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真诚疗愈“文字讨好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社交媒体上又造出了一种新“病”——“文字讨好症”。据网友解释,得此“症”者线上聊天时会字斟句酌,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如“哈、呀、哇、啦”,显示自己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心里更舒服。不少职场人纷纷在热搜话题中留言,表示自己“病”得不轻。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交流中出于礼貌,用一些语气词悦人悦己,无可厚非。但为何现在不仅要刻意而为,而且愈发“通胀”?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通过社交工具聊天,彼此之间隔着屏幕不知情感,很容易造成对文字理解的歧义。网友们据此衍生出了不少心照不宣的潜台词。比如,“哦”既可指代“明白了”,也可被解读为“不高兴”;“呵呵”既可能是“愉快”,也可能是在“嘲讽”。为了防止这些误会的产生,许多人便倾向于用活泼的文字和表情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形成了所谓的“文字讨好症”。

“文字讨好症”是互联网时代多元社交语境下的反映,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人不会时时刻刻生存于网络,现实与虚拟的交织才是普通的日常。如果每天都要“端着”,随时想着切换语言模式,放下手机时一本正经、侃侃而谈,拿起手机后卖萌撒娇、嗲里嗲气,这样的“反差”很可能带来人设的负担、表达的阻塞和真情的隐瞒,造成精神内耗。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很多人习惯了用矫揉造作的语言,也容易失去严肃思考的能力,拉低更多场景中交流的质量。

没有谁愿意总戴着面具伪装,之所以被动“生病”,本质上还是对人与人之间该怎样交流存在困惑。今天,社会原子化愈发突出,个体生存更加独立,人际关系也更加疏离。新一代“网络原住民”没有父母那辈人的集体生活经历,也难以无师自通地习得在熟人社会中的沟通技巧。为了改变“网络上异常活跃,现实中唯唯诺诺”的交流状态,不少年轻人买“沟通教材”,上“情商网课”,行“文字讨好”,希望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减少社交难度。但有时候,过于追求技巧可能是钻了牛角尖。“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用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进行交流,“文字讨好症”就可以被治愈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光明时评:微信回复“哦”“嗯”“呵呵”,有人不能忍?
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
社交新风 | 落字无悔
三三有梗: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我终结了几乎全部网络社交聊天群
写作是种高质量的社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