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PS:系统阐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蕴。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语出《道德经》第五章,全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常被用来为人的残暴做辩护,尤其是为暴君。明朝的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自称圣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圣人。这位“圣人”迷恋飞升之道,沉湎炼丹,乱政连年,民不聊生,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嘉靖果然是一副“以百姓为刍狗”的模样,心中装着天下,但全不拿百姓当回事——刍狗者,草芥也,陈宝国老师演得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果然是说天地和圣人理应残暴不仁吗?
当然不是。这里有两个点需要做澄清:
1、文本中的“不仁”所指向的是绝对客观,或者叫非主观,即是说,不掺杂任何人的意志和感受,乃是“非人性”的。所以,天地不仁,并不是指天地残暴,而是说,天地自有其法度,无所谓人的感受。久旱后下雨叫甘霖,人们称颂之;连续下雨导致内涝,叫苦雨,人们咒骂之——这全是人的感受,天地是价值中立的。

2、文本中的“圣人”所指向的是理想中的完美人格,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圣人”可以做到像天地一般“非人性”,只能存在于理想中。试想,如果一个人把七情六欲,把意志想法,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念头全部去除,一点不剩,那还是人吗?人或许可以对抗性欲,对抗贪欲,但如何对抗饥渴难耐时对食物和水的渴望呢?如何对抗想要对抗欲望的这个“欲求”呢?

2/

为了系统理解《道德经》第五章,逐句解读文本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慈与否,不具有人格属性,无善恶观念,无贵贱,所以“万物”和“刍狗”无界限,均是天道之下偶然生灭的事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和“天地”一样,不具有人格属性,无善恶观念,无贵贱之分。所以不会区分“百姓”和“刍狗”。雷能劈死人,也能劈死猪,如果一道雷劈下来,劈到谁算谁,而不会绕开人去劈猪。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蘥,指鼓风袋,用来在金属冶炼时鼓风以增强火力。天地之间,像一个超大型的鼓风袋。很多瑜伽球就是用类似鼓风袋一样的东西来充气的。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鼓风袋中空,但并不会塌缩,只要鼓动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气体产出。所以,此处的“屈”理解为“塌缩”,并非“穷尽”。鼓风袋虽然是空虚的,内部仿佛没有什么支撑,但却“虚而不屈”,这是因为运动让鼓风袋一张一合,产生风力,所以不屈。就像自行车虽然只有两轮,但只要行驶起来,就不会倾倒。“道”通过运动而创造万物,运动是道的第一性,此处是一个重要体现。
多言数穷,不如守冲:言,言辞,引申为概念和规矩;数,计算,引申为变化。多言,即概念很多,规矩很多;数穷,即变化竭尽。
这是对上一句的承接。上一句是借“橐龠”的特性来描述天地运行的法则,道创生万物的方式。天地何以运行,道何以创生万物,是因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是前提,运动是必然,所以“多言”必“数穷”,概念太多,抑制了想象;规矩太多,阻碍了运动。
概念和规矩多了,转圜的余地就会少,失去了创生的活力。所以“不如守冲”,即不如保持空虚的状态,不是不“言”,而是要“少言”。
综上,文本通译为:

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祂不具有人格属性,无情感色彩和道德意志,无善恶贵贱之分。万物与刍狗,祂一视同仁。圣人(由于遵于道而无主观)无所谓仁或不仁,祂不具有人格属性,无情感色彩和道德意志,无善恶贵贱之分。百姓与刍狗,祂一视同仁。天和地之间,空与实之间,就像一个鼓风袋。空虚但并不会塌缩,只要拉动压缩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气体产出。所以过多的规矩和概念让变数穷尽,事物失去活力,走向灭亡,不如保持空虚。

3/

《道德经》是一部反大众反人性的经典。

反大众和反人性在相当程度上是趋于一致的。如果要概括人性,即是意志和欲望,形象一点说,即是善恶分别。按照人类自己的善恶观念,从对其他物种所造成的伤害来讲,人类自身即是最大的恶魔。
而人的分别心让人只看到他人的恶而忽视自己的恶,大众即是典型。
《道德经》所崇尚的,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是对此的说明。读《道德经》时,最常能感受到的是大众的愚昧和人性的造作。而《道德经》则为人类发展(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提供了一个方向,纯净人性,走向神性。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孔子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周礼崩坏的结果,于是宣扬恢复周礼。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礼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从分封走向帝国。孔子以形式主义支撑稳定局面的原始愿望落空——恢复周王朝分封制,但却被后来的儒家以另一种方式继承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皇权和父权的二元结构为农耕时代带来了“稳定”的局面。与此同时,形式与伪饰主义慢慢长进了国人的骨子里。孔子作为木偶,被推上圣坛,受后世崇拜。
后世的人们喜欢将智慧和道德混为一谈,他们首先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于是自然的认为他的道德也是高尚的,所以他没有局限性且富有智慧。不得不说,大众之愚昧,始于群体的肤浅可操纵特性(越是肤浅的口号对于群体越是有效的)。
由此我想问,你知道如何让大众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吗?
答案是:首先告诉大众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贱的,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让大众接受这一点,最后给大众扔一根绳子,并告诉他们,这根绳子就是道德之绳,绑在谁身上,谁就是高尚的——于是你就会看见他们自己把自己捆绑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这根绳子捆绑所有人,并且他们会从中获得高尚感。此即道德绑架。

4/

孔子渴望秩序,大众也渴望秩序,而秩序是“非人性”的。秩序这个概念是对世界运行所呈现出的众多状态中的某些状态的指称。

《道德经》把秩序分为三种:

一种是“天之道”,即宇宙秩序,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一种是“圣人之道”,即社会秩序的最高形式,符合天道的;

第三种是“人之道”,即社会秩序的一般形式,损不足以奉有余,在天道之下运行。
这三种秩序都是庞大且精密的系统,非人力所能为。人只是这三种秩序下的蝼蚁,既无法对抗又无法逃脱,所以《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接纳无常是塑造意义的前提,否则便是聚合沙水造楼阁——风干即破。
《道德经》第一章说:“名可名,非常名”——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许终是一场徒劳,一切不过名相,即便触摸到一点点实质,也是沧海一粟。所以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然而最高的乐观即在于,明知是徒劳,却免不了去追寻,不是出于目的,而是起于根本动机——探索是人的本能。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不是计划要做的事,而是正在做的事,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目的或意义,是在这个基础上确立的。
世界是“”和“”构成的,或抽象或具象,或有形或无形,或物质或能量,或被影响的(实物)或实施影响的(规律)……它们在动,它们所构成的万事万物都在或明显或微弱的动,在变化,在盛大或衰灭——世界即是“有”和“无”的运动过程之呈现。

所以,如果你要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和“无”即是线索,由其衍生出的聚合与消散、抽象和具象、能量和物质则是尝试认知这个世界的通道。

5/

根本上来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对人的嘲讽:

心中有贵贱,就永远都跳不出贵贱。

古代的祭祀活动很频繁,有大神与小神之分,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当然这都是人为的分别。不同意义的祭祀用不同的祭品,祭品也分高低贵贱,其中牛、羊、猪比较贵重,合称“太牢”。最贵重的祭品是牛,其次是羊,再次是猪,然后是狗。刍狗是草扎成的狗,属于祭品中最贱的一种,祭祀前很受重视,用过之后则被人轻贱。
人自视为万物之王者,然而在“天地”和“圣人”那儿,与最贱的草狗无异。草狗,在人为的等级划分中,连狗都不如。
陈胜吴广起义起义时喊的口号是什么?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竟然在今天还让许多人听得热血沸腾,说明大众确实比较便宜。
所谓“王侯将相”,是人为设定的爵位和职位,且是世袭的,也就是说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贵”的,哪怕他是个十足的、毫不含糊的蠢货。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局限性就在于,喊出这句话的人还是在“王侯将相”里打转,并没有打破这种人为等级的划分,“王侯将相”还在,无非是谁来做罢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被严重高估的一句话,既不具有开创精神,亦无宏大视野,徒有囚徒之勇,败局埋在开端。不过中国人似乎历来对这种囚徒之勇都赞赏有加,对于人为划分的等级,不想着去打破,只想着成为人上人,而“人上人”成为了吃“苦中苦”的原始动机,常怀此心者一旦成为所谓“人上人”,扬眉吐气的同时必定会狂傲,辛辛苦苦,终是囚徒。心中有贵贱的人,永远跳不出贵贱。
人类喜欢划分等级,这是人类最无耻最虚伪之处。划分等级是为了趋贵而避贱,为了名正言顺的攫取不当利益。直至高低贵贱深入人心,便生出荣辱来折磨世人。所以《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人们所追求的永恒的贵,基本是不存在的,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恰到好处的死掉。
每个人都是贵贱一体的,一个人即便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贵的,但亦无法避免他在另外一少部分人眼中是贱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始于有所求,如果一个人认为被求即是贵,那么他一定是贱的。此即贵贱一体。一个人的可怜处在于不自知,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这绝对是缺心眼儿。
和那些习惯于道德绑架的人们一样,庸众的荣誉感通常廉价而愚蠢,你只要告诉他荣誉高于一切,然后再挖个粪坑,并告诉他荣誉就藏在下面,他多半会跳下去的。

6/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向别人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高贵典雅,甚至证明自己是个“圣人”——不是人。

其次的苦是困在所谓的“意义”中打转,跳不出来,于是不得不挤在人群中踮起脚站着,以便追求一种想象中的“高”或“高尚”。

人生原本没有什么目的,更无意义,人的原本就是一大堆冲动。对生的冲动,对真的冲动,对美的冲动。
冲动即是爱,爱即是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章
道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橐龠”怎么读,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
天天学习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不仁...
鲲读《道德经》| 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