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有多少逆袭机会:如果你现在毕业,还愿意来深圳吗?

这几天,深圳各大车站和机场是忙碌的。因为一大波毕业生们,正在迅速靠近。

深圳,这座被誉为“梦想、草根、奇迹”的城市,如今已是大学生们毕业之后的首选地。截至今年6月底,通过“秒批”这一年内引入深圳的大学毕业生,就高达12万人。

但另一边,因为“深圳中考海啸”引发了一些家长们的沉思,他们开始怀疑当初来到深圳的选择,甚至萌发了“想回内陆”的打算。

来与不来,留与不留。这些问题,已经值得深圳人好好思考了。

前几天,圳长在武汉碰到一个刚刚硕士毕业的姑娘H,她正对一个来自深圳的offer犹豫不决。这个offer是一家生产无人机的知名高科技企业,月薪也是充满竞争力。按理说,这个offer对于年轻人来讲,是非常具备吸引力的。但也存在很现实的问题:择业的同时也是择城市,尤其对于一个渴望安定的“大龄女青年”而言,“择一城终老”,其实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但是,当这个城市是深圳时,她犹豫了——她不知道能在这个城市待多久。

作为老深圳人的“圳长”,本来很想安利一下深圳的各类好处,结果还没开腔,突然就杀出一位M小姐,她跟H说,“千万别去,去了你哭都来不及!”

原来,她是H的同门师姐、已在职场闯荡5年。从武大毕业后,她去深圳工作了三年,后来又气鼓鼓地杀回了武汉。作为过来人,M小姐开始讲述自己“哭都来不及”的经历。

2014年,M小姐来到深圳一家银行工作,刚开始工资不高,除去房租已经所剩不多。尤其是2015年开始,房价一路飙升,没钱买房的她一路看着房价狂奔,毫无对策。眼看着福田的房价从3万涨到8万,再看看自己四位数的月薪,越来越觉得不对路。

那段时间银行业吃紧,行业状况不佳,加上又与男朋友分手,情绪波动很大。她思前想后,果断跳槽,加入一家“估值十亿”的创业公司。“光靠打工,怎么能买得起房,怎么能在城市立足?房价让我变得非常焦躁,我经常半夜哭醒”。

加入创业公司之后,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暴走。“我们都记得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打了鸡血,似乎财富自由就在眼前”。

在各种号召下,当时的深圳满街都是路演、创业、融资、天使投资人;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什么互联网+、内容创业、VR、短视频、区块链、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似乎一夜之间,数千万、过亿的资金就会滚滚而来,那8万元一平的房子根本不在话下。

“CTMD,我当时身兼几职,没日没夜地死磕。谁知道后来……”

“后来怎么了?”我们异口同声追问。

M小姐说,“没有后来了。”然后咬了一口冰块。

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但显然,她离开了深圳。那动辄500万的房子,依然是她难以企及的目标。

“这个城市确实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但能抓住机会的还是少数人。”

在M小姐欲言又止的部分,其实圳长也听说过不少狗血案例:

企业没法盈利,裁员的、散伙的、撕逼的、老板跑路的,最后都是一个烂摊子。就算是活下来的企业,也是多次洗牌,创业初期的战友们不少反目成仇。估值10亿又如何?没有兑现,就是扯淡。开个创业大会,一群人集体表演,你捧我,我捧你,最后一起忽悠小白。当潮水褪去,裸泳的人就会原形毕露。但是,不这样干,怎么赚快钱呢?

“虽然企业倒了,但赚了一票的人并不是没有。垮了公司,富了个人。只是说,那个人是不是你而已。”

后来,M小姐在31岁时回到武汉,找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迅速又找了男朋友。她的幸福生活开始重新展开,虽然没有深圳的激情,也没有深圳的浪漫,但那是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她认为,深圳是别人的深圳,武汉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

听完这个故事,H同学呆住了。那么深圳的企业不能去了吗?

“月薪如果没有三万,别去。”M说。

原因是,在深圳目前的科技企业,四十岁以后你就很难生存了。中国有的是年轻人,不断往深圳跑。即使你在40岁前干得很出色,成功买房买车(当然还要贷款),但是40岁之后怎么办,你还有多少竞争力?你还能获得那个阶段的收入吗?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提问,圳长也无话可说。

虽然这个对话发生在武汉,但是,它反映了深圳这个城市的很多真实状况:大学生试图来深圳打拼,为的是实现一个中产梦。

无论是M小姐还是H同学,也不是野心勃勃、物质要求很高的人,名校毕业的她们,本来都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悲催的是,留下来意味着大规模的物质投入。只有家境殷实的大学生,才能在父母的帮助下买房,从而获得在深圳继续生活的资格。而那些指望从底层跃升中产的大学生,恐怕希望渺茫。

其实,数据也在印证着M小姐的话。

根据去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北上广深”就业比例持续下降。报告显示,2018年,只有2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比2014年下降4个百分点。今年的数据暂时没出台,但估计这个比例还将进一步降低。

这可能不是北上广深的错,只是其他城市的“性价比”比较高而已。

非常有趣的是,这部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共同发布的就业报告,还使用了一位曾经在深圳工作过的毕业生的描述,他说:

“在深圳每天得加班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但我来到宁波后,下午5点就下班了。这儿的生活成本更低、节奏也慢些,在宁波我觉得轻松自在。”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我们注意,报告称2018年,24%的大学毕业生在那里工作三年后选择离开一线城市,比2014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人否定了自己原来的选择,这里面就包括了失魂落魄的M小姐。

请注意,这只是工作三年后的情况,职场是越往后走坎越多,如果再统计五年、十年的数据,恐怕会更加不理想。

此前我们会说,深圳是梦想之城,这里有更多机会,助你实现阶层之间的跨越。

如今,机会依然很多,不少岗位待遇很有竞争力。但是,这些机会已经很难帮助外地青年实现阶层跨越了。再者,占民企总数99%的中小企业,寿命能有多长呢?“干一家倒一家”,有人不到30岁就换了七八个企业,长年处于流动状态。年纪大了,注定面临跳不动的状态。深圳,已经不是那个对外地青年友好的梦想之城了。

尽管深圳政府号称花重金网罗“高级人才”,但符合这些要求的又有几人呢?比如说深圳对博士后的奖励基数为30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高,但事实上这笔钱也仅仅能买到一个厕所。

最后,很多一般岗位也只能招到“深二代”,他们扎根已深、家里有了一定基业,至少不需要为房价太多发愁。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深吹”,这一刻真是担心深圳的未来。

深圳本来就是一个缺乏造血能力的城市(高校资源太过短缺),又缺乏人才的流入,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然会出现“失血”的状况。

事实证明,求贤若渴的二线城市也出台了户口优惠、住房和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开始跟一线城市抢人才。这些优惠政策吸引到不少毕业生,杭州、成都、宁波和武汉等二线城市颇受青睐。

一位在中山大学处理学生工作的老师对此有所评价:

“这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缺乏改革初期的那种‘狼性’,并不喜欢破釜沉舟式的大开大合。早期创业家的那种‘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他们不具备。他们更期待生活化的东西,讲求生活质量、需要宽松自由的氛围。他们不喜欢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

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这种“野蛮生长”价值观,跟新一代的追求明显不一致了。

也有学者提出,深圳的“文化缺失”也是这座城市失去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一来,深圳高校太少,学术、文化底色不足;二来,原有的三大文化集团——报业、广电与出版——表现低迷,核心主力纷纷出走,外围的知识提供者——比如插画师、专栏作家、翻译、特约研究员等,更是生存环境不佳。文化生产缺乏动力,又无法反哺社会,于是造成“断流”。那些心怀梦想的文科生,最后都在深圳变成了房地产策划。

从情感上说,深圳这个城市崭新、干净、新潮,年轻人应该喜欢深圳,但似乎,他们不被深圳所接纳。

从微观到宏观,从案例到数据,都在证明着这一点。如果这个信号得不到重视,深圳的未来值得担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适合年轻人买房居住的十大城市,第一名竟是
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出台:专科4万元,本科5万元
白领生存最困难的八大城市,看到最后我哭了……
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3683元 2年降2000元
报告称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今年降至3683元
武汉技工平均月薪超过本科毕业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