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师承实录(余国俊 著)学习笔记

一、肺系病症:

1、虚人咳嗽:柴胡桂枝汤加减(江尔逊大医),扶正祛邪,不以发汗为立足点。

虚人:气血阴阳偏虚之人,包括久病致虚者。

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 15g,黄芩 6g,法夏 12g,甘草5g,生姜 5g,桂枝15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枣10、茯苓20、仙鹤草50、葛根30。

虚人感冒,理与少阳病症同。

仙鹤草是中约中的“激素”,但绝无西药激素的不良反应。

2、出类拔萃的治咳专方:

  久咳(三个月以上),中西医多治无效。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 10g(包煎) ,  白芍 12g,生甘草 5g,荆芥15g,苏叶 10g,前胡 10g,法夏 10g,杏仁 10g,白芥子 10g,桔梗 10g.2 剂。

 旋复花者:1、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谚。2、味辛咸,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 可见旋复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

  金沸草散可加减: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五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极少数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虽减,但却不能扫尾,渐渐干咳无痰,夜间加重,舌净无苔。用“顽咳方” :玄参15g,麦冬 15g,五味子6g,生甘草 6g,桔梗 10g,仙鹤草 30g,炙紫菀 30g,桃仁 10g,红花 6g,藕根 30g,生牡蛎 30g以收全功。

3、喉痒呛咳的“喉源性咳嗽” 。顾名思义,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喉科六味汤加味: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

衣各6g,木蝴蝶 15g,鲜梨皮 50g,3 剂。取效后可上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阴生津。

 二、心系病症类:

1、心悸(以胸闷隐痛、欲眠时易发早搏,不易睡)

  余国俊方;生脉散合桂枝甘草汤、温胆汤化裁:潞党参15g,麦冬 20g,五味子6g,桂枝15g,炙甘草 6g,法夏 10g,茯苓 15g,陈皮 10g,枳实 10g,竹茹 10g,苦参 10g,甘松 6g,五灵脂15g(包煎)。6 剂。 取效后再随症加减。

  张锡纯两首名方,一为定心汤,治心虚怔忡;一为安魂汤,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眠,用之多验。经临床验证,若兼有热象者,酌加苦参、桑寄生,疗效尤佳。

2、不寐:

《灵枢》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千年古方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上文给出的方剂是半夏秫米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秫米即高梁米)

余国俊变通方:法夏30-60、高梁米50-100,夏枯草15-30克。合安魂汤效果更加好。

三、脾胃系统:

1. 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主症:胃腕隐痛、饥时加重。辩证为心脾亏虚、胃络瘀阻。

  方:黄芪30、党参15、白术15、炙甘草6、石菖蒲6、炙远志6、炒枣仁12、广木香15、当归10、茯苓15、丹参30、三七5克(轧细药汁送服)。可配止血散等院制药品。

2. 痞满:(慢性胃炎)

  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20g,黄芩6g,黄连6g,太子参15g,干姜6g,薄公英30、丹在30g ,广木得10g,乌梅肉15g、大枣15.

3、胃缓(胃下垂,主要症状腹胀、饭后加重):余国俊从肝论治;或以治肝为重心。

  方:胆肝旺热脾胃寒弱者:乌梅丸加味:乌梅40、川椒10、熟附片10、桂枝10、北细辛10、干姜30、炒枳壳30、苍术30。--可治顽固性腹胀。

  肝脾阴亏、胆郁胃燥者:一贯煎合四逆散加减:北沙参30、麦冬30、黄精30、瓜蒌仁20、生地15、柴胡10、白芍30、炒枳壳30、炒决明子30、肉苁蓉30、杏仁15、黄芪30、苍术30。

4. 顽固呕吐:(由慢性胃炎类引起)

析:寒格是指胃气虚寒,格拒饮食;即使勉强进食,亦因胃寒不能腐熟食物而复吐出。热扰是指胆腑郁热,而胆腑郁热之际,不仅不能助胃磨食,反而进一步扰乱胃腑受纳、腐熟

之功能,促其呕吐。而长期呕吐不止,胃腑功能日渐衰惫,胆热犯胃益急,造成恶性循环,故曰"土败木乘.     此乃寒格热扰,土败木乘,难以受药之侯。

方: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生姜汁:干姜3g,黄芩 3g,黄连 3g,党参 5g;另取生姜 30g,去皮捣烂,加入冷开水 30ml,浸泡30 分钟,滤取生姜汁。  ②白蔻仁5g,服汤剂前嚼服2粒(吐出渣滓) 。  ③红参 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3片,待其变软后嚼服。

    效果:服药1 剂,呕吐停止。为巩固疗效,续服 1 剂。

    转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运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 10g,党参 10g,白术 10g,茯苓 12g,甘草3g,法夏 5g,陈皮 5g,干姜 3g,生姜 3g,黄连3g.此方共服 26 剂,每日配服红参 3g(服法同前) ,连服 1 个月。

5. 便秘:

  气虚型:方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合平胃散。

  习惯性; 脾阴不足,肠燥津乏。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生甘草、炙甘草各5、生决明子30、肉苁蓉30. 有腹胀加莱服子。 以补中益气合归脾丸善后。

  肠胃实热型:麻仁丸(伤寒论方)

  重用生白术可治顽固性便秘,60克以上。但生术难找。

肝胆类:

1. 胁痛3年:如慢性肝炎类,但诸多方法无效,就要考虑是否忽视了引起胁痛的特殊证型——悬饮阻塞肝络。近代认为此证类似于西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我近年所治的一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哮喘等病,亦有如此者。

    不过,为了准确无误地使用本方,最关键的是要掌握这种胁痛的特征性症状——掣痛。

请注意不是胀痛、刺痛或隐痛,而是牵掣作痛。即体位固定时不痛或仅微痛,——旦移动体位,如翻身、转侧、俯仰、走路等,便牵掣疼痛不已。

  香附旋复花汤加减:香附(醋制)10g,旋复花 10g(包煎),法夏10g,茯苓 15g,

陈皮10g,杏仁10g,薏苡仁 20g,瓜萎仁 10g,降香 15g,桔梗 10g.2  日 1剂。

  柴胡证为胸胁苦满,或兼痛,但绝非牵掣作痛,乃无形邪气郁于少阳,偏于半表;香附旋复花汤证为胸胁牵掣作痛,而非苦满,乃有形水饮停聚胸胁,偏于半里。二证之鉴别诊断,关键即在于此。

2. 慢性胆囊炎多年(胆热脾寒)

  症:除肝胆炎常见病状,且有肩背酸痛。辩证为本病乘土,土虚则聚液成痰,痰湿流窜肩背经络,障碍气机、气化,不通则痛。

  我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柴胡 10g,生牡蛎 30g,胆草 3—6g,白术 10g,黄芪 10g,陈皮 10g,厚朴 6g,

生麦芽10g,炒谷芽 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 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  加薤白 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 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如 1972 年曾治某女,32 岁,患慢性胆囊炎 8 年(无结石) ,经常纳呆,口苦,右胁隐痛,肩背酸痛,胃脘满闷,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我先用柴胆牡蛎汤合三仁汤加藿香、佩兰、桔梗、仙鹤草,连服 10 剂,口苦消失;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减轻,大便成形。 继用柴胆牡蛎汤合培脾舒肝汤16剂,诸症基本消失。

3.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 2个月 

  患者半年前开始头昏头痛,2 个月前因感冒高热(39℃) ,头痛陡然加剧,伴昏睡、呕吐、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急入我院抢救。当时主要证侯是:两侧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一昼夜发作 3 次,每次约 2 小时,疼痛时频吐稀涎,伴咽痛。

  《伤寒论》378 条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因本条出在厥阴篇,头痛的部位当在巅顶(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巅) ;又以方测证,属寒无疑。重询病史,患者近几年3~10 月每天坚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

  方: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各 15g,党参、大枣各 30g.嘱其试服 2剂。大效。

  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换句话说,仲景辨析此证,已经准确无误,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药;临床上只要证侯相符,即可信手拈来,大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本例头痛收速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4、眩晕17年。8岁落水后留下的后遗症。西医断为内耳眩晕病。

  张仲景论眩,从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立论,主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

  方:“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 6g,法夏10g,党参 15g,茯苓 12g,陈皮10g,甘草 3g,白术 10g,泽泻30g,钩藤12g(后下) ,菊花 10g,天麻10g(轧细吞服) ,生姜10g,白芍 12g,生牡蛎 30g.效果:服 3 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服 25剂,诸症基本消失。

   解: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

  《内经》肾开窍于耳,而心是寄窍于耳。所以,心脉不畅,可致耳络凝瘀。故加活血祛瘀药效果更好。葛根--主治诸痹的活血通络;三七等。

5、胆心综合症(由胆病引发的冠心等病,易误诊):其发作时呈现一肖肝胆郁滞、痰热内蕴、心络瘀阻证候。症有口苦晡热(即申酉时15-19点)发热、心悸不宁、心痛等。症根为胆郁及心、气虚养阴。

  方:四逆散合生脉散:柴胡10、白芍30、枳壳10、灸甘草10、西洋参10、麦冬20、五味子10、桂枝6、郁金10、白蒺藜15、木蝴蝶10、乌梅30克。取效后可加姜黄。

6.  单纯性口苦,病名曰“胆瘅” 。(酒人常有)

    予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胆草 10g,生牡蛎 30g,葛根30g,

生甘草6g.2 剂。

  析:肝胆相连,肝病最易累胆,故肝病中最多口苦。他如脾胃湿热壅遏,心火上炎,

肾火上冲,肺热蕴积等,一旦波及于胆,亦可出现口苦。这些都属实热证,比较好理解。

    脾肾虚寒,亦出现口苦者,就不大好理解,而易被忽视。张景岳说过, “凡思虑劳倦,色欲过度,多有口苦口燥、饮食无味之症,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气溢而口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口苦” ( 《景岳全书·杂证》 ) .这实际上就是心脾虚或肝肾虚而波及于胆的复合证候。

肾病:

1、尿结合:(中医名为石淋)

  煨肾丸:杜仲12、肉苁蓉15、巴戟肉12、熟地30、胡桃肉30、淮牛膝12、黄芪20、当归6、穿山甲片6、王不留行子15、金钱草15、海金砂10。如服后头晕欲仆,则为下气过力,则去穿、王、金、海等药。

2、阳痿:

  肝郁型:(如无典型的肾虚,则可反推,可夹肾虚)。方用傅青主女科中定经汤:菟丝子(酒炒)30、白芍(酒炒)30、当归30、熟地15、广巴戟15、茯苓15、柴胡10、白蒺藜10、枳壳10、生甘草5、蜈蚣1条(最好烘脆轧细吞服)。

3. 脐痛1 个月:--肾阳虚衰,寒凝神阙。

  江尔逊经验,用真武汤加胡芦巴治之:熟附片30g(先煎 1 小时), 白术15g,  茯苓 15g,  白芍 12g, 生姜 15g,胡芦巴30g:服3 剂,肚脐中隐痛消失,手足转温,肠鸣、便溏均止。

真武汤是治疗肾阳虚衰、水气为病之方。据江老临床体验,治疗阳虚寒凝脐痛,用真武汤重加胡芦巴,见效快,且不易复发,其疗效优于单用真武汤。这里附带说一句:若不是脐中痛,而是脐下小腹痛之属阳虚寒凝者,单用真武汤即可奏佳效。

气血津液类:

一、血症:

1、咯血反复发作 3年, 本次突起加重28天 。曾曾罹“肺结核”。本次起因:因家事怫逆,大怒之后,饮白酒数杯,昏然睡去。半夜醒来,咳嗽一阵,忽觉喉中有一股血腥味,旋即大口咯血,至天明咯血3 次,出血量约 400ml,急送医院。

  方用玉女煎加味:熟地 30g,生石膏 30g,淮牛膝 15g,麦冬 15g,知母 6g,黄芩 10g,虎杖30g,生赭石 30g,生芡实 30g.3 剂。

    二诊:5 天来未觉热气上冲,亦末咯血,大便已畅,口干口臭均减轻,仍微咳,痰中偶

带血丝。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实、虎杖,加仙鹤草30g、白茅根 30g、藕节 15g,6剂。

    三诊:初诊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带血亦止,舌脉无明显异常。  改投张锡纯补络补管汤善后:生龙骨30g,生牡蛎 30g,山萸肉 30g,三七6g(轧细药汁送服) 。嘱服 15 剂。

  析:患者确有一派实热之象,但咯血反复发作 3 年,加重近 1 个月,叠用中、西药治疗,咯血犹未止,要考虑到“本虚”这潜在病因。

  2、尿道口渗血反复发作 3 年:患者 13 年前阴部撞伤,致尿道口渗血甚剧,经救治而血止。5年前曾复发 1 次。近 3 年来尿道口渗血复发较频,每逢受凉、劳累及房事后,必然渗血;所幸中西药物合用,渗血可以渐止。

  析:第一,患者尿道口渗血加重的初始阶段,可能属于血热妄行,故而前医才使用了

清热凉血止血的方药;第二,问题出在使用清热凉血止血方药过多过久,损气伤血,凉络凝

瘀,逐渐演变成以气不摄血为主的证型;第三,前医已经有鉴其失,如最后一方是用金匮肾

气丸加怀牛膝引火归原,便是明证。 

  方:试投补络补管汤合补中益气汤:生龙骨30g,生牡蛎 30g,山萸肉 30g,三七 6g(轧细药汁送服) ,黄芪30g,党参 15g,白术 15g,炙甘草 6g,升麻 6g,柴胡 6g,当归 10g,陈皮10g.服完 2 剂,尿道口白日已不渗血,夜间仅渗血 2 次,血量亦明显减少。

2、痰病重症:

  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浊稠粘,咯吐不尽,口干思饮,但入水则呛咳不已,若

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骤停,凶危立见。在肺系痰病中,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是比较常见的,本例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其他如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在其病变发展的某—阶段,也可能出现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救冶这种病症必须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药无济于事;这是江尔逊老中医的独到经验。

  唐宗海《血证论》所载豁痰丸:当归 10g,知母 10g,天花粉 15g,白前根 10g,麦冬15g,枳壳 10g,杏仁10g,瓜蒌仁 12g,桔梗 10g,射干 6g,茯苓 15g,石斛 15g,生甘草6g,鲜竹沥300ml(分 3 次兑入药汁中) 。3 剂。后用千金苇茎汤加味:生苡仁 20g,冬瓜仁 20g,芦根30g,桃仁5g,北沙参 15g,杏仁 10g,郁金 10g,丝瓜络 15g.上方服 5 剂,诸症若失。惟精神、体力、饮食稍差,改用六和汤合沙参麦冬善后。

肢体病:

1、瘘证:因抽水双下肢突然失去知觉,导致瘫痪 14天。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髓炎”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 。

    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 9g,桂枝9g,当归 9g,潞党参 9g,   生石膏 9g,干姜 9g,生甘草 9g,川芎 4.5g,杏仁 12g.上方仅服 2 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   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 剂后,康复如常人。“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

  解:“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  本方治疗的风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毒之外,还有“多发性神经炎” 。有一位西医学习江老经验,使用本方治疗了10 余例多发性神经炎,疗效亦佳。  注:从之风痱的特点看,本方是否可治突发面肌麻痹,可试用之。

2. 痹证:因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后的一段时间,导致左小腿剧痛,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析:然则挛痛如此剧烈,显然已经转化为痹证——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方用:  处方: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 1OOg,北细辛 30g,熟附片1OOg,3 剂。   ②山萸肉 500g,用白酒2000ml 浸泡 7 天以上,备用。二诊:服药 1 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 3 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续进 3 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惟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 50ml,连饮 15 天。  1 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知识点:1.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证,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 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2. 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内科:内伤发热,头身疼痛、潮热多汗。多因肾阳虚衰、肝胃寒凝。治法为温阳散寒。

方:附子汤合吴茱萸汤、玉屏风散。

熟附片30、白术20、白芍15、茯苓15、党参20、炙甘草6、吴茱萸15、大枣15、生姜20、桂枝15、黄芪30、防风10。

外科:

1. 一老妇皮肤瘙痒:全身瘙痒,夜间尤甚。全身抓痕、皮肤粗厚。身热如火烧。血分瘀热。

方:犀角地黄汤: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参30、三七6。随后天王补心丹。再诊为上方合桂枝汤。

知识点:1.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高效方:消风散+二妙散+紫草、天麻、水牛角、黑芝麻、霜桑叶  2. 荨麻疹:桂枝汤 + 三七粉。

2、剥脱性皮火(痛风西药-别嘌醇过敏引起)。刻诊:除全身瘙痒大面积脱皮外,还有腹胀、大小便俱闭,舌体肿大,少津、脉大无力。

同上方: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参30、益母草、仙鹤草、旱莲草各30.

3、带状疱疹:(己服龙胆泻肝汤不效,水泡,很痛)

方:瓜蒌散合犀牛角地黄汤:瓜蒌仁30-50、反壳15-30、生甘草、红花各10克。+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北少参30、白蒺藜15.  后只余胸胁痛,用瓜蒌散合芍药甘草汤一贯煎。

清《医学心悟》:按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起疱、转为胁痛,损其肝者缓其中。瓜蒌为物,甘缓而润。

妇科:

1、带下病:中医诊为下焦湿热但用龙胆泻肝汤合剂效果不显。

析:傅青主认为所有带下均为湿。带下是指带脉不能约束。因各种妇科手术等影响,傅专治黄带的“易黄汤”效果不显。

方:白头翁汤合五味消毒饮(一诊):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泽兰、丹皮、桃仁各10克。

  白头翁汤合薏以附子败酱散。(二诊)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

 薏以仁60、熟附片10、酱草30、升麻30、黄芪50、鸦胆子仁30粒。三七偻6克吞服。

2、崩漏:子宫出血,西医历治无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虽繁,却总是冲脉损伤,气化不固;亟宜养护冲脉,固摄气化。张氏为此创制了“安冲汤”治漏下, “固冲汤”治血崩。

  “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其方用生黄芪 1 两,当归 1 两(酒洗) ,桑叶 14 片,三七末 3钱(药汁送服) ,水煎服,2 剂血止,4剂不再发。若觉热者,服此方宜加生地两许” 。又说“此方治少年妇女此病亦效” 。(但必须径用原方原剂量(原方桑叶 14 片,若无鲜品,则用干桑叶 30g)

  方:“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黄芪 30g,当归 30g(酒洗) ,桑叶 30g,  生地30g,三七末 9g(药汁送服) 。

3. 乳癖:(乳腺小叶增生,中医称为"乳癖",表现在乳房胀痛)

   一是肝郁胃壅,痰凝胃络之证。 治宜疏肝和胃,化痰通络。

    张景岳解肝煎化裁:法夏 15g,厚朴 20g,苏梗 15g,茯苓 20g,生姜 10g,砂仁 6g,

陈皮15g,海藻30g,昆布 30g,生甘草 12g。6剂。

    二诊:乳房胀痛,胸闷腹胀等症均显著减轻,但行经期间乳房胀痛有加,经色黑褐,夹

血块。   ①上方加甲珠 10g,泽兰 15g,川牛膝 15g,黄芪30g,三棱 15g,莪术15g.6 剂。②小金片,每服4 片,日 3 次,连服 2个月。  效果:上方服 6 剂后,乳房胀痛消失;又于经前期加服 3 剂,经水畅,色正无血块。但小金片服至 3 个月,乳房结节才消无芥蒂。随访 2 年未复发。

   二是肾虚肝郁,痰凝胃络之证。

    先宜补肾疏肝,以顾其根本。

    予二仙汤合定经汤化裁:仙茅 15g,仙灵脾 30g,广巴戟 15g,鹿角霜 15g,熟地 30g,

菟丝子 15g,柴胡 10g,荆芥 6g,山药15g,茯苓 30g,当归 12g,白芍 12g.10剂。

    二诊:精神、气色转佳,腰骶酸痛、心烦易怒减轻,乳房胀痛稍缓。

  知识点:治疗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结气,颈下核,破结散气,痈肿,癥瘕坚气。

 4. 产后三种情况:

(1)产后缺乳:肝胃气滞。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壳10、生甘草6枚、丹皮6克。醋制香附10克

(2)产后溢乳:乳房为胃经、乳头为肝经。溢则为气血溢漏。

 方:四逆散重加山萸肉:柴胡10、白芍15、炒枳壳10、生甘草6枚、山萸肉30克。

(3)产后便秘:当时为金秋,故断应肃肺疏肝。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壳10、生甘草6枚、杏仁15、枇杷叶30、炙紫苑30克。

儿科:

1. 小儿高热:患儿 7 天前因游泳过久,复遭雨淋,致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咽微痛,测体温39℃。收入急诊观察室。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以输液(药用氨苄青霉素、维生素等)为主,配服解热镇痛药,仍然热退复热,体温有时高达 40.5℃o 又加服紫雪丹冀其退高热,亦乏效。

[老师]暑邪感冒必挟湿,除了暑湿郁遏卫阳而发高热之外,暑湿困顿中焦之症也很明显,

如脘腹痞闷,甚至吐泻等。本例无脘腹痞闷这些症状,所以,暂时可以排除暑湿感冒的情况。 

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 ,若纯用辛温发散(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 ,则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纯用辛凉清解(桑菊饮、银翘散之类) ,则外寒留恋,内热亦无出路。

用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 25g,葛根 30g,白芷 10g,羌活 10g,桔梗 10g,生甘草 5g,白芍10g,黄芩 6g,生石膏 50g,连翘 10g,钩藤 10g,地龙 6g.1 剂。

4剂后,改予竹叶石膏汤2剂以善后。

注:两者比例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 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2.  小儿盗汗。夜间低热,入睡则全身汗出,醒来即止。扪之汗冷而粘。有时汗出过多,内衣裤皆浸湿。此儿常服六味地黄等滋阴潜阳药无效。

析:“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 。这是盗汗的概念。

据患儿症状、舌脉,直断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之证。

予张锡纯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g,玄参 15g,  白术 10g,生鸡内金 6g,大力子 6g(炒  9捣) ,白芍 10g,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丹皮 10g,地骨皮 10g;6剂。

  注:如服数剂后盗汗减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鹤草 30g;如盗汗兼自汗,可加黄芪15—30g.

    二诊(9 月 27 日) :服药 2 剂,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 6 剂遂止。纳转佳,口不干,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生山药 900g,生鸡内金 30g,共轧为极细末,每晨用 30g,煮粥,调以白蔗糖令适口,连服1 个月。   。

3. 小儿厌食:经白术散、资生丸等健脾味等药无药。

  析: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当先养肝。当实脾无效后,当思养肝。

  疏肝扶脾、滋胃降逆。方:舒肝滋胃汤。

  柴胡10、黄芩6、天花粉10、白芍12、炒枳实10、乌梅肉10、虎杖12、黄连3、连翘10、北沙参12、冰糖15.(决明子+冰糖可泡茶水喝。)

  或小儿胃阴不虚,口不干、水便不燥,可用《温病条例》中的椒梅汤以开胃进食:乌梅肉、白芍、生山药各10,黄连、干姜各1.5克、法夏、炒枳壳、生鸡内金各6克,黄苓3克。可用白术散缓图之。

4. 婴儿泄泻:5个月之久,除西药外,使用过散寒、消导、健脾、温阳、止涩等中药,均无效。

  辨:久泻伤耗脾气、脾阴,伤及脾阳之证。

  方:滋阴清澡散+七味白术汤、+理中汤+仙桔汤

  潞党参10、白术10、茯苓12,葛根10、霍香10、广木香6,生甘草10,生山药60、滑石30、白芍30、干姜6、桔梗10,仙鹤草30.  药汤加白糖适口,小吃多餐。

5..小儿夜咳。夜咳2个月,初起受凉。服西药后昼咳停而夜依然。历中西药无效。当下上半夜更甚。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质红、台黄厚腻等。

  辩:临床经验,当咳难治时,不防考虑食积咳嗽。特点:1、夜咳重、2、手心低热;3、苔黄腻(这是区分其他咳的主要症状。)本例为食积蕴酿的浊热上逆之象。

  方:小儿食积咳嗽方(余国从自拟):柴胡10、黄芩10、法夏10、茯苓15. 枳壳10、白术6,焦四仙各12,连翘15,酒大黄3。

  显效后转用六和汤加味:太子参10、白术6、茯苓12、甘草3,山药12、遍豆2、浙贝10、桔梗6、杏仁10、枇杷叶15。

6、56天婴儿咳喘1个月。出生20天患肺炎,曾服麻杏甘汤等药,西医诊为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症见口唇发绀,冷汗淋沥,四肢冰冷,夜睡不安。拒进乳食。痰声辘辘。除痰声为邪盛外,其余为正虚。

  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桂枝3、白芍6、甘草3、大枣1、生姜2片、厚朴10、杏仁6、苏子10、白芥子5、炒莱服子6、葶苈子、黄芪15、白术6、茯苓6克。

五官科:

1、喉痹(慢性咽炎):咽干微痛、灼热、有异物感。需兹养脾阴、补益脾气。

方:一诊 六和汤:太子参15、麦冬15、茯苓12、生炙甘草各5、生扁豆15,生山药20,百合30,黄芪20、桔梗10、木蝴蝶10克

二诊、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

2、梅核气(慢性咽炎,咽部无异常发现,但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方《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枣仁、桔梗、旋覆花、甘草。

3、咽痛半年:男患,10 岁,致咽喉肿痛,伴高热、咳嗽、咯吐黄稠痰。 因叠用西药抗菌消炎、输液及六神丸、板蓝根冲剂等中成药无效,改服中药。某医诊断为"上焦余热未清",投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之方,如翘荷汤、银翘马勃散、清咽利膈汤等20余剂,不惟咽痛不减,反增纳差便稀。

    现症:咽痒微痛,咳嗽,咯白色粘痰,声音嘶哑,纳差,便稀。望诊:面色少华;咽部

有淡白色之团状颗粒增生;右侧乳蛾上有两处黄白相兼之凹陷性脓点如黄豆大;舌淡红,苔

薄白,脉缓弱。

  慢性咽炎多因虚火为患,然若常用寒凉药物,迁延缠绵,亦可渐渐阴损及阳,转化为虚寒之证。更有素体阳虚,反复感受风寒而致者。

   其病机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或脾肺肾阳虚,阴寒凝滞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药,可参考本案。后者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综合几首古方,命名为"虚寒喉痹汤":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 10g,桔梗 10g,

党参 15g,白术 12g,炮姜 6g,熟附片 6g,茯苓 15g.此方内寓半夏散及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颇合温阳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经治数十例,疗效尚满意。

  本例考虑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证。治宜运脾温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党参12g,白术 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 12g,  陈皮 10g,砂仁 5g(后下) ,广木香 10g,干姜 6g,生姜 6g,大枣 10g,桂枝 10g,桔梗 10g.患儿之母略知医,见方中多为温性药物,面有疑虑之色。余曰,若惧此方之温,可先贴麝香虎骨膏一试。乃取1 张紧贴患儿颈部。次日咽痛稍减,才放胆服用上方。

口疮半年:女35岁,好发部位为唇内、上腭及左颊内,西医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药曾丹栀消遥散、知柏地黄汤等均未取效。刻诊品疮好几个,呈圆莆,如黄豆大;咽干,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黄腻、脉弱稍数。

辨证:胃肾阴亏、温热蕴蒸。

方,甘露饮; 天冬12、麦冬12、生地10、熟地10、黄芩10、枳壳10、石斛10、茵陈10、生甘草5、虎杖15、蒲公英15、枇杷叶25.

取效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注: 凡溃疡,实为寒积郁发,这里说温热,值得再考量。)

鼻塞、嗅觉迟钝3年:长期服务鼻炎丸、苍耳子散、温肺止流丹等,现均无效。时下,只通一边,卧则鼻塞,嗅觉迟钝,难辩香臭。

鼻为九窍之一,长期鼻塞,嗅觉迟钝,追究其病之本,当然要首责脾胃虚弱,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了。

    中医诊断:鼻窒。处方:辛夷花 54g,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吞服 6g,日3 次,连服3日,停用其他药物。

    二诊(12月 5 日) :服药 2 次,鼻腔稍感通畅,服完后已基本通畅,且能辨香臭。

    但停药才3 天,鼻腔又感堵塞,难辨香臭矣。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干金苇茎汤加广木香、辛夷花。

    黄芪 30g,党参 15g,白术 12g,炙甘草 5g,升麻 6g,柴胡 6g,陈皮 10g,广木香30g,防风 10g,辛夷花 10g(烘脆轧细吞服) ,桃仁 10g,冬瓜仁 30g,苡仁 30g,苇茎 30g,大枣12g,生姜 6g.连服20 剂,感冒照服不误。

    三诊(1986 年 3 月 12 日) :上方服 6 剂后鼻腔渐渐通畅,服完 20 剂后则完全通畅,嗅觉较为灵敏。

视物变形半年 :男患,44 岁,半年右眼出现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如将直线视为曲线,圆形视为椭圆形,方形视为棱形等) 。西医眼科检查:右眼外观正常,视力 0,5;眼底镜示:视网膜黄斑部呈弥漫性水肿,出现圆形渗出斑。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予以地巴唑、复方丹参片、维生素类、10%碘化钾溶液等内服月余,病情依然。 乃配服中药,曾先后用过驻景丸加减方、丹栀逍遥散、三仁汤、归脾汤等 60 余剂,自觉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遂聊以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障眼明等中成药维持治疗,迁延至今,失去治疗信心。  刻诊:右眼视物模糊、变形,伴神倦、头昏、纳差、大便微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缓弱。询知其长期伏案工作,嗜烟酒,喜冷饮。

   四川省已故当代中医眼科名医陈达夫先生在研究博考古代医籍,创立了“眼内组织与六经相属”学说。  他明确地指出“西医学视网膜的黄斑区,应属于中医学的脾脏精华” 。 ( 《陈达夫中医科临床经验》四川科技出版社的 1985 年版,下同) 。故黄斑区之病变,皆应从脾论治,这就确定了本例眼病的病位。  其次是确定病性。陈氏认为,“中浆”患者“常因劳瞻竭视,熬夜、劳倦等而致真阴暗耗,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于目;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上泛,积滞目络,而致发病,临床表现多虚中夹实” 。  而本例右眼局部的病变为黄斑区呈弥漫性水肿,出现圆形渗出斑,显系湿浊上泛;再参

合其全身症征及舌脉,便不难将其归属于脾胃升降失调,阴火挟湿浊上泛的虚中夹实之证。

    方:李东垣升阳益胃汤:黄芪30g,党参 15g,白术15g,黄连 3g,法夏10g,甘草5g,陈皮10g,茯苓 15g,泽泻 30g,防风 10g,羌活 5g,独活 5g,柴胡 5g,  白芍 10g,大枣 10g,生姜10g.6 剂,嘱其暂停案牍工作,戒烟酒、冷饮。

    二诊:头昏减轻,纳开,大便稍稀,舌上薄腻苔已退;右眼视物仍然模糊、变形。 上方去大枣、生姜,加泡干姜6g,6 剂。  三诊:右眼视觉稍清晰,视物变形已不甚明显,大便正常,精神转佳。  上方加葛根20g,蔓荆子 10g,嘱其多服。 效果:三诊方服至18剂,右眼视觉清晰,视物已不变形。 眼科复查:右眼视力1.0,视网膜黄斑部水肿及渗出斑完全消失。   嘱其服补中益气丸合香砂六君子丸 1 个月以巩固之。随访3 年未复发。

右上胀痛视物重影: 40岁患者因连续开车且极度疲乏、淋浴、醉酒后发、且眼球转动不灵、伴有眩晕 。中西药多无效。

方:养肝通络汤: 乌梅肉15、虎杖30、生枣仁15、白芍15、生地炭30、金铃炭6、北沙参20、麦冬20、枸杞15、炙甘草6、僵蚕10、地龙10、桃仁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良春临床经验及方剂
祝大家新年快乐!!!杏林访师记方药集锦
《医家心法》清·高鼓峰
584.名老中医的医案精选1
我的博客--刘臣彬中医内科学
《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江涵暾原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