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集杀疯!央视出手,他才配叫国产顶流!
userphoto

2022.09.05 海南

关注




1933年1月12日,北平。

寒风砭骨,早早吹散了街上的行人。


某处不显眼的四合院里,正在召开一场既重要又特别的会议,屋内气氛非常严肃。

这6位眉头紧锁的与会者,不是军政大员,也不是富商巨贾,而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委员会。

就在同一天,日军攻占长城要隘九门口,北平陷入危境。


刚建成不到两年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存放着全中国最精华的古代典籍。

有皇家珍藏,也有民间善本,最广为人知的敦煌遗书也在其中。

北平周围烽火连天,时局汹涌,这20万册珍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悬在图书馆上空的火把,先点着了委员会的忧患意识。

一年前,日军空袭上海,悲剧犹在眼前。

曾经的“亚洲第一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轰然倒塌在冲天的火光里,46万余册珍贵古籍付之一炬。


住在离东方图书馆十多公里远的居民,看着漫天的灰烬,往自家阳台上整整飘了一个星期。

每一撮灰,都是“粉身碎骨”的唐宋元明清!

与东方图书馆一路之隔的商务印书馆,也未能幸免于难。


而就在三个月前,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始了珍贵文物的打包工作,准备南下迁往上海、南京。

要不然紧跟故宫后脚,南迁典籍?

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

一来,南方气候潮湿,不利于保存。

二来,从北平到江浙沪路途遥远,容易发生意外。

况且,当时的舆论倾向是“南迁代表放弃北平,会动摇抗战信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执意南迁,实属不妥。


考虑再三,大家做出了较为稳妥的决定:就近转移到北平周边地区,有国际背景的机构。

因为顾忌国际关系,日方不好对这些机构动手。



会议结束十多天后,转移工作开始了。

每个装书的箱子都是由松木定制的,厚实又耐磨。

工作人员会为每本书都裹上蜡纸,用来隔绝潮气,封盖前也会塞入药物,防止虫蛀鼠啃。


战乱时期风云莫测,仅仅两年后,华北事变。

这批凝结着中华文化精粹的典籍,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而此次迁移的目的地,又极其无奈地绕回了四合院那场会议上的决定:南下到上海和南京。

尤其是上海,可以用租界作掩护,躲避搜查。

负责这次迁移的,全部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员工,他们花了7天时间,用火车把586个大箱子运离北平。


路途遥远,危机四伏。南下途中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国民政府没有派一兵一卒护送。

他们深知,文脉不能断,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不能退缩。

然而,好不容易将古物安置好,战火就烧到了江浙沪地区。

上海沦陷后的一个月,南京也失守了。

尖叫与哀嚎,久久回荡在南京城的上空;血肉与焦黑,生生割裂了十里秦淮景。

这一时期,日军发动的文化洗劫也是空前的。


这样的惨况下,在南京守护典籍的工作人员被迫疏散,刚来南京任职分馆主任不久的钱存训,不得已掉转头,奔赴上海办事处。

钱存训抵沪时,已是物价高昂、房屋奇缺的“孤岛”时期,随处可见难民。

当时,法租界与日军的关系最为亲近。

但,钱存训明白,租界局势直接受国际关系的影响,寄希望于租界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他又进行了多次的秘密转移。


上海这批典籍善本太过珍贵,用“国宝”一词都无法形容其文化价值。

6万多册精选善本、9000多卷敦煌写经、数百件金石碑帖等。

其中,最珍贵的300箱“国宝中的国宝”,被存放在震旦大学博物院,和某私人住宅的地下车库。

就这样,提心吊胆着到了1940年。



7月份,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日本宪兵突袭法租界。

每次听闻中国政府机构寄存在法租界的财物被盗,钱存训的内心都会掀起波澜。


骚扰与搜查日复一日,如果还按兵不动,那这些“凝固的历史”终会被抢掠走,多年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另谋生路!

可是,突破日军封锁线,将几百个大箱子运往内陆,无异于自投罗网。

馆长袁同礼的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另辟蹊径,往美国运。


从岌岌可危的法租界,越渡太平洋,将国宝运到美国?

这计划需要无比严密的配合才能完成,而且不能保证中间环节不会走漏风声。

再者,中国人的棘手事,美国人愿意管吗?

时不我与,带着所有的不确定性,袁同礼辗转联系到了胡适。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正在美国积极寻求抗日援助,是他出面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商谈,接纳中国古籍一事。


结果是乐观的,美国同意接收这批典籍,并承诺会在战后尽数归还。

美方只有一个条件:为它们逐一拍照,制成微缩胶卷,并提供给全世界查阅。

压在胸口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一半。

当务之急,是找到将古籍善本运离上海的办法。

囿于现实,他们只能花费三个星期,再次精选出3万册,装了100箱。

这些书,多数是清廷内阁的旧藏,62册《永乐大典》也在其中。


该如何安全通过海关,装上美国的邮轮?

最开始,是由美国的军舰来沪接运,但美国通过大使馆收到两个箱子后,就因日本人的干涉而中断了。

无奈,只能再想办法。


负责人拿着介绍信找到当时的海关总督,希望他能保此事万无一失。

没想到,对方觉得事关重大,搞不好是掉脑袋的事,就给推辞掉了。

袁同礼决定试试第三个办法:以政府名义,将古籍寄往美国。

在忙活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把所有手续办齐,拿到了“出口许可证”,希望就在前方。


不巧再遇变故。

海关总税务司出面,叫停了这项计划。

这并非坏事。

在人声鼎沸的大上海滩,运送近百个大木箱太过显眼。

另外,码头已有很多工人被敌伪收买,装船之事还得从长计议。


计划搁浅,所有人都一筹莫展。

因为毫无进展,原先教育部下拨的3000美元运费,也被收回。


身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面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袁同礼不能坐视不理。

没资金,就自掏腰包!

总之,决不放弃。

就这样,袁同礼一直坚持抢救典籍,直到破产。

袁同礼一家的生活,也越过越清贫。

被困香港时,他的三个孩子同时得了盲肠炎,因为没钱诊治,小女儿不幸夭折。


战乱之苦、丧女之痛、转移典籍的事业被无限期搁置,难以想象袁同礼的内心,有多悲伤压抑。

就在一切看似山穷水尽之时,转机到了。

一位海关外勤检查员,愿意全力协助转移典籍。

等轮到他值班时,运抵海关的典籍无需开箱检查,可以直接放行。


于是,这批典籍善本被分成10批,在以“中国书报社”名义开的新书发票的掩护下,顺利通过海关。

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个月时间。

大家刚松一口气,却传来了载有典籍的“哈里逊”邮轮被日军俘获。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这100个大箱子凶多吉少。


1942年6月的一天,负责运送典籍的钱存训,从早报上看到一则令他满头疑惑的新闻。

美国国会图书馆已收到102箱珍贵典籍,即将开始拍摄胶片!

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砸懵了脑袋。

怎么到的?它们经历了什么?

这趟惊心动魄的抢救之旅,仿佛被抹去一般,沉没在茫茫史海,没有任何档案留存。

至今,我们仍无从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


“平馆善本运美”一事,很快就传到了日军耳中。

数月后,日伪掠走了藏在中国科学社和法租界的部分藏书。

所幸,其余的典籍善本未被发现,安全度过了抗战岁月。

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的藏书回到了北平。

而袁同礼一直挂念着漂泊在海外的典籍,选择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兼做典籍的监护人。


这一去便是16载,直至逝世。

1965年11月17日,那流浪24年的102个大箱子,运抵中国台湾。

20年后,当初亲手将这批典籍送关的钱存训,已74岁高龄。

他前往台北市,再次见到了“老朋友”,每个箱子上的封条还清晰可辨,“国立北平图书馆”。

这七个大字,向世界诉说着,那段战乱时代里惊心动魄的逃亡岁月。



一首《开箱歌》写道:挺直腰板站着,别悲伤,这箱里放着杜甫和陆游,他们又陪着我们逃一次荒。

战争让人间生灵涂炭,更让一个民族的文化面临着巨大浩劫。


那些铜器陶俑,那些瓷瓶玉物,那些唐诗宋词,那些经文拓片,都在战火燎原的时代里,成了罪恶与欲望的祭品。

上文讲述的“平馆善本逃难记”,只是抗战时期我国文物迁移的一个片段,只是千难万险的逃难路的缩影,同样的坎坷经历还有很多。

其实,早在甲午海战时,日本帝国博物馆总长九鬼隆一就起草过一份《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

天皇同意后,《办法》被派发给日军的海陆军将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掠夺,便开始了。

侵华战争期间,这一计划复燃,一场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抢救战,也打响了。


而在影视作品里,我们最常看到的是尸横遍野的前线,关于这段战时往事的呈现,是很缺失的题材。

央视精心制作的6集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块空缺。通过几场“逃亡”,让我们有机会去看清,这愈发模糊的历史轮廓。

每次跌宕起伏的抢救,都凝结着保全中华文脉的信心与决心。

这项伟大使命,虽不用冲锋陷阵,却也危机四伏,倘若一步棋走错,就会满盘皆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杭州城里的《四库全书》受到战火威胁。

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的主持下,228箱古籍跋山涉水,经历过坠江、轰炸、搜查,从浙江到贵州,数次迁移行程加起来达2500多公里。


终于在8年11个月之后,安然无恙地返回浙江。

抢救古籍的路上,因为着急用钱,陈训慈顾不上家人意见,压低价格卖掉余粮,换来200块运费。

临行前,陈训慈只留给妻子一句话:你们自己逃难去吧。


1942年,山西赵城已被日军占领,他们对藏在广胜寺里的稀世珍宝虎视眈眈。

这是一部金元时期的黄卷赤轴佛经《赵城金藏》,几年前被发现时,它已隐匿民间800年,珍贵程度不逊于敦煌宝库。


因为保管不善,当地百姓把它当成了废纸,小孩剪纸寻乐,大人拿它剪鞋样、糊窗户,对佛经造成了不小损坏。

整理出版后,《赵城金藏》又被日本人盯上,准备去寺里抢经。

战士们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一天一夜走了150里山路,后又经过反“扫荡”,把4800多卷古经抢救了出来。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个故事,是山东博物馆远涉7000里的南迁。

1937年夏,战火与地震,让济南城满目疮痍。

山东省立图书馆的馆员经过商议,决定将最珍贵的馆藏运走。


从曲阜孔府到武汉,再到重庆,5箱珍贵文物最后辗转到了乐山,其中包括734件金石器物、2659部稀世古籍、182件名人书画。

1939年8月19日,36架日军轰炸机在乐山上空掷下200多枚炸弹。

三分之一城区被夷为平地,4000多人殒命。


怕有闪失,这批文物被转移到了某处隐秘的山洞里。

数月后,因工作变动,文物的守护者只剩下李义贵一人。

战乱下,政府下拨的津贴时有时无,李义贵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

钱不够用时,他就下山去江边做搬运工、清理河道内的淤污、扛砂石、摆地摊卖香烟和水果,从日出忙到日落,换回微薄收入。


这种生活持续到1950年12月,十年有余。

期间,他也曾托人打探过妻儿状况,但都杳无音信。

走时,儿子才一岁,回家时,儿子已不认得他是谁。

后人在整理这段历史时,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带过。

“8月底,自此始,凌云寺存馆藏古物,仅由李义贵一人守护。”

幽居山洞10载的清苦岁月,我们无法体会其艰辛,也无法想象李义贵战时生活的提心吊胆。


一场战争到来,兵荒马乱,哀鸿遍野,让老百姓束手无策的事情有太多太多。

轰然倒塌的城池里,浓烟呛人的焦土之上,仍有肩负使命的中国人,一车车拉起中华文化的命脉,往外跑。

几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当昏黄的灯盏在纸墨上留存温热,古人一定想象过,这些凝结着中华文化的书卷,能够抵达岁月纵深处,向未来诉说民族的故事。

即便是在炮火里,这份希冀依然有人守护,有人传递。

他们有的破产,有的牺牲,有的流离失所,有的隐姓埋名。

但,他们抢救文物、保住文脉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过,因为那是无数先贤留下的宝藏,因为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故事。

他们,至今仍在启迪着世界。

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温故】炮火下的国宝
1932中国典籍大劫难:文化宝藏全毁在日军炮火之下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抢夺、焚烧我国珍贵古籍
新展来袭|徐渭艺术馆开馆公告
“册府千华”,见证苏州千年文脉
海峡两岸宋元版古籍万流归宗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