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

王晓红

(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省朝阳市,122000)

        摘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是教师具备初步研究能力的体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动因,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和起点。本文就如何将普通的教学反思上升为有意义的教育科研,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育科研

        一、前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即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成为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专家型教师。而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成为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1.产生疑惑,敏感捕捉

        教学反思是针对于问题产生的,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去教学,这是引发反思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作为反思者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反应、自己的备课、教学中的偶然事件、课堂中的信息很敏感,这是产生思考的诱因,通过对这些有效信息的捕捉和勤奋的思考就会有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些问题与信息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教师们要在对问题产生疑惑的那一刻就进行及时的记录,在课后进行整理与思考,产生疑惑时与其他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讨论。带着问题去教学、带着疑惑去思考,就会在不断的探究中促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并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性。

        2.分析问题,探究解法

        树立了问题意识之后就需要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若是缺少了这一步,问题就不能得到解答,那么始终都只是一种疑惑,就不能达到思考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的途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简单的可以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帮助去得到解决;复杂的问题就可以作为教研项目去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探究,这就不只是一个自我的反思了,而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引发教师们共同的思考与学习,并且可以提出多方面、多角度、多重的评价与反思,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可以使解决路径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化。

        三、教学反思实践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应进行理性的反思,求得不断的改进,是思考解决教学问题的最好方法,应该成为教师的惯常性行为,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反思,就有研究,有研究,就有促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路径,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生成一种研究的品质。渐渐地,教师们变成了研究者,变成了思想家。如何将普通的教学反思上升为有意义的教育科研?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即个人反思、集体反思等方式来提高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个人反思。个人反思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较少限制,自由度很大,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通过独立反思,可以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许多的“点”,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梳理;期中期末通行的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反思。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抓住这些反思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一块块颇有厚度的“面”,这些“点”和“面”就是科研的基础。

        集体反思。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独立反思往往使反思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我们也常常采用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反思,使反思得到补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体反思多采用同伴互助的协作课、同课异构等教学实践活动,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教师之间没有指导与被指导之分,是合作伙伴关系,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大家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共享反思经验成果。

        交流反思。除了个人、集体反思外,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请教育教科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深入反思,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高级研究能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可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开始,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和起点。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

        1.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保证反思的质量

        逻辑框架的搭建是对于经验的再造与重现,是使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阶梯性的转变,逻辑框架的建构体现了反思者对于教育理解的深度与掌握程度,也是体现反思者逻辑性与总结性的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搭建具有意义的逻辑框架是反思者应该注重的方面,更是难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构建。首先是方向,也就是选择正确的视角。问题总是具有多面性与创新性的,选取怎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很重要的,正确新颖的视角可以使得框架具有指示意义与开创性,反思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反思,而应该是综合多方面的具有概括性的。其次是方法,这涉及到对于研究问题的工具性层面的思考。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选取适合的、正确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在搭构研究框架时就需要综合考虑进去了,选择不同的方法研究与反思,就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与内容框架。要使得所选方法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也能使逻辑框架得到质的提升。

        2.创设和谐的反思环境,减轻教师负担

        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提升对教师本身专业能力的关注度,各种各样的培训也在全国各地火热的进行,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业务负担,因此要为教师创建一个和谐的反思环境,这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教师的反思不能与实践脱离,专业的培训与理论学习不能被搁浅,反思也不能被怠慢,若是将每一次的培训当做一次学习与反思的情境,那么两方面的目的都将能够达到。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抓好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打下基础。教学反思也被人们形象地说成为“有钱难买回头望”。教学反思,它应是放置教师思想的家园,它应该更深地存在于教师的思想深处,它应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宋培源.教学反思之探究[J].高教学刊,2019(21):110-112.

        [2]赵国海.教学反思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74+76.

        [3]李明军.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8):60-63.

        [4]欧阳修俊,徐学福.中小学教学学术发展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05):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研究网
中小学课题研究:问题与对策
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专业发展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对话
教育论文: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