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汉叔孙通是“小人”还是“君子”?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长期以来,不少史料对叔孙通的评价很不一致。即便是当时,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也引发了一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又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同样一个人,为何前后的评价如此差异巨大?很值得探讨。 


    有趣的是,即使是史学家,也对叔孙通看法极不同。 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在不同的期不同人的口里,叔孙通一会是“君子”、一会是“小人”,这就竟是这么回事呢? 


     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给他们盖棺定论,说其或是“君子”、或是“小人”,这显然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显然是不符合人物多面性的。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可能具有复杂性,若仅就其一点而窥视全貌,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在评价人物时,往往断言某某人是“君子”,指责某某人是“小人”,似乎没有考虑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故而,笔者以为,所谓道德上的指责,总是最简单又最无意义的,毕竟,将人物简单地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是对人性复杂状况的漠视。 


    既然如此,笔者今天为何还要探讨叔孙通的“君子”“小人”问题呢?很简单,其实我就是想通过分析,驳斥简单定论对叔孙通“君子”或“小人”之争的言论。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叔孙通,既是“君子”,也是“小人”。理由如下: 


    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叔孙通形象,是一个最善于见风使舵,虽标榜儒生,却信奉光棍不吃眼前亏的人。有两件事最为典型。 


    叔孙通是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陈胜起义,秦二世召群博士议论此事,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都变了色。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当今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这才转怒为喜。事后儒生中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凡是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唯独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的所为引起了儒生们的愤怒,纷纷骂他“阿二世”,叔孙通面对责问,只是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便匆匆逃出都城,跑回老家薛县,投靠了项梁,后又先后跟随过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最后投降了汉王刘邦。   


    第一次去见刘邦,叔孙通峨冠博带,标准的儒生打扮。刘邦市井出身,最讨厌儒生文绉绉的酸样儿,看见有人戴儒冠,常抢过来往里边撒尿,所以一见叔孙通的打扮,心中就老大不快。叔孙通对领导的喜怒哀乐很敏感,马上按楚地习俗制作了短装,一副刘邦家乡人打扮的模样,刘邦见了很是高兴,拜他为博士。 


    这两件事,很容易使我们得出,叔孙通是一个“曲学阿世、热衷富贵”的无耻小人的结论。事实上,他真的是如此吗?不,这仅概念化、片面性的形象。 


    我们知道,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却举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这似乎又在说明,叔孙通的“委曲求全”并非仅仅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在替君王的江山社稷着想,在替国家的发展大计着想。 


    另有一事更加凸显了叔孙通的不一般之处。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而打算让与其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代替太子,时任太子太傅的叔孙通听说了,立刻面见皇帝,劝谏道:从前远有晋献公、近有秦始皇都因为废立太子不当而致天下大乱,自取灭亡。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患难与共,怎么可以背弃她呢!说到激动处,叔孙通竟以头抢地,劝谏道:“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刘邦见此情形,退让说:“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叔孙通却不依不饶,“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刘邦没办法,只得正色回答说:“我听从您的意见。”从这段画面看,叔孙通又俨然是一个典型的犯颜强谏的直臣形象,宁愿一死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 


  通过以上史家的记述,叔孙通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似乎太过游移,此一时是没有骨气的虚伪小人,彼一时又是顶天立地的君子。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假如,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分析叔孙通的所作所为,就不难发现,他前曲后直的变化,不过是在因时、因人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方式而已。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解释,属于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线路。当然他的行为并不为时人所理解,叔孙通到鲁地征召儒生制定礼仪,就曾受到正统儒生的当面诘问:“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正是通过自己的委曲求全,让素来对儒生持有偏见的刘邦改变了看法,应该说,从乱世之中儒学不受待见,到逐渐成为居于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从叔孙通开始的,他也因此被尊为汉代儒家的宗师。司马迁称赞他说:“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也。”意思是说,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在坚硬的社会现实面前,有时候转个弯,会更好地抵达目的地。 


    对于这种做法、此般为人,我们能说一点也不具有可取性吗?许多情况下,直路弯走、弯路直走,不失是一种睿智做法、聪明之举。记得笔者在基层单位锻炼时,曾遇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城市建设拆迁问题,当时班子主要领导并非硬性分配拆迁任务,而是把所有需要拆迁的用户数量,做成代表一户户的纸团,让负责拆迁工作的人员,自由自主抽签,按任务多少抽取几户,结果以最简单的方法,就避免了针对拆迁难度不同而挑三拣四的难题出现。尽管这种方法,看似不具科学性,却极具操作性。现实中,许许多多的复杂事物,不也正是需要我们顺势应急、灵活变通,才能取得预想的良好结局吗? 


    就这个角度讲,西汉叔孙通是“小人”还是“君子”之争,很无必要。但他身后的故事却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值得深思。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山水”的叔孙通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百八十八:叔孙通
叔孙通(秦二世时封为博士,后投奔刘邦,主要成就: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
王道霸之汉天下:汉初儒学的兴起
此人不停换主人,跳槽成性,为何却被《史记》给予高度评价?
叔孙通-量主而进,终为汉家儒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