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将奇谋:一百零六、攻心为上罢兵屯田

一百零六、攻心为上 罢兵屯田

                   ———赵充国平定西羌之乱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六。

 

   羌族是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已见于文献记载。汉代羌人分居于广阔地带,主要聚集在青海东部河(黄河)、湟(湟水,黄河上游支流,位于青海省东部)一带,西北接西域,南达今之川、滇地区。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本以射猎为生,战国初年,开始营田畜牧,人口增加,分为许多部落。匈奴强大时,羌人与匈奴通使,臣服于匈奴单于,常与匈奴连兵攻汉。匈奴受挫后,汉武帝渡河、湟,筑令居塞(今甘肃永登西),初开河西四郡,通道玉门,建筑障塞亭燧,隔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羌人先零部与封养部等解仇结盟,与匈奴联络,合兵十余万,进攻令居、安故(今甘肃临洮)等地,并包围围枹罕(今甘肃临夏)。汉遣将军李息等率兵十万镇压了这次叛乱,始置护羌都尉,令其统领羌人诸部。此后,羌人离开湟中(今甘肃临羌东南)地区,迁至西海(青海湖)沿岸居住。汉朝逐步移民到河西地区,从事耕种垦殖。

 

  湟水流域水草丰盛,利于游牧。羌人被汉军逐出此地,一直心有不甘。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族部落。先零羌首领杨玉请求朝廷允许他们渡过湟水游牧。义渠安国上奏朝廷,请求答应羌人的要求。后将军赵充国认为羌人有诈,便向汉宣帝上书说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引寇生心”(《汉书·赵充国传》,以下注释未标明出处者皆出于此传)。于是,汉宣帝召回义渠安国,拒绝了羌人的要求。先零羌不肯罢休,联合本族各部落,强渡湟水,占据了汉朝的一些边郡地区。对此,当地郡县无力禁止。杨玉又纠集二百多位部落酋长会盟“解仇、交质、盟诅”(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也就是消除冤仇,交换人质,订立攻守同盟条约。不久,羌人的一个酋长狼何,派使者向匈奴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本名楼兰,王冶扞泥,今新疆若羌)、敦煌(今属甘肃),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线。

  汉宣帝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召见赵充国,征求他的意见。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金城令居。他起初是骑兵,因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史载,他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身份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骑兵所包围。汉军几天吃不到食物,死伤者很多,赵充国与一百多名精锐骑兵冲出重围,李广利带兵跟随其后,终于脱身。在这次战斗中,赵充国身上受伤二十多处。回朝后李广利向皇帝报告这个情况,汉武帝下诏召见,并亲自察看他的伤口,颇为感叹。于是,汉武帝拜赵充国为中郎(皇帝的侍卫官),后升其为车骑将军长史(军队幕僚的长官)。

  元凤元年(前80年)春,武都郡(今甘肃西和西南)的氏族人闹事,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将其平定,以功升为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又任水衡都尉(负责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及铸钱)。

  同年冬,匈奴二万骑兵人寇,赵充国领兵征讨,斩首、俘虏九千多人,并获其西祁王而归,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后将军(汉代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同上卿),仍兼水衡都尉。
  在拥立汉宣帝的过程中,赵充国参与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为营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进攻乌孙(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乌孙向汉朝求援。次年春,汉宣帝发兵五路援救乌孙,拜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令其率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匈奴。赵充国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一带斩杀匈奴数百人。不久,匈奴又聚集十万多骑兵,大有入侵之势。赵充国奉命统领四万余骑,驻屯于北部边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匈奴探知汉边有所防备,便引兵远去,边境遂安。     
   赵充国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此时已是古稀之年了。面对汉宣帝的咨询,他分析了羌族的内部情况及其与匈奴的往来关系,指出,羌人为患,未可小觑。他分析说,羌人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其势力不可小觑;而且羌人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他们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他认为,由于这几个原因,对羌人为患绝不能掉以轻心。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指出一旦他们“解仇交质”,并与匈奴勾结在一起“到秋马肥,变必起矣”。

过了一个多月,果然发生了羌侯狼何派人向匈奴借兵,企图攻击鄯善、敦煌的事。赵充国估计事情并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建议立即派人检阅边防部队,作好战备工作,同时派人去离间羌族各部落。汉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又派骑都尉义渠安国出使羌人部落。
   义渠安国到陇西后,召集了三十多位羌人酋长,谴责他们图谋不轨,一齐处斩,同时纵兵杀掠羌人一千多名。义渠安国的轻率举动更激化了羌人与汉朝的矛盾,加速了羌人叛乱的爆发。先零羌首领杨玉会同各部落羌兵围攻义渠安国,并且进攻汉朝边城,诛杀官吏,把义渠安国打得大败而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宣帝决定派军队平定羌人的叛乱。这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六岁了,当汉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他应派谁担任此次行动的统帅时,他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羌人目前的势力究竟有多大?要带多少兵去?”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图上方略。”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他要求汉宣帝只管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汉宣帝听他这么一说,含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准备渡过黄河向北进军。为了防备羌人截击,他先派出三个小分队趁夜偷渡过河,在对岸安营置阵,以掩护全军过河。第二天,大部队依次全都渡河。不久,便有一百多个羌人骑兵到汉营附近来寻衅挑战。众将领建议出阵迎战,赵充国说:“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命令汉军不要攻击。羌兵见汉军不动,便扬尘而去。赵充国派人到咽喉要道四望峡(今甘肃兰州西南)侦察,发现那里没有敌人,便率众连夜穿过四望峡,直插西部都尉府(治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

   当大军穿越四望峡谷后,赵充国指着峡谷,笑着对部将说:“四望峡谷是通往落都的咽喉之地,而羌人居然无人在此防守,由是可知羌人虽然悍勇,但不懂得兵略,倘使羌人派遣数千骑兵驻守于此,我军怎么可能这样轻松便穿越峡谷呢?”

  部将听了都心悦诚服。

  赵充国来到西部都尉府后,“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羌骑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命令坚守而不出兵。羌人部落众多,原本意见就不统一,赵充国大军一来,各部落之间便相互责怪对方了。捉到的俘虏供认羌人内部各个头领互相埋怨说:“语汝毋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用。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这说明羌人畏惧赵充国之用兵,因而内部发生了矛盾。 

赵充国巡视西部都尉府时,发现监狱中关押着一名囚犯,名叫雕库,是羌人罕、幵部落的首领靡当儿的弟弟。
  罕、幵两个部落与先零部落混居,关系相当紧密。当先零羌密图叛乱时,罕、幵部落有所发觉,靡当儿便派雕库秘密抵达西部都尉府,向汉都尉报告先零羌可能要造反的消息。几天后,先零羌果然向汉军发动进攻。由于罕、幵部落与先零羌的关系密切,有一些人又参与了叛乱,所以西部都尉府不仅没有感谢雕库送来的情报,反而把雕库关押在大牢中,作为对罕、幵部落进行施压的人质。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赵充国以为此人无罪,下令释放雕库,并让他回去告诉该部落头领说:“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大意就是,汉军前来只是诛灭羌族中有罪的人,对各部落是区别对待的。你们不要与先零勾结,应当立功赎罪,还可论功行赏。

  赵充国的策略是以攻心为上,是想通过安抚的办法分化瓦解敌人,打破其部落间的联盟,等到他们只剩少数顽固分子时再出兵歼灭。

赵充国并不急于用兵,而是等待羌人内部的分化瓦解。这一战略,引起了西部边境一些将领的不满。

  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汉宣帝说:“如今我们集结的六万大军,基本上集中在祁连山以南,而祁连山以北地区兵力空虚,这种情况对边防是不利的。高原地带严寒来临得早,内陆人马本来便很不适应,如果拖到秋冬再发动进攻,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不如在七月上旬出兵,各带一个月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征讨鲜水(今青海湖)一带的罕、开羌人,虽不能消灭羌兵,也能掠夺大量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然后退兵,伺机出击。这样一来,必能震慑羌虏。”
   汉宣帝看了辛武贤的奏章后,没有急于下决定,而是把他的意见快马转交给赵充国,命他与部属讨论。  

  赵充国不同意辛武贤的看法,他上书反驳说:“辛武贤想轻率地带领一万人马,绕道千里去进攻罕、开,这是很不实际的。在高原作战,马匹既要负担粮食,也要负担兵器衣物。如果一匹马驮上三十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服装,就很难快速前进了。如此就无法发挥其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无法对羌人骑兵深入追击。况且,即使汉军辛辛苦苦地赶去了,飘忽不定的羌兵或者逃匿,或者据险扼守,截断汉军的粮道,汉军必然师劳力竭,白白耗费人力、财力。如果我军深入,则容易被切断运粮通道,使军队陷入危险境地。现在最好的方法,是分化瓦解羌人各部落,特别是罕、幵部落,使各部落脱离先零羌的胁迫。对于追随先零羌反叛过的这些部落,只要认错投降,一概采用既往不咎、宽大处理的原则。这样一来,诸羌内部必定会大为震动。”

赵充国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采取一拉一打、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的策略,团结、争取罕、开,讨伐先零。他认为只有“先行先零之诛”,才能震慑罕、开等部落,使之“悔过反善”,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汉宣帝接到赵充国的奏报后,下发给大臣们商议。
  大臣们议论说:“先零部落兵力最强,而且又有罕、幵部落

的支持,如果不击破罕、幵部落,恐怕无法击败先零部落。”
  汉宣帝听了之后也觉得大臣们说的有道理,便任命许延寿为强

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各率一支军队,迎战罕、幵部落的

骑兵。       

 赵充国收到汉宣帝表示责备的诏书后,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便是对皇帝对国家尽忠。于是再次上书陈述军事上的得失利弊,劝汉宣帝收回成命。他指出:“先零羌起兵为叛是有罪的,罕、开羌并未入侵边境,现在放开有罪的一方,而去讨伐无辜的一方,势必又增加一个仇敌,形成两处祸害。如果先打罕、开,先零必然发兵援助,这样就会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联盟关系,敌兵也就会成倍地增加,攻战难以奏效,甚至事倍功半。”赵充国实事求是、词恳意切的报告终于说服了汉宣帝。
    不久,赵充国率军到达先零羌占据的地区。先零羌因长久驻于一地,思想上很松懈。汉军大部队的到来,使其猝不及防,望风而逃,丢下了所有的辎重物资,争先抢渡湟水。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毫无秩序。按理说,这正是聚歼敌人的大好时机,众将领也向赵充国如此建议。可是赵充国却回答说:“此乃穷寇,不宜追击。”于是慢慢驱赶。结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杀和投降汉军的几百人外,七八千人的主力都安全地渡过了湟水。赵充国又带兵到了罕、开羌地区,严令士兵不准侵扰。羌人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果不击我矣。”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赵充国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靡忘便又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其饮食,让他回去告谕部众。有些将领对赵充国的作法不解,认为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意思是,你们都是从自己方便考虑,而不是忠于国家的打算。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到,命对靡忘以将功赎罪论。后来罕、开羌竟不烦兵而平定。

  赵充国大军徐徐进逼,先零羌被迫退到贫瘠的山区,由于牲畜辎重大多落入赵充国之手,进入深秋后,缺衣少食,处境非常窘迫,时不时就有一批先零羌人向赵充国投降。几个月后,赵充国收容的投降羌人已经达到一万人之多。但是,先零羌并没有被彻底征服。

  恰在此时,高原上的恶劣气候,使得赵充国这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病倒了。赵充国边养病,边深入思考对羌的策略。他估计先零羌内部已经矛盾重重、挺不了很久了。于是,赵充国强忍病痛,给皇帝写了一折奏章,请求将骑兵撤走,只留下一万步兵在边郡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安边自给,坐等先零羌的崩溃。

  赵充国的奏章还没有发出,便接到汉宣帝进兵的诏令。汉宣帝对老将军的病表示亲切慰问之后,告诉赵充国,他已经命令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军在十二月与他会合,共同对先零羌发起总攻击。

  见到进兵诏书,中郎将赵卬(赵充国之子)害怕起来,派人劝告赵充国说:如果奉命出兵,破军辱国,将军守之还可。现在局势有利而您却有病了,又何必争议?“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六)“绣衣”,谓御史。在汉代掌监察。赵卬的意思是说,如果赵充国再固执己见,便有被纠察下狱的危险。赵充国叹息说:何以说话如此不忠!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议,羌患还能到这种程度?往昔推举可以使羌之人,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以致羌事搞坏。金城、湟中的谷物每斛八钱,我劝说司农中丞耿寿昌,籴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乱动。耿中丞只申请籴一百万斛,结果只得四十万斛。义渠安国再次出使,又耗去谷物一半。失此二策,羌人所以敢于叛逆。“今兵久不决,四夷卒有动摇,相因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羌独足忧邪!吾固以死守之。”意思是说,只可设法固守,不可轻举妄动,如果“四夷”猝然起兵,那就不只是羌患了。于是,他向朝廷奏上了著名的屯田书。在屯田书中,赵充国指出:一、我带的兵马,消耗粮、盐、草等数量巨大(“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统计数字够详细的了),“难久不解,徭役不息”,还可能发生其他变故,而且羌患“易以计破,难以兵碎”,所以我以为“击之不便”。二、在临羌至浩亹一带,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便可“益积蓄,省大费”。

   汉宣帝复书问:如果实行罢兵屯田之策,“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要求赵充国再次申明罢兵屯田的理由。

  赵充国在回信中首先指出:“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就是说高明的将领,击败敌人,并不损伤自己的实力,以谋略取胜为上策,以力战取胜只是下策。

  接着,赵充国又指出:羌人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与汉人不同,但是都有“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之心。现在羌人已经丧失了水草茂盛的土地,逃遁到贫瘠荒寒之地,“骨肉心离,人有畔(叛)志”。到现在为止,前来投降的羌人已经有一万又七百人,听了宣传而逃走者又有七十余起。只要“明主般(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羌人内部崩溃瓦解指日可待,“兵决可期月而望”,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

  在同一个奏疏中,赵充国还具体陈述了屯田的十二条好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可以产生震慑敌人的重大影响,同时可减轻国内劳役,使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是经济上,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不仅不用朝廷“千里馈粮”,还可以有剩余粮食输入国库作为储备;三是军事上,以往由于供给不足,西北边陲一万余里的防线上只能常备几千将士;现在留有一万步兵屯田,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力量,“执及并力,以逸待劳”,并可以随时抵御外族袭扰。总之,留兵屯田之举,对内有不花钱的好处,对外有防备敌人的作用,是个不必作战就能取胜的良策。 
   赵充国以为“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采纳其策。

  汉宣帝在复书中提到,屯田不一定能解决羌患,大开、小开等部落还可能与先零羌联合,要求赵充国认真考虑然后再次报告。赵充国又报告说: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罕、开、莫须等部落离叛。汉军屯田,搞好战备,以逸待劳,“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故胜利在望。“且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今久转运烦费,专给于一方,颇为“不便”。

   赵充国为坚持屯田之策,秉笔直书,极言利弊,三次上书皇帝。他的奏章送到朝廷后,皇帝每次都要召集群臣讨论。表示赞同的人第一次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达到一半,第三次则有十分之八。就连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丞相魏相也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指赵充国)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这表达了当时大臣们对赵充国的信服。于是汉宣帝答复赵充国,终于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
   这时,许延寿和辛武贤仍然主张进击羌人,汉宣帝又担心赵充国屯田可能受到侵扰,于是采取折衷之法,“两从其计”,诏令辛武贤、许延寿与赵卬等会师进剿。结果,许延寿收降羌人四千多名,辛武贤斩杀二千,赵卬斩杀、收降二千多人,唯有赵充国兵不出营而收降五千多人。这时,赵充国又上奏章说:羌人约有五万军兵,已经斩首七千六百级,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淹于湟水和饥饿而死的也有五六千人,现在逃跑的充其量不过四千兵马;况且罕羌首领表示,要杀死先零羌的首领杨玉。于是,赵充国请求回军。汉宣帝接到赵充国的奏章后,诏令罢兵,只留下赵充国负责屯田。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五月,赵充国估计羌众伤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请求罢屯兵,得到汉宣帝的允准,于是“振旅而还”。

当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果然被部下杀死,其部属四千多人全部归降汉军。   
    赵充国善于治军,“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六),不愧为一代名将。赵充国平定西羌之乱的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法精髓的完美展现,充分展示了其超人的军事才能。他坚信“百闻不如一见”,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军远征河西,以充分了解当地羌人叛乱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叛乱情形之后,他坚持恩威并施,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原则。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汉宣帝和朝廷大臣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汉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当然,也算赵充国的运气好,因为他遇上千载难逢的明君汉宣帝,他认为汉宣帝是“明主可为忠言”的判断没有错。倘若遇上个刚愎自用的君主,估计也没什么好下场。史书上留下了大量赵充国与汉宣帝的往返书信,这使我们得以深入理解赵充国高超的战略机谋及其一心为国的完美人格。同样,汉宣帝也表现出一位君王的大度、耐心和善于纳谏。汉宣帝不愧是西汉最英明的君王之一;西汉鼎盛时期从皇帝到文武大臣的进取精神和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感,也令人印象深刻。

   更令人称道的是赵充国提出的“攻心为上、罢兵屯田”政策。他清醒地看到在广袤的河西边地追击并消灭具有骑兵优势的羌人是不可行的,所以坚持不马上出击,所谓“攻不足者守有余”、“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的军事思想看似保守,实则体现出老将的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用兵风格。在形势复杂微妙的边疆,军事上的任何出师不利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都关乎国家的安危。因此,赵充国力求采取万全之策,而不做任何无谓的冒险。他苦心孤诣,不惜屡屡与朝廷争执,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其意见最终被采纳。他提出的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取得“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战而困服先零,击平羌乱,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

  赵充国是汉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他以最微小的代价,迅速平息了一场边疆的危机。西汉时期没有大规模的羌乱,实在得益于赵充国十分高明的策略。对比东汉王朝的频繁羌乱,更显出赵充国“攻心为上、罢兵屯田”政策的前瞻性。

  后来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予安车驷马,免官归第。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赵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汉老将赵充国守边有法
黄河岸边有座土城,曾是汉代开疆拓土的“桥头堡”
赵充国屯田策(资治通鉴卷零二六之五)
大汉王朝:赵充国良策平羌,长久计罢兵屯田
中兴名将​赵充国--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三十八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历史名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