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国的课堂,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吗? | 好书推荐

亲爱的老师们,课堂上,您喜欢学生积极地发言提问,还是安静地听讲写笔记?您是喜欢静悄悄的课堂上秩序好,还是看重“闹哄哄”的课堂参与度高?哪种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呢?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拽回到课堂上?学生上课漫不经心,问题一定出在教师身上?


本期好书推荐,中教君为大家介绍王晓春老师的《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以及与之相配的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在中教君看来,王晓春老师对佐藤学教学观的解读最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是一味的盲从赞同,而是基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果您已经阅读过《静悄悄的革命》,却觉得其中某些教育观过于理想,难以实践,您不妨看看王晓春老师的解读。如果您还没有读过《静悄悄的革命》,那么刚好,跟着王晓春老师一边阅读一边反思,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思辨机会!

《静悄悄的革命》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教与学的秘密》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闹哄哄”与“静悄悄”

《静悄悄的革命》 16—17 页


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因工作关系,我常常陪同欧美各国的来访者到学校去参观,问及客人的第一印象,都谈到这两个特征。


每年我去访问海外的学校,观摩了很多的教学,比较之下也认同他们对日本教室的印象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来是因为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


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这一问题也许是重新审视我国的教学时最大的问题之一吧。

 

造成这一现象有若干原因,诸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由制度性约束而派生出来的问题相当多,但是绝不仅止于此。学校(教室)的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不也是很大的问题吗?


可以这样来看: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被强加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造成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拒绝发言,常常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里的情景,就不仅仅是初中、高中任课教师的责任了,幼儿园、小学的教师也必须对此负责任。

您曾经嘲笑过学生吗?

我国的情况与佐藤学先生反映的日本情况几乎完全相同,课堂发言,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


按佐藤学先生的考察,西方学校并非如此,如果此言非虚,那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


东方文化特别讲面子,有人甚至说中国的文化是“面子文化”。小学生面子主义还没有培养起来,“胆大不嫌寒碜”,又想表现自己,所以发言踊跃;到了中学,知道面子重要了,生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且渐渐明白保住面子的诀窍就是不说话——莫测高深。有的孩子是自小踊跃发言,结果出错受到老师的耻笑,因而学乖了;也有的孩子是鉴于别人被老师、同学嘲笑的教训,学乖了。

 

嘲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学往上的学生之所以上课不爱发言,重要原因之一是怕说错什么留下话把,被奚落好长时间,甚至被起外号。恕我直言,老师中也有这种人,说话太“损”,孩子在小学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受了刺激,到中学可能就不发言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厌学。从逻辑上说,如果是为了保存面子而沉默,那么上课下课都应该静悄悄,可是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学生上课沉默如金,下课话比谁也不少。这是怎么回事?可能课下所谈论的内容是他的强项,他不会因说话而出丑,甚至可能借此出风头,自然乐此不疲了。这就说明他讨厌的并不是说话,而是有关教学的发言,这显然是厌学的症状。孩子小时候勇于发言,说明并未厌学,到了中学没兴趣发言了,说明我们经过努力,总算把大部分学生弄得厌学了。


人有天生好学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要开发,二要保护。可惜我们常常既不开发,也不保护,只会利用。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干什么呢?搞应试,争高分,创业绩。从小学到中学,滥用学生积极性的现象很普遍,如同掠夺式经营,为了眼前的高分,不惜榨取学生最后一点时间和精力。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反感,上课不发言,只是这种反感的外部表现。

 

佐藤学先生所说的“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真正的主体性是“我要发言”,而我们通常见到的情况是“要我发言”,上课发言是被当成任务来完成的,学生是“被发动”的。这种发言实质上是一种表演,是给别人看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心需要,一旦没有了观众(比如听课者),自然就乐得休息一下了,闭嘴不语,乃至闭目养神。

 

但是此事你肯定找不到明确的责任人,这种事是没有办法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的,它在我们的管理之外,却肯定在教育内容之内。我感觉懂得这一点的教育行政官员和校长并不多,老师也如此。即使懂得了,真愿意为此做些事情的人也未必多,因为(对个人来说)这是“劳而无功”的事情。所以对此种现状的改变,人们很难抱乐观的态度。但是把问题清晰、尖锐地提出来,总比不提强。


积极好,还是消极好?


《静悄悄的革命》第18 页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


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学生消极,责任只在教师吗?

“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这么说肯定会遭到有些老师的反对。


老师们会说,谁讲课也无法保证课程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枯燥,都有意义,若有学生不听讲,老师批评他,他说他认为这课枯燥、无意义,我拒绝听讲“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老师可怎么回答?


这样一来,佐藤学先生的理论起的作用就是鼓励和放纵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了。我想,教师读者若这样质疑佐藤学先生的理论,也属事出有因。


首先看看佐藤学先生的说法是否有一些道理

佐藤学先生下面一句话说得更清楚一些:“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


佐藤学先生说这种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并没有笼统地肯定这种态度是不健康的。


我的理解是:上课对任何课题都抱着积极态度的好学生,在认知上确实可能有问题,但在非认知领域,在非智力方面,却可能是健康的。


比如他们的意志力比较强,即使感觉到了课题的枯燥无味,也能以积极的姿态学下去。这种“克己”的态度,只要没有达到“自我攻击”和“失去自我”的程度,我认为就是健康的,不但是健康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的,因为事实上任何一种课程都无法保证它的内容永远不枯燥,永远“有意义”。


这样看来,认知方面的心理健康与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健康未必总是协调的,它们有时会产生矛盾。佐藤学先生的观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揭示了这种矛盾,提醒教育者注意,有学生不注意听讲,你不要一概看成坏事,那里面说不定有积极因素,一定要具体分析。同时这也告诉我们,讲台下全都是“渴求知识的目光”,这太理想化了,很可能掺假,而且可能对某些学生的智力有害处。

 

我们再来看看佐藤学先生开的药方

佐藤学先生说:“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共度愉快的时光”,“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愚以为这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那个课要上得很有意义,一点不枯燥,而且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很有意义,不枯燥。否则按照佐藤学先生的意见,学生就有权不积极,不热情,不注意听讲,而这都是“自然的、健康的”。


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这样的?我想,只有很少的老师能做到,而且是局部地做到。于是师生“共度”的“时光”,就常常无法“愉快”了。


所以这个药方也是理想化的,很难落实。


还是这样的说法比较实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教学进度问题和考试问题,教学进度是不允许老师经常放慢的,考试答案则不允许模糊,否则无法判分。也就是说,即使这个相对实际一些的对策,也不那么容易实行。


再说,教师若“摆脱”了“达到快乐目的”的想法,还怎么实现“共度愉快的时光”?要知道“共度”是双方都得快乐。


归根结底,学生上课积极好,还是消极好,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则上,学生上课当然是积极一点好,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就不一定了,需要个案分析。教师该做的,是把课上得有意义,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对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采取宽容、分析的态度,且注意自我反思。



怎么样?《教与学的秘密》就是这样一本详细剖析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课堂教学理念的书。作者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特点,结合其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及教育科研经验,提出了在中国学校和课堂上“移植”佐藤学教学理念的具体建议,如果您喜欢《静悄悄的革命》,喜欢佐藤学的教学观,想把佐藤学教学理念本土化,不妨读读王老师的书吧!


《静悄悄的革命》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教与学的秘密》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本文编辑 | 齐晓君

责任编辑 | 齐晓君

文章节选自《教与学的秘密》 作者:王晓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革命是教学的生命线
张学勇:深刻的思考,远胜过肤浅的抢答(跟着勇哥学《论语》014​)
感悟《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给老师的20条建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刘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