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共读』森林中大树如何交流?
userphoto

2019.04.24

关注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树会说话”之事提出许多想象力丰富的看法。也许树木无法跟我们说话;但科学家已经证明,树木的确可以互相交谈。

到底树木之间“谈”什么呢?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语言吗?

森林的巨大地下”树联网“

在土壤之下,有一个庞大的互联生命网络,将不同树木的根系连接;但是,如果没有帮助,他们就无法互相交谈。整个树木的网络,都以一棵'中心树'为首。中心树是森林中最古老、最高的树。中心树比其他树更容易获得阳光,而且其通过光合作用的糖,比实际需要的更多。

中心树(Hub Tree)是森林互联网的枢纽

另一方面,在地面下的真菌需要糖来生存。真菌大部分的身体组织,是由大量丝线状的“菌丝体”租成。这些真菌在树的根系内生长,吸收多余的糖。而作为回报,菌丝体为树提供所需的土壤中营养。这种共生关系称为菌根(mycorrhiza),它源自希腊语中的真菌(mycos)和根(rhiza)。

树根细胞和真菌菌丝的共生形态

这些菌根将森林中的树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地下通信网络 - 森林互联网,树木之间可以交换水和养分,培育幼苗,甚至在受到威胁时发出并传送警告信号。

通过菌丝,树木可交换资源、传达信息

那么,有多少棵树真的在互相交谈呢?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中的树木群体,有一组研究人员在一片加拿大的森林中,利用DNA分析,绘制真菌网络。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一棵中心树与其他的47棵树相连;而且,当中心树被移除时,会导致更多的地下网络连接流失,比移除其他树木所造成的伤害大许多。

研究这些森林地底下的交流网络,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如何创造并恢复林相,对于森林保护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我们无法真的与树木交谈,科学家仍然可以继续尝试理解他们利用菌根所交换的语言内容。

也许 - TA们也会交流也会八卦!......

之前看《阿凡达》,为潘多拉星球上不同生命体之间的相互连接而赞叹。当影片中说到,整个潘多拉的树木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互联网,树通过根部的电化学物质的传递而连接和交流,这个网络中甚至储存着巨量的信息……我本以为这些只是美妙的虚构概念。

看了加拿大森林生态学家苏珊·席马德的研究报告后才知道,树之间会形成联网,这并不是虚构,而是本就在地球上、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事。最近读了彼得·沃雷本的《树的秘密生命》,对树的智慧更多了一些理解,当然,也意识到更多未知的存在。

森林是个“超级生物体”

《树的秘密生命》被称为是“德国最美丽的自然著作”,由护林人兼作家彼得·沃雷本所著,书中他细致描绘对森林的观察。树木如何互相交流?如何养育后代?如何学习并且储存知识?保护古老天然森林、保护古树的意义究竟何在?……他的语言朴实平和,却能改变你我对于森林的看法。

开头作者讲到一个故事,他在一片老山毛榉林,发现一个四五百年前被砍伐的树木残桩,虽然树桩内部早已经腐坏,但边缘部分竟然还活着,刮开树皮能看到底下有明显的绿意。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因是本书中花了许多篇幅来写的——森林中树木之间的社交网络。

通过地下的真菌网络作为“连线”,这棵老树桩的根部得以从其他树的根那里获得了养分。至于为什么其他树要帮助老树桩活下来,我们没法知道。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棵老树还没被砍伐的时候,在这片森林里享有特殊的地位吧?

我们走进森林,看到的是一棵棵分离着生长的树,而事实上,“分离”这个词对于森林来说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天然森林必然是一个超生物体(super-organism),其中每个个体都在发生互动与连接,而人类的科学研究直到现在才刚了解这其中的一点点信息。

在人造林中,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对于社交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而不健康的森林带给我们的损失,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也可能会造成人内心情绪的变化。

现代城市让人在地理位置上高度聚集,人心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我们差点忘记,健康的社区本是人生存的必需,就像健康的社区是森林的基础一样。在我看来,《树的秘密生命》是个隐喻,提醒着我们,生态问题是一面诚实的镜子——我们在如何对待树,其实也是在如何对待着自己。

看不见的“树联网”

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植物遇到危险(比如虫害)时,会释放出警示气体,来警告身边的其他同伴,以制造毒素抵抗害虫或其他威胁。但是警示气体的作用毕竟有限,还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植物之间的交流,还有其他更神奇的方式——“树联网”。

天然森林中绝大多数植物都与土壤真菌共生。我们倾向于把“真菌”想象成是雨后在土地上冒出来的伞形蘑菇,但这其实只是真菌的繁殖器官。真菌的绝大部分“身体”是在地下,是散布在土地中的、复杂交错、如同厚毯子一般的菌丝体网络。

一株真菌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繁殖并遍及好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像一整片互联网那样,将森林中的个体相互连接起来。

为了和真菌共生,树必须保持非常开放的状态,允许真菌的菌丝穿透自己柔软的根部组织。真菌不只会穿透和包裹树的整个根部,其菌丝体更是遍布周围的土地。这样,树不仅把自己的有效根部表面积大大扩增,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到更多的养分和水分,而且,能够通过菌丝体网络跟其他树互相传递养分和信息。这种分享的行为,在同种或不同种的树之间都可能发生。树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只相互竞争,而是深知该如何合作。另外,真菌网络还可以为树过滤掉土壤中的重金属,抵抗有害微生物的侵犯。

真菌为树做这么多的服务,当然不是免费的。真菌会从与其共生的树那里获得糖分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而且真菌索取报酬的时候毫不客气。“它为自己服务索取的报酬最多可以是树木总生产能量的三分之一”!

一般来说,每种树木都有好几种可以与之共生的真菌可供选择,如果其中一种因为环境改变而消失,其他的可以替补上。学术界把树之间通过菌丝体形成的网络叫做“树联网”(wood wide web),但相关科学研究只能算刚刚起步,我们不知道的还太多。

沃雷本提到另一个例子,他刚开始从事林务工作时,曾经用环剥的方式疏林(后来不再采用),在离地一米高的位置把树皮环剥一圈。按理说,这些树无法从树叶向根部输送养分,应该会慢慢死去,但奇怪的是,当中有些居然活了下来,甚至被环剥的地方也愈合了,这必然只有通过其他健康伙伴的协助才能发生。

看到这样的事例,我们也许会先感慨,树真是无私奉献的生物!但是,从树的角度来看,或许并不是刻意想着要“奉献”什么,只是很清楚的知道——个体的健康取决于整体的健康,帮助其他树也等于是在帮助自己。比如,假如跟一些树临近的弱者突然死去,狂风和阳光不再受到阻挡,稳定的微气候就会改变,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保留高密度的、多样化的树,也有助于抵御大范围的气候变化等威胁。

沃雷本推断说,不只树木,可能灌木、草本植物等其他植物也会通过真菌联网的方式来相互帮助和交流。但是这方面依然是未知很多的。

森林生态学家苏珊·席马德(Suzanne Simard)发现,森林中,那些年长的母亲树就像是树联网的中枢,通过其产生的连接和互动是非常密集的。

因此,砍伐了老树,对于森林而言,损失的不只是几棵树,而是一整片互联的网络。老树的消失,对于其他更年轻的树而言是灾难性的,就如同一个社区失去了智慧的长者。(这又跟《阿凡达》的情节雷同)可悲的是,沃雷本提到,“人工栽培的植物在配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也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为什么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在环境恶化、土壤被损坏了的人造林中,树联网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期待自然发挥修复作用,效果也不一定如人意。比如书中提到,在德国的吕内堡,有些耕地在百年前被转变成了橡树林,但是出乎科学家意料的是,这么久了,土壤中由真菌和细菌共同组成的原始结构还是没有恢复。后果是,一些营养循环就没法正常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要保留更多的古老森林,那是生命多样性的储存库,可以为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作为供应基地。国外一些营造食物森林的农人,会从天然森林中挖一点点土,埋在食物森林里的树旁,期望慢慢再造出树联网(这个操作的前提是食物森林中土壤状况已经很好)。但是这个方式不适合中国,主要因为在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天然森林已经几乎不存在。关于是否有可能在缺乏天然森林的地区复育树联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研究。

图来自彼得·沃雷本

伤害树根,就是伤害树的“大脑”树能够储存信息、会学习、会辨认同类与异类……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树为何如此聪明?一些研究者推论说,树根其实就相当于树的“大脑”,这虽然还是个比较大胆的假说,但是,树根能够通过传递化学物质来控制树木所有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波恩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树的根尖有着与大脑类似的结构,根尖除了信号传导线路外,也有许多像是动物身上也有的结构和分子。在土壤里匍匐前进的根尖受到刺激时,会生成电子信号,这些信号会先在根的一个过渡部位中加以处理,然后转化为指令,引导树木修正其行为。

如果我们觉得树根受到伤害后还会自行修复,不会有害树的健康,那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上文提到的、在欧洲城市中长不高的红杉,会长成那副模样,不只是因为光照过多,也是因为根部受到过严重损坏。在还小的时候,苗圃工人们就会定期修剪这些红杉的树根,以便移栽的时候方便操作。一棵三米高的小树,自然环境中本可以有直径六米宽的根系,在苗圃中经过频繁修剪,根系直径只有50厘米。没有了根尖的如同大脑一般的结构,树根失去了方向感,不懂得如何往土壤深处扎根,也因此在日后的生长中没法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修剪树的地上部分的枝干,也会导致地下一部分的根系死去。在此我不禁想到常见的果园里的树木,寿命往往非常短暂,且容易生虫生病,是否也和频繁修剪、伤及根部有很大关系呢?

树也要休息

维也纳大学研究显示*,晚间,树叶和树枝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像是微微地耷拉下来。这个动作幅度很小,但可以被仪器检测到。而且研究者排除了地点和天气的影响。试验都是在春分时,在无风的平静条件下进行的。晚上,树的叶子和枝干逐渐下垂,在日出前的几个小时达到最低点。早晨,几小时后,树又回到了原来的姿态。树的这种姿态变化,与单个细胞的水分平衡密切相关,而水分平衡又受到光的影响。

如果人为灯光,打乱树每天的作息平衡,就会像人缺少睡眠一样,有不好的后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一些树过早死亡。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冬天时,树更需要进入长时间的休眠,为的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是从之前生长季节里积累的疲累中恢复过来。在室内花盆里种植的树,通常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不足的,也通常的确活不了太久。也许,这不只是因为没接地气,同时也是因为缺乏自然的昼夜节律、缺乏季节温度变化。

而的确缺乏昼夜和季节节律,不只是一些树面临的问题,也是人本身面临的问题。先别说昼夜颠倒、睡眠不足的人有多少,还有多少人记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传统呢?真映了前文说的,人如何对待树,也如何对待自己。

不健康的树会如何影响人类?

健康的树,给我们的不只是维护生态的价值。健康的树必然是更“快乐”的,而这种气氛也可能会给人积极的影响。反之,在没法获得足够生存资源、于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树,会不断向空气中释放警示讯息。沃雷本认为,“所有这些物质与成分,很可能就存在于每一口我们吸进肺里的森林空气中。” 也许,就像潘多拉的纳威人可以从树联网中获取信息,我们人类也在有意无意地跟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体交流着。

一些游客来到沃雷本管理的老阔叶林保留地,会告诉他,在这里他们很奇妙地变得心平气和,而在人工林中却没有这感觉。作者猜测原因是,“我们老山毛榉森林里,负面的‘呼救信号’很少,树木之间交换的信息更多的是跟彼此的健康或感觉有关;或许就是这种正向的信息通过我们的口鼻传送到大脑,使人产生奇妙的平和与舒适感。”

我们身边能称得上健康的森林非常稀少。且不说几乎全部单一化栽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果园、人造林,即便在一些看似“多样化”的公园、植物园里,树木通常也处于生命力不足的状态。作者把这样的树叫做“街头游童”,这些小树没有长辈来严加管教,更没有母亲树来提供养分。在农田或城市公园,土壤常常非常贫瘠和板结,有害化学物质残留较多,因而生物多样性程度极低,一些本可以建造树联网的真菌几乎绝迹,树木之间成了彼此分离的个体,无法通过树联网传递养分和信息。

TA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勉强生存,尽管有园丁照料,基本的条件比如土壤质量等却总是堪忧。在被机器压得紧紧的土地里,树没法扎根很深,夏日风暴后常常有树倾倒或受重伤。即便幸存,也没法像天然林的树那样长寿。果农和城市园林管理者都会定期更新树木,也是无奈。

猜想或许现代社会(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普遍的焦虑、不安的氛围,不仅仅来自人本身,也来自这些活得不太好的树和其他植物吧?氛围这种无形的东西,是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的,但相信大多人只要愿意去体会,都能通过身体的感官感受到。

读《树的秘密生命》,不免有一丝遗憾,身边并没有天然森林,我只能从几次短暂的旅行经验中提取一点点回忆,可能我也因此没法深入理解书中内容。很多疑问在产生。我们都在说生态农业要遵循自然,但绝大多数生态农田明显与森林差太远。可是改善是否有可能?在缺乏母亲树的环境下,人该如何更好地担任土地守护者的职责?在被破坏了的土地上,有可能大面积复原菌丝体联网吗?如何做到呢?……

森林不是专为人类而存在的“资源”,而是自然智慧宝库,生命家园。我想,如果将地球看做一个巨大的超级生物体,或许森林不只是地球的肺,也同时是地球的神经系统。探索未知的路是无尽的,但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这并不是环保工作者的专门领域,而是从每个人有意识的消费选择、生活方式选择而开始的。再借《阿凡达》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财富并不是埋在地下的矿藏,而是遍布我们周遭的一切。”

欢迎普宁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朋友

加入 2019『自然共读』在山水之间读书

普宁生态环境志愿者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超生物体 -《阿凡达》中的“树联网”
一位德国护林员的独特观察:你知道树木也有“朋友圈”吗
树木的隐秘生活 | 树木也有“朋友圈”,还会照顾身边生病的同伴
超级真菌入侵美国,50年里40亿棵板栗树功能灭绝,吃板栗只能进口
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节选)
世界上最大的生命体是什么?存活2400多年,占地近9平方公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