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中西医结合观谈面瘫

国人患面瘫后习惯找针灸医生,针灸治疗又以“面口合谷收” 为主线的面部阳明经辨证选穴方式为主。若西医,除用药外,多以茎乳突部为中心的少阳经外治法为主,中西医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实则,中医、西医并不矛盾,只是相互间不愿承认对方而已。只是许多中医还是固守着古人原有的中医辨证论治观,却置西医的诊疗方式于不顾,往往误认病情而不自知的境地。我目前基本上以中西医结合观为指导,觉得在尽力确定了西医诊断结果后,再结合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就会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我个人认为,推拿、 针灸疗法中,西医的病因、病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更大,它可以确定病痛的部位和性质,使之在下手之前能有的放矢,也易于将西医的诊治观揉合于中医的辩证方法之中。以针灸常见的面瘫而言,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别,这里所谈不包括中枢性的在内。周围性面瘫的病损区在耳后,而非古人所看到的面部这一表象。所以传统的认识是:面瘫多因正气不足、面部感受风寒等外邪所致,又,面病多属阳明,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以致从这一原始的观点出发,不论采用针灸,还是推拿疗法,通常会以病损表现区的面部和远端的阳明经作为取穴的主要区域。这样治疗当然疗效不会理想,因为它被病症的表象迷惑,偏离了病之本。耳后茎乳突周围的病损是造成面瘫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已经解释和研究清楚了,将其融入中医辩证观之后,取穴原则就应当改变。我在京上学实习期间,曾遇过一位患周围性面瘫的中年妇女,屡经针灸无效。细询之,之前在北京某市级医院的治疗方法与我所学无异,不解?教学医院的一位老师接诊后,仅变通、增加了外关、支沟、以及医风周围的几个穴位,一个疗程基本痊愈。讨教之,曰经验,再无后话。吾不深信,亦理不出什么头绪,工作数年之后,方解其意。

现代的研究结果是:周围性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尽明了,病理过程却很清楚,主要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和神经鞘的水肿,病变部位就在耳后茎乳突的附近。病症初期,可有麻痹侧耳后或下颏角后的疼痛、紧张,多以乳突部为甚。面瘫的认识已经相当明了,而大多数人只是固守中医的传统认识,对此视而不见。实则,只要在临床思维上转变一下, 不拘泥于老祖宗的或是中医教科书上的说法,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到中医理论之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面瘫多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所致,这与西医的认识没有多少矛盾。传统中医根据面瘫的表象,认为此病症的主要部位发生在面部或阳明经区域。西医认为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即直接的病因是面神经管的障碍,中、西医在这一点上的认识相矛盾。此时就应当以事实为准绳,尊重科学,改变原有的中医观点,将致病部位或病之“本”确定在茎乳突孔的周围,而此处属中医少阳经的范畴。所以可这样理解:面部麻痹,表象在面,为标,属阳明;本质在耳后,为本,属少阳(古人不会知道)。依此类推,学生时期的疑问也就豁然开朗。在治疗时只要根据远近取穴原则,将主穴选择在耳后与少阳经区域,,配穴选在“面口合谷收”的面部与阳明经。那么不论选用针灸、推拿,或是选择辩证用药等疗法,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随之变换,从少阳为病这一关键点着手,疗效就会较传统的方法有很大提高。

西医的治疗原则非常明确:减轻面神经的水肿与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与针灸、推拿疗法相近的物理疗法,就是直接在病变区,即在茎乳突孔的附近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等方法。从治疗的角度理解,我们在针灸、推拿时,只要将西医这种针对性明确的治疗思路融和于传统理论之中,抓住主症,选取好枕后和少阳经区域的穴位即可。我认为,这就是治疗面瘫的中、西医结合法。从通督正脊术的角度来说,还要从颈椎上段考虑,主要检查其头颈的后部,那么大多可发现茎乳突、颈椎2横突部的水肿和压痛,其颈椎上段的偏歪亦较为明显。所以本病的手法操作,首先是要整复颈椎上段的错动,点压颈椎上段的周围和头颈后部少阳区痛点,其次再从头面部和上肢远端的阳明经与少阳经取穴,这样就能获得良好疗效。

国人患面瘫后习惯找针灸医生,针灸治疗又以“面口合谷收” 为主线的面部阳明经辨证选穴方式为主。若西医,除用药外,多以茎乳突部为中心的少阳经外治法为主,中西医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实则,中医、西医并不矛盾,只是相互间不愿承认对方而已。只是许多中医还是固守着古人原有的中医辨证论治观,却置西医的诊疗方式于不顾,往往误认病情而不自知的境地。我目前基本上以中西医结合观为指导,觉得在尽力确定了西医诊断结果后,再结合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就会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我个人认为,推拿、 针灸疗法中,西医的病因、病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更大,它可以确定病痛的部位和性质,使之在下手之前能有的放矢,也易于将西医的诊治观揉合于中医的辩证方法之中。以针灸常见的面瘫而言,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别,这里所谈不包括中枢性的在内。周围性面瘫的病损区在耳后,而非古人所看到的面部这一表象。所以传统的认识是:面瘫多因正气不足、面部感受风寒等外邪所致,又,面病多属阳明,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以致从这一原始的观点出发,不论采用针灸,还是推拿疗法,通常会以病损表现区的面部和远端的阳明经作为取穴的主要区域。这样治疗当然疗效不会理想,因为它被病症的表象迷惑,偏离了病之本。耳后茎乳突周围的病损是造成面瘫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已经解释和研究清楚了,将其融入中医辩证观之后,取穴原则就应当改变。我在京上学实习期间,曾遇过一位患周围性面瘫的中年妇女,屡经针灸无效。细询之,之前在北京某市级医院的治疗方法与我所学无异,不解?教学医院的一位老师接诊后,仅变通、增加了外关、支沟、以及医风周围的几个穴位,一个疗程基本痊愈。讨教之,曰经验,再无后话。吾不深信,亦理不出什么头绪,工作数年之后,方解其意。

现代的研究结果是:周围性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尽明了,病理过程却很清楚,主要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和神经鞘的水肿,病变部位就在耳后茎乳突的附近。病症初期,可有麻痹侧耳后或下颏角后的疼痛、紧张,多以乳突部为甚。面瘫的认识已经相当明了,而大多数人只是固守中医的传统认识,对此视而不见。实则,只要在临床思维上转变一下, 不拘泥于老祖宗的或是中医教科书上的说法,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到中医理论之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面瘫多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所致,这与西医的认识没有多少矛盾。传统中医根据面瘫的表象,认为此病症的主要部位发生在面部或阳明经区域。西医认为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即直接的病因是面神经管的障碍,中、西医在这一点上的认识相矛盾。此时就应当以事实为准绳,尊重科学,改变原有的中医观点,将致病部位或病之“本”确定在茎乳突孔的周围,而此处属中医少阳经的范畴。所以可这样理解:面部麻痹,表象在面,为标,属阳明;本质在耳后,为本,属少阳(古人不会知道)。依此类推,学生时期的疑问也就豁然开朗。在治疗时只要根据远近取穴原则,将主穴选择在耳后与少阳经区域,,配穴选在“面口合谷收”的面部与阳明经。那么不论选用针灸、推拿,或是选择辩证用药等疗法,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随之变换,从少阳为病这一关键点着手,疗效就会较传统的方法有很大提高。

西医的治疗原则非常明确:减轻面神经的水肿与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与针灸、推拿疗法相近的物理疗法,就是直接在病变区,即在茎乳突孔的附近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等方法。从治疗的角度理解,我们在针灸、推拿时,只要将西医这种针对性明确的治疗思路融和于传统理论之中,抓住主症,选取好枕后和少阳经区域的穴位即可。我认为,这就是治疗面瘫的中、西医结合法。从通督正脊术的角度来说,还要从颈椎上段考虑,主要检查其头颈的后部,那么大多可发现茎乳突、颈椎2横突部的水肿和压痛,其颈椎上段的偏歪亦较为明显。所以本病的手法操作,首先是要整复颈椎上段的错动,点压颈椎上段的周围和头颈后部少阳区痛点,其次再从头面部和上肢远端的阳明经与少阳经取穴,这样就能获得良好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塞鼻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体悟
脸歪了,怎么办? | 古法针灸有妙招
罗大伦:天气渐凉,不幸得面瘫(小中风)的人越来越多
治疗面瘫看西医还是中医
面瘫怎么办?
面瘫是怎么来的?中医针灸的治愈率远高于西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