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不陪我就长大了,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再不陪我就长大了。”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

  这是一个孩子觉得最幸福的一些事——

  “晚上来我的房间,为我唱歌,讲小时候的事情,你会拥抱我亲吻我,讲只有我们俩知道的事情,你不会担心我出意外,会跟我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你可以会和我一起在毯子下面看我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段特别的时光,这个时光不长,但是孩子会每天对这个时光有一个期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在人民政协报教育之春沙龙“高质量的陪伴”上指出。

  而母婴用品品牌NUK携手悠贝网曾做过一项什对中国0-3岁家庭的网络调查显示,有75%的家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带孩子,40%的父亲每日陪伴宝宝不足2小时。宝宝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是:61%的家庭选择了自己玩玩具,只有不足50%的家庭选择了与父母交流游戏,选择自己看电视的家庭占了25%。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界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和学者与会人员一致倡议:拒做“失陪族”,每日“家庭1小时”,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借以唤醒人们对亲子陪伴质量的关注。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亲子陪伴缺失,另一方面,在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陪伴变成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那么,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

  现在,“带孩子的责任交给爷爷奶奶、保姆,还有,交给各种了培训班,还有手机。”无怪乎专家们这样感慨。

  “缺乏陪伴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父母不能建立起安全性的关系,造成一种性格的缺失虽然未来也可以去弥补,但是事倍功半。”边玉芳教授表示,高质量陪伴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没有时间是万万不能的。有数据显示,每周陪伴增加一个小时,孩子很多不良的行为可以削减,例如吸烟、酗酒等等的行为。

  专家们更认同的是,陪伴,不在于为孩子买一大堆玩具,更多在于让孩子有一种平常的生活状态。但是,有许多细节被家长忽视了。

  “我们儿童保健科85%以上带孩子来看病的,都不是肺炎等疾病,而是在学校上课老是有小动作,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小孩出现了焦虑,错不在儿童,这些问题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和家庭。”儿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直言,陪伴应该是有质量的,这个质量体现在你把所有的想教给孩子的事情融汇你的日常护理中间,融汇在你的家庭生活中间,融汇在日常跟孩子的体验中,例如逛街、购物、探亲访友等等。

  朱宗涵建议,父母要参与日常的护理,在日常护理每一件事情中间,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健康情感观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互相鼓励互相分享的,孩子可以参与家务劳动,让他有自主,精神的愉悦感等等。还要有玩耍和体验。在玩儿的过程中,小孩获得了认知规则,知道怎么根据一个规则实现一个目标。一会吵架一会儿又和睦了,锻炼孩子们的谦让、坚持、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陪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对儿科定义的理解和变化,过去是把病治好了就健康了,现在不是,现在要考虑小孩怎么样有活力,怎么样有潜力地发展。”朱宗涵,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收获了四个宝贝的财富:健康、情感、良好的认知、能力。

  陪伴,如何读懂孩子?

  ——高质量陪伴是要有爱和情感的投入。

  “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投入对孩子的情绪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跟孩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如果你有爱的投入,眉头应该是舒展的,身体是前倾的等等。”边玉芳教授解释。

  亲子陪伴当中重要的是心理需求。“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方式,同时又把父母的想法能够表达出来,跟孩子面对这个情境解决问题,背后就是心理需求。所以,从心入手,就会极大地提升我们亲子陪伴的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表示,亲子陪伴在儿童期、青少年期陪伴的特点是不同,要把年龄凸显出来,6岁以前或者是12岁以前的儿童希望“我”是被爱的被关注的,青少年时期是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抽烟、喝酒、网络成瘾等,原因是有一部分孩子追求刺激,还有一部分孩子追求接纳。有一些,孩子说我在父母眼里都是不好的,就自暴自弃。自暴自弃也是这个年龄段一些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

  林丹华特别指出,沟通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听,一个是说。听,怎么听?用心听,用耳朵听,还是用目,用眼睛听,什么叫用心听?要听到孩子所表达的他的话语背后的真正的含义,这个含义是跟他的心理需求相关联的。因此,听的时候,要听他讲的那一段话,他的情绪、体验、感受,还有背后的希望和期待,这就是它的心理需要。

  高质量陪伴不能过度控制。“有些妈妈是全职妈妈,于是,我们的父母会对孩子严格控制,零距离监控,事事监控,事事唠叨,让我们的亲子陪伴变得比不陪伴还要糟糕。过度的陪伴让我们孩子没有责任感,没有充足的良好的心理能量,对他的发展不利,过度陪伴变成一种压力,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主的能力。”边玉芳教授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父亲的陪伴。大量的研究发现,相比母亲,父亲的陪伴是远远不足的,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走在“回家和孩子吃饭”的路上。(记者 靳晓燕)

[责任编辑:李平沙]  “再不陪我就长大了。”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

  这是一个孩子觉得最幸福的一些事——

  “晚上来我的房间,为我唱歌,讲小时候的事情,你会拥抱我亲吻我,讲只有我们俩知道的事情,你不会担心我出意外,会跟我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你可以会和我一起在毯子下面看我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段特别的时光,这个时光不长,但是孩子会每天对这个时光有一个期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在人民政协报教育之春沙龙“高质量的陪伴”上指出。

  而母婴用品品牌NUK携手悠贝网曾做过一项什对中国0-3岁家庭的网络调查显示,有75%的家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带孩子,40%的父亲每日陪伴宝宝不足2小时。宝宝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是:61%的家庭选择了自己玩玩具,只有不足50%的家庭选择了与父母交流游戏,选择自己看电视的家庭占了25%。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界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和学者与会人员一致倡议:拒做“失陪族”,每日“家庭1小时”,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借以唤醒人们对亲子陪伴质量的关注。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亲子陪伴缺失,另一方面,在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陪伴变成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那么,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

  现在,“带孩子的责任交给爷爷奶奶、保姆,还有,交给各种了培训班,还有手机。”无怪乎专家们这样感慨。

  “缺乏陪伴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父母不能建立起安全性的关系,造成一种性格的缺失虽然未来也可以去弥补,但是事倍功半。”边玉芳教授表示,高质量陪伴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没有时间是万万不能的。有数据显示,每周陪伴增加一个小时,孩子很多不良的行为可以削减,例如吸烟、酗酒等等的行为。

  专家们更认同的是,陪伴,不在于为孩子买一大堆玩具,更多在于让孩子有一种平常的生活状态。但是,有许多细节被家长忽视了。

  “我们儿童保健科85%以上带孩子来看病的,都不是肺炎等疾病,而是在学校上课老是有小动作,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小孩出现了焦虑,错不在儿童,这些问题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和家庭。”儿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直言,陪伴应该是有质量的,这个质量体现在你把所有的想教给孩子的事情融汇你的日常护理中间,融汇在你的家庭生活中间,融汇在日常跟孩子的体验中,例如逛街、购物、探亲访友等等。

  朱宗涵建议,父母要参与日常的护理,在日常护理每一件事情中间,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健康情感观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互相鼓励互相分享的,孩子可以参与家务劳动,让他有自主,精神的愉悦感等等。还要有玩耍和体验。在玩儿的过程中,小孩获得了认知规则,知道怎么根据一个规则实现一个目标。一会吵架一会儿又和睦了,锻炼孩子们的谦让、坚持、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陪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对儿科定义的理解和变化,过去是把病治好了就健康了,现在不是,现在要考虑小孩怎么样有活力,怎么样有潜力地发展。”朱宗涵,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收获了四个宝贝的财富:健康、情感、良好的认知、能力。

  陪伴,如何读懂孩子?

  ——高质量陪伴是要有爱和情感的投入。

  “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投入对孩子的情绪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跟孩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如果你有爱的投入,眉头应该是舒展的,身体是前倾的等等。”边玉芳教授解释。

  亲子陪伴当中重要的是心理需求。“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方式,同时又把父母的想法能够表达出来,跟孩子面对这个情境解决问题,背后就是心理需求。所以,从心入手,就会极大地提升我们亲子陪伴的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表示,亲子陪伴在儿童期、青少年期陪伴的特点是不同,要把年龄凸显出来,6岁以前或者是12岁以前的儿童希望“我”是被爱的被关注的,青少年时期是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抽烟、喝酒、网络成瘾等,原因是有一部分孩子追求刺激,还有一部分孩子追求接纳。有一些,孩子说我在父母眼里都是不好的,就自暴自弃。自暴自弃也是这个年龄段一些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

  林丹华特别指出,沟通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听,一个是说。听,怎么听?用心听,用耳朵听,还是用目,用眼睛听,什么叫用心听?要听到孩子所表达的他的话语背后的真正的含义,这个含义是跟他的心理需求相关联的。因此,听的时候,要听他讲的那一段话,他的情绪、体验、感受,还有背后的希望和期待,这就是它的心理需要。

  高质量陪伴不能过度控制。“有些妈妈是全职妈妈,于是,我们的父母会对孩子严格控制,零距离监控,事事监控,事事唠叨,让我们的亲子陪伴变得比不陪伴还要糟糕。过度的陪伴让我们孩子没有责任感,没有充足的良好的心理能量,对他的发展不利,过度陪伴变成一种压力,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主的能力。”边玉芳教授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父亲的陪伴。大量的研究发现,相比母亲,父亲的陪伴是远远不足的,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走在“回家和孩子吃饭”的路上。(记者 靳晓燕)

[责任编辑:李平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就发生在亲子互动中
疫情防控“家”行动 | 居家学习,也不要忘记孩子的心理防护
“你是个XX的孩子”一句童年的标签,影响多少人的一生..
家长课堂:如何化解“隔代教养”的弊端
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
“隔代教养”——怎么“养”才是“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