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续资治通鉴》评论(二十四)

 第五十六卷 宋纪五十六

宋仁宗至和三年(丙申,公元1056年)

戊午,宴辽使于紫宸殿,宰相文彦博奉觞诣御榻上寿。帝顾曰:“不乐邪?”彦博知帝有疾,错愕无以对;然尚能终宴。

居士曰:文彦博的错愕在于,皇帝强撑病体参加宴会,自己如果表现得快乐,就等于盼着赵祯皇帝早死,表现得不快乐又受到赵祯这样的反问,真是进退失据,伴君如虎。

欧阳修上疏曰:“……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疏凡再上,留中不出。

景初又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狄青。文彦博以青素忠谨,外言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大臣为朝廷虑,毋牵闾里恩也!”

居士曰:在欧阳修口中,得军心等于一定谋反。而在吕景初口中朝廷和民意竟然是对立起来的,即使狄青忠心、谨慎,也不能证明和拯救自己。稍后狄青被贬出国都,明年(公元1057年)抑郁而死,欧阳修、吕景初无疑都是凶手之一。狄青之死或其受贬其根本原因自然是北宋帝国怀疑武将的传统,但具体说来,一是死在赵祯行将就木之际,新皇帝即将登基,帝国政治面临重新洗牌,而军权自然应该重新分配,所以从政治的角度狄青不可不除;二是继承人赵曙虽然抑皇子的身份即位,但赵祯与之并未有父子之情,从未给予足够信任。赵曙即位时将根基不稳,狄青在军中地位又高,其未来自然会成为赵曙集权的阻碍,与其晚除不如早除;三是欧阳修、吕景初等人的上纲上线为狄青之贬、之死推波助澜。狄青掉进了时代为他设计的圈套里,虽欲活命而不可得。

第五十七卷 宋纪五十七

宋仁宗嘉祐三年(戊戌,公元1058年)

安石献书万言,极陈当世之务,其略曰:“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又曰:“臣之所称……惟陛下留神而察之!”

梁启超曰:此文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中国遂千年如长夜,仅留此文为射策者讽籀撏扯奢之资,悲夫!(《王荆公·执政前之荆公(下)》)

居士曰:这篇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并且在他的书中夹叙夹议地评论,总体来看,无非对王安石的观点强制性认同,并将其比作德国的俾斯麦改革而已。王安石本篇文章主要谈如何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问题。赵祯的时代群星闪耀,人才济济,但他劈头就说没有人才。说朝廷上没人才是将仁宗朝的人才们视若无物,说基层没有人才是则是王安石吹毛求疵,因为基层的建设虽然需要人才,但更重要的则是政策落实和制度规范,说民间没有人才则无疑是王安石的标准有问题。他甚至为了证明有时天下会缺乏人才的观点,竟然不惜扭曲商周之际的历史,这其实也是他的一贯作风,《高斋漫录》说王安石解释“坡”字时说“坡乃土之皮。”苏轼讽刺他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文字上的游戏倒是无妨,但放在政治建议书上便犯了大忌。至于他强调“加小罪以大刑”,用威胁来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竟然用同类举荐的方式,完全依靠道德任命,全然没有法制、法规,这算什么法学和法治?——所以现在的史学著作里常说“王安石变法”,我却宁可称他为“王安石改制”,正是只见制度(并且是极荒腔走板的专制)不见法律的缘故——而梁启超居然完全认同。至于任用人才时采用终身制,则完全丧失了政府的机能,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将无法应对;把人才培养成专科,则在出现跨领域的问题时非但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相互推诿。梁启超认为王安石的全民皆兵政策是对北宋轻贱军人的一种反抗,但其实与春秋时期的政治简单不同,后世政治家需要处理的问题日益增多,根本没有分心从武的可能。何况春秋战争往往是小规模会战,而宋辽、宋夏之间则是大规模对抗,所以春秋可以派士人从军而宋代不能。至于奢侈的风气只是个人的爱好,与社会的状态无关。如果这种风气意味着高级阶层的腐化或社会贫富差距大,那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应从制度本身进行改革,而不能靠提倡节俭使其产生变化。王安石的这篇万言书大而轻佻,赵祯不予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事。

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公元1059年)

己未,以三司使宋祁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权御史中丞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近除包拯为三司使……当避嫌疑者也。”……久之,乃就职。

居士曰:两年后(公元1061年)韩琦升任首相时,同样遭遇道德绑架。对此,韩琦的回答是:“此位安可长保?”。相对于包拯的躲避嫌疑,韩琦从朝廷体制入手,拒绝道德绑架无疑高明得多。在表面上看,包拯输在一番口舌辩论上,但实际上是其没有了解事情的性质——包拯代替宋祁成为三司使应该是制度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之所以欧阳修强调官员要承担道德责任,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下是政治而不非政治制度会左右政局。换而言之,只要有一天没有建立真实、完善的选拔制度,人们对官吏选拔的怀疑便永远不会终止。

第五十八卷 宋纪五十八

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公元1060年)

癸未,赐殿中丞致仕龙昌期五品服,绢百匹……两制言:“昌期诡诞穿凿,指周公为大奸,不可以训。乞令益州毁弃所刻版本。”昌期年几九十,诣阙自辩……乃追夺昌期所赐,遣归。

居士曰:龙昌期先生之所以敢发表不符合主流的思想,证明他对这个时代的言论自由和思想宽容有所相信,但很明显这个时代还没有包容到嘉奖违背主流意见的程度,这无疑让人失望。但在帝制时代,龙昌期却不因他的“异端思想”获罪,并且一度获得了嘉奖的可能,也证明当时的时代足够开放,当得起“开明专制”四字。

甲午,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庞籍为太子太保,致仕……前后凡七上表,乃许之,仍诏籍出入如二府仪。

居士曰:庞籍和富弼都是能臣,为帝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相较而言,庞籍更知道进退,在精力已不充沛时在个人声望的顶点上隐退。而富弼到了晚年还不肯放手权力,全然没有为国做事的精气神,便只好从从务实转为务虚,请求为赵祯加尊号曰“大仁至治”等等(参考公元1059年)。徒给后来的读史者遗憾和笑料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没有搞变法前的王安石是什么样儿?
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
漆黑的面孔下,藏着一颗不畏强权的心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5000字长文解读王安石变法前后始末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宋朝史》——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变法先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