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高宗真相9托孤之谜

演讲人:孟宪实 

讲师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

内容简介:长孙无忌的妹妹曾几次提醒唐太宗,不要让长孙无忌揽权过度,可是唐太宗在临终托孤的时候,最终还是把权力交给了长孙无忌,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听长孙皇后的劝告呢?唐太宗的托孤是失败了吗?唐太宗替李治又准备了哪些保险呢?

全文:

解说:上一集讲到废王立武事件之后,唐高宗终于摆脱了受制于人的状态,打击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派。曾经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被逼自杀,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一般人认为这个悲剧的原由,就是唐太宗当年在临终托孤的时候,不该把权利完全放给长孙无忌,否则就不会造成外戚干政的悲剧,而且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也几次提醒唐太宗,不要让长孙无忌揽权多度,可是唐太宗在临终托孤的时候,最终还是把权力交给了长孙无忌,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听长孙皇后的劝告呢,唐太宗的托孤是不是太失败了呢?孟宪实先生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托孤这个事管唐朝命运的问题上,唐太宗还是煞费苦心的,仁弱的太子李治继续要强有力的大臣长孙无忌的辅佐,又不能让长孙无忌权力过渡膨胀,所以唐太宗准备了一明一暗两套托孤方案,也就是为高宗对皇权的绝对控制准备了双保险。那么唐太宗的这两套托孤方案究竟有着怎样的奥妙之处呢,唐太宗为高宗李治最终从权臣长孙无忌手里夺回皇权,究竟做了怎样的秘密安排呢? 

上一讲我们我们讲的是废王立武的结局,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那批人以长孙无忌为首下场都不好。或者贬死他乡或者被迫自杀,没有一个得好下场的。悲剧,是很惨痛的,我们回头看很多事本来都可以避免,可是这个事就是左一个挡没有挡住,右一个人挡没有挡住,最后还是发生了。就像骑自行车最后掉坑里一样,三躲两躲还是掉进去了。

一个历史事实的发生也有这样的问题吗?也有命运的问题吗?所以我们今天在回溯一下,把镜头往回放一放会发现真的有命运这个问题或者就像有命运一样,大家一个劲的要避免,但是它还是发生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大家一定还记得她,贞观的皇后多英明呀,在贞观时期她好几次讲了一件事都跟后来的悲剧有关。什么事呢?她就是不让他这个哥哥长孙无忌掌权,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说让长孙无忌当有右仆射,当宰相,长孙皇后就拼命地反对,反对得唐太宗都觉得很勉强,没有理由,太牵强,干嘛你要反对他呢?现在贞观这个时期怎么可能有外戚干政这样的问题呢?根本不可能有。所以你为什么反对他呢?搞不明白,所以唐太宗没有听皇后的话,这次就强令让长孙无忌当了右仆射,结果怎样?一年以后有人告发长孙无忌揽权过度,说他贪权。长孙皇后就趁机让长孙无忌你赶快辞职,长孙无忌只好写了辞职信。

唐太宗在朝堂之上为长孙无忌辩护,说长孙无忌跟我的关系那最铁,像我儿子一样,谁想离间也做不到,但是长孙皇后还是让他辞职了,贞观时期的事情。到贞观八年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话,说长孙无忌这个人很有才能,不让古人。就是他的能力比古人最好的都不差。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善避嫌疑,你看有人说他揽权他就辞职不干了,善避嫌疑。多好的人啊,长孙皇后去世之前我们看她的遗嘱的一条,又是这个事儿,还记得吗?长孙皇后说一定不要让外戚干政这种局面在我们这儿出现,说的是谁呢?还是他这个哥哥长孙无忌。我们就怀疑唐太宗没有听懂这个话,唐太宗这对恩爱夫妻也有不灵通的时候。所以后来唐太宗拼命重用长孙无忌,结果酿成了后来的结局。现在我告诉大家那时候唐太宗非常清楚的,非常理解皇后的意思,对长孙无忌也十分了解,有何以为证呢?那就看他的政治遗嘱,唐太宗的遗嘱。唐太宗临死之前的前一天,把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太子李治叫到身边,发布了政治遗嘱,现在史书上讲这个遗嘱其实就三句话,第一句我现在把身后的事就交给你们了,太子仁孝你们要好好的辅佐他。这话是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讲的,说太子这个人有点弱,但是心很好,你们要好好的辅佐他。

第二条转过头来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就可以放心了,你就没有可以担心的了第二条。前两条一看我们看得很明白,你们要忠心地辅佐太子,太子要好好倚重这个大臣,两位大臣。最蹊跷的,最关键的能透露出最复杂背景的是第三句话,第三句话唐太宗对褚遂良说,记着这是对褚遂良这个人说,说褚遂良长孙无忌跟我亲密无间,立有大功。我有天下他多立焉,他出了很多的力。所以你记着,我死以后不要让人,让什么人,谗人,说小话的人,小人离间了长孙无忌。这话必须好好解释,什么叫离间了长孙无忌,就说不要让别人离间了长孙无忌和太子李治的关系。这是对谁说的?对褚遂良说的。这个话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虽然面对的是褚遂良,但最主要的听者应该是长孙无忌,唐太宗在说什么呀,临死前,他在说我死以后长孙无忌和新皇上的关系有可能发生问题,有可能被人离间,这个话看起来是对褚遂良说的,实际上是让长孙无忌听的,就是你小心,不要被人离间了。

对褚遂良有没有关系呢?也有关系,就是说以后的朝中最主要的关系是皇上和大臣的关系,最主要是这个,唐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这个大臣,特殊的大臣的关系。如果这两个人之间出问题,你褚遂良要注意保持立场,就是你要调和他们,不要让他们发生这种冲突。不能啊,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反反复复的想来想去,在联系到长孙皇后的遗嘱我们才知道,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是不放心的,对于他揽权过度的过去的习惯是不放心的。然而我们再联想到贞观后期唐太宗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权臣,唐太宗最担心出现权臣,在他的后代出现权臣,在李治的身边出现权臣。因为他觉得李治这个孩子有点弱,如果他弱来个权臣这不乱套了吗,这太危险了。所以他不能让这种现象出现,所以最有可能当权臣的是谁呢?长孙无忌,因为他把大权都交给了长孙无忌,所以在这里他提醒长孙无忌你要小心,谨慎,不要过度。同时让褚遂良注意从中观察,在中间周旋,不要让这种现象真的发生。

解说:唐太宗政治遗嘱的表明意思是唐太宗在临终之际,是希望长孙无忌能够尽心尽力的辅佐太子李治,太子李治则要好好的倚重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但是孟宪实先生认为,由于长孙皇后的提醒,唐太宗对于长孙无忌这个托孤大臣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因此唐太宗的政治遗嘱其实还有言外之意,那就是当长孙无忌与太子李治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希望褚遂良能够从中调解,那么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究竟有没有听明白唐太宗的遗嘱呢,这个政治遗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最终执行的又是如何的呢?

根据唐太宗的遗嘱,他对褚遂良的那番话,长孙无忌的聪明,以他的聪明才智不该听不懂吧。傻乎乎的,这是说给褚遂良听的,不是给我说的,我看来没事了,有褚遂良保我呢,他不会这么理解吧。一个人一旦利欲熏心真的有可能忘乎所以,有一个故事能说明长孙无忌在永徽年间他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在讲贞观之治的时候,我们讲了贞观的大臣都很朴素,有的人家房子住得很差,但是长孙无忌是例外的。长孙无忌是很有钱的,也是朝廷赏赐太多,所以他家盖的房子是长安的一个风景,大家都去参观啊,豪宅去看一看。所以他经常请客,请客吃饭。有一次长孙无忌请大家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一起闲聊,长孙无忌先给大家出个题,说你们诸位看看我今天这个状况,跟这个越国公怎么样,越国公是谁呢?越国公杨素是隋朝的大臣,隋炀帝的时候一顶一的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富足、举朝末都他是第一名。现在长孙无忌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跟隋朝那个杨素怎么样?我们俩怎么样?谁更高一点,谁更牛一些,有的人说这个事儿不好说,说不出来。有的人说恐怕还是不如杨素,也有人说还是比杨素高,说不太清楚。

你看长孙无忌怎么表态,长孙无忌说啊,我比越国公杨素还真差一点,差在哪一点呢?说越国公杨素富贵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我富贵的时候还这么年轻,这就是我比他差的地方。这是有点正话反说,哪是比人家差,这分明是比人强嘛,他都老了才混成那样,你现在这么年轻已经这样了,当然你比他高了。其实讲这个故事只想跟大家说明一点,就是永徽时候的长孙无忌过于自信,走得太满,自以为是,忘乎所以。这种精神状态使得他觉得他什么都是正确的,所以高宗也不在话下。甚至想你唐高宗李治,你这个皇帝的位置哪来的,不是我为你争取来的嘛。你当年当上太子不是我权力给你争取来的嘛。否则你哪有太子的位置,哪后来当得了皇帝。这就叫居功自傲,也就是功高震主。在唐高宗的心目中长孙无忌是个太大的人物了,就是因为长孙无忌从来这种自大的形象,还有他以前的这种事迹让高宗感到他强大,确实强大。

所以长孙无忌没有完成唐太宗交给他的使命,另外有一个人对不起,也没有完成唐太宗交给的任务,那就是褚遂良。唐太宗那话就是对着褚遂良说的,你褚遂良怎么会忘了呢?说你要保护长孙无忌,不要让他被别人给离间了,你以为让你跟长孙无忌抱在一块,永远不分离,不是这样的。是话里有话的,你一定要听得分明,在高宗跟长孙无忌发生问题的时候,你要保持一个位置,你的位置是什么呢?是居中调解的位置,不是让你哪一边的问题,这很明白啊,可是褚遂良没有做到,褚遂良一心一意的去保护长孙无忌,抱着长孙无忌不撒手,结果就成了长孙无忌的马前卒,先为长孙无忌牺牲掉了,这不是自己有问题嘛。

说起来也不是没有根据,有一次唐太宗就分析过,跟大家一起评论朝中大臣。就说褚遂良这个人有才华,有忠心,他对我那就是飞鸟依人。什么叫飞鸟依人,小鸟依人,他很依赖你,他没有独立性,他才小鸟依人对不对?这褚遂良家是南方的,现在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这褚遂良在北方没有势力,他家是南方的氏族。所以他必须投靠关陇贵族。开始跟唐太宗跑,后来跟长孙无忌跑。让他独立思考,独立的,从中干预他做不到。后来自告奋勇的把自己先牺牲掉了。所以褚遂良也没有完成他的使命。

解说:通过孟宪实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长孙无忌虽然是托孤大臣,但是由于人性的膨胀他居功自傲,逐渐也不把高宗放在眼里,最终在废王立武事件中,长孙无忌与高宗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褚遂良由于性格缺乏独立性,最终也没有能完成唐太宗的遗命。他不仅没有调解长孙无忌与唐高宗李治的矛盾,而且还与长孙无忌捆绑在一起,唐太宗所担心的权臣问题终于在长孙无忌的身上出现了,那么唐太宗临终托孤是不是很失败呢?

一个人面对权力那么大的诱惑,他贪婪于权力,他喜欢于贪婪权力,他会改吗?如果长孙无忌他不改怎么办?那不是唐太宗最不希望出现的局面真的会出现吗?不要小看唐太宗,唐太宗另有安排,这就是唐太宗其实是有两套遗嘱,第一个遗嘱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针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还有一份遗嘱是交给李勣的。

有一次李勣得了病说是抱疾,得了很严重的病。需收龙须来做药引子喝药,唐太宗毫不犹豫的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了,烧了然后给他做药引子。一个皇上,把自己的胡须剪了给大臣做药引子,大臣感动。然后李勣就倒头便谢,唐太宗说我这是为国家,不是因为你,是因为国家,所以你不要谢我。唐太宗后来有一次跟李李勣一块喝酒,不知道旁边有没有人,但是唐太宗说这个话说得很大胆,说我已经观察过了在朝廷的大臣中,忠诚如卿着只有你一个人,咱们这个大臣里面最忠诚的就是你,说能够托孤的也只有你一个人,我现在把后来的事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会对得起我的。李勣的反应呢,那当然是很感激涕零,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也不说什么话,然后就使劲儿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然后还咬手指头,手都咬出血了,我说这些都很有意思,最后就醉倒了。唐太宗就把自己的衣服,御衣解下来盖在他身上离开。

其实这又是一次托孤,相当于遗嘱的一种托孤行动,托孤言论,看中的李勣忠诚。可是我们也知道李勣后来忽然又出了问题,就在唐太宗去世的前十天,唐太宗忽然跟李治商量说要处分李勣。说李勣这个人啊很聪明,功劳很大,但是你对他没有什么恩德,你没有什么恩德,以后你不好使唤他,现在我把他贬到外地去,看他反应怎么样,他如果很快就去外地说明他还是没有别的想法,等我死了以后你就让他做仆射,做宰相。如果他犹豫不决,在长安转悠不想离开你就把他杀了。然后果然下了这个命令,让李勣贬到外地,甘肃南部做都督,一个大宰相突然到地方做都督,严重的贬官。李勣的反应呢,接到命令以后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就走了,直接就走了。历史上评价说唐太宗用权谋之术控制大臣,李勣也以权谋之术对付君主,现在看来都不对。

李勣怎么连家都不回,李勣就像知道答案一样,是吧,这不符合常理啊。大臣在朝廷上班,接到通知要到外地去做官,总得回家拿两件衣服吧,对不对,他太夸张了,家都不回跑了,直接走了。知道答案,那这就是做戏啊,做给谁看的呢?现在到了高宗时代,我们才把这件事情搞明白,这是做给长孙无忌看的,为什么?后来他又托孤给长孙无忌,得让长孙无忌感觉到自己大千在握,因为贬李勣出长安这是要正式发公文的,不是说一个口头通知就完了的。而是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才会发布出去。在发布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就会看到这个通知,把李勣贬出去了,而李勣和长孙无忌关系不怎么样,所以现在把李勣贬出去了,长孙无忌就放心了。那么以后的权力看来是都交给我了,所以这个命令说起来是对付李勣的,现在我越看越觉得它是对付长孙无忌的。因为他在李勣那儿也有一个托孤行动。

为了让这条线变得暗线,就是两条线,两个托孤,一个是托孤给长孙无忌,一个托孤给李勣,谁为主呢?长孙无忌为主,李勣这个为辅。这条线干嘛的,就是防止万一长孙无忌这面出了问题,高宗控制不了局面,李勣出现就会成为高宗最重要的助手,最重要的力量。

解说:通过孟宪实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临终托孤其实是有两个安排,一明一暗,明着是把太子李治托孤给长孙无忌,暗着又托孤给了忠诚而又智慧的大臣李霁,而且唐太宗在临死之前,以外贬的方式保护了李勣这个暗中的托孤大臣,同时也是让长孙无忌明白,在唐太宗心目中长孙无忌是唯一的托孤大臣,那么李勣在长孙无忌权卿朝野的时候,他在做什么呢?唐高宗李治是否知道李勣是暗中的托孤大臣呢。

永徽三年我们讲过那是长孙无忌权力最高的时候,他通过房遗爱的案件消灭了一大批人,他不喜欢的人包括吴王恪都给干掉了。那时候他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就在这个时候刚刚处理完房遗爱案件,高宗李治有一个新的任命,任命什么呢?任命李勣为司空,司空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是三公之一,正一品,地位很高很高,最高的。一共有三个三公,司空就是一个,长孙无忌是太尉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但是这个正一品的官没什么实权,就是名誉高。他跟仆射跟其他的尚书都不能比,那个时候是什么情况呢?是李勣溜边,朝廷的事他不参与,开始让他让仆射,他死活都要辞职。后来虽然给了他这样的名誉,他其实也不干活,班都不上,就是不在朝廷管事,朝廷事都长孙无忌来管,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在任命李勣做司空的时候,有一系列的动作,高宗有一系列的动作。那个很关键,什么动作呢?就是请人给李勣画了像,咱们现在是照相,那时候是做个画像,然后高宗亲自写了赞辞,写了一篇文章来表扬和赞扬李勣。那个里面的文字现在我们知道了,就是通过李勣的墓志我们了解到这个文献。高宗在永徽三年的时候曾写过这么一个东西是专门给李勣写的,写的是什么呢?其中就提到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先朝已经把我托孤给你了,那就是说唐太宗曾经向李勣托孤,这个事高宗是知道的,要不然高宗怎么会说呢?所以那一次托孤现在高宗就把这个事接下来了,托孤。先朝已经把我托付给您了,这个意思。然后又说,说现在朝中大臣茂德旧臣,惟公而已,说是朝廷的老臣啊,有道德的,有水准的,我最看得上就您一个人。从唐高宗给李勣的那个赞辞来看,唐太宗跟唐高宗一定有秘密交代。对不对,一定有秘密交代,那次喝酒,跟李霁喝酒说的那番话可能别人都不在场,为什么唐高宗就知道了呢。就把这话接下来了呢?那一定是唐太宗跟唐高宗有交代,关键时候长孙无忌也指望不上的时候,就得靠那个李勣呀。

一定有交代,所以我们看唐高宗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有章有法,所以对李勣的重视,对长孙无忌的尊重都不在话下。关键的问题是唐高宗从唐太宗那里得到了法统,这说明皇帝年轻的高宗在永徽三年的时候,还在续那条托孤的线。在给李勣打针,在提醒他,我父亲原来是托孤给你的,你千万别忘了,我现在对您也是很看重的。

解说:通过孟宪实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应该知道李勣是父亲唐太宗给他安排的暗中托孤大臣。所以在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唐高宗李治就希望李勣能够出来表态,事实上李勣这个暗中的托孤大臣也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一句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最终左右了长孙无忌和高宗李治的权力对比,那么李勣这句话,究竟有着怎样的奥妙之处呢,曾经对长孙无忌言听计从的高宗,为什么听到这句话之后,就敢于向长孙无忌说不的呢?

废王立武这么大个事,对于唐高宗来讲是他一生经历中大概最重要的事。这个事我说过对于唐高宗就相当于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权力,唐高宗经过废王立武这个事件全面掌控了朝廷。原来他是说的不算的,这个我们过去讲过,他的那种状态。权力都在长孙无忌那边,所有支持高宗废王立武的都强调这一点,强调哪一点呢?这不是一个换皇后不换皇后的问题,是涉及到这个朝廷究竟谁说的算的问题,是高宗说的算还是长孙无忌说的算。所以李勣那句话也在说这个主题,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高宗自己的事。此陛下家事,不必问外人,你不必跟别人商量,你想做你就做,因为你是皇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是表示我对皇帝的坚决支持,这是表忠诚的,表忠心的,我是支持皇帝的。高宗于是这事就定了,立刻就宣布了。

为什么有了李勣的支持高宗才敢最后拍这个板呢?李勣这个身份特殊,他有两个身份,第一他是托孤大臣。长孙无忌那边是托孤的一项,这边李勣也是一项托孤。有合法性,说李勣这个有唐太宗托孤这个背景,这托孤的背景就是合法性,对不对,前任皇帝的命令他敢不执行。陈寅恪先生研究过说李勣代表军方,他是军队现在最著名的将领,到了贞观后期能够打仗的就剩三个人物。李勣、薛万彻、李道宗,结果是什么呢?李道宗、薛万彻都被长孙无忌干掉了,就剩了个李勣,所以现在李勣是军方的当然代表。我们都没在军队呆过,但是知道军队是讲这个的,他曾经是你的领导,曾经是你的将军,领过你去打仗,冲锋陷阵,你这一生对他都有一个像归属感那样的感觉,就听他话,别人话不听。你新上来一个不听,我就听自己这个,那没办法。李勣在这个时期,在唐高宗初年就是这么高的地位,军队最高领袖。他现在要支持皇帝了,他要为高宗保驾护航了,高宗这个心才终于定下来。才敢正式跟长孙无忌摊派,要不然不敢。

所以褚遂良没完成他的使命,长孙无忌也没有完成他的使命,只有李勣完成了唐太宗交给的任务,关键时候站起来替高宗保驾护航,坚决支持皇帝,高宗的权力才可以保持,高宗才敢于跟长孙无忌正式拍板,正式摊牌。

解说:通过废王立武的事件,唐高宗在李勣托孤大臣支持下毅然打击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派,至此孟宪实先生在唐高宗真相系列节目中,透过重重历史迷雾,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唐高宗。对于唐高宗的历史评价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他把放在唐太宗的光环之下,其实唐高宗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唐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社会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医药法制方面成绩斐然,唐高宗批准修订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法典《永徽律》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这部法典对现在的法律体系,也有很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唐高宗不仅上承父亲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而且也有后世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一个雄厚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始于爱情终于政治,武周皇帝与唐高宗之间的恩怨情仇
千挑万选的婚姻,无关爱情(下)
唐太宗托孤的真相(之三)
武则天究竟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长孙无忌——历任尚书仆射、司空,改任司徒
初唐』李治为何不顾大臣反对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高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