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06篇.陕西游记(六)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开成石经》

 西安碑林创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至今已有900多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三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在西安碑林基础上建立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如果要很好地了解这个博物馆,就得知道西安碑林的起源。

  追本溯源,西安碑林的创始起源于北宋时将包括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在内的唐代石碑迁移至现在的西安碑林所在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都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有关石台孝经的情况我已在《第105.陕西游记(五)碑林第一碑——石台孝经》中做了介绍,在这一篇中我想说说《开成石经》。

 喜欢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开成石经》在我国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作为西安碑林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开成石经》的价值不可估量,它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经的最早版本,完善了儒家经典核心的内容框架,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开成石经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儒家经典祖本,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考统一教材。自碑林创设之后,各代均视开成石经为金石至宝。1961年,以开成石经为主要收藏内容的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石刻名录中位列第一。

这就是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室的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由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计有《周易》等12种经书。《开成石经》总重200余吨,是世界上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开成石经共由114块碑石组成,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每碑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高约3米。开成石经的版面格式与汉魏石经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约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先表后里雕刻碑文。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刻字端正清晰,按经篇次序一气衔接,卷首篇题俱在其中,一石衔接一石,故不易凌乱。可见当年刻石是颇费一番构思的。《开成石经》改变了过去刻经排列中一行直下的特点,每卷的卷首都在右上方,这样不仅便于装订成册,而且成为唐代的一大创举。


这是保存开成石经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室介绍。第一展室陈列的《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唐代立国后虽大兴科举,国家也制定了教育经典标准,但一直未能将其真正推广。同书不同本,考试内容的标准自然不能真正统一。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唐太和七年(833年),一项仿照东汉熹平石经制作的形式将儒家教育经典刻石于太学作为永远标准的浩大的国家工程开始了。石经刊刻工程前后进行了七年,开成二年(837年)方才完成,故以完成时年号命名为“开成石经”,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文人学士们抄录校对。

在雕版印刷术尚未流行以前,中国的书籍都是抄写而成,同一部书由于其传抄来源不一,往往导致局部内容有所不同,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因此,由政府来统一教育经典中的内容、文字就成为现实需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通常做法就是将书籍的内容雕刻在石碑上,也就是所谓的“石经”。在中国古代,石经通常指由国家主持刊刻供读书人用于校对、学习的儒家经典定本,也就是当时采用国家标准编制的太学教材。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七部由国家主持刻制的石经,其中四部有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四部石经中相对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开成、乾隆两部,由于乾隆石经是仿开成石经所刻,其文化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故这部唐代开成石经就成为现存最为重要、最为完整的国宝级文物。

当你在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中徜徉,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大量的珍贵碑石是怎样穿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这还得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建立已经256年的唐朝帝国于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纷乱的战争使大唐帝京长安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04年,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平定黄巢,建立后梁)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09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长安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今西安的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说到西安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和《石台孝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从汉到清的3000多方著名碑石。

开成石经的刊刻是唐王朝复兴儒学、改革教育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唐王朝彰显文化实力、树立大一统国家标准的决心,被后世评价为“群经是正,视汉熹平,盖无愧焉”。从文献价值来看,开成石经囊括12部儒家经典,是迄今所见儒家经典的最早国家版本。从书法史意义来看,石经各卷题名以隶书,内容则以欧体楷书书写。唐代是汉字楷书的定型时期,政府教育机构以正体楷书要求文本书写,开成石经是汉字楷书定型之后的第一部国家标准教材。唐代以后,五代后蜀、北宋、南宋、清代都曾刻石经以定教育标准,但基本都是以开成石经为模板的仿刻,学术价值远低于唐经。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成石经也达到了刊刻之初所希望的“示万世法”之功用。

开成石经自诞生以来,历经磨难,也经历过多次修整。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发生的陕西关中地震,使《开成石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40多通石碑断裂倒塌。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碑石,明万历十六年对碑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补刻,并且将补刻小石立在原碑旁,共计96石113面,约53000多字。照片右下角的这面矮些的石碑就是记载当年修复情况的“重修孔庙石经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对碑林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将开成石经等碑石保存的建筑修葺一新,并专设守卫由巡抚衙门直接对碑林进行管理,并对拓印加以限制。

1935年至1936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西安碑林,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受邀指导碑林整修工程,他认为陈列的开成石经因保持了固有序列即使是整修也不宜变动,梁思成等专家提出的抗震加固方案为:将石经碑首拆去,以钢板加设于碑上端,钢板之上又加钢筋水泥横梁,碑石之间加制钢筋水泥立柱。依次方案对石经加固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开成石经模样,但已经没有原来的碑首。此保护方案虽改变了石经原有形制,但大大加固了石经本身,使石经免受地震之危害。抗战时期,倭寇飞机频频肆扰西安,政府要求军事设施远离碑林以保护开成石经等文物免受敌机轰炸,足见石经在碑林中的重要地位。好在日寇没有攻进西安,如果日军占领了西安,估计日本人垂涎已久的《开成石经》会被抢去日本。

在展示的每一段石经旁都有对其所刻内容的简介,这是对《周礼》的介绍。

《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不属于13经的范畴,属于2部儒经字样典籍,起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字典》作用,因此也被与13经刻在一起。这是《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的简介。

《尔雅》初成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已经全面修订成稿,是古代文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唐初以科举取士,定《五经正义》为科举标准,不久以《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易》《书》《诗经》《论语》《孝经》为十一经,到唐文宗开成二年,又加《尔雅》为十二经。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成石经》成就了《尔雅》的儒家经典地位。

《开成石经》如此受到世人推崇,它的重要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可以用“古本之终,今本之祖”这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华文化的原典,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开成石经》上所刻的 “十三经”不仅是传世文献的始祖,也是儒家文化的经典,是对儒家文献以及中国汉字的极为严格而成功的一次标准化,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

“共享多彩世界”运营者信息:李毅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中国图片签约摄影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师,有丰富游历经验的资深自助游驴友,写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胜景》《旅途撷趣》《仔细打量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摄图记书籍(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上均有发售,进入后搜索书名即可找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游历方面的散文,数十幅摄影作品被报刊杂志、网站和影展采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军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军的博客”即可找到)上发表了两千多篇博客,现居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名碑圣地,西安碑林
碑林北扩非动《开成石经》不可吗?|| 贞观大讲堂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