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专题】代云红: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与展望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深刻变化,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从最初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到现如今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

 

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简述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描述:一是19861995年强调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二是19962004年强调解构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三是2005年至今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贯穿于三个阶段的核心思想也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在“世界眼光”与“中国学问”思想下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吸收与改造,使之能适应中国本土的研究。二是以“破”为策略,消除学科本位意识和门户之见对学术研究的阻力,逐步完成了从文本到田野的研究观念和研究范式的变革。三是以“立”为目标,创立具有中国内涵和特色的文学人类学理论话语体系。

三个阶段在思想观念、研究范式上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对文学的新认识:第一阶段关注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文学,第二阶段关注口头文学和处于边缘、弱势的少数族裔文学。第三阶段关注中国多民族文学。

经过三个阶段的实践积累,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深度阐释能力的学术新话语。如今,中国文学人类学已发展出许多新的学术生长点,如文学人类学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多民族文学协同发展研究、文学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文学人类学与文化产业、符号经济研究等。我们看到,文学人类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前沿交叉学科,发挥着引领知识创新的作用。

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学术话语,如神话中国、神话历史、大小传统、四重证据法、文化符号编码理论、文学人类学表述、文化遗产等。由此,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条件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已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学术机构的建立,为文学人类学研究培育了广泛的学术共同体。

1996年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下成立二级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在20余年间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相继成立文学人类学的实体机构,如2008年兰州大学成立文艺人类学研究所,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首个文学人类学中心,2011年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2012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了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2013广西民族大学成立文学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

第二,专业设置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途径。

专业设置是推动一个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03年四川大学获得国内首个“文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得文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设立了文学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2010年,叶舒宪为研究生教育编写的《文学人类学教程》出版。

在高校设置文学人类学专业,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如今已毕业的文学人类学专业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已达数十名之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改变了文学人类学先行者或倡导者们最初的个人兴趣偏向和单打独斗的局面,它使文学人类学研究成为了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潮流。

第三,文学人类学课题获准立项,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2010年,以叶舒宪为首席专家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随后以徐新建为首席专家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以彭兆荣为首席专家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以李永平为首席专家的“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此外,一些文学人类学研究者也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课题,博士后基金课题等方面获得了立项。这些都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它意味着文学人类学已具备了由“破”而“立”的学科建设条件。

第四,培育团队,凝练学术研究方向。

目前,以叶舒宪、徐新建、彭兆荣三位导师为中心,依托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逐渐凝聚成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强势团队。三个强势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协同发展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第五,厚重的学术成果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取得了比较丰硕、厚重的学术成果,比如已出版了“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神话历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神话历史”丛书,“文学与人类学文库”,“文学人类学博士文丛”,“华夏文明之源·玉帛之路”丛书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创办《文学人类学研究》学术刊物,给予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主办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即将创刊,这将给予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正因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已拥有了这些有利的条件,适时提出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也就有了必然的理由。

 

三、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展望


文学人类学应具有统一的思想内涵,保持多样性的研究视角和多元性的实践,这应是我们对待文学人类学的基本态度。

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讲,文学人类学统一的思想内涵应由学科自身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作为学理基础。由此来审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的话,我们应注意到,以神话思维、神话历史为透视力,从中国历史文化及文学根脉上来梳理中国历史文化及文学的发展源流,创立具有中国学术内涵和特色的文化符号理论体系,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由此来看,其中有些问题还需要作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比如神话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于中国知识传统,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特征的形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此外,像中国文学人类学三个方向的融通问题,中外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等也还需要考虑,等等。应该说,这些重大性的问题在目前都还没有得到细致梳理和系统研究,这说明,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还有许多研究空间有待我们去关注、发掘和研究。  

 

原文发表于徐新建主编:《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总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付祥喜 |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多角度展开少数民族史诗研究
「学术中国·文学」“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中国神话研究的世纪回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