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孙权劝学

一、知识清单

1.一词多义

(1)当:

但当涉猎(应当)

卿今当涂掌事(掌控、掌管)

(2)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3)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2.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一种学位

(3)但当涉猎

但:

古义:只,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4)见往事耳

往事:

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5)见往事耳

耳:

古义:语气词,罢了

今义:耳朵

(6)即更刮目相待

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再;又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与蒙论议(省略了主语“鲁肃”)

(2)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短语后置,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4.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自以为/大有所益

(4)蒙/乃始就学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二、常见考点

1.重点句子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总是用军中事多来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2.中心思想

通过讲述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认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3.文意理解

(1)从哪里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从鲁肃夸赞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结友而别”可以看出吕蒙的学习结果。

(2)试分析文章中吕蒙、孙权和鲁肃的人物形象。

吕蒙: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道不足就立刻改正。

孙权:有远见,懂得帮助部下提高能力。

鲁肃:谦虚,并不因吕蒙过去不懂得学习而以同一眼光再去看待现在的他。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文略)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卿今当涂掌事              木兰当户织

B.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

C.寻复南奔                 寻病终

D.温故而知新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解析】A.当道,当权/对着;B.连词,于是/连词,才;C.不久;D.承接关系,然后/转折关系,但是。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文节选自《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为“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C.【甲】文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乙】文中的“帝”是指皇帝。

D.【甲】文中的“与蒙论议”与【乙】文中的“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解析】B.应划分为“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B.【乙】文中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C.【甲】【乙】两文中的吕蒙与傅永都是武将,都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D.【甲】【乙】两文中的吕蒙与傅永取得惊人的长进的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刻苦学习。

【解析】A.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__(傅永)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卖油翁

一、知识清单

1.通假字

(1)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勺子)

2.一词多义

(1)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他,指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它的,指葫芦)

(2)射:

陈康肃公善射(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本领)

(3)尔: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但手熟尔(语气词,同“耳”,罢了)

(4)以: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3.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尝:

古义:曾经

今义:尝试;品尝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古义:放下

今义:解释

(3)睨之久而不去

去:

古义:离开

今义: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但微颔之

但: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4.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名词作动词,点头)

(2)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3)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尝于家圃射”,状语后置)

(2)省略句

自钱孔入(“自”前省略主语“油”)

6.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1)公/亦以此自矜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睨之/久而不去

(4)徐/以杓/酌油沥之

二、常见考点

1.重点句子翻译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他自己也凭这一点自夸。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很久也不离开。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老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文意理解

(1)课文结尾处康肃公陈尧咨由“忿然”到“笑”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陈尧咨的“忿然”表现了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性格。但在老翁以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面前,他无话可说、心悦诚服,于是笑着打发老翁离开,他的态度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卖油翁技艺的高超。

(2)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文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陈康肃公善射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B.以我酌油知之       皆以美于徐公

C.日与水居也        不可久居

D.则虽壮            虽乘奔御风

【解析】A.擅长/善事;B.凭、靠/认为;C.生活/停留;D.即使。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文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为“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C.【甲】文中的“翁”指男性老人;【乙】文中的“南方”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D.【甲】文中“尝射于家圃”与【乙】文中“问于没人”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解析】B.应划分为“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文中陈康肃公自信,卖油翁自大。

B.【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生不识水”。

C.【甲】【乙】两文中“卖油翁”与“没人”都体现了“熟能生巧”。

D.【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加练习。

【解析】A.【甲】文中陈康肃公自大,卖油翁自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__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短文两篇(课标篇目)

(《陋室铭》《爱莲说》)

一、知识清单

1.一词多义

(1)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清:

香远益清(清幽)

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3)远:

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

(4)鲜:

陶后鲜有闻(少)

屡见不鲜(新奇)

(5)谓:

予谓菊(认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2.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样子

(2)亭亭净植

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植物

(3)宜乎众矣

宜:

古义:应当

今义:合适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灵验)

(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4)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

5.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晋/陶渊明/独爱菊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常见考点

1.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功名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没有受到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中心思想

《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现作者两袖清风的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文意理解

陋室铭

(1)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孔子名言结尾,增加了文章感发情志的力量,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韵味。②运用反问语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③用孔子的话来证实陋室不陋。④衬托以上三个作者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原因是环境美观,来往客人高雅,主人兴趣高雅,再次强调文章主题。⑤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2)文中描写“莲花”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赞扬莲花的美好资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爱莲说》着意写莲花,但作者不只静止孤立地对莲花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文章开头用菊、牡丹来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结尾再次以菊、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美好形象,表达对莲的赞美之情。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描述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应该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何陋之有     同予者何人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爱者甚蕃

C.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解析】A.都是疑问代词,“什么”的意思;B.动词,可以/动词,值得;C.动词,远播/副词,远远地;D.副词,很少/形容词,鲜艳。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断句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D.《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与《爱莲说》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解析】D. “莲,花之君子者也”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标明了各自所属文体的不同。根据古代文体分类,“说”是说理文,“铭”是应用文。但两文都阐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两文又都属议论文范畴。

B.《爱莲说》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C.《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D.《陋室铭》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爱莲说》则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解析】D.《陋室铭》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没有受到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河中石兽(课标篇目)

一、知识清单

1.一词多义

(1)之:

闻之笑曰(代词,指代“寻二石兽”这件事)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指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2)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并:

古义:一起

今义:合在一起;并且

(2)阅十余岁

阅:

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看;检阅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一门学科

(4)但知其一

但: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棹数小舟(省略主语“僧”)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5.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众服/为确论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常见考点

1.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认为它们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中心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入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3.文意理解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课后习题)

寺僧和讲学家犯了办事凭自我经验、没有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石兽掉进河里,寺僧以为水能漂物,石兽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深陷进河沙里。只有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说明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2)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的故事通过寺僧、老河兵、讲学家推断的三种结论,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任何事情都不要妄下定论,要思考全面。要找到这件事在共性中的个性。遇到事情我们不能想当然,如果不认真分析,就会很容易出错。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河中石兽》(文略)

【乙】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④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⑤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嘲笑。③移时:不多时。④焉:……的样子。⑤服:心服口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未及移时                徐公何能及君也

D.且仆于田                 年且九十

【解析】A.于是;B.被/向,对;C.到/比得上;D.并且/将近。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为“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C.【甲】文中的“尔”指你;【乙】文中的“子”是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D.【甲】文中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与【乙】文中的“甚矣,农之惰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解析】D.【甲】文中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动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中采用借物说理的方法,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

B.【乙】文通过“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达了劳动的时候要卖力。

C.【甲】【乙】两文中“老河兵”与“农夫”都能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经验。

D.【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考虑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

【解析】B.【乙】文通过“行者”的举动,表现了违背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__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七年级下册(诗歌)

木兰诗

《乐府诗集》

【本诗主旨】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勇敢、刚毅、轻视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女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

【写作特点】叙事详略得当,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解析】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并不是只有将军拼死作战,只有壮士十年后归来。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_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续时间的漫长。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本诗主旨】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文人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凭今吊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以激昂奋进的调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C.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D.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A.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所以A项叙述错误。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__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望岳

[唐]杜甫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写作特点】1.语言凝练而形象。2.借景抒情。3.虚实结合。

1.(2018年荆州82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颈联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尾联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解析】尾联表现的是诗人想象总有一天会登上泰山绝顶,而非是他登上了泰山后的感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__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本诗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作特点】1.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2.虚实结合,运用隐喻手法寄托壮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B.“寻”不是“寻找”的意思,而是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__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本诗主旨】该诗描绘了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表现了诗人热爱家乡、留恋农村生活的情趣。

【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是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佛求神保佑的陋习。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解析】C.“宣扬迷信、拜佛求神保佑的陋习”分析不当。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诗人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2.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试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__内容上,这两句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表现手法上,这两句中的“疑无路”与“又一村”构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在山重水复之时的那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心情。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本诗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离京时愁闷的心情,但也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写作特点】1.托物言志。2.运用比喻、烘托的修辞手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诗人心潮不平。

B.“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解析】D.“更护花”是诗人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2.[2018年贺州15(2)2分]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__示例一: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落红”和“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初中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七年级古诗词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默写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自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文默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