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人》是我最近唯一一本完完整整读完的书籍,期间没有断断续续。通读后,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不是人物传记的人物传记。我形容它“似非而是”,是因为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是以母亲的视角去的回忆女儿从出生走向死亡普通却传奇的一生,但其中又确实是讲述了女儿张纯如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表达和反映了她斗士般的特征和深层精神。

我读这本书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借书的缘故,无意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我想也没想就带走了。我如此迫切,完全是因为在这不久之前,我刚读完《南京大屠杀》(从张纯如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不久,对张纯如女士甚是敬佩。也是怀着一种对她好奇之心,我很认真地读完了整本书,书中张盈盈女士细致地呈现了女儿张纯如的生平:同年时的自办报纸,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的历史学者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过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这些母亲角度的细节,让我仿佛有了和张纯如一同成长的机会,感受她的内心。

我不打算去对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其它作出任何的评论,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想要了解更多,去阅读完这本书的收获肯定比我所作出的评论大得多,毕竟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诠释得了一个一直陪伴在侧的母亲对英年早逝的女儿的细致讲述。在这里,我只能做一些在我读完这本书后,对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些许感悟罢了。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或许是接触西方的思想很早,在书中,我真的很羡慕张纯如,能有一个开明、自由、充满爱的家庭。书中对纯如父亲绍进的描写并不多,但每次出现都事关纯如,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纯如的关爱。一个理科研究型学者,细心到回一次大陆开研究会也记得给女儿带她喜欢的图书,出门在外也会时刻惦记。他的这般慈爱,成了纯如成长路上的肩膀,有所依靠。

说到作者本人——纯如的母亲,那对纯如的帮助更是不可或缺的。她们母女两的关系,让我感觉更像是两姐妹而不是母女。她们的关系好到每周都会有邮箱往来,甚至是每天几封,互相分享生活;纯如的每一本新书,手稿都会先寄一份回家询问父母的意见,而他们也会很认真地看完并且做出批注;纯如在外地为书进行宣讲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母亲汇报;甚至,张盈盈还会为纯如整理因新书收集的大量素材,她们的信任大抵如此。

保持怜悯之心,用愤怒的力量去作斗争。作为一名作者,一位年轻的美国华人,张纯如第一个站出来大声疾呼,揭发日本军队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期间在中国南京对平民实施的一系列暴行。当看到被砍的头颅,被剖开的肚腹,赤裸的女人被强奸者强迫着摆出各种色情姿势,扭曲变形的脸上带着的无法忘记的痛苦和耻辱的表情,这些都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一张张黑白图像上时,她再也坐不住了,她知道这就是她下一本书必须要写的东西,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

在决定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时,就决定了她将会为此承受的超乎常人的重压。去翻阅历史档案、访问那些目击者和幸存者都是一件令人异常痛苦的工作,避免不了噩梦连连、甚至是抑郁的可能。但是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近乎遗忘,以及日本政府对这件事的轻描淡写乃至否认,都令她义愤填膺。

除了在收集事实时所要经受的身心精神折磨,在新书出版后,更是要面对众多日本历史学者、右翼的批判质疑、人身攻击,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张纯如没有丝毫的退缩,在为图书进行签售的过程中,积极发表演讲,向世界阐述南京大屠杀的事实,面对日本狂热分子的质疑,也正面地用事实给予回应,往往令其反对者羞愧不已。甚至,张纯如还在PBS《新闻一小时》新闻节目上就南京大屠杀事实与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进行对话,她的勇气让人敬佩,同时也让人担心,但正是她的坚持斗争,日本政府在南京所犯下的罪行才更为西方乃至世界所熟知。

再伟大的女性也终归要回归生活,也会有着共通的母性。张纯如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的遭遇也是异于常人。积极备孕的她却许久未果,查遍资料,也寻遍名医,试过了许多另类疗法,却始终找不到不孕不育的原因。只要想到无法生育孩子,成为一名母亲,她常常鼻子发酸,忍不住泪盈于眶。但她坚决要找出不孕不育的原因,最后在一名世界著名生育专家那里得知,她和布瑞特(她的另一半)的免疫系统不相匹配,即使怀孕也会不知不觉地流产。要知道,在全世界,免疫系统不相匹配导致流产的几率为2%,结果他们就是其中一对。

或许是出于母爱的驱使,最终,她选择了代孕。原以为一个健康的小男孩的到来是上天给予纯如人生前段对人权做出贡献的礼物,最终却没那么如愿。她的孩子在两三岁时却还不会开口讲话,到最后却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而此时的纯如,因为《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本政府曾经的暴行,面对着日本激进分子的恐吓威胁,精神受扰,陷入抑郁。而她为了能保护孩子的安全,忍痛把孩子送离了自己的身边,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煎熬。一个母亲的伟大,莫过于此,只要孩子能好好生活着,所有东西自己都能一人承担,即使感受到了要永别。

人有时候可以强大到一个人与群体为敌,有时候也会脆弱到被疾病所打倒。认识张纯如的人都想象不到她的一生竟然是用自杀来宣告结束的,这就好像葫芦藤上结出了南瓜一样让人觉得惊讶。在面对日本狂热分子的种种抨击、恐吓时,她都依然像斗士一样做着斗争,却在面对躁郁症的侵扰时,失去了理智,选择了屈服。

或许很多人会说,张的躁郁症是屈服于激进分子的各种恐吓,她的自杀,或多或少也是向他们投降的表现。但其实,张的死亡更多的是药物的作用,而不是躁郁症本身。张在患躁郁症的时候,并没有失去理智,她知道自己处境危险,她懂得要送离最爱的孩子。而在后来也被证实,张服用的精神类药物,并不能对病情有所帮助,反而会导致抑郁恶化,甚至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暴力自杀倾向。最后,在药物的副作用下,张失去理智,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就是如此,一旦意志为自我所用,就会有敢于为心中所求而作斗争的勇气,而意志一旦被它物所控制,就失去了本我,失去了为活着而活着的勇气。

一本书,写不尽一个人的一生。本书重点提及的更多的是张纯如的著名作品,忽略了她生命中更加丰满的其他部分: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青年人、一个妻子、以及一个母亲。作为人,无论缺哪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张盈盈的笔下,则让我们了解了张纯如更为私密的部分,以及她是如何写出那本最著名的作品。

一本回忆录挽回不了张纯如的离去,但它帮助一位母亲克服了失去女儿的忧伤,也让后人更加详细了解她是谁,再次感受到她的存在。这会永远是一种真切的存在,充满勇气,充满信念,充满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完这本书,连酒都不想喝了
《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你因何而死?
张纯如:用生命书写历史
她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付出生命,再多赞美都是苍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遗忘
《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36岁自杀,也曾打算要生育三个孩子
她去世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