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峡两岸同铸金石缘——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33件金银铜奖作品新鲜出炉




6月10日,国台办2017年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之一、第五届海峡青年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其百件优秀作品暨大赛评委篆刻印章印屏联展同时开幕(展览时间:6月10日—7月10日)。


11日,经过专家评审团半天紧张认真的评选,和《文化生活报》微信公众平台7天39万总投票数的评选结果,最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的3件金奖作品、10件银奖作品、20件铜奖作品新鲜出炉。 







评选现场


与中国书协及中国印学中心西泠印社以往主办的篆刻赛事不同,由福建发起,立足于“海峡两岸中青年”的这项篆刻赛事,其关键词突出了“海峡两岸”与“中青年”两个主题,其特殊的地缘文化优势不言而喻。就我的观察而言,其意义似乎更强调两岸共承一源的篆刻艺术的“交流”“推进”“融合”,在这个主旨下,藉赛事加强两岸印坛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这个篆刻赛事瞄准了印坛的“中青年”群体,它也和以往其他机构主办的专业印人的交流活动不同,赛事取向的开放性与民间性也决定了它的参与范围和印人数量,可以乐观地预料,随着这个赛事今后的持续举办,对两岸印坛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也必将成为更广泛的两岸艺术界中青年交流的助推剂。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的近40年,印坛创作观念几经变化,从传承到创新,从创新到求变,其实质是在用创作行为寻求篆刻这个艺术门类的独立性。中国书协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中书协篆刻委员会及旗下的展览,有意无意显彰这种取向,遂使近40年来的印坛求变创新成了主调。西泠印社以继承优秀传统为职志,以江南流风为塑造,追求明确,在特定的时间段,由于西泠印社的倡导,使印坛在创新求变的风潮下,明清调依然存在。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台湾印坛延续20世纪前50年的创作秩序,恪守传统,以明派及至民国流派为旨归,和大陆印坛跳跃式的递进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峡两岸篆刻大赛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我以为在现有的中国印坛格局里,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力量。在两岸往来日趋密切的今天,篆刻走在前头,这固然与福建是寿山石故乡有关,还源于地理环境上的相接相望。另外,闽台的艺术家鉴赏家得时空之便经常走动,两岸民间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两岸篆刻大赛是最好的切入点。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笔者也注意到两岸印坛不同的艺术取向,有人简单地把此归结为“创新”与“保守”,但实际上,艺术取向也是艺术观念的体现,从两岸印坛对印艺标准的异同,引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差异性的存在,背后牵涉到两岸印坛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两岸篆刻家与印学家对中国当代印坛面临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对于两岸印坛的意义在于,对相异标准的借鉴,包括互相审视,既可视为一种互补性的存在,也提供了同源文化流变过程中不同的创作样本,不带成见地说,两岸篆刻创作观前所未有地体现了中华艺术融通、博大与源远源长的特质。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这个赛事的另一个指向,是共同推出两岸篆界的俊彦,共同谱写华夏文艺的复兴。

作为观察者,我希望未来的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在评选上能够有一些更精确的细分,这固然是出于对文化差异性的考虑,其实也是艺术规律性的客观呈现。更期待这个赛事平台在评选标准与文化关系的考量上有自己的主见,唯其如此,这个赛事才能在中国印坛现有的格局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成为真正发现两岸篆刻精英的“利器”。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评委们合影


金奖奖品:陈为新制钮一方+5000元现金




获 奖 作 品

金奖作品


姜轶作品


陈怡静作品


陆晨辉作品


银奖作品


刘自坤作品


刘家骏作品


许棚作品


李远江作品


杨沆作品


肖春光作品


范明旭作品


萧凯中作品


葛金淮作品


韩龙作品




篆刻艺术 源远流长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座谈会实录


座谈会现场


6月11日上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选活动在福建博物院进行,评委们按照大赛评选规则,通过各自评分及集体讨论商定后,最终选出了本次大赛获奖作品。而后,16位评委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文联主席陆永建,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曾章团,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昌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世斌,中国寿山石馆馆长王永福等嘉宾共同列席“源远流长——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座谈会”,座谈会由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主持,评委嘉宾就本次大赛活动交流心得,畅谈感悟,抒发情怀,大家对大赛活动寄予了厚望,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大赛活动如主题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篆刻艺术也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韩天衡  

(大赛总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


这次大赛比上一届的规格有明显提升,不仅参赛作品水平提高了,评委的阵容也强大了,在座的评委们都是代表国家水准的重量级的评委,所以评选更有权威性和专业性,从艺术的角度我们评委也做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责任。我觉得有一件事以后福建可以做,就是策划一个印文化展,这个印文化包括了印材、印钮和篆刻。我很希望能看到有这样的展览。



   骆芃芃  

(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今天大家天南海北的、海峡两岸的从事篆刻艺术相关工作的人能通过这次的大赛活动聚在一起,很不容易,大家通过评选作品从相见到达成共识,是一次很愉快的交流。对于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我觉得很有意义。希望通过我们一届一届的篆刻赛事活动,台湾方面能把更多水准更高更精的作品带过来,共同推动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



  赵  熊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理事)


这次的大赛很有意义,篆刻艺术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赛事促进交流和推动。通过这次大赛,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是从体量上看,大陆的参赛者多,台湾地区的少。另外,大赛投稿量并不大。但是如果投稿量上去了,只是少量的作品得到展示,又影响到投稿人的积极性。所以,要把活动做得长久有影响力,我们还要想出更多的办法。



  徐正濂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社员)


本次的大赛从展览到评选,我觉得基本达到目的了,希望通过活动扩大影响力,以后每年继续,这样,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参赛,特别是一些水平不错的篆刻者这次没有看到来参赛,希望下一届能看到。这次大赛活动的宣传工作特别到位,从征稿开始到初评以及评委的介绍等,《文化生活报》和微信公众号持续大篇幅予以宣传,做得很好。



  蒋敏雪  

(大赛评委、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常务理事)


因为寿山石,我与福州结了缘,我在台湾通过寿山石艺术品交易也结识了许多的文化艺术人士,他们喜欢寿山石,喜欢篆刻艺术,也希望能有机会和海峡对岸的篆刻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我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台湾的参赛者投稿这个大赛,现在活动渐渐的在台湾也有一些影响了,我希望能把大赛和展览办到台湾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这个活动,并且能参与进来。



   陆永建  

(平潭综合实验区文联主席)


福州作为中国的寿山石之乡,非常需要一流的篆刻家在福建特别是福州参加篆刻大赛这样的活动。福建有这么多的石头,但是福建的篆刻艺术在全国并不是大省,希望这样的海峡两岸篆刻大赛应该每年举办一次。尽管这次比赛的规模不是太大,参与的名家不是太多,但是可以慢慢来,从一届届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做大做强。



  吴  莹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理事)


这次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活动宣传的力度。新媒体的运用,让整个活动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今天我一个朋友就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知道我来福州参加这个活动的。可见,这次活动的宣传是做了很多的工作。这次的赛事,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篆刻艺术交流,更是海峡两岸的一次文化艺术交流。以后参加这类活动,要有针对性的配合活动主题开展工作。



  范正红  

(大赛评委、山东印社社长)


有机会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非常荣幸。这个展览非常好,是个海峡两岸的主题性展览,意义重大。在筹备展出过程中,通过报纸、网络宣传、推介,引起了广泛关注。评审的过程公平公正透明,严格按照投稿的要求执行,包括命题,非常规范。这个活动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建议今后也可以委托台湾的有关机构到台湾办展,更好地体现两岸篆刻艺术交流发展。



  方松峰  

(大赛评委、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尽管这次来稿量近千件不算多,但是比上一届有了长足的发展,作品的质量整体上反映了近些年来海峡两岸中青年作者的创作风貌,透射出作者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冲劲。两岸的艺术展览已举行多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家的努力,相信未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展览,一定有更大的空间。



  梁章凯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理事)


这次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获得了社会各界青年朋友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显著的提高。不仅参展人数、投稿件数大大增加,更可喜的是,整体篆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可见,通过两届篆刻比赛的推动,篆刻文化正在逐渐回归社会文化生活,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吴昌钢  

(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看了展览,有一些想法:一、篆刻艺术的内在修为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二、展览效应展过即逝,当追求艺术的本真。三、传统艺术审美是永衡的,不必求取立异而丧失自我。四、篆刻艺术与人文情怀密不可分。我重于技法前提下的人生修为,青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当有所觉悟。这个展览做得很成功,对福州篆刻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郑世斌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观赏了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又聆听了全国著名篆刻家们的评点,收获很大。我是从事寿山石薄意创作的,觉得篆刻艺术无论是创作技法、线条结构,还是文化底蕴、内涵修养,都特别值得借鉴学习。通过这次交流,我会更多的去挖掘薄意和篆刻的配合空间,更充分地体现寿山石文化。



  吴志跃  

(座谈会主持人、福建博物院院长)


这次活动作为我们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这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和回归,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的传承,并且好好的延续和发展。我相信,这个活动还会有第三届第四届,会一直办下去,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也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做更好的准备。   


座谈会现场






中国当代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复合型的艺术大师——韩天衡告诉你收藏需要“五力”



韩天衡


讲座现场


6月10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下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韩天衡先生,用时近2小时就具有雅逸之气的《书画印鉴藏漫谈》举办讲座。 韩天衡先生以他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总结了收藏必须具备五种能力:一是眼力,二是财力,三是魄力,四是毅力,五是预判力。而对许多人关心的什么人的书画印值得收藏的问题,韩天衡给出了3条泛之四海的标准:无论字、画、印,要看作者是否具备了强烈的个性风格。这件作品是否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件艺术品的作者的东西存世之作越少,收藏空间越大,少而精的艺术品是收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文化生活报8连版报道本次大赛











链 接

刀尖上 的非遗  刀锋上的传承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开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韩天衡


陈为新,走在内修心外化形的创作路上——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金奖奖品出炉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委——叶林心


【重磅】“翰墨缘·中华情——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展”征稿启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100件入围印屏欣赏!
硬核:第六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评委们提出这些要求
文脉流芳—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百件入展名单出炉!
韩天衡总顾问为第四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开讲啦!
【卓越硕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博士生——何颖姿
“寿同金石”第四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