息。只见一处地貌阻隔,让这条河水形成3字形的巨大弯曲状。我开始纳闷,渭河流向黄河的过程中,好像并没有如此剧烈的曲折弯道吧。心里没有把握,对自己看到的如梦如幻的山河景观,也就产生了一些疑虑:那究竟是不是秦岭和河渭呢?

  当晚到达兰州金牛宾馆,遇到从西安赶来的作家朱鸿兄。早就听说他独自背包独行,走遍过渭河陕西段的全程。于是向他求教:渭河快流经华山前是否有一个3字形的大弯曲?他说印象中没有。我心中的疑虑更加重了。自己在飞机上偶然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山河呢?

  7月18日中午,在天降甘霖的细雨中抵达渭源县,下榻在渭水源大酒店,主人的热情接待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下午先参观县博物馆并在县图书馆举办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当晚去领略清源河上霸陵桥的建筑奇观。19日中午在渭源县考察渭河源景区,新建成的一座渭河历史文化展览馆中,给出一副巨大的渭河流域全图,我们顺着地图上的渭河流向,朝右侧看去,只见在渭南至华县一带的河道果然出现3字形的弯曲。自己两天前飞机上偶然看到的二河交汇,果然就是河渭之会!

▲图2 沿着渭河踏勘

  就个人记忆而言,“河渭”连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古汉语叙事,来自夸父逐日神话。《山海经》和《列子》两书,讲到夸父接近太阳后被烤得干渴万分,有“饮于河渭”的壮举。结果黄河渭河的水加起来还不够他饮,夸父最终“道渴而死”。神话的讲述者居高临下,好像面前摆着一幅谷歌地图。其口气之宏大,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模仿的。古汉语中虽没有“神话”这个词,可是我们中国人就生活在神话想象之中。大门上有门神,下厨房有灶神,上厕所都有厕神。我们受到西学东渐的启示,在过去一百年时间寻找类似希腊神话的“中国神话”。如今更需要认识的,是“神话中国”,而不再是“中国神话”。饮水思源,当我们来到渭水源头,遥望鸟鼠山,再对照地图上的“鼠山”,对“神话中国”的感受,就越发深切了。

  几天之后考察团又要去“天水”,这个地名难道不是神话中国的又一个典型例证吗?


二、梦断关桃园:西部玉器和彩陶起源之谜
▲图3 关桃园遗址石碑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动从甘肃省渭源县启动,沿着渭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走来,第六天来到甘陕交界的天水市麦积区与宝鸡市陈仓区。7月23日,从天水市的地质宾馆出发,在麦积区博物馆馆长裴志超等带领下,先考察渭河边的史前遗址柴家坪遗址,如今是天水特产花牛苹果的种植基地。在岸边田地里看到仰韶文化陶片。天气酷热,大家吃过两个当地产的西瓜,随后告别裴馆长等,沿着渭河南岸的公路一路东进,走走停停,拍摄渭河边的沿河公路之险象。
▲图4 关桃园遗址前仰韶文化陶片

约两小时后,来到陕西宝陈仓区(原宝鸡县)拓石镇,越过渭河,来到北岸的一处风水宝地,只见四面环山的美妙景致,如同进入到环形影院一般。环形山岭的中央处是一块伸向渭河的黄土台地,只见陇海铁路的老单线在台地南侧穿越而过,21世纪新修的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复线,从北侧穿越。就是因为要修筑这条复线铁路,施工前需要做文物清理,考察团的张天恩兄在2002年带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来到这里做清理发掘。十四年后故地重游,张兄自有无限感慨。他在2016年7月24日凌晨四点起床,挥笔写下《重回关桃园》一文,以为永久的回忆加纪念。

▲图5 渭河对面陈仓区的关桃园遗址,三面环水

关桃园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中发现有史前文物遗迹。新铁路的桥梁已经架起,他带着10个队员来到这里,只有一万元经费,起初是打算试着发掘一下就完事的,没料到探方打下去,就出土了前仰韶文化的陶片,引起业界的重视。增加经费,一直发掘了一年时间。出土前仰韶文化文化一期、二期、三期的完整系列陶器或陶片,举世罕见(甘肃秦安大地湾彩陶只有前仰韶文化一期文物,缺二期和三期的文物)。此外还有仰韶早期和晚期的遗物(缺仰韶文化中期),客省庄文化(相当于陕西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的文物。关桃园考古成果在2003年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审汇报时因为有一件出自前仰韶文化灰坑的小小白玉环,遇到评审专家的质疑,认为七千多年前不可能有玉器,以三票之差而落选(18票即可当选,得票15票)。

▲图6 渭河上的火车高架桥

中午时分,烈日高照,考察团在关桃园遗址旁的拓石镇小饭馆用餐,15人一下子涌入小餐馆,坐得满满当当。12人选油泼面,3人选浆水面。店家忙得不可开交,一碗一碗的手工面费时多多,先吃完的队员就步行到遗址上观察。

只见随处有散落田地的史前陶片,特别是众多的碎陶片中筛选出前仰韶文化三期的陶片两件。其特征是:加沙陶,外表有交错绳纹,外红内黑。就在关桃园遗址石碑集体合影时,我一低头,看到一片较大的瓶颈处陶片,据说属于前仰韶文化的二期,年代大约是距今7500年到7600年。这是十次玉帛之路考察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化遗迹。如果从关桃园遗址前仰韶文化灰坑出土的白玉环看,这里也是迄今所知中原和西部地区最早发现玉器的地方。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中原仰韶文化彩陶和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名闻天下,关于彩陶的起源地,目前还是未解之谜。需要获得前仰韶文化的完整系列及其地理分布资料,才能理出确实可靠的研究线索。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显示,自天水到宝鸡的渭河中游一带,是前仰韶文化发现最集中的地区。天水师赵村遗址只有前仰韶文化二期陶器,天水西山坪遗址只有前仰韶文化三期陶器,而宝鸡高家村有前仰韶文化一期,宝鸡北首岭遗址有前仰韶文化二期、三期。我们期待在后天要考察的秦安大地湾遗址看到更多的线索。


三、鸳鸯玉矿探访

▲图7 鸳鸯玉籽料

7月26日本是第十次玉帛之路考察团返程的日子。多数人要回兰州或从兰州乘飞机回家。但我没有预定返程票,原因是归期和返程路线都未定。之所以如此,是根据以往多次的考察经验,担心有重要的考察对象没有来得及调研,留下遗憾,需要在考察结束时选择继续追踪或深度探查的方向。24日再度翻越关山的那天,站在老爷岭的巅峰之上向陇山西南眺望的瞬间,我才决定在秦安总结会后,让倍感疲惫和归家心切的团员们先返家,自己单独增加一两天做延伸考察。选定的目的地是武山,那里有两个目标让人魂牵梦绕:一个是紧扣考察主题的鸳鸯玉矿;另一个是“不看不知道”的重要文化遗址——石岭下文化。

▲图8 考察路经张绵村

年初的冰天雪地中举办的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2月2日在天水结束和分手时,我就叮嘱返回兰州的团员们路径武山时到鸳鸯玉矿调研采样,但是临近春节,无心恋战,采样的计划未能兑现。第十次考察专门计划在武山有一站停留,结果因为夜间大雨,踏查玉矿之山的目标还是未能如愿。这次无论如何不能再留遗憾。25日从张家川县经张绵驿(张绵村)和川王乡、龙山镇抵达大地湾遗址和秦安县城的路上,一直盘算着怎样返回武山去看玉矿和采样。临时打算搭乘县际间的班车,独自从秦安去武山。并在下午的考察团总结会上说明,只有采样鸳鸯玉的代表性标本,才能经过和出土文物的实际比对,去初步验证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出土玉器中,哪些可能是用渭河玉石制作的,从而对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黄河道的新假说,提供实物证明的线索。

▲图9 鸳鸯玉矿一景

科学研究原来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能光靠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必须有采样取证的自觉意识和执行力。当晚在秦安县晟瑞丰酒店用晚餐,秦安县委宣传部的徐部长热情洋溢地介绍本地情况,还关注考察的每一天进展。听说我要再去武山,就马上安排次日的车辆送行。于是,27日上午考察团在晟瑞丰酒店后院里握手话别,兵分两路,大队人马取道通渭和定西,再访众甫博物馆之后,返回兰州;我和李迎新、寇倏茜二位搭乘秦安电视台小李司机的专车,直奔武山。

不料车行至连霍高速甘谷段的隧道时,又遇到大堵车。好在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路攀谈,得知小李是回族,祖籍山西,清代时祖上迁居西安和宝鸡,再翻越关山(陇山)定居秦安。太爷爷习武出身,清朝时的武举人,远近闻名。如今家传三宝:清代名人手抄经文一部,清代玉雕子冈牌一件,清代牌匾一块。小李说得兴起,从手机照片中调出一张:原来是大清朝御赐的“武魁”牌匾。我问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是否来过秦安县,怎么你家能祖传宝物能够幸免。他答道:父亲把武魁牌匾翻过来当切菜的案板用,才逃过红卫兵的一劫。近日有西安来的古董商贩看过,出价三万要买牌匾,出价一万要买玉牌子。都没有出让。我又问有没有家谱,他说有,被三叔拿去了。如果找到家谱,一个大家族的近代西北移民史写作题材就好展开。

▲图10 石岭下彩陶博物馆藏品:用鸳鸯玉制成的齐家文化权杖头

午后抵达武山,汇合从陇西教育局赶来的热心粉丝薛先生,由石岭下彩陶博物馆王琦荣馆长和鸳鸯玉厂退休老工人做向导,驱车到渭河两岸的峡谷中寻访史前遗址和鸳鸯玉矿。下午五点多,来到距离渭河几公里的马河谷地一处玉矿,听说已经被封矿。只见路边零散地堆放着大块玉料,采来后还没有运走。山谷左侧的黄土层下,露出墨绿色的玉石。似乎整座山峰都是玉质的,崩落下来的玉石经过河水冲击,滚入渭河,在武山到甘谷一下的渭河河床中,沉积为鸳鸯玉的籽料或山流水料,其玉质的颜色和密度都要优于山料。面对玉山,来访的八个人一阵子激动,争先恐后地采集鸳鸯玉标本。玉料颜色或偏黑墨之色,或偏深绿色,各有千秋。夕阳西下时分,大家在玉矿山留影后,驱车下山。

▲图11  鸳鸯山玉矿合影

我已经赶不上去西安的火车,便以君子随遇而安的心态留宿武山县城。皎月当空,这里的夜晚分外凉爽。听着渭水东流的水声,抚摸着鸳鸯玉籽料光滑润泽的表面,心想着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至此总算功德圆满。玉出渭河源的古老传说,原来和周穆王西游昆仑传说一样,都不是纯文学的虚构!一部华夏文明的神话历史就此展开。西玉东输的历史或可上推两千年,从齐家文化时期的距今4000年,上推到仰韶文化时期的距今6000年。假如在有生之年能建起一座“中国玉石之路博物馆”,让子孙万代永远记住这一条早于丝绸西去的华夏命脉之路,那么,渭河道的鸳鸯玉东输,应该是陈列的第一景观吧。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播报】叶舒宪: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秦安站简报
玄玉时代:华夏文明的曙光 作者:叶舒宪
第十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纪行|渭河与玉河(图)
渭河奇石(一)
杨兴胜、康子玉诗歌
沿渭行小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