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亡清兴六十年22宁锦大捷(下)

 演讲人:阎崇年

讲师简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初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锦州报捷疏》言:此役大小数十战,后金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宁锦大捷,赵率教在锦州、满桂在宁远,英勇作战,立有大功。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可见其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全文:

大家好,上一讲我讲了宁锦大捷的上集,今天讲宁锦大捷下集。
  一、锦州再战。

5月27、28、29,主要是在宁远打,皇太极又打败了,30,皇太极就撤军,从宁远城外往北撤就又撤回到锦州。撤回到锦州,在锦州前后总算是五天的时间,皇太极到了锦州之后,锦州的原来的后金的守军,异常紧张,因为赵率教率着军队出来打他们,如果皇太极不出来急救的话,那个军队也可能后来就打败了。皇太极回去之后,两股军队合在一起,皇太极这个时候为了声张他的军威,他带着骑兵绕着锦州城城墙,绕一圈,一面走,一面呼喊,什么意思啊?示威啊。但是皇太极是在五里地以外绕,他怕城上大炮打过去,这个叫做虚张声势,赵率教不怕你这个。到了锦州之后,皇太极说,还打锦州,就是又集中军队来打锦州。他没有新办法,还是老办法,同样,赵率教也是用老办法,以城护炮,以炮守城,就是用袁崇焕的办法,凭坚城,用大炮,还派人我跟你议和,还是想拖着你。皇太极还是劝着投降,那当然不可能了,皇太极就又率着军队进攻,结果后金的军队又在锦州城外死伤累累,尸横遍地,明朝的一个塘报报导说,大约后金军队死亡了两三千人在城下。这个数字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死了很多。皇太极又攻锦州,还是攻不下,就非常生气,但是他又没办法,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和赵率教就有信心了,跟皇帝奏报,说此,就是宁远和锦州这仗,此诚数十年来所未有也。大家想想看,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没有打过这样激烈的胜仗,这个时候,皇太极在锦州宁远城外已经25天了,这个时候到了农历的6月初6,从他离开沈阳算起已经一个月时间了,马没有料,兵没有粮,白天晚上都是露宿,白天骄阳似火,晚上蚊虫叮咬,仗呢又打不赢,死伤遍地,夜里头,皇太极派他的官兵把那些尸体偷偷地拖走,拖到城外的砖窑其他地方火化。皇太极本来是想解决那五气,英气、锐气、勇气、怨气和怒气,结果打了败仗,是又生了一肚子气。怎么办?就是一个办法,撤。撤你还得体面撤,不能说打败了撤,皇太极冠冕堂皇地说,天很热,我的官兵很辛苦,不要大家辛苦了,照顾照顾大家,我们回沈阳。这样到6月初6从锦州撤离了。在明清关系史上,宁锦之战是宁远之战之后,又一次明朝重大的胜利,也是后金继宁远之败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失败,这为皇太极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攻城以攻占为上,皇太极没有攻下来,守城以守住为上,袁崇焕和赵率教守住了,所以这场仗可以说皇太极打败了,袁崇焕打胜了,明朝称之为宁锦大捷。明朝很高兴,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封官进爵,庙堂沸腾。
  二、兵略分析

后金之败。我想,原因很多,至少有四条。一,天时不合。我想交代一下,皇太极在天启七年,就是天聪元年正月,派二大贝勒阿敏率着军队到朝鲜,过鸭绿江,攻占平壤,可以说是凯旋回来,这个凯旋大军,是长途跋涉,战争艰苦,几号才回到沈阳啊?是4月20日,这个军队回到沈阳,5月初6,皇太极又出兵打宁锦,中间只有15天啊,他这些军事不是有军营,回到沈阳以后还要回到家,家有的没有在沈阳,还在很远的地方,他这个士兵,是马、干粮、武器等等都是自己预备,他回家都要有个修整时间,马你得休息休息,喂一喂,出去长了膘,它骑起来才能有力量跑,人马没得歇息,武器装备没有修整,粮秣也没有充分准备,那个时候还闹灾荒。所以你15天的时间,没有经过充分准备,你就率着大军进行宁锦之战,违天时,不仅如此,皇太极你打仗的时间是选在中国农历的5月,和公历的6月份,已经进入夏季了,大家知道,他打广宁的时候是在正月,打沈阳、辽阳的时候是在三月,打宁远的时候也是正月,他在农历的5月,公历的6月,炎热的天气来打锦州和宁远,天时不利啊。所以我说这一仗,皇太极打败了,第一,天,天时不合。
  二,地,地利不合。你皇太极往东打,过了鸭绿江打平壤,那个地利是合的,正月打的,但是你打锦州和宁远,地利不和,为什么?因为这时候辽东巡抚是袁崇焕,他已经重建了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城墙固,宁远城墙固,锦州城也修好了,皇太极恰好碰在钉子上。
  三,人,人事不合。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支持这个观点了。你皇太极在宁远城下要进攻的时候,四尊佛,三尊佛反对你,大贝勒代善,你的大哥不同意,二贝勒阿敏,你的叔兄也不同意,三哥莽古尔泰你的五哥也反对,四尊佛三尊佛反对,你一个人叫做一意孤行。你往前冲,你三个哥哥盔甲都没戴,骑着马往前冲,多危险,一个箭射上你就防不了,就更不要说其他的官兵了。我们想想看,跟朝鲜前线回来的那些官兵才15天的时间准备,他征兵的时候路上还有几天路程呢,实际上在家里的时间也不过几天的时间,他们能高兴吗?肯定不高兴,你至少得修整三个月到半年,你们出兵再说。
  四,与己不合。皇太极你先打锦州,没有充分准备,就听说锦州城修完了,快打,完了以后就打不下来了,匆匆忙忙出兵,军事上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皇太极这仗没有准备。先打锦州,打不下来,你又打宁远,宁远打不下来,你又打锦州,我把他叫做忽北忽南,分散兵力,自乱方寸,指挥失当。皇太极方寸乱了,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过去我讲过皇太极,讲他是有谋略,严格说起来皇太极作战还是经验不够。那他身经百战,但是他都是跟他父亲打的,指挥是他父亲做的,应当说皇太极天聪元年36岁,应该很成熟了,身经百战,但是他个人独立指挥战争的经验还是不够。别人指挥你跟着打和你自己亲自指挥一个重大战役这是两个概念,情况不同。所以说,皇太极这一仗打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的四点,就是天时不合,地利不合,人事不合,自己又指挥失当。最主要的我认为皇太极没有从宁远之败当中吸取教训。皇太极的老爸为什么在宁远打败了,他没有明白,没明白啊,到这时候还没想明白啊。袁崇焕就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袁崇焕这个条件没改变,你皇太极条件也没改变,你去碰,你还是鸡蛋碰石头。我说,皇太极虽然身经百战,打过若干次胜仗,但是宁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指挥艺术上的一个败笔。
  明军之胜。明军,袁崇焕之前是连战连败,屡战屡败,抚顺败,清河失,开原败,铁岭败,沈阳败辽阳败,广宁败,义州败,还有一个萨尔浒大败。到了袁崇焕扭转局面,上一年就是天启六年,天命11年,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我们总结了,重要的原因就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那么,宁锦之战,袁崇焕取胜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凭坚城用大炮这六个字之外,我想重点总结两条,第一,关宁锦防线,成果斐然。皇太极打的宁锦,大家注意,不是两座孤城,当年,努尔哈赤打的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等都是孤城,你皇太极这次打的锦州和宁远不是孤城,是一条防线,关宁锦防线,它是一个整体,打的是一条战线是一个整体,你打锦州你不可能放开打锦州,你怕有援军,你打宁远,你后头还有锦州,锦州还打开城门出来打你,你有后顾之忧,腹背受敌,经过孙承宗袁崇焕经营的这条关宁锦防线,经过了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两次大战的考验,这条防线,特别是山海关到宁远的防线,坚持了22年,袁崇焕死了之后,祖大寿还坚持住了,一直到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了,皇太极还没有攻下这个宁远,就是宁锦防线还在。
   第二,守战款援,灵活运用。我要解释一下,守就是防守,战就是征战,款就是议和,援是援兵。守战款援四条,灵活运用,概括起来说,四句话,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援为险着。我分开来一个一个说。先说守为正着。
  守,就是坚守,硬守,固守,死守。这个守字,在袁崇焕之前是争论不休,那些谄媚那些官员,就是说大话,要攻,三个月把后金的都城攻下来,袁崇焕不,说守为正着,为什么?当时的形势叫彼强己弱,你能守就很不容易了,这个守,可以说是袁崇焕总结了从抚顺以来的历史经验。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这八座重要城市都没有守住,都没有坚持一个守字,袁崇焕这个守字,可以说八个城,辽东大片土地鲜血总结出来的军事经验。袁崇焕的,有别于马林之守而不防,袁应泰之守而不顾,熊廷弼之守而不成,王在晋之守而不当,孙承宗之守而稳,更不同于李永芳之通敌失守,李如楨之玩忽于守,贺世贤之出城疏守,王化贞之攻而拒守,高第之弃而不守。袁崇焕之前这十个人,巡抚、经略、总兵,全是大员,马林,他守城,把马都放到城外去了,敌人来打的时候,马在城外放吗呢。袁应泰是守辽阳,他守而不顾,他带兵出去打,自己住在帐篷里头,你怎么跟后金的骑兵马颈相交啊,熊廷弼守,但是他守而不成,把广宁丢了,熊廷弼没有同后金的军队面对面直接打仗,他的谋略不错,但是守而不成。王在晋是守,守而不当,他守山海关的八里铺。孙承宗也主张守,孙承宗是守而不稳,他派了人到柳河兵败,死了500人,朝廷借这个茬弹劾他就辞职了,所以,孙承宗是守而不稳。这是正面的几个。那李永芳,李永芳是通敌失守,努尔哈赤去,他在校场,两个人互相通话,最后投降了,李如楨是玩忽于守,他没算认真守,贺世贤是喝着酒,带着骑兵出去打仗,最后死在城外了。王化贞是攻而不守,攻,三个月把后金拿下来,他没守,高第,弃而不守,全撤,从锦州撤,从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撤,撤,撤,一直撤到山海关,这还守什么呢?你撤到北京去更不用守了。所以,袁崇焕的守有别于前面十位经略、督师、总兵、巡抚都不同。但是,他总结了这十个人的血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句话,叫做守为正着,但是袁崇焕的守是积极的守,是坚决的守,死守,固守,拼命的守,一定守住,袁崇焕守锦州守住了,守宁远也守住了,我们觉得这个守很平常,但是在那种实战情况下,在彼强己弱的情况下,在朝廷普遍反对的情况下,坚持一个守字是很难的。袁崇焕这个守为正着是在军事思想上一个重大创造,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两军作战,你不能光守,你也要打,但是打要看时间,地点,条件。只要时间、地点条件有利我就同你作战,由于敌强彼弱,所以这个战是奇招,不可轻用,轻用你就上当。贺世贤上了当,率兵出来打,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中箭而死,袁应泰也是,没看时间、地点、条件,率着军队离开了辽阳城,到城外住帐篷打,最后怎么样?堂堂的辽东经略自焚而死,袁崇焕的战是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战,战则胜,否则不战。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在宁锦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他派满桂出来,满桂是一员总兵,是总将,过去我介绍过,满桂带着骑兵同后金军队争锋,但是有一条,他上同有炮掩护着,离城又很近,打赢了我就往前打,不利了,我就赶紧退回来,退到城里头来,叫可进可退,可战可守,这就是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攻。结果满桂的进攻打赢了,所以,袁崇焕很高兴地跟朝廷奏报,八年以来,没有见如此勇敢同敌人厮杀,并且取得了胜利。
  第二个例子,赵率教是袁崇焕手下一员名将,他忠实执行和贯彻袁崇焕作战的原则,在锦州城当皇太极率领他的主力部队到宁远的时候,锦州保卫空虚的时候,赵率教不失时机地率领军队打开城门,直接打后金军队的大营,得了胜之后没恋战,马上撤回,把城门又关上了,所以袁崇焕说这个战是战为奇招,出奇制胜。以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出奇兵获得胜利。得胜之后你别恋战,该撤回撤回,叫战必胜攻必果。这是二。
  三,是款为旁着,款就是和,该打的时候打,该和的时候和,和中有打,打中又有和,这次特别是赵率教,赵率教主动和啊,后金军队还没打,他先派人去和,说我要同你讲和,皇太极很高兴,那我派人同你去吧,到了城底下,我又不让你进来,这不拖一天吗?第二天说,那天晚了,咱们再来吧,第二皇太极又派人来,来了又接茬,又退回去,这不又拖一天吗?战争拖一天是很重要的,皇太极就派人把招降书用箭射进去,他又派人出来,最多的时候,皇太极一天派三个使臣,同赵率教议和,连打带和,连战带和,前后拖了17天,在这中间,满桂的援军去了,去了就同后金军打了一仗,后金军失利了,皇太极一看,没有办法,才把军队又调到宁远。当时款就是讲和,是冒着政治风险的,后来杀袁崇焕所谓理由之一就是款,就是和。认真想想,袁崇焕这个款,这个和是正确的,他不是把这个款作为主,他是款为旁着,就是在守、战当中适当的时候,利用谈判,利用讲和,利用款来拖延时间,来进行部署,以便取得更大的胜利。
  最后,援为险着,这出援兵是危险的,为什么?因为后金的军队是骑兵,善于野战作战,明朝军队的援兵就离开坚城,也离开大炮,到了野地里面,同皇太极军队作战,那当然是很危险的。所以,皇太极也好,努尔哈赤也好,特别皇太极,善于先围城,然后诱明朝军队出援,在援过程当中,野战争锋,把你给歼灭了。我们前面讲过,广宁之役,熊廷弼就上了当,派了刘渠和祁秉忠两个人离开他守的那个城,到了沙岭,是一个平原的地方,同后金的骑兵野战,结果两个总兵都死了,死在沙岭。皇太极惯于用围城打援,发挥他骑兵的优势,那袁崇焕在这种情况下,该援也得援,不该援的时候我就不援。他有一次,他的朝廷催,说你马上派兵去救,去援,袁崇焕就是不动,因为他那个时候如果出去援兵,时间不对,地点不对,条件也不利,那只有被敌人歼灭,反倒没有办法,你回去反倒没法交账,他就是等,等待时机有利了,派满桂出去援兵,结果打胜了,赶紧就回来,就撤到宁远。援是一个险着,袁崇焕也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条件之下,利用援兵,也是出奇制胜。战,则必胜。
  袁崇焕这四着,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援为险着,核心还是他那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这是他的基本原则,其他的都是灵活运用。锦州也是,锦州最基本的赵率教还是凭坚城,用大炮,出城打一来是奇招,和皇太极谈判是旁招,那个正着还是守啊,凭坚城用大炮守。袁崇焕的兵略,被他的赵率教,后来的祖大寿等等继承,总之,守、战、款、援,他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取得了宁锦大捷和宁远大捷。这个在中国军事史上,在明清战争史上都有重大意义,袁崇焕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上,也有重要的贡献。
  但是大家又产生一个问题,袁崇焕在天启六年,取得了宁远大捷,第二年天启七年,又取得了宁锦大捷,这在明清史上空前的两捷,是不是?在这个之前,一直打败仗,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辽河以东完全丢了,萨尔浒大战号称47万大军,4路军队,3路覆没,一路撤逃,唯独袁崇焕,先取得宁远大捷,又取得宁锦大捷,这样明朝一个重要将领,明朝一个大功臣,在宁锦大战之后,皇太极军队败回,还没回到沈阳呢,袁崇焕就遭到了小人的讦告,遭到了奸臣的弹劾,愤然辞职回乡。为什么?下一次我们再讲。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之谜:宁锦大捷,明军如何血战皇太极?
宁锦大捷,努尔哈赤之死与袁崇焕的罢官
袁崇焕的跌宕
袁崇焕九千骑兵如何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
宁锦大捷与宁锦防线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40) 袁崇焕经营宁锦防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