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蜡炬成灰泪始干(文论)

蜡炬成灰泪始干(文论)

               颂明

 

最近在看《悬崖》。心绪完全乱了。没心思再去写诗歌、故事之类的东西了。我在想着文学与人性的问题。

我是一个没有崇高信仰的人。我的信仰就是我的家庭,最主要的是孩子。只是命运把我的人生和一些真正有崇高信仰的人的人生交织在了一起,才使我有机会逐渐地理解了他们。

当下谈文学,肯定离不开一个人——莫言。因为他是“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

现在网络上不断会有关于莫言文学地位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其实这个问题多余,因为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已经给出了最权威、最专业的结论性回答。我也看过观点相互对立双方诸多网友的观点。在我看来,对立双方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正方赞美他的观点无非“敢说真话,敢于暴露阴暗面”,反方的观点则是两个字“抹黑”。这两种观点与“颁奖词”如出一辙,都仅仅是从“政治立场”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而不是从艺术的视角来评介莫言的作品。纵然文学与政治有着无法分割的血肉般的关系,而文学确实也有着艺术评价的标准。

那么艺术评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删繁就简,去表存里,艺术评价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形象”的真实性(即可信性)、生动性及其感染力。真实性和生动性决定着感染力的程度。其次就是表现手法的新颖性。这也是为形象的感染力服务的。假如你的作品别人读不下去,尤其是一般读者读不下去,这就直接说明你在艺术性上失败了。无论你如何去诠释、解读都是徒劳的。把别人读不懂而不愿意读自恃为“高深”其实正是一种“作家的愚蠢”。

顺便说说文学理论的意义。文学理论说到底就是研究使文学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规律,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做个高明的作家;帮助读者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做个明白读书人。

作家都是有立场的,有政治诉求的,他们需要通过塑造形象来感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接受他们的“立场和观点”。

从这一点来看,莫言多数作品做得不够好或者很不好。他有哪个形象能让人入目入心,挥之不去吗?完全没有。他的笔下的形象大都是漫画化的、标签化的。事实上从他诸多作品中读者只看到了一个形象,那就是作者本人——莫言。莫言在其中大喊大叫地发泄着自己仇雠和愤懑情绪,只是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已。因此,只有完全赞同他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地为之鼓吹。而如果脱离了他的立场去看形象的话,读者就会感到压抑、困惑乃至倒胃口。

除了《红高粱》之外,莫言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而莫言对文学理论确实是有突破性贡献的。那就是他主张“不注重反映战争过程而注意表现人性”的文艺观。这个理论虽然不完整却很有启示的作用。人性不可能脱离“过程”而独立存在。人性总是在过程中发展的。刻意去忽略过程,形象就失去了可信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在评论电影《误杀》和文论《文学不骂人》中说得很清楚。莫言在理论上提出了“写人性”而创作实践做得并不好,结果是既失去了过程也没表现好人性。这方面好的示范有《误杀》,还有最近热播的《新世界》和我正在看的《悬崖》也都比较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题目是我看《悬崖》时油然想到的,本文却并没有写到,没来得及写篇幅已经很长了。关于这个题目我所想要说的,明天再接着说吧。

                   201026日星期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中国文学最具个性和特色的两百多名作家诗人名录
文学也可以唱赞歌!
过年最宜与书伴——读莫言《晚熟的人》有感
《朗诵》语言色彩浅谈一一读王龙《朗诵》的一点体会 || 温俊伟
陈思和:文学批评就是讲明白作家没有说出来的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