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25淮南大案

演讲人:王立群

讲师简介: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

内容简介:淮南大案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诸侯王的叛乱。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纂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学者。而且刘安这个人还会弹琴,琴弹的也很好,刘安的地位也很高,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分很高,汉武帝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和谁同辈呢?

全文:

解说:元朔五年,淮南王刘安手下的一个中郎,也就是他的侍从雷被,从淮南逃到京城长安,向汉武帝告状,诉说自己蒙受淮南王的迫害。汉武帝于是下令调查这件事情。淮南王听说雷被告状以后,立即和他的手下商议,要准备谋反。雷被究竟有多大的冤情,必须要到皇帝那儿去告状才能够解决问题?淮南王到底有什么过错,一听说雷被告状,就想到了谋反这种极端手段?这一场汉武帝一朝最大的谋反案,究竟有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我们这一集讲淮南大案,这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诸侯王的叛乱。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纂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而且刘安这个人还会弹琴,琴弹得也很好。刘安的地位也很高,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分儿很高。汉武帝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和谁同辈儿呢?刘安是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同辈儿人,刘安就是汉武帝的亲叔叔,是这样一个关系。

那么,他的太子怎么会被雷被告了状呢?被(pi,皮)这个字呢,就是我们今天那个“被子”的“被”,这个字还有个读音读“披”。雷被的告状是淮南王谋反的一个导火索,事情的起源是由于他的太子学剑。

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学剑学了一段时间,他这个剑术有了一点长进,而且他学的剑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和很多人比剑,比的结果没有人能够赢过他。不过这个没有赢过,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他是淮南王刘安的太子,那么谁跟太子比剑不得手下留情啊?所以这个太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当他觉得了不得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告状的雷被。太子跟雷被原来没有关系,但是雷被剑术非常高,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所以太子就想找雷被去比试,他通过这个比试,如果能够击败雷被的话,那他的名声就可以大大提升。所以他为此要去找雷被比剑,可见,你看刘安这个太子也很不安分。他本来是个诸侯王的太子,地位已经相当高了,也很有钱,什么都不缺,他就学那个剑,光想跟雷被比一比,赢了雷被来提高自己的名。其实他所有的祸,就起源于要夺这个名,他想要这个好名声。但是雷被不敢跟他比,因为对于雷被来说这个剑没法比。赢,你把太子打败了,你还能在他爹手下干活吗?你输,输了以后你这个英名不就毁了吗?所以雷被不比。不比太子不愿意,非要他比,逼得他比。最后没有办法,两个人就比。在比试的过程中间,雷被是一再退让,太子是步步紧逼。最后雷被一失手,把太子给伤了。

解说: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的雷被居然没有掌握好出剑的分寸,我们可以想象比剑过程中太子刘迁的紧逼程度。但不管怎么样,雷被最终是伤了太子赢了比试,那么太子刘迁会咽下这口气?淮南王会秉公处理吗?他们会对雷被采取什么行动呢?雷被又会做何反应呢?

太子受伤以后是勃然大怒,雷被伤了太子是吓得面如土色。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事情发生以后两个人都有想法,雷被就觉得淮南国呆不下去了,而这个时候是哪一年呢?这个时候是元朔五年,元朔五年正是汉武帝刚刚打完漠南之战,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的时候,所以当时汉武帝就有一个昭令,是全国所有老百姓只要愿意参军打仗的,都可以到京城来报名。所有地方政府和诸侯王一律不得阻拦,有这样一道昭令。所以雷被就觉得在淮南国呆不下去,他就想走,反正这个“人挪活树挪死”啊。我在你淮南国呆不下去了,我挪挪地方,我挪到京城我去参军,想躲过这个。但是太子怎么想啊,太子觉得没有那么便宜。你和我比剑,不但没让我赢,让我丢了个大人,你还把我弄伤了,你还想跑,太没面子了。就在他爹跟前说话,当然太子这个话肯定是一面之词。淮南王是怎么样呢?淮南王最终是偏听偏信,儿子告了伤了儿子的门客的状,当然这个官司就不用打了,肯定是雷被要倒霉。最后雷被是挨了一顿训,撤了职,而且不准他到京城参军。你不能一走了之,你就在这儿呆着吧。所以偏听偏信是为君失察,娇生惯养是为父失职。淮南王既失察又失职,而且为情所误,就是为了他爱子这点儿情,暴露了淮南王的弱点。这下把雷被逼得没有路了,呆到这儿是一天日子都不好过,走又走不了,雷被被逼急了。我们都知道人被逼急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雷被一被逼急,连夜就逃了,逃到京城就告,告太子。这就是第一件告发淮南王的案子。

这个雷被一告,汉武帝就受理这个案子。汉武帝一受理案子,交给河南郡来处理这件案子,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就非常害怕。河南郡要抓淮南王的儿子去审理这个案子,淮南王一听说他的儿子要被抓,就做了个决定。如果河南郡胆敢来抓我的儿子的话,我就造反,我就要反。这是淮南王第一次发话要谋反。但是要抓捕淮南王的太子这个具体办差的事情,河南郡是交给寿春县来办的,寿春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的县丞是负责这件事情来抓来的。但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丞是淮南王刘安任命的,他当然偏向刘安啊,他没有去逮捕太子。结果这件事情惹起来淮南国的国相的不满意,这个诸侯国的国相是天子任命的。天子任命的他就向着中央政府,诸侯王任命的他向着诸侯王。实际上,在抓不抓太子这个地方,已经面临着中央的力量和地方诸侯力量的一场角逐。就在这种情况下,淮南国的国相就决定要控告寿春县丞。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就去说情。说情,淮南国的国相不听。淮南王刘安一看事情不好,立即来了一个反告。所以第一状是雷被告了太子,第二状是刘安告了国相,说淮南国的国相犯法。

然后汉武帝又受理了这个案子,说派谁去处理呢,派了一个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中尉来处理这个案子。当然处理的时候汉武帝很谨慎,他让这个中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央派来了中尉来了,心里很紧张,他怕这个中尉来逮捕他。所以他就商量好,如果中尉来了善待我还好,如果不善待我就当场把中尉抓起来,谋反。结果这个中尉来了以后,中尉表现得和颜悦色,了解了一下情况,只问了问有关的情况,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淮南王刘安的心放在肚子里了,就放中尉走了。中尉回去给皇上一汇报,大臣们商议的时候都要求要逮捕淮南王,要把淮南王抓起来,说淮南王这个做法不对。这样一来汉武帝不同意,说这个毕竟是他叔叔啊。当然我揣测,从汉武帝内心来讲他是想削平这个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这个事不能处理得太急,所以他首先不同意逮捕。然后大臣们又提出来,那就削去他五个县。汉武帝还不同意,最后批准削他两个县,就是把他两个县收回去。然后再派了个中尉来宣读皇帝的昭令。

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中尉又来了,他不知道最终的决定是削他两个县,他只想到这次来不知道又什么事啦,所以他又准备好中尉来如果是说话不投机,又要把中尉杀死,又要造反。结果这个中尉来到这儿以后,一见淮南王的面儿就连声道喜,说你太值得庆贺了,皇上只削了你两个县,没有其他的处罚。这刘安一听是陡然一惊,他没有想到汉武帝这么从宽从轻地处理他,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也就不准备杀这个中尉了,这个谋反的事儿就又压下来了。所以淮南王的优柔寡断救了中尉一命,也救了自己一命。

解说:淮南王刘安在最后时刻捂住了,没有谋反,汉武帝也仅仅因为雷被的案子削去了他两个县作为惩罚。淮南王没有伤筋动骨,汉武帝也没有进一步行动。事情似乎就过去了,表面上看,一切都已经风平浪静,但淮南王刘安是否就此放弃了谋反的打算?他对汉朝中央政府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这种心态最终又促使他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事情过了以后,淮南王心里很不平衡,本来他听说要处死他他很害怕,后来听说削去他两个县他很高兴。但是事过以后,他又觉得很划不来,少了两个县,一个很失面子,一个是实力削弱了。他又觉得很不满意。这样一来,淮南王内心里的不满情绪就一天天地增长,所以淮南王的谋反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爆发的,就是萌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淮南王的悲剧是由此而产生的。我们如果说得更白一点就是说,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是始于内心的乌云。因为你内心首先是被乌云遮住了,然后你才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产生。如果你内心始终是很阳光的,那么你不可能作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

所以淮南王就对削去两个县不满,他的不满带来什么情况呢?就是他非常关心中央政府的情况,只要有人从长安一来,他就想打听人家的消息。有人如果骗他说汉武帝没有儿子,国内局势不稳,淮南王一听就高兴得乐不可支。如果有人给他讲实话,说皇帝有了儿子了,国家治理得也很好,淮南王就很烦,觉得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他就是在这样的焦虑跟仇恨之中一天一天度过。所以这个雷被的告状,两个县被削出以后,淮南王刘安心里的平衡完全被打乱了,他陷入了一种焦虑,这个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他准备谋反。

他要谋反,我们一开始讲过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子》的编纂者,他是一个文人。我们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安能造反成功吗?所以刘安这个文人他竟然也想造反,所以他就召了他手下的一员能够领兵打仗的大将叫伍被——我们前面介绍过一个雷被,这里边我们介绍一个伍被——召这个伍被来商量。伍被是坚决不同意,说你这个谋反肯定不能成功。淮南王不服气。伍被说得很重,说你这样做叫“逆天道而不知时”。你违背天道,你太不了解情况。那淮南王也举例子说,那陈胜吴广不就是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了吗?那吴楚七国叛乱不就一下子举兵起义了吗?那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干呢?伍被给他讲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能拿陈胜吴广作比,他说有两个不同。

第一,你没有民意的支持。陈胜吴广的造反是秦始皇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去啦,天下的老百姓都想反,这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现在不是这个情况啊。

再一个,力量的悬殊对比。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是那么多军队,你才有多少军队?

伍被不同意,但是淮南王刘安是坚持要造反。

解说:淮南王刘安是一个诸侯王,他不可能不知道谋反的后果。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所以它的策划和预谋肯定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告他状的人,再次把他推到是非的旋涡之中。这个告状的人是谁呢?他和淮南王刘安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告状呢?

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第二个告他状的人。第二个告他的是淮南王刘安的孙子,他孙子告他爷爷,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他的孙子怎么会告爷爷呢?当然孙子告爷爷这个事情本身就说明淮南王刘安没有能力。我们经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家里都捂不住你还靠什么反?这个以后我们会仔细地分析。

问题是这个孙子为什么告状。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庶出,次子就是那个太子。他这两个儿子刘安是不喜欢那个庶出的长子,喜欢那个嫡出的太子。庶出的长子处处受气,而那个嫡出的太子处处受宠。而这个刘安的长子虽然受了很多窝囊气,但他这个大儿子本身也窝囊,他也不在乎。无论是太子怎么欺负他,他都忍。但是这个庶长子有一个儿子可不是个简单之辈,也就是告状的这个淮南王的孙子。虽然他爹很窝囊,不受他爷爷的器重,但是这个庶长子的儿子——个人叫刘健,健康的健——刘健这个人很有血性,他就想找机会出这口恶气。他就唯一的这一个想法,怎么样想办法把我那个小叔父给扳倒。我小叔叔一扳到,倒了霉了,那我爹就当太子。所以刘健,他这个孙子就召集了一些人想扳倒太子,结果这个事情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把这个刘健给抓起来,就是作为叔父的太子抓了这个作为孙子辈的刘健,抓起来严刑拷打。

这一下子让他们叔侄之间的关系迅速激化,这一激化刘健就决定要到京城去告他爷爷,告这个状。告状当然他不能去啊,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他派了一个亲信到京城里告状。结果第二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武帝也再一次开始审理这个案子,而这一次审理这个案子的人,是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主审这个事情。结果一审这个案子,就审他孙子告的这个案子,一审就牵涉到了淮南王,而且牵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情。

因为他孙子告状告的这几件事,一个是他爹受欺负,一个是他受欺负,再一件事就是淮南阴事,阴事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淮南王见不得人的事情就是淮南王谋反。这件事情被告出来了。而这个孙子一告状,刘安再一次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刘安又准备谋反了。当然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非常地不妙,刘健作为孙子告他祖父的事情就好比是什么呢,就好比启动了一台机器,这个机器是一台失控的机器,刘健按下了这个机器的复仇键。他把这个复仇键一按下去,机器就失去控制一样地运转起来。当然这个机器的运转不但使刘健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和他最初的初衷相违背,因为他初衷时让他爹来做太子,实际上最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解说:淮南王刘安自己的孙子告状,使淮南王的谋反阴谋彻定告灭。虽然他以前也有谋反之心,但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可这个时候淮南王已经没有退路,起兵造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但汉朝中央政府长年和匈奴打仗,有强大的兵力,大将军卫青又是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淮南王和他的手下究竟会用什么方式发动叛乱呢?这次叛乱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淮南王已经觉得,他的孙子一告状,他的谋反是全暴露了,就决定举兵造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找到了伍被,要伍被给他献计谋反。伍被说,你要真想谋反的话,你做两件事。

第一,你伪照皇帝的命令,迁徙三种人让他们到边疆去。哪三种人呢?第一是各地的豪强侠士,这是一种人。第二是犯罪以上的人,也就是判了两年以上刑的人。第三是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人。就说是皇帝的命令,把这三种人迁到边疆去,把这三种人逼反。这是一条。

第二,你假照皇帝的命令,把诸侯王的太子和他们的大臣抓起来,逼得诸侯王造反。

其实伍被一直是劝淮南王不要谋反的,当最后劝不住的时候伍被就给他献了计策,要他想办法激起天下百姓和诸侯王对汉武帝的不满,造成一种谋反的形势,然后好谋反。但是淮南王不听。淮南王说,我还用得着这样做吗?淮南王自己确实就准备了谋反。淮南王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伪造印信。淮南王刻了很多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宰相的官印,一直到地方各县的县印都刻。

第二,安排卧底。他安排人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家里安排了卧底,一旦起兵的时候好把卫青杀掉,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杀掉卫青的话,卫青可能会平定淮南王的叛乱。

第三,策划调兵。当时诸侯国的军队如果要想调动的话,必须要有三个官员同时签字。也就是诸侯国的国相、内史、中尉三个人同时签字才能调兵。所以那怎么办呢?他们商量了两种调兵的方法。第一,在淮南国的王宫里面先放一把火,伪装王宫失火,限淮南国的国相、内史、中尉来救火,等他们一来把他们全杀了把兵权夺了。这是一种方法,这叫谋杀高官篡夺兵权。第二,制造借口,调动兵权。什么叫制造借口呢?就说南越的军队打过来了,然后我们要应战,把兵权夺过来。而且商量好了调动军队的方法。

但是这件事情,就在他们商议最关键的时刻,淮南王最亲信的能带兵打仗的伍被向中央政府自首了,把底牌全掀了。这样王后太子都被抓了起来,参与谋反的全部被杀,然后淮南王自杀。淮南王刘安的这场叛乱是汉武帝一朝最大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没有等到爆发就胎死腹中。

解说:淮南王刘安很早就有谋反之心,谋反的准备也有很长的时间。如果谋反真的发动起来,就算能够被平息,也一定会给汉朝的国力带来不小的损失。但这样一个诸侯王谋反的大案,为何还没有发动就会迅速垮台?淮南王刘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祸起萧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想想两个亲信告状,一个亲孙子告状,等于他最亲近的三个人都告他的状。他能成功么?我们都讲过,外部力量的打击那是非常有限的,而祸起萧墙,这个内部组织的内耗,它是最致命的。

第二,寡谋少断。刘安的谋反从开始谋划到后来的胎死腹中,时间跨度是很长的。

《史记》的《淮南衡山列传》里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淮南王最开始准备谋反的时候他害怕太子妃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太子参与了,太子的妻子太子妃知道。就怎么办呢,一定要太子和太子妃两个人离婚。但是怎么样让这一对小夫妻离婚呢?淮南王就下了个命令,让他的儿子不要跟太子妃亲近。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淮南王假装知道这个事情了,发了一通大脾气,然后把太子和太子妃关到同一个屋子里面,一下子关了三个月。就他俩关在一个屋里面,但他在之前告戒他的儿子,你在被关的三个月千万不要碰她一指头。结果关了三个月,他的儿子很听话,和太子妃没有丝毫的亲近。两个人从关在一个屋里,小夫妻,关了三个月,没有任何亲近。最后太子妃觉得无脸再呆下去,就主动提出来要回京城,两个就离婚了。这个离婚的原因,他之所以把这个儿媳妇打发走,主要就是怕太子妃泄露他谋反的企图。

可见他这个谋反是早就有准备的。但是我们看整个的叛乱,刘安可以说是心有不甘,手有不忍,寡谋少断,使它没有发动就失败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志大才疏。刘安这个人,他有一点很自负的:第一他觉得他很有才,但是我们应当说明的是刘安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刘安有文才,才召集门客写了一部千古流传的《淮南子》。

刘安的才华横溢,汉武帝曾经叫他写一篇《离骚传》,据说刘安是一天之内就把《离骚传》写成了。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但是他的才是文才,而不是治国之才。

他的政治才能,我们可以说等于0。我举一个例子,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就想叛乱,那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掌权。那个时候刘安就想叛乱,但是他不会指挥军队。他手下有一个国相就欺骗他说,我替你带兵。刘安就相信了他,把兵权交给国相。那个国相拿到兵权以后就不听刘安的话了,坚决站到中央政府一边。刘安就傻在那儿了,整个叛乱中间他没有任何作为,结果他倒是白捡了一条命。作为一个诸侯王,连自己的国相是不是自己的人都看不清楚,他还想要谋反?是这么一个没有政治才能的人。

但是他有他很骄傲的一面儿,一个是他的文才,再一个刘安很骄傲的就是他辈分儿很高。他是汉武帝的叔叔辈儿,这一点刘安很看重。

我们在前面讲窦婴田蚡的时候曾经讲过那个田蚡,田蚡曾经跟淮南王刘安有一番对话,讲得很有意思。田蚡这样说,“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这个话什么意思呢?第一,皇上没有太子;第二,你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第三,你行仁义天下都知道。假如皇帝有个好歹,你就是当然被立为皇帝的人。这就是刘安谋反的很重要的原因,他一直很看重自己的辈分儿,他觉得自己的辈分儿很高,他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他理所应当地可以当皇帝,他把这一点看得太重了。

这是他志大的一点,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志大才疏之言。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是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他背上了包袱。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纵观淮南王谋反的始末,可以很容易地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一个著名的悲剧,叫《麦克白》。那悲剧里面同样有一个野心勃勃而忧心忡忡的,同样是一步错步步错,灵魂没有片刻宁静的一个将军。但是麦克白的轼君是一念之差,淮南王刘安的轼君却是另有原因。甚至于可以说,在刘安出生之前,已经埋下了刘安谋反的种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居然在刘安出生之前预示了一场叛乱?在刘氏家族的内部究竟还有多少隐而未发的恩怨?请看下集《皇室恩怨》,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缺乏果断与行动力,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难成事
【武帝】二十五、淮南论剑
淮南王刘安谋反,一场胎死腹中的谋反案
历史故事精典------刘安谋反不成自杀
刘安(西汉淮南王,思想家、文学家;豆腐创始人,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
那位据说发明了豆腐的淮南王刘安后来怎么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