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神垕镇





第三十集

镇——守正出新变中求进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镇——守正出新变中求进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15《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三十集)

 

 每个周二的清晨,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带上各自的宝贝,风雨无阻地来“赶早集”。瓷器间相互碰撞所发出的清脆声音,就成为了神古镇人难忘的家乡记忆。千年以来,不同品类的瓷器,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也有客商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扎根于此,神垕古玩集市也就应运而生。经历过历史的风雨,至今依然红红火火。当现代化进程下的快生活,一路推动着神向前发展,古玩集市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优雅,既满足了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又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古镇曾经的从容生活。

记者杨阳:“如梦如幻的色彩,千姿百态的造型,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有天籁般的瓷器碰撞声,铺展出这个陶瓷古镇的市井画卷,也延续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的追求。古玩集市既是对活着的古镇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神垕顺势而变生生不息的发展见证,更是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深深眷念和怀想。”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
这是明清时期,民间对于盛产陶瓷的神垕古镇的形象描述。如今,走进神,一眼望去,有数不清的烟囱直插云霄。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烟囱早已闲置,但它们却成为这个被称为“钧瓷之都”小镇的标志符号。



   古老的驺虞河穿镇而过,连接古镇的五座寨门和寺庙宫观、会馆祠堂,一应俱全,镇上的条条胡同,通往一座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宅院。每一座宅院里都有古窑炉,人们在这里从事着生产和经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悠然自得。



   陶瓷兴于唐,盛于宋,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说的就是源于神垕的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因其变幻莫测的色彩,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这座因瓷而兴的古镇,有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北宋时期,宋徽宗看腻了青白瓷器,有一次,他梦到一对“红似朱砂,晶莹透亮”的花瓶,醒来便传旨到神垕,要求当地匠人烧制,眼看圣旨规定的时限临近,当地的窑工们却怎么也烧不出皇帝梦中的花瓶,一位特别孝顺的窑工女儿,看到父亲难以完成皇命,心急如焚,有天晚上,善良的女孩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告诉她烧造瓷器不能墨守成规,要变中求进,老人用一根柴火棒写下“心血”二字之后,就突然消失了。姑娘醒来后知道是神仙点化,便决心以身相试,成就“心血”之作。于是,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姑娘登上窑顶,纵身跃入窑炉,希望用自己的气血融入花瓶,成就钧瓷的变化。当这一炉瓷器完成时,窑工们终于得到了一对晶莹玉润,艳丽如血的花瓶。宋徽宗见到花瓶后极为满意,于是颁旨在神垕建造官窑,用于烧造宫廷御用瓷器。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尹建中:“因为之前烧出来的天青、月白,红色很少。咱神垕还有句俗语就是,‘想要穷,烧钧红’,证明钧红很难烧,你烧穷烧砰,也烧不出来钧红。这件故事启发了窑工们,在这釉色的研发研制上,这都是经过千百次试验,逐渐慢慢慢慢地,钧红就逐渐烧出来了。”

用生命和心血换来的钧瓷“窑变”,深深地感染了所有人,以身祭窑,投身火海的姑娘,也因此被人们奉为“金火圣母”,从那以后,创新求变就成为神窑工们的不懈追求。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最终以“十窑九不成”的艰辛,烧制出了色彩变幻莫测的钧瓷,也迎来了神垕瓷业的兴旺发达。

郑州大学教授汪振军:“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为什么会这样的宝贵?就是因为它的窑变,它的色彩变幻无穷,所以说变是它的灵魂。《周易》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神垕人正是以这种理念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



   走进神
垕的每一条胡同,都能看到用烧制瓷器的笼盔砌成的古旧墙体,从这样的墙边走过,仿佛还能看到蒸腾起来的阵阵热浪,听到开窑时钧瓷开片发出的美妙声音。神垕古镇钧瓷文化学者苗广欣:“笼盔它烧瓷器,书名就叫匣钵,就是烧的时候,把瓷器放到匣钵里面烧。但是,笼盔用得比较多了,用的时间比较长了,因为烧窑温度比较高,笼盔就出现裂纹了,变形了,聪明的神人就变废为宝,把它砌成墙,盖成房,就是神垕人说了,‘神垕街七里长,家家都有笼盔墙;神垕街一大怪,院墙都用笼盔盖’。”

神垕人爱听戏,周边的各个曲种,无论曲剧,还是豫剧,都来者不拒。做瓷烧窑是个体力活儿,过去的窑工们在辛苦劳作之后,都爱去戏台周围坐一下,听着熟悉的唱腔,放松自己的疲惫。

记者杨阳:“百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神垕的这方水土所孕育出来的文化,也独具特色。在过去,人们把顺着绳索下煤窑的工人,叫着‘一根绳’,把推着独轮车,四处叫卖的人叫作‘一道辙’,而把窑工们供养的戏班叫作‘一把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前两种行业都已经逐渐消失,唯有‘一把泥’和依然蓬勃发展的钧瓷一道,成为古镇文化传承的活着的标本,也成为神垕变中求进的见证。”

 



       
“一把泥”戏班起源于宋朝,按照神当地的传统规矩,在制瓷行业的各个工种都要拿出一点时间,专门为剧团制作瓷器,取“一人一把泥,养活戏班”的意思,而得名“一把泥”戏班。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神垕“一把泥”戏班逐渐没落,古老的唱腔在古镇上就此消失。



       2010
年,在陶瓷厂工作的贺小娟提出,要重组戏班,恢复“一把泥”剧团。“一把泥”剧团重新唱了起来,剧团成员都是各个陶瓷厂的工人,他们白天做工,晚上排练。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演出过去的一些老戏,没过多久,贺小娟就发现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在现代环境下立足,让“一把泥”再次成为神垕人的精神寄托,是贺小娟那时想得最多的问题。神垕镇“一把泥”剧团团长贺小娟:“咱想着叫年轻人也喜欢上这戏,这戏慢慢等于是不会断,我才想起来排这《金火圣母》嘛,这是神人的历史,也是神人的精神,我想叫这精神也能传下去。”创新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排一出新戏,对从来没有创作经验的贺小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整整五年时间,贺小娟每天早上五点到陶瓷厂上班,一边干活,一边想戏词,下班后再和剧团成员一起排练,最终,他们根据神当地“窑变”传说,改编的创新戏《金火圣母》完成了。

台词:“还不知道能烧成啥样啊?这钧瓷全靠窑变,偏偏这窑变咱也没法……”2015年夏天,在神垕窑神庙里,已经消失多年的“对台戏”再度上演,并排的两座戏台上,一边是传统剧目《三娘教子》,另一边就是历经五年终于亮相的创新戏《金火圣母》,老唱腔玩出了新花样,首演就大获全胜,一年多的时间里,《金火圣母》演出了40多场,“一把泥”剧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古老的“窑变”,到“一把泥”剧团的历史新戏,神垕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创造出新的色彩与生活。而这份创新精神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古镇人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者杨阳:“漫步在古镇街头,豆腐菜的清香,在古老的巷弄当中飘散开来,这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也是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神垕人,儿时的记忆,家乡的味道。一碗碗豆腐菜传承了数百年,如今,在守正出新的神垕人手中,演绎出了万千滋味。”

在神老街上,各色各样的当地美食数不胜数,当地人把它们统称为“窑工菜”,在这众多的“窑工菜”中,最出名的是豆腐菜。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老于家炖豆腐菜的大锅,就已经热气腾腾地冒出了阵阵鲜香。
72岁的于国印忙里忙外地招揽生意,儿子于红涛和儿媳掌勺,烹制出一碗碗诱人的豆腐菜来。记者杨阳:“这个应该是当地人都特别爱的一种美食了,是天天要吃吗?”神镇豆腐菜传人于红涛:“基本天天吃。”传统的豆腐菜用羊肉炖汤,烩以本地的油炸豆腐丝和粉条,加上自家制作的烧饼,吃下去解馋扛饿,因此深受窑工人的喜爱。于家豆腐菜的秘诀,全在这一锅从不熄火的羊肉老汤上。十几年前,随着人们品味的变化,一直由父亲掌勺的于家豆腐菜生意,一度变得冷清起来,儿子小于就开始琢磨,如何能把豆腐菜的味道做得更足,也更有营养,特别是要解决“常吃豆腐菜容易上火”的问题,为此,小于没少和老于商量,但是老于坚持这锅老汤是于家传了七代的根本,要的就是这锅原汁原味,怎么可能变呢?杨阳:“他是那种特别激烈的反对吗?”于红涛:“对啊,肯定啊。”杨阳:“怎么个激烈法啊?”于红涛:“有时候不吃饭,反正很跟我闹别扭吧,这样。”杨阳:“这么严重,还不吃饭。就反对你改变这个配方?”于红涛:“那是嘛。”有一次,老于生病卧床,小于终于得到了掌勺的机会,他把自己偷偷研究了很久的新配方下了锅,当小于把精心制作的新配方豆腐菜端给父亲吃时,老于却没有察觉出其中的异样,小于知道自己成功了。新加入用以平衡羊肉汤热性的中药材,并没有影响老汤的滋味,小于压制住内心狂喜,连续做了三天豆腐菜给老于吃,老于终于坐不住了,老父亲说,豆腐菜不能常吃,常吃了会上火。于红涛:“我好说歹说让老父亲坚持吃了三天,不但没有上火,病也好了。老父亲看着顾客越来越多,味道也比原来更好,他就肯定了我现在的做法。”慢慢地,“老于家的豆腐菜吃了不上火”的消息,传遍了古镇,一时间顾客盈门,天天爆满,生意越做越好,老于也就放心地把店铺交给小于经营了。



   小于的女儿还在念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她开始设计豆腐菜的真空包装,并且尝试网络销售。可是,在小于看来,这根本就是在胡闹,因为豆腐菜就要吃热乎的,而且自家生意好,根本不愁卖,可是,女儿却告诉他,只守住传统的店铺销售渠道,总有一天会被淘汰,她坚持的是自家豆腐菜的品质,要创新的是销售模式。于红涛女儿于佳萌:“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我们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来店里吃,一些老年人生活不便,更需要我们送货上门。”最终,小于同意了女儿的要求,如今,新的网络销售渠道已经建立,传统的神豆腐菜再次实现了突破,卖到了全国各地。老于家豆腐菜在年轻人的创新中,销量翻了好几番。

一锅老汤改良后有了新配方,三代人在品味和渠道上分别用心,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不知不觉中,镇上的小吃店纷纷开始了菜品改良和网络推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品尝到古镇传统美味了。

郑州大学教授汪振军:“任何事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变,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去有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变’才能够适应我们的社会,任何事物才能够向前发展。”

记者杨阳:“对于外地人来说,提到神垕,人们往往首先会感叹钧瓷的流光溢彩,但在古镇人的心目当中,这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有着层出不穷的美景,和父辈口中说不完的传说和故事。



   与江南水乡家家户户临水而居不同,神
古镇因火而生。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的院子,沿着驺虞河或老街依次而建,蕴含着烟火不灭,代代相传的美好寓意。如今,在这些古老的宅院里,老艺人们的手拉坯表演,吸引着游客们赞叹的目光。除了这些难得一见的精彩展示,人们最向往的还是老艺人们能够手把手地教上几招,这种体验,让人感到兴奋。杨阳:“我能试试吗?”神垕镇钧瓷艺人张自军:“可以。”杨阳:“我试试。”张自军:“往下杵这个。”杨阳:“噢,这个时候是要用力的。眼看着这个芯下去了。我跟着老师的手,感受到这个泥的变化了。但是是不是歪了,有没有歪?有一点点,还好还好。但是我感觉想让泥随心动,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镇上老艺人张自军的手艺,承自民国时期远近闻名的“拉坯神手”王凤喜。传统社会里有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过去的老手艺人,都不愿意轻易收徒弟。学徒三年,要经得起考验,师傅才开始慢慢点拔,当徒弟的那几年里,张自军可没少吃苦头。神垕镇钧瓷艺人张自军:“带徒弟是相当严格的,他选我们的时候,都是先看一个人的德行,你做人得品德好了,他才收你,有些东西,像今天咱拉坯,轮子啊,割线啊,这些老师根本不给你说,他到关键时候只点拨你一下,这是咋使的,这东西你不能外传它。”所以这么多年来,张自军也一直不愿意将手艺外传。为了让老艺人转变老观念,拿出私密而神圣的看家本领,展示在游客面前,
80后的古镇旅游开发负责人王洋,可是费了很多心思。神垕镇旅游开发负责人王洋:“天天去他家和他沟通这个事情,我说既然能在历史上传给自己的徒弟,能让它发扬出去,然后咱们也可以在现代这个社会,信息化的社会,也可以让更多人去了解它,然后由咱们手工艺的手艺,变成守护这项技艺的看守的一个守艺人,守住我们这项优秀的文化,让世人更多去了解它。”听王洋说完那一席话,张自军一夜未眠。手拉坯是个又脏又累的力气活,这些年愿意学习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眼见着就要失传了。如何才能挽救手拉坯绝技呢?在张自军看来,他的这个绝活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否则就要真的“绝”了。第二天,张自军坐进了手拉坯作坊,大批游客围着他兴奋得不愿离去。老手艺从此有了新思路,老人们终于实现了从身怀绝技秘而不传的“手艺人”,到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守艺人”的转变。如今的神垕古镇上,手拉坯作坊已经超过百家,几乎家家都有老手艺人坐镇,吸引着前来古镇观光旅游的人们。张自军:“拉坯,首先要扶正,只有扶正了,你才可以找住泥土的中心,如果找住这个中心,你拉这坯不管拉得大,拉得小,它都不会偏离,它就像做人,你只要守住这个根本,守住它的中心,将来走到社会上,你不管干什么事情,都可以成为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在这些老艺人们看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钧瓷,古镇才会有发展,钧瓷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弘扬。他们固守着传统的钧瓷制作技艺,通过创新的方式把它推广出去,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迎来更广阔的明天。

郑州大学教授汪振军:“《易经》说,‘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现在社会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我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就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薪火沧桑,窑变无双;水孕精灵,火夺天芒……”神古镇上的各个窑厂里,如今仍然可见庄重肃穆的窑仪式。钧瓷,依然是古镇的主业,窑变,仍旧是钧瓷的魂。



       70
后钧瓷艺人李海峰,在传承了父亲的手艺之后,一直苦思冥想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钧瓷,一次和父亲聊天的时候,父亲的一句话点破了他。神垕镇钧瓷艺人李海峰:“他就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钧瓷,像传统的这些瓷片,你现在拿起采一块,你都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东西,他说你仔细想一想,历朝历代这样的一个传承,他们守的是什么,他们变的是什么。”“守的是什么,变的是什么”,这句话让李海峰思考了很久,从那以后,他一直琢磨着,要烧出具有当代风格的钧瓷作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李海峰又否定了自己,他害怕自己这样做,会弄丢钧瓷的韵味。通过不断的试验,他认定钧瓷的魂在于“窑变”,钧瓷需要创新,同时也一定要守住“窑变”根本,然而,“十窑九不成”的特点,让钧瓷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他走出家门,再度求学,希望利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对传统釉料进行分析,从而增加“窑变”的可控性。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终于相通了父亲的问题。神垕镇钧瓷艺人李海峰:“祖祖辈辈的钧瓷人其实都在寻求着创新,每个时代或者是每个年代,创作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如今,李海峰成立了“青年钧瓷创新社”,吸引了十几个学习雕塑和陶瓷的大学生,一起进行创新尝试。他们创作磨合了半年的鸡年生肖作品,终于新鲜出炉,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

记者杨阳:“守正出新的传统浸润着这个千年古镇,使得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个小小的集市上,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青春气息,这些年轻人是古镇的新生力量,他们守护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却不固步自封,而是在时代的发展当中,寻求着破茧而出的华丽蝶变。”

垕,一个因陶瓷而生的古镇,在土与火的幻化当中,谱写出了异彩纷呈的华美篇章。“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是求新,“通”则是传承。驺虞河里阵阵清流婉转划过,“一把泥”的激越唱腔此起彼伏,不经意间响起悦耳的钧瓷开片声,守正出新,变中求进,神垕古镇正从传统中走来,走向一个锐意进取的新时代。

 

片尾曲《你的名字离梦最近》(第三季26-30集)

手捧你的乡情我多想亲亲

说说你的方言我感到过瘾

微信中的照片大都来自你

点赞过后我收藏进身心

祭拜你的青山长眠亲人

看看你的老街是多么亲近

聊天中的话题大多围着你

转过身我擦去了泪痕

故乡的名字你离梦最近

念着你的名字我敲开家门

老院子已成了当地的风景

为你赞美为你欢欣

为你欢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钧瓷特征鉴别方法
灵气凝聚,成于钧瓷-瓷器在线
神垕(hou)镇,凭什么成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禹州神垕古镇(一)
让紫砂如浴火凤凰般涅槃重生
走进“活着的千年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