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雨张居正3少年恩怨

演讲人:郦波

讲师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内容简介13岁的张居正面对乡试落榜的挫折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睿智和心理素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积极进取的张居正,而且似乎这也和他今后的人生息息相关,他以自己小小的年纪理解了顾璘的一番苦心,成就了自己今后的辉煌一生,可是在张居正少年的时光里,爷爷的惨死让他不仅看到了人生积极美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丑陋、邪恶的一面,并且在他的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那么张居正的复仇计划又显示了他怎样的心机。

全文:

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爱一个人到底会爱多久?我觉得啊这取决于你是怎么爱上他的,而他又给过你怎样的震撼。这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就像张居正一生都敬爱顾璘一样,不仅是因为顾璘在他年少的时候就视为忘年交,也不仅是因为顾璘第一次碰到他就“一见即许以国士”,是因为顾璘对张居正中举的阻挠,是因为这种阻挠背后的关爱和期望给了张居正、给了年少的张居正以莫大的震撼,所以张居正终其一生都视顾璘为他的人生精神导师。

同样我觉得我们要是问一个人恨一个人到底会恨多久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拿张居正来做一个典型案例。这就要提到我们在上一讲中留下的那个疑问了,我们曾经说过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年轻的时候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可是后来突然就变好了,原因是他找了一份好工作,到荆州的辽王府谋了一份护卫的工作。这个护卫也就是做保安,但是因为是到皇室宗亲那儿做保安,所以多少也有一点公务员的性质,所以因此张镇的家境改善了,而张镇也从此突然变得兢兢业业起来,最后还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40年的一个傍晚,在荆州辽王府内正在上演着一出决定着一些人一生命运的悲剧。16岁的小辽王朱宪节从母亲毛妃那儿回来,一进到自己的屋子怒火冲天,就开始摔桌子、砸板凳的发泄起来。其实这个毛妃说起来还不是他的生母,这个朱宪节小辽王是上一代辽王和小妾生的孩子,他父亲死的早,而毛妃也就是上一代辽王的原配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就做了这个朱宪节的法定监护人和教育者。因为朱宪节是第六代辽王的法定继承人,也就是终将要成为第七代辽王的人,所以毛妃就做了他的监护者,而他自己的生母反倒没有权力来管他。这个毛妃向来对这个小辽王管教的就非常严,但是越严这个孩子还越不争气,这个小辽王朱宪节骨子里就是个纨绔子弟,所以毛妃有时候骨子里也非常讨厌他。这不小辽王已经长到16岁了,正式继承了辽王王位了,毛妃有时候还要忍不住数落他一顿。

今天又是刚刚把他数落了一顿,说起来这顿数落也没什么来由,虽然这个小辽王朱宪节是个纨绔子弟,但说起来最近也没犯什么错,毛妃为什么数落他呢?因为对比着别人家的孩子看到了自己家孩子的不足,就忍不住数落他了一顿,这个对比的来由就来自于朱宪节的好朋友张居正刚刚考中了举人,那么要问了,张居正考中举人关小辽王什么事儿?这个毛妃为啥要数落他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前些天,我上小学的儿子参加了一个数学竞赛考了个第四名,自己还特得意回来报喜。我开始觉得也不错、也很高兴,可问着问着得知:和我们住同一个小区他的一位同学考了个第一名,我当时忍不住就说了一句话,我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他怎么能考第一,你咋就不能考第一啊!我这话说完就后悔了,为什么呢?儿子本来蛮高兴的,听了这话立马像打了蔫儿似的,我当时急着挽救安慰他:“第四也不错,留着第一下回考”。你看!做父母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攀比情结。这个毛妃也这样,更况且这个朱宪节还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她在言语中就更会不自觉的对这个小孩子形成打击了,而毛妃常用来当做打击的力量就是张居正。

解说:虽然小辽王朱宪节对张居正有所不满,但是我们也看不出来这件事情和张居正的爷爷张镇的死有什么牵连,小孩子之间的妒忌心又怎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呢?面对爷爷的惨死16岁的张居正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番挣扎呢?

张居正12岁考中秀才的时候就已经是名满当地的、名满湖广的小天才了,毛妃在一次偶然中得知这个小天才的爷爷就在自己家当护卫就非常高兴,就让这个张镇哪天把自己天才的孙子带到府里来玩儿,结果这一天张镇就把自己这个天才的孙子带来了。毛妃一看张居正长得又帅、眉清目秀、又聪明、又听话,越看越喜欢,就让张居正和小辽王两个人做好朋友,两个人刚好是同岁、又非常有共同语言,况且这个小辽王因为是辽王继承人平常被管的很严也没什么朋友,一下子就和张居正玩到一起去了。

但是在毛妃看来这两个玩儿在一起的孩子不一样,我们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啊!她越看张居正越喜欢,越看自己家这个朱宪节越觉得不像话,所以有时候她经常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训朱宪节,训他什么呢?“你这么不上进,总有一天你要被张居正牵着鼻子走”。我们说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这个小辽王朱宪节当时就狠狠地盯着旁边这个张居正,心里头仇恨的种子就埋下来了。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童年的伤害往往会决定他的人生。”这个小辽王朱宪节他的一生明显就受到这种自尊心的伤害所影响。后来到张居正乡试落榜的时候,张居正的挫折来了乡试落榜。我估计那时候小辽王的心理伤害稍微减轻过一些。但等到张居正16岁又考中了当时湖广最年轻的一个举人的时候,这种伤害又加剧了。这不毛妃把他叫过去就因为张居正中举了,又忍不住数落他两句。但这个时候的辽王已不是当年那个12岁的辽王了,他已经继承辽王的王位了,毛妃也越来越管不住他了,所以这时候的性格已经非常逆反了,也非常暴躁,所以从毛妃那儿回来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摔桌子、砸板凳发泄了一通。如果是一个一般的16岁少年这样发泄一下也就罢了,但这毕竟是飞扬跋扈的第七代辽王,人的身份一特殊起来,人的心理也就会跟着膨胀起来。所以他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想出一个很招来,什么很招呢?他要痛下杀手,一泄多年来因为张居正而受的那股恶气。他以辽王的身份摆下一桌酒席,让人把正在当值的张镇请来,请来干什么呢?庆贺,庆贺他的好朋友张居正考中举人了,这个张镇一听非常高兴啊!自己的孙子考中了举人,自己的老板又摆酒庆贺,那什么也不想高高兴兴的就来喝这场鸿门宴了。

小辽王一杯一杯地赐酒,张镇就一杯一杯地喝,喝到最后实在喝不下了。小辽王还赐酒,这一下张镇也蒙了,当然这时候为时已晚啊!因为这时候自己也喝糊涂了,搞不清楚怎么回事了,辽王让喝就得喝,一直喝到他自己连杯子都端不起来了,辽王还让他喝。张镇自己喝不了怎么办?令人架着他给他往下灌,最后连灌都灌不下去了才做罢。我们说这个16岁的少年小辽王也未必在当时就一定想搞一个什么庆功酒杀人案,是不是?他也是想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一下张居正,他报复不了张居正就报复张居正的爷爷,中国人都有一种典型的叫做血缘连带心理,你犯了个罪要九族连坐,所以这个小辽王这种心态、这种仇恨就发泄在他爷爷身上了,但是这个结果却是张镇这位张居正敬爱的爷爷最后是被辽王朱宪节给活活灌死了,当然了法医当时的判断是醉死的,不能说是灌死的。这一下张家从张居正刚刚中举的欢乐里一下子跌落到张镇猝死的悲哀里,还不能说什么,因为张镇是为了庆贺张居正中举而醉酒死的,这只能说是一种乐极生悲的偶然事件,你还不能说辽王朱宪节赐酒是有意谋害是吧!所以张家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

尤其是张居正,我们上一讲讲过,他这个爷爷年少的时候虽然游手好闲,但是也有几分游侠仗义,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人最容易受年轻人、受孩子的崇拜。尤其是他后来做了辽王府的护卫,多少有点向他们张家的军事传统回归了,所以在张居正的眼里,少年的张居正一定受过这个爷爷莫大的影响,要不然张居正成年之后也不会跟戚继光等人结成莫逆之交了。所以这个敬爱的爷爷被小辽王灌死这件事张居正自己心理应该也明镜似的,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小辽王做好朋友,从来没有表现过半分的不满和不愉快。            解说:爷爷的死对张居正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张居正的表现也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怀疑,难道因为对方是个有权有势的王爷,所以就当作没有发生一样一笔勾销了吗?一直被称做少年天才的他会不会还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呢?想当初面对乡试落榜,张居正就表现出了他超越常人的睿智和成熟,那么今天的张居正又会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

在当时啊,当时的人都称张居正是天才,主要是因为他的早慧。在中国尤其是古代我们知道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的,所谓天才的标准一般来讲就是诗词文章的文学天赋要突出,对吧?我们都知道王安石那篇有名的论天才的文章《伤仲永》,其中那个天才的方仲永为什么被大家视作天才呢?就是因为他5岁就会写诗了,按王安石的原话叫“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也就是说当时人认为方仲永是天才的标准就两条:一是他5岁就会写诗;二是他诗写得还特别有文采。其实方仲永的例子还是非常典型的,你去看中国典籍上古代典籍所记载的神童大多数都是很早就会认字、就会写诗、就会写文章,都是文学天才比较突出。像张衡小时候躺在奶奶怀里头数星星那种天文学天赋那是算不上什么的。

所以张居正呢2岁能认字,5岁能诗,10岁能文,正是因为他文学天赋的突出,所以被当时人认为是天才,所以就可想而知。但我想,张居正是不是也是因为文学天赋才被湖广巡抚顾璘、荆州知府李士翱这样的有识之士视为天才的呢?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至少还有三个疑问: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张居正少年时代的作品?他的后人为他刊刻了《张太岳集》收集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但其中最早的作品是他13岁乡试的时候应试的两首诗,之后就是他子20多岁出仕当官之后的作品了。他5岁能诗、10岁能文的那些作品影子都看不到,就算是那两首诗13岁去应试的两首诗,说老实话,我个人觉得那个文学水平写得也不咋地,有一首《题竹》我们上一讲将过了,虽然很有气势,但也谈不上有文采,还有一首四言诗也是应试的时候写的,叫做《题吕仙口号》,就是写吕洞宾的,诗云“这个道人,黄服蓝巾,分明认得,却记不真,呵呵,原来是醉岳阳、飞洞庭,姓吕的先生”,呵呵,他这一首诗居然用到了“呵呵”两个字,我觉得倒挺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的,说老实话称之为诗我都觉得勉强。当然了就当时的教育水平而言,一个13岁的孩子能写到这样也难能可贵,但你要说是有文采、有文学天赋我觉得实在太勉强了。

第二个疑问不仅他小时候的作品我们看不到,就是他成年之后的文学作品我们现在拿来看也不能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之列,张居正成年之后的作品大多都收在《张太岳集》里,从这些作品来看,很多都是应用文,就算是一些应景之作具有文学创作特点的,就从文采上来看也不很突出,张居正同年考中进士的那一批人里后来很多人都是当时的文坛大家,和他是同学的王世贞就是后来的文坛盟主,而且那个时期明代的文学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从来不见张居正被称为是有名的文学家,事实上连《张太岳集》的序言里头也明白的说张居正“不刻意为文”,也就是说他不能算是有名的文学家了、出色的文学家了,这样的话怎么对得起他少年文学天赋突出的天才的这个称号呢?我想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他的那个少年天才并不应该是指他的文学天赋而言。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他的人生知己、精神导师湖广巡抚顾璘当年在乡试的时候阻挠张居正中举,对主考官说的理由就是如果现在录取了这个13岁的少年,将来官场上不过是多了一个吟弄风月的文人而已,但国家却会少了一个治国的良才,如果说顾璘认为张居正的天才就是文学天赋的话,那官场上多一个诗词文章的杰出文人不正好是水到渠成,好事嘛!顾璘为什么又要去阻挠呢?这说明顾璘所认为张居正具有天才的地方也不应该是在他的文学天赋上面。

解说:看来张居正的天赋还真的不在文学领域,在这里我们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科举考试考的不就是做文章吗?可是通过张居正的文章,我们也发现了他也不是一个文采出众之人,可为什么顾璘等人却一再地对他大加赞赏呢?张居正的天才和睿智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张居正12岁的时候去考秀才的时候,被这个荆州知府李士翱所看中,李士翱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高兴的当时就给这个原来叫张白圭的小朋友重新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张居正。然后李士翱又把发现了一个天才的消息告诉了湖广学政、就相当于省教育厅长田顼,说我发现了一个天才。田顼不相信啊,就把张居正找来当场命题。你不是天才吗,就让他写一篇文章叫《南郡奇童赋》,奇童就是天才,结果张居正挥笔立就,田顼看完之后拍案称奇说果然是奇童,也就认可了张居正是个天才的说法。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要好的话一般只好在两个方面,主要好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么好在有文采;另一个要么好在有思想。像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那就是好在有文采的一篇文章;像西汉贾谊的《过秦论》那就是好在有思想、有深度。我们通过前面的疑问可以看出来张居正在文学天赋上并不突出,那么是什么让李士翱和田顼看了他的文章都称其为天才呢?我想只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独特的思考力和分析问题的眼光。我觉得张居正成年之前的人生经历也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不不

第一个证明就是他面对他的人生第一次高考落榜,因为顾璘的阻挠他的乡试落榜了,他表现出非凡的理解力和面对挫折的那种态度;第二个证明就是他的第二次落榜。张居正13岁落榜之后乡试落榜之后,按照明朝的规矩到他16岁的时候才等到了三年一次的第二次乡试,这一次高中举人了,他中举之后去看望恩师顾璘,顾璘当时解下自己官二品的犀带送给他,对他说当初是我不好,耽误了你三年的前程,但是你现在中举了,我希望你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做一个年少成名的文士。这话嫌他16中举还是早了一点,要做一个像古代伊尹那样的千古名相。从这个顾璘的这段叮嘱里头,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前面称张居正为国士所看重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张居正听了顾璘的话回去励精图治下功夫读书去了。

到了嘉靖二十三年的时候张居正参加了甲辰会试,明代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会试就相当于现在的考研究生;最高级别是殿试,考上了叫进士,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最高级别的考试考博士生了。结果这次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的会试张居正居然又落榜了,这一次是不是又有一个顾璘式的人物来阻挠了一下呢?事实上没有,那么这个号称天才的张居正怎么会又落榜了呢?张居正在后来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头,坦诚的回忆过这次落榜的经历,他说“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因为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所以导致了甲辰下第”。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点,当时整个明代科举考试的重点都在文章写法的训练上,八股文嘛!而张居正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到哪儿了呢?放到了古代的典籍上,因为放在了古代典籍上荒疏了八股文写法的训练,所以落第了。

那么张居正的所有的精力放在古代哪典些典籍上了呢?后来入仕之后的一些创作,我们可以看出来张居正这一段时间主要学习精力是放在了西汉政论文的研究上。他一进入官场,就有一篇模仿贾谊的《陈政事疏》的一篇文章叫做《论时政疏》,而且西汉的这些政论文都是有关国家大政方针、治国策略的分析。你不要看贾谊在西汉并不得志,但事实上像汉武帝开创大汉王朝的这些政治策略、治国思想最早都是在贾谊的文章中出现,所以张居正这一段时间沉醉于对西汉政论文也就是沉醉于对治国之道的学习,才忽略了对八股文形式的训练,才导致了他的第二次落榜。这也证明了思考力和政治眼光的训练是张居正所看重、所学习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证明就是他和辽王朱宪节的个人恩怨,我们前面讲到在辽王灌死了他爷爷之后,张居正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甚至是气愤来,还是和小辽王一如既往地做好朋友,甚至到了张居正入仕当官之后,有几年他要躲避政治斗争所以又回到荆州疗养,这一段时期他又和小辽王天天玩儿在一起了,因为是好朋友嘛!所以那个小辽王整天拉着他吃酒聚会,到处吃喝玩乐,甚至张居正还得跟他去一些花红柳绿的地方。张居正为此非常苦恼,这个时期的诗里头表现出非常痛苦愤懑的情绪,这虽然有忧国忧民的成份在,但我想也有他那个好朋友朱宪节的成份在。虽然张居正这一段时间很痛苦,可是他也没闲着,你不是天天拉着我跟你到处去瞎玩儿吗,混在一起吗,所以小辽王的那些丑事他都搞得一清二楚,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基本上把小辽王的一些恶行都记载下来。什么像霸占民女、私自另立辽王继承人、擅自离开辽王的封地,这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很重的罪,为日后的政治清算埋下了伏笔。所以那个辽王还在得意地牵着张居正鼻子走的时候,不知道张居正的触手已经伸到他的身后了,事实上那个纨绔子弟小辽王在这个政治上比起天才的张居正来那根本是没得比了。

解说:看来张居正并没有忘记爷爷的死,此时我们也看出了张居正其实也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可是即便如此小辽王的身份毕竟是王爷、皇亲国戚,张居正想要扳倒他恐怕也没那么容易。那么张居正会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的呢?他又会有什么样的具体办法吗? 

这里头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这个细节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那篇文章《论时政疏》。张居正刚刚刚直入官场之后就碰到了权相夏言和奸相严嵩之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张居正在这场政治斗争里头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这个下一讲会提到。问题是他在政治斗争的缝隙里头写过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论时政疏》,就是提出当时国家政治危机几大重要问题:一个是宗室问题、一个是人才问题、一个是官僚问题、一个是军备问题、一个是国家财政收入问题。

这篇文章受到当时一个重要人物的重视,因为这篇文章,这个人发现了张居正的政治天赋,并刻意把张居正要培养成自己的治政接班人,这个人是谁?我们暂且先卖个关子,说这个人因此而看张居正,看重张居正的政治天赋,这说明张居正在《论时政疏》这篇文章里头,确实表现出政治天才来了。事实上他后来执掌政权,有一篇准备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叫做《陈六事疏》,也是在《论时政疏》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说明《论时政疏》这篇文章的分量硬实很重,但是曾经为张居正做传的朱东润先生,却从这篇文章里头发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一个疑问来,也就是说发现了张居正在我们所知的文韬武略的政治天赋之外,政治心机和政治性格来。我们刚才说了,这篇《论时政疏》分为五大块,第一个就是宗室的问题。朱东润先生说那后面的四大块确实是当时国家政治危机的症结所在。但把宗室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来,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因为就明代的政治史,尤其是不嘉靖朝的政治史而言。宗室问题、也就是那些藩王的乱七八糟的事,根本不能算是威胁政治大局的重大事件。因为明朝的宗藩问题,已经远不像西汉初年的那个七王之乱的时候了,所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而且是放在第一位,这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和张居正所谓的政治天才这个称号完全不相符合,甚至和《论时政疏》,那个“时政”的标题也不相符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下张居正在这个第一个问题宗室问题里,他提出了什么观点?“乃今一二宗藩,竟求真人之号,招集方术逋逃之人,或耳目,而尾大之势成”。这话说得明显夸大其词,就是有一两个藩王聚众闹事、信邪教,肯定有造反的架式,按他这话,国家要是正确采取处理手段的话,首先要取消这几个藩王的称号,最好能杀掉这几个藩王,以不留后患。

那么我们来看看谁符合张居正所说的这个条件呢?当时有两个人最符合张居正所说的条件,一个是徽王朱厚爝,一个就是辽王朱宪节。这一下张居正的私心就可见了,这两个家伙都在跟嘉靖皇帝崇奉道教。另一方面呢,也非常荒淫无耻,但是朱东润先生觉得张居正在这篇文章里提出这个问题来,埋藏这个私心有些可笑,为什么呢?因为朱东润先生说,这个时候嘉靖皇帝自己,也非常相信长生理论,在信奉道教,像辽王朱宪节跟着信奉道教,不过是拍皇帝的马屁而已,因此而聚了点众、闹了点事,这个嘉庆帝又会把它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所以凭这一点想搞翻、想报复朱宪节,那是不可能的。我觉朱东润先生的理解,美学大师朱东润先生的理解还是一种忠厚长者的理解。事实上张居正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就要报复小辽王,他是要提出一个导向来,以便为日后的报复留下一个伏笔。

解说:心思缜密的张居正,一步步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他的《论时政疏》,固然体现了,他的政治天赋和治国理想,但他也没忘记解决一下自己的个人恩怨,而最终张居正是不是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呢?郦波副教授又会对张居正的善与恶,给予怎样的评价呢?

到了隆庆二年,也就是张居正进入内阁的一年多之后,小辽王朱宪节倒霉的日子就要来了。当然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辽王的出事,看不出和张居正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张居正的高明之处。御史弹劾辽王宪节犯有13条大罪,这13条大罪基本上和当初张居正所记录下来的是相吻合的,那么朝廷就派了刑部侍郎、也就是公安部副部长洪朝选为钦差大臣亲自到荆州去查这个案子。小辽王朱宪节已经不是小辽王了,小辽王朱宪节看自己那些屁大点的事,朝廷居然派了钦差大臣来就吓得要命,就大张旗鼓的鸣冤,还在自己的府中扯起大旗来,那内容是鸣冤架式却像是造反,说明这个人很没有政治头脑,结果当地的官员还是张居正的学生迅速调集部队把辽王府团团包围,后来这个作为钦差大臣的洪朝选还是比较正直的,坚决不肯报辽王朱宪节是谋反,但是朝廷到最后还是拔掉了辽王的封号,贬为庶人、终生监禁。后来这个自以为牵着张居正鼻子走的小辽王朱宪节,在高墙之下度过了惨淡的余生,而荆州的辽王府从此也变成了张居正在荆州的府邸。所以当时的人纷纷指责张居正公报私仇,张居正呢也无从辩解,甚至到了后来万历八年的时候,张居正权势熏天的时候,因为当初那个钦差大臣洪朝选,不肯诬蔑辽王造反也被莫名其妙地下了狱,没过多久就死在狱中了。我们说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两件事后张居正就是幕后黑手,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就是以张居正当时的权势、地位他只要稍微一援手,他的少年好友朱宪节和那位洪朝选,都不会落得这么悲惨的下场。这就是号称天才的张居正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面对落榜挫折的时候他既有宽阔的胸襟,而面对个人恩怨的时候他又有睚眦必报的手段,不过从人性的本来面目来看,人生就是这样的:“在心灵的世界里头,不是善战胜了恶,就是恶一时战胜了善;大善者也难免会有小恶,大恶者往往也会有小善”。就明代的整个历史而言,张居正的善应该是大善,而他的恶应该是小恶。那么当小恶的张居正碰到那个大奸大恶的严嵩的时候,又会演绎一段怎样的风雨人生呢?请看下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以为赢了开局,却在结局时赔进了性命
只因太出色,爷爷竟被藩王灌酒致死,若干年后他却让王府直接消失
话说张居正(8)天才少年与小王爷:从基友到仇敌
他以一己之力为明朝续命60年,死后为何却被无数人非议?
叫张居正乐极生悲的是什么事
张居正报仇,三十年也不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