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高宗真相3舅舅当家

演讲人:孟宪实 

讲师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

内容简介:表面上仁孝懦弱的李治,其实是很大胆的,他和武则天的乱伦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李治不能当一个好皇帝,其实即位后的李治工作勤奋,表现出一副大有作为的样子,三十六天里接见了三百六十位刺史,朝廷也是有条不紊。有人认为这都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辅佐的结果,那么,长孙无忌在李治即位之初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全文:

上一集我们讲到高宗上台伊始很勤奋,很努力。36天接见了360个刺史,也是关心民间疾苦,效果怎么样呢?两个字,不爽、郁闷。为什么会不爽呢?有这么几件事,咱们体会一下,如果你是皇帝碰见这事会不会高兴,会不会郁闷,第一件就在永徽元年十月份,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李霁,他现在是什么官呢?上书省的左仆射,上书省的最高领导。这个职位啊是唐高宗的时候就安排好了的,唐太宗临死的时候跟李治说,说李霁这个人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惠,我帮你一个忙,我死之前把他贬出去,莫名其妙的把他贬官,贬到外地去,如果你看他立刻就赴任了,回头你就让他当上书省的长官,如果他在这徘徊不定,在长安不想走,那一定是有阴谋,你就把他干掉。结果李霁反应非常敏锐,这面接了通知利马就上路,家都没回。所以经受住了考验,那么李治上台当了皇帝,那当然就按照太宗的指示,让他做了上书左仆射,最大的一个官,宰相了。

可是呢他不好好工作,一上来就要辞职,今天找一个理由,明天找一个理由,像在史书只是说他不停的要求辞职。到了永徽元年的十月李治熬不过他了,就批了他了,就让他辞职了,辞去上书省左仆射这个最高的官职。当了一个什么官呢?当了一个闲官,就是名誉上还是宰相,实际上是什么事也不管。当了那么一个官,级别还是那么高,但事不管了。关键的问题他为什么会辞职呢?其实李霁跟李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李霁在推荐李治当太子的时候,就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两个人的关系应该说比别人的关系还密切,为什么呢?李治小时候当晋王的时候,管山西那片,李霁就是他的晋王府的长使,其实就是手下的最重要的一个官员。所以这两个人很早就有上下级关系,在推荐李治当太子的时候,李霁肯定是立过功劳的。可是现在让他当宰相,他就死活不干,理由找的是乱七八糟,什么理由都找了。我能猜想的大概有几个理由,比如说身体不好,其实他身体很好,他是一个将军。然后说我没文化,他确实不认字,但是这个人很聪明,找理由吗,找了半天理由,总之是不想干。

为什么不想干?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跟皇帝关系很不错,渊源很深。但是他就辞职不干,他干嘛呢这是,躲避一个人。躲避长孙无忌,就是为了躲避长孙无忌。李治知道不知道呢,说不出来,但是心里是知道的,但是翻来复去也没有办法,留又留不住,所以十月份李霁辞职了。李治心里不舒服,为什么呢?所有的皇帝都希望大臣之间的关系能够平和,如果哪头独大了,这皇帝就不舒服,那就叫不爽。他遇到第一件事李霁辞职不爽,就在这一个月李霁刚刚辞了职,第二件事又发生了,褚遂良犯了一个案子,犯法,干什么事呢?他强买了自己属下人的一套房子,长安唐代的时候住房也很贵的,一般的官员买不起房。但当了司局级干部了才可能有住房,早期大家都是租房住。

房子所以在唐代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财产,褚遂良买了自己手下一个官员的房子,基本上属于强买,如果从他这个意愿来讲就是强买,从对方来讲也可能是贿赂他,因为那是一个议语人,是一个翻译管官,中书省的一个翻译官。中书省有翻译官归褚遂良管,褚遂良就把他家的房子强买了,有一个很便宜的价钱买的,买到手了。这个事是犯法的,所以就被御史给告了。御史告了呢,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问题很多,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管案子的领导越到上层领导越帮忙,帮谁的忙呢?帮褚遂良的忙。最开始把这个案子判了,判多少呢?判一年徒刑,一年徒刑可以不执行,按照唐代的法律是罚金,罚铜20斤,这是唐代有规定的。一年徒刑,可是这个一年徒刑并没有执行,这个罚铜这个事也没有执行,这个案子最后结果是不了了之,因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把这个案子最后讨论清楚呢,褚遂良给外调了,调到同州当刺史,长安东边的一个州,很重要的一个州去当刺史,级别上没有降低,这谁做了手脚呢?肯定是长孙无忌,安排他走了,这案子就没有办法判了。

这个事两年以后还有结果,两年以后到了永徽三年元月的时候,褚遂良从同州调回来了,调回来当什么官呢?当吏部尚书,中书门下同三品,就是既当了组织部长又当了宰相,他回来做了一系列的事,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当年告发他的那个御史给外贬了,贬到外地去当县令了,这是明显的打击报复,谁都知道这是打击报复,当然在高宗上台伊始的时候,那还没到三年的时候,这个案子的处理高宗是看在眼里,明显的有帮派活动迹象。这事处理得不公平啊,这事不爽,这是又一件不爽的事。

解说: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时期的重要大臣,两朝元老,他和唐高宗既是君臣又是舅舅和外甥,关系十分密切。通过上面孟宪实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李霁辞职和褚遂良买房案当中都有长孙无忌的影子,他知道由于李霁和长孙无忌不是一派人,因此李霁处处逃避朝廷,找各种理由要求辞职。而褚遂良由于和长孙无忌是同一派人,因此他即使犯了法也能受到保护,可见长孙无忌在当时真是一手遮天,唐高宗李治虽然看在眼里但也没有办法,那么唐高宗李治会永远的放任长孙无忌吗,长孙无忌和李治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君臣关系呢?

永徽元年二年甚至一直到三年的年初,山西那边晋州连续发生地震,这地震震得很邪乎,有的时候十天之内不停,没完没了在那儿震。现在我们对地震我们可能无所谓了,可是那个时候不一样,那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时候,唐朝的人是相信天人感应的,李治心里也慌,怎么总在山西地震呢,因为山西是个特殊的地方,哪个地方特殊,他不是晋吗,那是李治当年的封地啊,他不是晋王吗,怎么晋这个地方就没完没了的地震吗,李治心里紧张,这事跟谁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就请教一个大臣叫张行成,这个张行成跟长孙无忌看来不是一伙的,他跟李治,跟现在这个皇帝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比如说李治那年即位的时候,扶着皇帝登上宝座的就是张行成。所以张行成跟李治分析,这个晋州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可能是怎么回事,两个人一定是秘密谈话。张行成说这个天代表皇上,地代表大臣,天代表男人,地代表女人,这就是阴阳八卦那一套,古人就相信这个。他说君臣之间应该是皇帝在那斗,天是动的,地应该保持平静,大臣应该不动,可是晋州这个地震很邪,十天之内不停的动,而且过一段时间来一次,过一段时间来一次,这说明有两种情况需要皇帝注意。一个是女人的问题,是不是女人出了问题,第二是不是有大臣阴谋?

永徽元年和永徽二年,这个时候武则天的事还没有出来呢?所以有人说张行成水平高,已经看出来唐代后来出问题,那就是武则天女谒出问题,其实那个时候不会有这种看法,因为还没有出这个事呢?所以张行成的重点应该看作是大臣阴谋,有的大臣有阴谋,才有天相,才有这种自然现象反映。那么他所指的是谁呢?哪个大臣会有问题呢?暗指一定是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那个时候是大权在握,李治听了张行成的话以后,他采取了一个措施,这个措施针对什么呢?不是针对女人的,而是针对大臣,他就立刻下令要朝中大臣满朝的文武给朝廷提意见,这不正是唐太宗时候的传统政策吗,希望大家都提意见,给朝廷提意见。可是他这个提意见是不是有针对性,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就是针对大臣阴谋来的。大家上疏啊,给皇帝出主意,指出朝廷的问题,一下子上来很多疏。李治一看傻眼了,怎么傻眼了,上来的他希望大家提的意见方面芽根儿没有,这事也奇怪,满朝文武这么多人,读书的人,对朝廷很熟悉的人,他们怎么提不出好的意见来呢,纳闷。

于是李治去找长孙无忌,跟长孙无忌不叫摊派,找长孙无忌谈话。就把这个事儿和自己的所思所想简单的跟长孙无忌谈了。这个长孙无忌的传记里面记载下来了,说我现在效仿老皇帝的办法,开上疏之路,希望大家都来写报告,谈谈天下的事。可是现在上来疏到是不少,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这是为什么?问长孙无忌,这个话您得仔细分析,提不出正确的意见或者有见解的意见有两种可能,一种大家水平低,看不到问题,那你当然提不出什么意见。另外有真知灼见的意见提不上来,这又是一种可能。你比如说有没有可能这个线路不畅通呢,有没有人暗下,私底下做了工作别人不敢提意见呢,所以这种问话里面都有一定的深刻的内涵,但又不能说。

我们看长孙无忌是怎么回答的?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长孙无忌的观点是陛下即位以后我们的政策没有任何失误,所以那些人企图希望通过一条建议侥幸的获得皇帝的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了不起的意见。他是这么说的,那么想一想这个跟李治要求大家提意见的初衷正好是相反,李治认为朝廷没问题吗,不,李治正是认为现在朝廷有问题,才希望大家来提意见,可是长孙无忌说朝廷没有问题,所以意见白提,提不上来。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是长孙无忌做的好了,因为长孙无忌是执掌朝廷的,他是代表朝廷的,政府的首脑,皇帝是国家的首脑。

对于长孙无忌这个回答李治很不满意,就追问了一句,哦,你说我们没有问题,但是我怎么听说朝廷中有关部门在做事情的时候尤看颜面,看别人的眼色,不能尽公,不是公平的来做事。我怎么听说有这样的问题呢?你说没问题,一点遗漏没有,可是皇帝直接把问题点出来,有帮派问题,有帮派,像你们关系好就向着他,关系不好就排挤他,这就是前面那两个事都有这个问题。李霁不是这一派的受到了排挤,褚遂良是这一派的人受到了保护,这不就是帮派吗?朝廷中在帝国政治下最麻烦的问题,最讨厌的问题其实就是帮派问题,一旦有了帮派大家就会置朝廷大利益于不顾,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只关心小党派的利益。有的时候会因为小党派的利益坑害国家利益,所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李治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那我们看长孙无忌是怎么回答的。长孙无忌的回答是这样,说小小地看一看脸面,大家讨论一下情感关系,这样的事情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可是这是人情常态,人有关系,关系有远近,所以关系近的人稍微照顾一点是可能的。所以他说稍稍照顾一点颜面这样的事,连陛下也不能避免。你能避免一点没有吗,不可能的。但是说结党营私,党派、派系这个事是绝对没有。刚才讲了帮派问题是朝廷中一个大问题,我们看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严重分歧,甚至是冲突的。李治认为有帮派问题,长孙无忌认为没有帮派问题。李治认为有帮派问题,所以照顾情面,他说照顾情面的事人人都有,皇帝也有,皇帝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被人家长孙无忌抓住了,所以这么说的时候李治没有说话,下面怎么讨论了就没有继续下去。

那么我们仔细分析这里面的问题,这个时候长孙无忌他既是托孤大臣又是李治的舅舅,在这个李治当年当太子的时候,是长孙无忌等于是长孙无忌一手把他推上去了,所以长孙无忌对这个当今的皇帝功劳是天大的。所以他很有权威,一点都不假。那么现在朝中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来总结一下,我给它概括一下叫什么呢?叫做永徽政局的基本症结所在,就是君臣二元政治。两个头头,我们都知道君主制度下他应该是一个头头,一个首脑,权力是一元论的,大家都归在皇帝的这个下边,听皇帝指挥,皇帝是所有权力的真正持有者。可是永徽的情况是什么呢?名义上李治是皇帝,这没有说的,可实际上大权都掌握在长孙无忌手里,长孙无忌虽然是独揽大权,但他又是个大臣,所以呢,实际和法理成了两套,两面皮。大臣掌大权,皇帝没有实权。可是名以上,法理上皇帝又应该有实权,这不就是矛盾吗,这不就是永徽的基本矛盾。李治对这事儿了解不了解呢?了解。可是他要怎么做呢?他有没有决心说得跟长孙无忌拼吧,也没有那么想。很多人都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有人看出来了吧。张行成为什么说大臣阴谋,用地震做掩护,从地震谈开去,就说有大臣阴谋的问题,大臣所指谁呢?只能是长孙无忌,因为他权力太大了。

解说:通过以上孟宪实先生的分析,我们看到唐高宗统治初年,唐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已经形成了势力相当的君臣关系,唐高宗李治对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并不是没有察觉,他甚至还想用一些手段来提醒长孙无忌,但都被长孙无忌一一驳回,所以在后世人的印象中,唐高宗就给人留下了一个窝囊的形象,那么长孙无忌和唐高宗的这种微妙关系下面的人是如何反映的呢,唐高宗会不会对长孙无忌采取什么措施呢?

就在永徽元年出了一个案子,又一个案子,什么案子呢?洛阳有一个人叫李泓泰,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只知道他是洛阳人。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是吃哪碗饭也不知道,他突然向朝廷揭发一个阴谋,长孙无忌谋反,他告发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怎么可能谋反呢?掌握那么大权力,他谋反干嘛,他不可能谋反。李治怎么处理呢?处理得很干脆,人一上来一刀砍了,把这个告发的人砍了,为什么呢?皇上的羽翼还没有丰满,机会还没有成熟,所以他是只能克制,告发宰相谋反的案件要么有背后主使,你一个平头百姓,你怎么知道他会谋反呢,不会往这上想。你出来告发一定有你的动机,动机何在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朝廷中的政治斗争有人暗中指示。第二种就是他看出了什么苗头,什么苗头呢?是否在李泓泰这个告发问题上有背后指使人,这个我们不清楚。如果是第二种可能他发现朝廷中有不对的地方,什么不对呢?就是皇帝和大臣之间出了问题。皇帝有名义上的权力,大臣有十几上的权力,他想通过这次告发来获得一个意外的政治资本,那是什么呢?那就像打赌一样,他打赌皇帝和长孙无忌现在矛盾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正面冲突的时候,皇帝可能要收拾长孙无忌,但是他苦于没有借口。我现在告发长孙无忌谋反,这就是给皇帝提供一个借口,皇帝就可以利用这件实把长孙无忌干掉。

一般是这样,否则的话那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是这次火候没有掌握好,来早了,结果被皇帝一刀给砍了,这件事再一次证明永徽期间的政治结构是有问题的。从头到尾都是这样,长孙无忌完全掌权,李治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什么事做不了主。所以这个二元政治结构就成了这个时代的基本问题。

李治对于这种结构,对于这种状态他是怎么样的呢?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基本的方法或者说基本的考虑,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出来,那就是克制和忍耐。但是从李治这个角度看,他是要把他自己的明白告诉大家,这个史书有记载的,说这个皇帝李治这个人身体确实不太好,可是聪明,从小练过书法,那时候书法家当时说他的书法就是兼善二王的,光是王羲之,王献之最好的好处都被他吸收了。另外呢就是李家这个皇族音乐水平很高,有这方面的天赋。据说有一个《春莺啭》,唐代的《春莺啭》,一个唐代的名曲,这个曲子是谁做的呢?是唐高宗做的,一直到唐玄宗的时候这个曲子还一直在演奏,说明什么呢?说明唐高宗这个人是有天才的。他对事物的体会是很细腻的,你不要以为他是个傻瓜,长孙无忌也不能以为他是傻瓜。这么一个明白的皇帝毕竟原来没有太大的资本,所以他现在想跟长孙无忌闹对立,闹矛盾,可以吗?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他总体的方针还是,还是什么呢?克制,再克制。

解说:前面讲到面对长孙无忌在朝廷一手遮天的情况,唐高宗李治一边忍让,一边还有意识的提醒,那么长孙无忌是否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呢?而事实上孟宪实先生认为长孙无忌不但没有收敛自己,还把他的势力触角伸向的后宫,此时李治的后宫王皇后是李治明媒正娶的皇后,出身高贵,性格稳重,但是她和李治一直没有孩子,王皇后的舅舅柳氏为了稳固王皇后的皇后职位,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么长孙无忌在这之间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永徽三年7月份朝廷又发生了一件事,发生了一个什么事呢?立了太子给李治立了一个新太子,这个新太子原来封号是陈王,叫李忠,这个孩子是高宗跟一个宫女生的,他的母亲没什么名分。可是高宗跟王皇后一直没有生孩子,王皇后的舅舅叫柳氏,是朝廷的宰相,也管着吏部尚书,也管着中书省,这个柳氏就有了这么一个建议,建议王皇后把这个陈王忠收做自己的养子。皇后不是没有自己的孩子吗,那就把宫女生的孩子收归自己的养子,然后立这个陈王忠做太子。这个目标是什么意思呢?动机何在呢?动机就是为了稳固王皇后的皇后地位。可是这个事,这个舅舅柳氏跟王皇后商量,然后又跟长孙无忌商量。长孙无忌说好啊,这主意不错,就这么做吧,于是长孙无忌在出面跟李治,跟唐高宗讲。

说没有太子也不对,你现在有儿子了,应该立做太子,那立哪个儿子就是长子,陈王忠,李忠呀。可是他的母亲没有什么名分呀?又不是嫔也不是妃,又不是皇后。那好办,给他过继给皇后做养子,他就成了皇后的儿子了,那不就当太子名正言顺了吗,说半天李治怎么办?只好同意了,所以永徽三年的7月唐朝立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是谁主张立的呢?是王皇后的舅舅,吏部尚书柳氏主张的,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确立呢?通过长孙无忌出面立的。皇帝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被动的角色,虽然那也是皇帝的儿子,但是是别人来说服他,你应该立的太子,立那个,立这个吧,一下子立这个。从朝廷到后宫,我们能看到一条线,朝廷这个线都是长孙无忌控制的,不是他这个派系的人,比如说李霁已经被排斥了,没有事在家溜弯呢。自己这个系统的,褚遂良犯了那么大的错,没有受到处分,回头打击报复还成功了,说明在朝廷这个系统里面长孙无忌确实是一手遮天的。好,后宫呢这是另外一条战线,后宫的战线显然跟朝廷的战线连为一体了,连成一体皇后、皇后的舅舅,长孙无忌,他们是连在一起的,他们把确立皇太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不是首先跟皇帝商量,而是他们先商量,他们商量了跟皇帝去安排。

李治只好同意,李治他不能跟他们决裂,只好同意,但是心里面爽吗?不爽。我现在朝廷大臣的事你有权安排了,我现在的事你都安排了,后边的事,太子的事也都给安排了,你都安排了皇帝安排什么呀,皇帝没有可安排的了。这不就是永徽年间的实际状况吗,那么我们大家就会问,这个时候李治二十五六岁,永徽三年的时候,二十五、六岁,皇后呢比他小两岁,两三岁,那是二十三、四岁的样子,皇帝和皇后都这么年轻,都还是生育年龄时期,都在生育期,干嘛急急忙忙要过继一个孩子来做太子呢,这里面背后一定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皇后和皇帝的关系现在出了问题,皇帝一直不理皇后,皇后有生育能力也没有办法,生育不了。王皇后的什么毛病呢,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呢?跟皇后的性格有关系,这个王皇后因为出身牌子很大,所以很牛,据说他总是很骄傲的样子,整天抬个头,谁也不理。因此他跟皇后别的问题不讲,就是性格方面,他就不喜欢王皇后这种个性张扬的,很牛的那种人。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无论从后宫还是到朝廷,包括王皇后还有她舅舅在内,其实都成了长孙无忌的同盟军,李治是在他们这个体系之外,这种关系早晚要发生问题,李治现在的政策是忍耐和克制,他能忍耐多久,他能克制多久呢?作为一个皇帝他真的就愿意永远这样大权旁落呢,所以后边的事跟这个权力结构一直是联系在一起,具体怎么发展我们下次再讲,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高宗丨娶了“小妈”,搞死舅舅,你不会真的以为他软弱无能吧?
唐高宗为何要杀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为何很多人认为李治是个“窝囊皇帝”?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唐高宗李治
他是第一个拥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人,毛泽东评价其“笑里藏刀”
唐朝的长孙无忌权倾一时,为何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