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话学专题之二】(2.3)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以《信仰和道德的...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人类学派的代表,对于田野工作者马林诺夫斯基,学者们并无异议,一致认为他确立的新的民族志研究标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类学家;但对理论家马林诺夫斯基,负面评价却不在少数,且多针对他的信仰功能理论。这些批评是否确有其实?理由何在?就我所见,除了纳德尔(S. F. Nadel还鲜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信仰和道德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sl)(以下简称《信仰》)为例对马林诺夫斯基的逻辑进行梳理,在同情地理解中发现其看似自洽的理论内部存在的普适诉求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呈现马林诺夫斯基的爱与无奈。


在《信仰》中,马林诺夫斯基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旨在讨论“宗教在我们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亦即宗教在当代“文化中的功能”。事实上,《信仰》的许多观点他在《原始心理中的神话》、《巫术、科学与宗教》等文中也有讨论,但该文重提这一问题的初衷和落脚点却不同以往。若说一战时马林诺夫斯基选择了逃避,那么面对战后的满目疮痍和二战前夕的集权主义思潮,他选择了担当——眼见战争粗暴地“使科学成为政治和党派的奴隶与附庸,政府“滥用武力,国家间无目的、破坏性的征伐”,“某个种族的绝对至上主义赋予它欺侮其他民族的权利”,“利己主义在我们自己民族内部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切已“危及战后西方社会的发展”,令马林诺夫斯基痛心疾首。在他看来,种种危机只有通过重新认识和理解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借助信仰的力量才有望改变,因为宗教信仰关乎道德,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所谓“健康的社会生活必须以真正的宗教价值体系为基础,它向我们启示神的存在和道德规则……这信仰允许我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自主权,为了科学的进步、为了建立自由人的共同福祉而工作”。换句话说,马林诺夫斯基是想经由功能为宗教辩护,通过重新发掘宗教的功能,使世界回归“健康的社会生活”,进而实现关切人的自由这一最终目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他才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始终把信仰和人的生活、欲求、困难以及人类的希望之间的关系放在视野之内”,呼声里,一个心怀大爱的马林诺夫斯基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不已。


追寻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论理路之前,我们尚需对《信仰》的论证对象做一说明。《信仰》全文共七章,各章题目是:

1、 宗教的三个方面

2、 神话的社会学意义

3、 神话和仪式中神灵的世界

4、 神圣故事和它的文化语境

5、 被遗弃的图腾奇迹

6、 其他民族志领域的证据

7、 关于宗教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结论


其中一至四章是论述部分,五、六两章是民族志案例分析,第七章为结论。直观各章标题不难看出,在这篇讨论宗教功能的文章中,神话仅在标题中就出现两次,加上“神圣故事”这一变化性表述,论证主体部分神话可谓四有其三,无疑是全文的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如此设计是意有所指的。如其所言,“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首先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宗教是什么”,所以他第一章便尝试从宗教的构成要素入手,解答这一问题:“每一种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还是成熟的,都呈现出三个主要的方面,教义、仪式和道德性。”同时强调:“同样重要的是抓住这三个方面本质的相互联系,明确它们只是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三个层面。”对于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道德性”,下文将予以专门讨论,此处先略过不谈,其他两方面,莫不与神话有着密切的关联。

 

每一种信仰的信条,每一种教义的主张(dogmatic affirmation),都倾向于演绎成一段古老的叙事。换句话说,抽象的教义原则体系无一例外都与一个神圣的历史绑定在一起。

人类的大多数教义体系总是以一系列神圣传统的形式出现,一组故事讲述着事情的初始,从而证明(vouching for)它们的实在性。因为从神话中我们已经知道神灵怎样创造了人类,并向人类显示他的实在性,我们通常会发现神话也包含着人类如何去礼敬神灵以便和他们保持关系的秘诀(prescription)。它使人能够和神灵保持联系。于是,对神话的讨论便将我们直接引向仪式之谜。

 

宗教教义往往是神话故事,教义体系则是一系列故事,而仪式的指南或范本也能在神话中找到答案,因为神话给人们指明了与神沟通的方式,无怪乎马林诺夫斯基说“神话给所有的信仰提供了基础”。如果说宗教功能得以发挥作用建立在人们信仰它的基础上,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又具体地建立在对承载宗教教义、指引人神关系的神话的信仰之上,那我们也可以说,宗教若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以人们对神话的信仰为前提,所以,《信仰》讨论宗教的功能就是讨论神话的功能,为宗教辩护的过程亦即为神话辩护的过程,二者以信仰为公约数,在不考虑各自作为现象的具体显现方式的情况下,可互相置换,马林诺夫斯基本人文中也常在这一层面交替使用二词,这便是他如此设计各个章节标题的用意所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也可以将马林诺夫斯基的辩护对象表述为“神话-宗教”。


一、普适诉求


马林诺夫斯基是有普适诉求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认为神话-宗教的特许状功能是生活的本质条件,二是他认为神话-宗教功能的有效性是超越时空的,下文将分而论之。


(一) 特许状

在《信仰》第二章,马林诺夫斯基简要介绍了他在梅兰内西亚从事田野调查和研究时所遇的三种当地文本体裁:相当于童话的“库夸乃布”(kukwanebu),相当于传说的“利薄窝过”(libwogwo)和相当于神话的“里留”(liliu)。神话与前两者间的本质区别即在它“是为严肃的目的而讲述的,与宗教信仰、社会规则和道德实践相联系”,“人们认为它们是神圣的”。人们不但信其为真,更视其为神圣,正是因为人们的信仰,神话作为神圣传统才得以发挥其特许状功能。所谓神话的特许状功能,简言之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荒古的故事或事件,为现实生活或仪式提供一个模式、创建一个先例、制定行为规则,以保障或证实现状的合法性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它们不是普通的知识条款。人们视之为神圣;它们在秘密的宗教仪式(mysteries)、献祭和典礼中制定法律;它们不但构成信仰(faith)的基础(foundation),而且构成宗教律法(religious law)的基础。

神话的功能是特别的:它为信仰提供了基础,为仪式和巫术的奇迹树立了一个先例。


神话通过一个故事或一组故事,以成例的方式告诉人们在仪式中应当如何行事,如何正确行使巫术、如何沟通人与超自然存在,为现有仪式提供先例并保障其合法性。若说上述引文只侧重神话对宗教仪式的宪章功能,那在下文中,马林诺夫斯基则明确表示这一功能绝不仅止于宗教仪式,更可延伸至整个当下生活。


存在一种特殊的故事,它被视为神圣的……对当地人来说它们是在陈述一种更高、更重要的真理和洪荒的实在性(primeval reality),这在现在仍被视为生活的模式和基础(pattern and foundation)。古老的神话知识给人们的仪式和道德行为赋予动机和正当性;它给人们神圣行为的正确展演提供了指示和方向。

在神话中,共同体成员陈述他们如何形成他们自己当地的体系,它为何有效。

神灵,对于阿伦塔人(Arunta)来说,就是……制定社会规则、习俗、礼仪的力量。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神话的本质就在其“先例”功能——“神话的首要本质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先例,每个先例包含着解释的因素,因为它是后续一系列实例的原型。”具有“洪荒的实在性”的神话是“现在生活的模式和基础”——发生在荒古的故事具有为社会制定规则、为人的行为确立道德规范、给当下生活提供原型、赋予现实生活以合法性的功能,没有这个神圣的“先例”,生活将失去其赖以运转的模式和存在的正当性。神灵是“制定社会规则、习俗、礼仪的力量”——社会规则、习俗、礼仪都是人作为主体的活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灵是诸文化元素的制定者,其实是指神话是主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因为人的现实生活皆由人的行为建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神话是生活的模式和基础”理解为“神话是生活的存在条件”。神话是生活的基础或存在条件——这就是神话对现实生活具有的特许状功能。


至此我们进一步追问,神话如何才能发挥其特许状功能?换言之,保证神话特许状、保状、担保等功能具有实在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马林诺夫斯基有这样一段话:


如我们所见,这两者若仅是抽象的信条(abstract formulae),那它们就不是活生生的了。它们之所以被相信,因为它们是人类现在和过去体验过的。所有的宗教具有启示性真理是因为人们必须体验超自然的实在性以便接受它们。启示可以是当代的:奇迹必须发生,并发生在每个活的宗教里。但作为一个规则,最伟大的宗教奇迹来自过去。它们借助久远的令人尊敬的传统流传下来。


神话中的信条只有被人相信才有实在性,才是“活生生”的,否则就只能成为抽象的规则。此处引文中的两个信条事实上可以扩展至神话的一切文本内容,即任何神话文本若只停留于文本,没有人们的信仰,都没有生命力可言,也就无法产生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虽说“它们之所以被相信,因为它们是人类现在和过去体验过的”,但他同时又说“作为一个规则,最伟大的宗教奇迹来自过去。它们借助久远的令人尊敬的传统流传下来”,遥远的过去人无法亲历,其实在性只能来自人的主观信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神圣传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它不是解释事物的;它告诉我们人怎么被创造。这不是一个科学的解释,而是一个宗教的真理。”宗教的真理即信仰的真理。有了人的信仰,神圣传统才获得实在性,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文化功能,发挥担保、保状、特许、宪章等功能。


神话是现实生活的原型和存在基础,信仰则是神话得以发挥这一原型功能所必须的前提条件,神话的实在性和现实生活的实在性以信仰为介质被勾连起来。


(二) 超时空性

诚如利奇(Leach)所言,马林诺夫斯基“做了大量普遍、抽象的,社会学类型的理论论述,认为在不考虑时间或者空间的情况下,这些理论解释对于所有的文化都是有效的。”他的超时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论题。

前文提到,马林诺夫斯基曾开宗明义地指出《信仰》旨在讨论“宗教在我们现代文化中的地位”,由此可见,虽然他分析的是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等地的原始部落宗教,但想解决的却是宗教在现代文化中的功能问题,原始族群的个案在马林诺夫斯基而言只是忽略时空条件的人类社会标本,超时空诉求可见一斑。


2、提问的初衷

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重提宗教问题,是因为他痛感战争疮痍,试图经宗教寻求摆脱人类危机之道,他充满激情地指出:


这些宗教为生活的过程和个人的价值赋予一种意义与方向。

信仰的实在性形成了真理的要义和百万甚至亿万人千百年来的福祉。

让我们为保有这永恒的真理而努力,它引导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失去它,我们将再度受到野蛮主义的威胁……没有它们,文明就无法存在。


马林诺夫斯基把宗教同人的价值、意义和福祉连结起来,将其视为历经时间绵延的千万人福祉的基础,视为人类告别野蛮、保有文明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前关于时间、空间和文化差异的定语,只有普遍意义上的人乃至人类。


3、直接表述

马林诺夫斯基文章中有许多直接表述,表明其理论对时空条件的普适性。例如:


宗教实质、形式和功能的整体性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

通过研究过去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还是成熟的,我们确信宗教在每一种人类文化中都具有它独特的作用。


因《信仰》的主题是对宗教功能的讨论,故文中普适诉求的主词往往是宗教,但如前文所述,马林诺夫斯基该文中的宗教和神话若不考虑宗教的作为现象的具体显现方式,单就信仰本身而言可以互换,所以这一普适诉求的主词亦可换作神话。


二、语境直观


神话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在特定时空下发现的,并且他一再强调只有将其置于特定语境才能理解它的功能,语境是马林诺夫斯基反复使用的又一核心概念。


只有当我们把整个故事组同死者和幸存者的事实相关联,当我们把这个体系放在当地人的仪式行为和道德态度的语境时,我们才能正确评价神话的文化功能和角色。

神话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语境内进行研究。神话单纯依靠自身无法存活,但是它影响艺术和舞蹈、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仪式与它们相连,神话的生命不在它的讲述之内,而在于它给部落习俗和仪式颁布法令。


“神话单纯依靠其自身无法存活”、“神话的生命不在它的讲述之内”,这里“自身”和“讲述之内”意思完全相同,指的都是神话文本。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若神话仅停留在文本将无法存活,成为死的神话,其生命不在讲述之内而在讲述之外,讲述之外亦是文本之外,即在语境当中,换言之,只有在语境当中发挥功能的神话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神话。反过来说,要研究神话的本质也必须进入具体语境——“神话研究必须被置于社会生活的语境内进行研究”,只有把故事放在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评价神话的文化功能和角色”,神话功能只有在语境中才能体察到。语境被打上时空烙印成为神话功能的直观条件,故马林诺夫斯基称语境为“神话或者神圣传统的惟一合法领域”。与此同时,和语境一道被打上时空烙印的还有“信仰”,马林诺夫斯基甚至直接就有“信仰语境”的表述:“显然,只有我们将其置于对死亡、永生和生者与死者之间联系的信仰语境时,这个故事才能获得它全部的意义。”而语境下的信仰,只能是一种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信仰心理。至此,神话功能的直观条件和特许状功能赖以发生作用的信仰前提,都成为决定于时空条件的偶然性因素,失去其普遍必然性,普适诉求与经验语境之间的矛盾让马林诺夫斯基的大爱陷入了无奈。


三、纳德尔的诘难


如前文所言,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宗教、神话理论质疑者颇多,剖析者却寥寥无几,纳德尔的文章《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和宗教》(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即为其中极为可贵的剖析者之一。本文虽不赞同他最终回归社会组织系统解决马林诺夫斯基矛盾的路径,但他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诘难却极富见地,可视为“普适诉求与经验语境矛盾”在另一个层面的表述,于本文有着特殊的意义。下文将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两点作一简介。


(一)情绪动因论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神话和宗教的信仰起源于人面对灾难和死亡时沮丧、恐惧的情绪性心理因素,信仰可以“慰藉人的思想和情绪”。


这里提出的神话理论,意味着一种对经验现实的不同处理……神话表现了面对生活及其盛衰变迁时的一种实用主义的反应,它关乎他的情绪,对灾难的预感和仪式化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这些精神态度被表达出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实质为什么不是武断的。它源自生活的需求……植根于人面对死亡的基本态度……死亡是一个人自身个体的消失,或者那些个人身边的、所爱的、生命中的朋友和伙伴的消失,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实,使人的情绪从根本上感到沮丧。


纳德尔认为:“这并不能解释那些人人都信仰、存在于社会中提供一系列规则和先例的普遍的知识(马林诺夫斯基的‘习俗’)。因为这种知识须确保即使不动感情的人也会信服它,并且会始终深信。它必须具有一种客观的吸引力。”


我们将纳德尔的问题换一表述:即若神话作为一种普遍性知识为社会提供一系列规则和先例,那它必将对每一个人都客观有效;若它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或功能,那其前提必定是每个人都在超越经验的层面信仰它;若这种信仰仅仅起源于情绪性的心理因素,显然不能保证这种信仰的普遍必然性,那它也就无法发挥对人人都客观有效的特许状功能。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由于马林诺夫斯基没有对信仰本体和信仰心理作出有效区分所致,其本质是神话功能的普适诉求和信仰心理的经验动因之间的矛盾。


(二) 黑巫术

在《信仰》第四、第五章,马林诺夫斯基对巫术神话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巫术是人们应对力不能及的困难或无法把握的偶然因素的方法,它可以缓解人内心的压力,增加其战胜困难的信心,神话保障信仰、赋予合法性的功能对巫术同样有效:


这只是因为人们需要巫术,在他个人的力量失败时他必须相信他的巫术的力量,而这力量是由神话担保的。

神话……构成了社会组织的特许状和宗教仪式的先例。神话由此给所有的信仰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对来生的信仰和对巫术与仪式的神奇力量的信仰。


纳德尔质问:“当马林诺夫斯基对于巫术的解释必须被用以解释其邪恶应用时,在我看来,它是最薄弱的。若巫术的本质在于给初民希望以掌控他周围环境的风险和危机,为什么又通过黑巫术把这种危险强加给他们?”他进一步指出:“马林诺夫斯基忽视了一个事实,对黑巫术的信仰同心理问题一样提出了社会的和道德的问题。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承认神秘的破坏性力量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这种力量威胁了它的规范和稳定却对其成员有效,这只能表明社会自身的结构鼓励甚至需要这种手段的出现。”


纳德尔极其敏锐地意识到黑巫术涉及的道德问题,由此进入我们将其诘难转换如下:神话有特许状功能,是现实生活存在的基础,这一功能对巫术同样有效,赋予巫术合法性并经由信仰保证巫术的效力。黑巫术是巫术的一种,所以它的合法性也被神话所保证,但黑巫术却是一种害人的邪恶巫术,构成“社会组织的特许状”、要求人人都遵守的神话如何能赋予害人的巫术以合法性的保障?马林诺夫斯基没有区分神话功能的道德与否,或者说他没有区分神话信仰行为自身即目的所产生的功能和以神话信仰行为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产生的功能,这使他面对纳德尔关于黑巫术的诘难无力自圆其说,再次陷入困境。


四、自由的悖论


马林诺夫斯基未区分神话功能的道德与否,并不等于他没有考虑道德问题。事实上,在《信仰》开篇,马林诺夫斯基就把道德性作为宗教三要素之一引入其论域,解释宗教之所以具有道德性的原因,同时亮出他的道德观:


道德性之谜,亦即为什么每种宗教都伴随着道德……问题的正确答案存在于宗教的社会角色当中……本质上合理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对神的崇拜总是以共有的方式发生,因为它触及共同体共同关注的事情。它们总是要求个人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而竭尽全力、恪守纪律和谦恭服从。禁忌、仪式前夕的祈祷、宗教的典礼本质上都是道德的,不仅仅因为它们体现了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服从,而且因为它们是一种牺牲,人为了共同的福祉而牺牲了个体的幸福。‖但我们看到,还有另外一个伦理的层面让所有宗教在本质上是道德的。每种狂热的崇拜都和一个具体的宗教团体相联系……这样一个崇拜团体的成员对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责任。共同的责任感、互惠的仁慈和善意,来自共同的根本观念和情感,那就是从族人、兄弟或部落成员转变为共同的神的崇拜者。我是我部落成员的兄弟,或者我族人图腾的同族者,因为我们都起源于同一个神,我们在仪式上礼敬他、为他牺牲、为他祈祷。

 

这段话以双竖线为界可分为两层:一,宗教之所以道德,因为崇拜关乎宗教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事,要求个体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其幸福。二,宗教之所以道德,因为具体宗教的信众通过信仰同一个神增加了族群认同,成员由此产生对共同体的责任感。


回想马林诺夫斯基旨在关切人的自由这一初衷,我们发现第一层道德观中所暗藏的悖论:“健康的社会生活必须以真正的宗教价值体系为基础”,因为宗教保障个体作为自由人存在的权利。但同时宗教“本质上都是道德的……因为它们是一种牺牲”,“它们总是要求个人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而竭尽全力、恪守纪律和谦恭服从”,甚至“为了共同的福祉而牺牲了个体的幸福”,这里“总是要求”是对每个个体都必须服从的明确表达。马林诺夫斯基文中未对“共同的福祉”做进一步界定,但道德性要求个体必然服从共同体利益,并为之牺牲幸福却让我们看到个体自由的缺席。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却以使个人让渡其自由而告终,这恐怕是马林诺夫斯基也没有想到的。


第二层中马林诺夫斯基进一步表述其道德观,即“共同的责任感、互惠的仁慈和善意”,但这仅限于共同体内部。我们依其逻辑做一推论:某宗教团体因信仰同一个神而增强了共同体认同感,成员之间恪守责任,仁爱善意,为共同的目标——共同体的福祉而努力,实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道德”。但这道德却无法维系共同体之间的和谐,相反,共同体内部越是友善尽责,共同体的利益实现得越是充分,共同体之间的纷争越是激烈,甚至可能引发战争,置个体生命于危险之中,更遑论自由。“道德”的程度越高,对社会个人的危害反而越大,马林诺夫斯基试图解决人类危机的理路却将人类重新引入危机,这亦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马林诺夫斯基在晚期的《自由与文明》一书中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他此前讨论宗教、巫术和神话的一系列文章中对“灵”(有时称“超自然力量”)的论述,则为我们从中引申出一个全人类所共同信仰的绝对他者提供了契机,也为他摆脱局限于具体的宗教共同体内部的功利道德论提供了可能,对此,笔者将另撰文予以说明,此处暂不详述。


马林诺夫斯基是有大爱的,他希望经由功能为神话-宗教辩护,试图从中找出摆脱人类当下危机的路径;但普适诉求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让他的大爱陷入了无奈。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马林诺夫斯基困境是相关研究“向来所能陷入的最富裨益的困境”,正如纳德尔所说,他的混淆是其短亦是其长,其中包含着对人和人类命运的清晰洞察,而这个视角,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


参考文献:

1.S. F. Nadel,“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89.

2.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1.

3.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3.

4.Bronislaw Malinowski, “Myth in Primitive Psychology”, in Robert Redfield (eds.),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 Boston: Beacon Press, 1948, p.72-124.

5.Bronislaw Malinowski,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Robert Redfield (eds.),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 Boston: Beacon Press, 1948, p.1-72.

6.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7.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8.Bronislaw Mal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2. 

9.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2.

10.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2.

11.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12.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4.

13.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14.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4.

15.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4-135.

16.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5.

17.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5-136.

18.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8.

19.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1.

20.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9.

21.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9.

22.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6.

23.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1.

24.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7.

25.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9.

26.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5.

27.指神话文本中关于神灵和永生的内容。

28.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62.

29.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9.

30.E. R. Leach, “The Epistemological Background to Malinowski’s Empiricism”,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19.

31.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0.

32.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4.

33.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2.

34.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72.

35.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36.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6.

37.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8.

38.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66.

39.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4.

40.S. F. Nadel, “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89—208.

41.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0.

42.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6.

43.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0.

44.S. F. Nadel, “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97.

45.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2.

46.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8.

47.S. F. Nadel, “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94.

48.指纳德尔文中所提的信仰的心理动因问题。

49.S. F. Nadel, “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194.

 50.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7-138.

51.Bronislaw Malinowski,“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ls”, in Ivan Strenski (eds.), Malinowski and the Work of My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2.

52.这一点与萨姆纳的理论颇为相似,对此,吕微先生已有相关论述。参见吕微:《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载《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53.Bronislaw Malinowski,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Roy Publishers, 1944, p293.

54.例如:“换句话说,对传统的普遍性原则的遵行有其灵的背景。它与整个传统和这个传统的仪式规则直接相连。如果从当地人那里拿走他们对神圣习俗的现实性的信仰,那就破坏了他们认为灵的世界是存在的并且对他们起作用这种观念,那么你将损毁他们的全部道德观。(149页a)”

5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8页。

56.S. F. Nadel, “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 in Raymond Firth” (eds.),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p.208.


(原载2014年第5期《民俗研究》)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多苯时期
波兰画家安杰·马林诺夫斯基(AndrzejMalinowski)绘画作品欣赏
“刑天”神话的真相:商人后裔对周王朝的“精神侵略”
《黄帝内经》里的“神灵”世界【周一学习日】
波兰画家 A安德烈·马林诺夫斯基(ANDRZEJ MALINOWSKI)经典油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